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官谋利,盈亏多变,浅谈宋代盐政背后的那些盐商们

 思明居士 2019-09-18

引子

盐商,这种稀缺商品行业的商人在古代中国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高回报商业的象征。说来也十分神奇,似乎白色的商品利润都挺高的,从盐商到现代毒枭,贩卖都是白色的颗粒状商品。言归正传,盐商是在中国古代官方盐政占决定地位下夹缝里面生存的群体,因此他的存在有那么一丢丢奇怪。说来,在严格把握盐政的宋代,官方贩盐与民间贩盐本身就是一个对头,在利益争夺下为啥还依然允许盐商的存在?

与官谋利,盈亏多变,浅谈宋代盐政背后的那些盐商们

古代商人

作为强心剂的盐商

前面我们讲到了北宋的民间商业看上去很繁荣,但是都是一些小本微利的生意,尤其是那些个遍布各地的草市里的个体农户间的鸡毛蒜皮的小买卖,在教科书里它是商业发达的雏形,实际上官府都懒得去征税,拿它同暴利的官营收入比较,就显得比较虚弱了。

与官谋利,盈亏多变,浅谈宋代盐政背后的那些盐商们

总额并不低的商税

但是注意,我们这里的虚弱是要看和谁比,因为官方对于民间采用的低商税,——一方面是确实盈利不多,另一方面带着鼓励的态度,刺激了宋代商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说无可辩驳,大宋时代依旧算得上商人的盛世。在证明了我大宋商人的实力之后,引出了我们今天的对象,盐商。

《宋史—食货志》:自元昊反,聚兵西鄙,并边入中刍粟者寡。县官急于兵食,调发不足,因听入中刍粟,予券趋京师榷货务受钱若金银。

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因为朝廷在西部边境集结了大量的部队,但是却缺乏粮草。不得以的情况下,为了鼓励商人们把粮草等战略物资大量运往边境,决定以盐换粮草,即商人将粮草的战略物资运往边境,而官方以盐作为报酬物物相换,而后商人就带着盐去赚差价了。

这个故事里的我们能看到,北宋的商人确实具有了很多官方无可替代的优势。首先是关系网,商人庞大的数量和专业的运输是北宋官方漕运不能比的,毕竟官方顶多临时征发一些民间车辆马夫,这些没有长途运输经验的农民根本原因受不了漫漫长路的苦涩。其次是效率,相对于分了好几个机构的官方漕运,从财政审批到运输,商人自己几乎一口气搞定了,毕竟效率越高,跑得快挣得就越多。这件作为救急的事过后,双方都尝到了甜头,商人参与显得势不可挡了。

而不可忽略的是商人的参与也是对政府有利的。食盐的垄断下价格持续了高昂,民间那些私盐贩子便不顾一切的去贩卖私盐了。“聚结朋党,私贩茶盐,时遇官司,往往斗敌。”面对国家机器,这些为了钱无法无天的私盐贩子往往组成武装团伙,他们成为威胁北宋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隐患。当然得严打!但是却力不从心。

《宋史》:嘉祐二年,一岁之内,私贩坐罪者三千九百九十九人。熙丰年间,两年中犯者万人。

没有办法,酷刑之下依然有着一堆堆的亡命徒拉进来,地方疲于奔命的抓捕盐贩也不是个办法。倒不如把大盐商拉进官方贩卖体系,以民间的力量去压制民间的力量。商人贩盐,官方还能省了一大堆事儿,直接去向这些人收税就行了。

