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古建筑正脊瓦片的装饰上,浅析秦汉两晋时期瓦当的来历和种类

 茶香飘万里 2019-09-18

题记:我国古建筑物屋顶常以瓦铺茸,并且在正脊梁的瓦片上装饰各种祥瑞之兽,这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古建筑正脊两端翘鸱吻,正脊四个角落排列着吻兽,檐端以巴瓦、唐草瓦装饰,又以黄琉璃、碧琉璃及杂色琉璃瓦于天际划出挺拔轮廓与鲜丽色彩,在世界建筑中此情景唯独在中国古建筑中才能见到。瓦当的起源不明,然而早于中国周代制瓦技术已有显著进步,到了秦代瓦当技术就大为发展,至南北朝、隋唐时代受佛教艺术影响,制瓦技术又获一大转机。与此同时琉璃瓦亦开始发明,经宋至明清,进一步演化至今。今天,我们就从我国古建筑正脊梁瓦片上,浅析秦汉两晋时期瓦当的来历和分类。

我国古建筑正脊梁瓦片,上面还装饰着各种瑞兽

我国古代北方与南方瓦当的来历

我国北方雨少干旱,不适于森林、芦草之生长,以薄板、茅草铺茸屋顶确为难事。而此地又乃所谓黄土地质,下层阶级住宅先是以土遮蔽屋顶,而伴随制陶业之发展,发明以土烧瓦之方法后中层阶级以上家庭住宅悉以瓦遮盖。

薄板、茅草易腐朽,而瓦几近永不损坏,且可使建筑外观美丽,夏可避暑热,冬可御寒冷,乃适应我国北方风土气候之最好铺茸材料,故从彼至今一直长期使用。

从古建筑正脊瓦片的装饰上,浅析秦汉两晋时期瓦当的来历和种类

半圆形瓦当

我国南方长江流域与之相反,气候湿润多雨,最宜森林、茅草等植物生长,故毋庸多言,铺茸屋顶主要使用薄板或茅草。而伴随北方文化向南延伸,传来制瓦的方法,其适于防御风雨、经久耐用之性能系芦苇、茅草所不可比拟。最终南方地区与北方一样普遍使用瓦片。

我国北方人性格厚重,喜好建筑轮廓庄严、色彩华丽。因此檐角上翘不多,屋脊线条不畅,鸱尾、吻兽所用数量恰到好处,屋顶外观端庄严谨,并使用黄、绿、碧、紫、白、黑等色琉璃瓦,尽量使屋顶色彩华丽美观。

而南方人则反之,气质敏感聪慧,喜欢轻快奇异之造型,屋檐翘角与屋脊线条甚多,特别喜欢在正脊与垂脊上大肆排列各种雕刻物,务使屋顶轮廓轻快奇巧。且不似北方,少使用琉璃瓦,屋顶色彩装饰随意不拘。

从古建筑正脊瓦片的装饰上,浅析秦汉两晋时期瓦当的来历和种类

龙纹瓦当

带文字、图纹之古瓦残片或发现于汉代长乐宫、未央宫及建章宫等遗址,或出土于汉代陵墓附近,早为喜好者收藏。

王辟《渑水燕谈录》记载,宋代元佑六年(1091年)宝鸡县疏浚民池,起获带'羽阳干岁'刻铭之瓦当。此为瓦文字铭见于文献之始。

清代乾隆初年,浙江人朱枫撰录西安出土之瓦当文字,作《秦汉瓦图记》。这就是有关瓦当文字文献记载的开端。其后有程敦的《秦汉瓦当文字》三卷,冯云鹏、冯云鹤共同编撰的《石索》,吴隐之《遁庵秦汉瓦当存》二卷,尤其近年来罗振玉的《秦汉瓦当文字》的问世使得刊载资料日益丰富。

从古建筑正脊瓦片的装饰上,浅析秦汉两晋时期瓦当的来历和种类

秦代夔纹大瓦当

中国人对文字尤感兴趣,其收集之瓦当仅限于有文字铭之物,文字以外之有图纹者几乎忽略不顾,故过去收集采录之物仅限于文字铭瓦。

而秦汉两晋时代有文字铭之瓦当多,南北朝时代以后,作文字铭之风止息,专作莲花、兽面、龙凤等图纹,所以此类瓦当过去从未引起中国人兴趣,导致其疏于采集,因而在如今属秦汉两晋时代瓦当之资料丰富,而从南北朝后至今的资料出人意外十分稀少,秦汉时代瓦当多而南北朝时代后瓦当少。

