分享

明清名印谈 | 六方弘历用印赏读

 青木森森 2019-09-17

  弘历(1711—1799),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东书院如意室,幼名元寿。清朝第六位皇帝——清高宗,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即清乾隆皇帝,寓意“天道昌隆”。乾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享年89岁,葬于清东陵之裕陵。弘历喜爱书画,喜爱古玩,他的书法十分丰腴甜熟,很有特色,一看便知是其手笔。虽然他不事篆刻,但特别珍爱印章,他的常用印章有数百方之多,当然大部分印章皆未知是谁为之刻制的,但能为乾隆刻章也决非一般等闲之辈。因为明清印章习气颇重,所以,乾隆用印亦时见时俗。笔者选取其常用印章六方,逐一加以识读,以飨读者。

  这六方印分别是“意在笔先”“垂露”“丛云”“深心讬毫素”“天地为师”“道宁斋”(见图一)。

图一

  “意在笔先”印之“意”字,甲骨文无,金文无。汉代缪篆书体有三十多种写法,皆上从“音”字部、下从“心”字部,但无一像“意在笔先”之“意”这样的结体与写法。由图二可知,诸多古籀大篆的书体也没有与之对应或近似的写法。甲骨文、金文有“言”与“音”字与之有形近处,但毕竟差距较大,不是同一个字。因而,此“意”字没有出处,应系刻制者杜撰自造。印文“在”字,甲骨文、金文皆有,篆刻字典能查找到三十多种不同的写法,古籀大篆之“在”也有十多种不同结体,但无一像弘历用印这样的写法。仔细观察此“在”字,下从“土”字部,这没有异议,上方从“夊”字部,“夊”字部与“各”“夔”“夌”“夋”“夏”及弘历另一用印“垂露”印的“露”等字组合,未见与“土”字部组合成字的,故此“在”字刻写不确。印文“笔”字,“筆”为繁书,甲骨文、金文、汉印缪篆、小篆等有关“笔”的写法较多,由图二可知,弘历用印的“笔”字应出自“华岳碑”,只是上方的横画改变,并刻写为向左右伸展的斜画,这样的笔画改变亦无可厚非。印文末字“先”,在篆刻字典中能查找到四十多种写法,但无一像弘历用印那样的“先”之结体。仔细观察,印文上从两“火”字部,下从“廾”字部,应为“灷”字而非“先”字。由图二可知,从“火”从“廾”从“辵”者为“送”字,又从两“火”者为“粦”字。换言之,真正的篆书“先”与弘历印文之“先”相差很大,由此可见,印文“先”字亦刻写不确。

图二

  “垂露”印,若无释文,似乎不易识读。尤其是“垂”字,下面多了一个三角形的“日”字部,与一般的篆书结体大相径庭。由图二可知,此乃出自“胡氏千文”,只是在“日”字的形态上稍微作了一点改变,两者基本上是比较吻合的。此外,印文“露”字出自“石经”。

  “丛云”印之“丛”字,繁书可写为“叢”与“樷”等。篆书“丛”的写法较多,对照图二,此乃出自“省文”。“云”字繁书为“雲”,甲骨文、金文皆有,一般篆刻字典能查找到八十余种不同写法。此“云”字在传统结体上作了一定的改造:雨字头两边缩短、不作下垂状,下方云字部作方折处理。整个形态有了很大的变化,识读起来还是有点费劲。

  “深心讬毫素”印,细朱文形式,印文两侧刻制了龙纹,较有装饰趣味,亦富有皇家气息。其“深”字,由图二可知,应出自“存乂切韵”,两者较为吻合。“心”字采用传统篆书刻写,较容易识读。而“讬”字情况就不同了,从“辵”从“六”又从“丌”,与从“言”从“乇”者完全不同。“讬”谓委寄事物、凭依、推诿之意。对照图三,与“古老子”之“讬”类近,但毕竟还是稍有区别与不同,故此“讬”疑为刻写者自行改造而成。印文“毫”字,可作“豪”,“毫”与“豪”通。“毫”者谓毛长而锐、衡度、笔、十丝为毫之意。“豪”者谓英杰、强势、才能过人之意,各有所指。由图三可知,此“毫”出自古籀大篆“六书统”,两者比较吻合一致。印文“素”字从“糸”从“素”,篆书“素”字有二十余种不同写法,但无从“糸”字部之“素”的结体。由图三可知,此“素”乃出自“说文”。

图三

  “天地为师”印之“为”,繁书有“為”“爲”等,甲骨文有“为”字,金文有“为”字。最早的殷商卜文“为”系役象之意,在现今的篆刻字典上各种篆书结体的“为”有一百八十多种写法,多少皆含有从“象”从“又”的役象之谓。诸多明清印人喜欢追求冷门生僻,常规传统的文字不去采用,而喜欢采用一些不常见的奇文怪字,以增加印章的神秘与新奇,赵之琛、周芬、吴昌硕、钱瘦铁、邓石如等印人,均曾用“古老子”“古文奇字”之“为”刻过这样的印章。弘历用印此“为”亦出自“古文奇字”,只是在线条方圆上稍微作了一点改变。再看印文“师”字,篆书写法较多,古籀大篆的结体也有十多种,且各不相同,差异较大。由图三可知,此“师”字应出自“古孝经”,两者比较吻合。

  “道宁斋”印,装饰意味尤重,线条皆采用圆曲形式,上下左右部首呈对称状。左右虽然留空,但字间排列紧密,给分辨识读带来了一定的迷惑与难度。实际上,此三字若不看印章释文,是较难识读的。由图三可知,其“道”字出自“比干墓铭”,只是某些线条稍微作了改造与增减,两者基本吻合。其“宁”字,亦出自“比干墓铭”。最后再看印文“斋”字,上方有从三个“口”部,下方从“二”字部,上横短一些,下横稍长一些,这与图四中的“六书统”之“斋”字较为吻合。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篆文“斋”字的长横下另有一“鬲”字部,左右还有对应的“弓”字形笔画。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确定:其一,此印文篆书“斋”字是否包括“鬲”字部及上方三口、长短二横?其二,印文是三个字还是四个字?

  “斋”字的写法较多,古籀大篆、秦篆、汉缪篆,包括明请印人用篆,其“斋”的写法有百余种,但无一像弘历用印那样下带“鬲”字部者。由图四可知,“斋”字除上从“齐”字部外,另有从“示”从“辵”者,但查找不到从“鬲”字部的斋字结体。因而,可以确定,此印之“斋”字并不包括下面“鬲”字等笔画。换言之,此印文应是四字而非三字。

  对照图四,“道宁斋”印文下方带“鬲”字部的结体,与“六书统”的“鬲”字较为吻合。前者左右曲线写得较为随意,后者左右曲线写得对应对称,较为规范,像“弓”字形一样,故此印应为:“道宁斋鬲”。古时“斋”的写法很多,且形态各异、结体不同,笔者搜录了二十余种,以飧读者欣赏。这也正好说明“鬲”用途的广泛性与普遍性。早先“鬲”是陶瓦质地的三足食器,故“鬲”可写作“ ”,后用青铜制成,至明请时,它的实用性弱化,装饰艺术性强化提高。也许乾隆好古,藏有名器古鬲,故有“道宁斋鬲”印章。

图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