这样的情况下,盐商作为一种维护社会和谐与官方一种特殊需要的人群就被保留下来了。这就是所谓的是强心剂,但是难免注射进官方盐体系时有一些过敏。

与官府的暗斗

早就提到了,政府和商人本来就属于同行,盐商进来分蛋糕本来就是一件为了维护稳定的事情,摩擦那肯定是必然的事情。

还是那次西夏战争惹下的祸,战争一打那么长时间,皇上花了很多钱,一看有商人还撑机赚了国难财,十分生气。

《宋史—食货志》:猾商贪吏,表里为奸……虚费池盐,不可胜计,盐直益贱,贩者不行,公私无费。

官方在这个临时开放商人贩卖的事情后大为恼火,因为商人们和官员们勾结起来,在买卖中多拿到一些盐钞,在合法的盐量之上多拿一点私盐,如此之下,官方利益大为亏损。于是商人贩卖私盐被废除,可是不久之后不得以又被重新启用。这种事作为一个常态,循环持续地发生在北宋的历史上。

与官谋利,盈亏多变,浅谈宋代盐政背后的那些盐商们

盐法改革狂人蔡京

当然这件事还暴露一个问题,在金钱面前,那些口口声声说着君君臣臣,骂着商人投机倒把的官员们最不可靠。在最初的私盐贩子里就有一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高官贵族贩卖食盐,反正地方官吏也奈何不了他们。在开放商人贩盐时,那些个和他们有利益往来的大盐商自然就进入了贩卖体系,赤裸裸的权财交易之下,自然是盐商们的有恃无恐。

为此,北宋政府只能多次变更盐法,这种倔强的反击在盐政混乱之时可以迅速稳定情况,来保证官方的收入,避免因为盐商的偷奸耍滑而丢掉利益。今天看来可谓是下下策,当局势失控的时候,官府就毫不犹豫的按下重启键。

前钞方行,而后钞已复变易。

有宋一代,盐法的更变最为无常,著名的大臣蔡京为了扩大盐税,多次变革盐法,成为著名的变法小能手,当然他们这种改法是推倒房子重新盖。盐法变革直接导致的是盐钞可能随时变成废纸一张,直接伤害了盐商的利益。而面对更迭频繁官方盐业政策,北宋政府的公信力日益下降了,商人们不敢相信这些,也自然不敢冒风险给官方贩盐。导致了“县官禁盐,得利微而为害博,两池积盐为阜,其上生木合抱,数莫可较”盐场官盐滞销的状态,可谓是两面俱伤。

但是作为商人的本质,盐商们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们存在合理但是一定需要官方时不时的去提点一下。

趋利的野心

御史王岩叟言:“臣在河北,亦知商贾有自请于官,乞罢榷买,愿输倍税。”

读到此处,是不是觉得很感动,商人们为了降低官方盐价,情愿以一倍的税率请求罢免官方售盐,启用商人售盐。看上去,确实是商人们的一片爱护乡邻的博爱之心,而且这样的情况下,官方还能得到倍税,多和谐啊。

但是结局意外,这件事被否决了。王岩叟这么说的:“主计者但知于商贾倍得税缗以为利,不知商贾将于民间复增卖价以为害也。”意思是啥嘞,去他的善男信女,给官方交高税,那个不就是羊毛裤出在羊身上,到时候,商人们掌握了河北贩盐特权,会加高盐价获得更高的利润。这件事可谓是一个典范案例,直接揭露了商人本质就是趋利的,他给那么多官员贿赂,又付给官方高税,你以为人家是来做慈善的,但人家是来挣钱的。

与官谋利,盈亏多变,浅谈宋代盐政背后的那些盐商们

去盐场提盐凭证

他们可不像官府一样,还保留着一些别扰乱了社会秩序的担忧。盐商往往是囤货居奇,勾结地方豪强,食盐价格能卖多高卖多高。

因此,盐商作为商人的一种趋利的缺点也被暴露无遗。

小结

在宋代盐政夹缝里生存求富的那些盐商们,他们和政府的关系是绝对的利益伙伴关系。能互利的时候则互相帮助,而伤害到某一方利益时便互相大开杀戒,互相拆台,但是喧闹过后,二者会重新走在一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合作。这就是二者的共同之处——趋利,趋利之下,官方的权与商人的钱发生交换,形成了宋代特殊的互相依存,互相排斥的复杂关系。


参考:《宋史》

慢读史,我是皎空孤月,关注我,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