从古建筑正脊瓦片的装饰上,浅析秦汉两晋时期瓦当的来历和种类

汉代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中国瓦当收藏家于中国本国甚多,而日本少。大仓集古馆收藏较多,然而这座古馆的瓦当收藏品在1923年大地震大部分被摧毁。而日本的瓦当收藏家中村不折收藏着数百件瓦当,是日本收藏瓦当最多之人。此外还有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东京艺术学校、藤井善助有龄馆的收藏,其余不值一提。

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在朝鲜平壤汉代乐浪郡遗址发现的数百件瓦当,能补中国出土瓦当的不足。此类瓦当如今已归朝鲜总督府博物馆、平壤博物馆及居住平壤的收藏家收藏,并几乎全部收录于朝鲜总督府发行的《乐浪郡时代遗迹》一书中。

从古建筑正脊瓦片的装饰上,浅析秦汉两晋时期瓦当的来历和种类

汉代长乐未央瓦当

我国秦汉两晋时期瓦当的分类

屋顶上的瓦当,大体可分为平瓦、圆瓦、唐草瓦、巴瓦、鸱尾、吻兽等。

1、平瓦:平面,长方形,上翘。一般不雕饰图纹等。

2、圆瓦:成半筒状,茸屋顶时先铺平瓦,相接部分伏盖此圆瓦,以防雨漏。此圆瓦一般亦不施图纹。

从古建筑正脊瓦片的装饰上,浅析秦汉两晋时期瓦当的来历和种类

秦代圆形瓦当

3、唐草瓦:即在屋檐平瓦瓦端粘贴弧形垂瓦,然后在其外面浮雕图纹,作为装饰。

4、巴瓦:即在屋檐圆瓦瓦端粘贴之半圆形或圆形垂瓦,然后在其外面浮雕图纹,作为装饰。半圆形瓦当起源于周,到了秦汉消亡,圆形瓦当至早起源于秦,直至今日。

5、鸱吻、正吻、旁吻:这类瓦当是屋脊两端所翘起之物,起源不详。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也有相关鸱吻的记载:

汉记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低踏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时人或谓之鸱吻非也。

从古建筑正脊瓦片的装饰上,浅析秦汉两晋时期瓦当的来历和种类

秦代莲花纹瓦当

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为施巫却火,模仿海中善于喷水的鱼建造一物,置于屋脊,为鸱尾之嘴矢,然无法速信。而据《格致镜原》所引《郡国志》记载,

北魏穆帝治朔方太平城,其太极殿置鸱尾。又,云冈、龙门等北魏石窟内所刻佛殿亦雕有鸱尾状物,故可知南北朝时代已有鸱尾。自唐至宋以鸱吻呼之。后世其形状逐渐演变,明清时代称正吻,置于侧脊下方者称旁吻。

从古建筑正脊瓦片的装饰上,浅析秦汉两晋时期瓦当的来历和种类

古建筑脊瓦上的吻兽

脊瓦上的吻兽

吻兽就是在正脊的四个角落垂脊上所放置的动物造型,李诫《营造法式》称'走兽'。我国称'鬼龙子',然出处不详。即于四隅侧脊上放置人物、奇异鸟兽、鱼等小立像装饰屋顶,使得正脊看起来十分喧闹繁盛。南部中国有些地区甚至在正脊与垂脊上均放置诸多人马像,反倒陷于繁杂。

此外还有世称'滴当火珠',就是在檐端巴瓦上装饰珠宝等装饰,也有称'椽头盘子'打人棰端者。还有称'套兽'包裹正脊四个角落的边端。

从古建筑正脊瓦片的装饰上,浅析秦汉两晋时期瓦当的来历和种类

吻兽,具有祥瑞之意

总结:瓦因何故于中国发达如此,想来与风土气候、国民意趣有关。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即中国北方,后波及南方长江流域。瓦之制作似最早始于周代,起源于以西安、洛阳为中心之北部中国。中国国民尤其喜欢建筑外观之华美,所以使用各种方法装饰屋顶,而此类装饰又反映出南北两地人之不同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