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进军:经方辨治重保胃气 | 一针一药

 中医药方便 2019-09-18

经方辨治,重在正气,一部《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扶正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 《伤寒论》主旨就是扶阳气、存津液、保胃气

  • 扶正亦是三大法:扶阳气、存津液、保胃气

  • 扶正重在两本:先天之本肾(元阳)和后天之本胃(脾)

伤寒实际上就是伤阳,阳伤则正损,活用经方时时重视扶元阳(先天之本)、保胃气(后天之本),这至关重要。

今天文章就来讲一讲保胃气(后天之本)

胃气是人身两本之一。先天之本肾气,后天之本胃气(中气),两本生机旺盛则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两本虚损衰败,则人阴阳失衡,百病丛生。

《伤寒论》太阳病条文占一大部分,误治最多,救误方法亦最多,汗、吐、下之误用,皆伤及胃气,胃气一伤,中气虚损,气机失调,升降乖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危,所以,难治危症,久病痼疾,必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伤寒论》之治,处处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

《伤寒论》中遣方用药处处注意顾护胃气,不仅重视脾胃阳气,而且重视脾胃阴液。六经病证的治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但此八法中,均不忘“保胃气”。

  • 汗法的桂枝汤,用炙甘草、大枣调补脾胃,特别在药后调护法中强调药后喝热稀粥。粥有内充谷气的作用,既可益胃气以扶正,又可助发汗以祛邪。药后禁忌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物,也是考虑预防及伤胃气。此调护方法不仅适合于服用桂枝汤,服用一切中药汤剂皆应如此忌口,以顾护胃气为要。

  • 下法的调胃承气汤,虽苦寒攻下,但方中妙在应用炙甘草甘缓和中,既可缓硝黄峻下之力,使之偏于泻热和胃,又可保护胃气,以防伤中。应用大、小承气汤,皆特别强调得下腑气通后,立即停服,以防下伤胃气。

  • 补法的炙甘草汤,以炙甘草补中益气,人参、大枣补益脾胃滋化源。

  • 和法的小柴胡汤,以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大柴胡汤和解少阳之中偏于苦寒通下,为防伤及胃气,则仍以大枣和中益胃气。

  • 清法的白虎汤辛寒清热,易伤人胃气,则加入粳米、炙甘草益气和中。

《伤寒论》有112方和93味药,有扶正健脾保胃气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等条文不下上百条。

可见张仲景是处处注意顾护胃气的。

辨治举例

1、虚劳(贫血)

王某,女,35岁。头晕、心慌、四肢发凉伴乏力3月余,加重10余天。2005年11月21日初诊

3个月前感到头晕、心慌、四肢发凉伴极度乏力,工作无精神,遂去市某医院检查,血液分析报告示:白细胞(WBC)1.7×10⁹/L,中性细胞(CPR)59.3%,淋巴细胞(LPR)32.7%,中性细胞绝对数(CRAN)1.0×10⁹/L,淋巴细胞绝对数(LYMF)0.5×10⁹/L,红细胞(RBC)3.1×10¹²/L,血红蛋白(HGB)71g/L,红细胞压积(HCT)22.2%,平均红细胞体积(MCV)65.5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0.9pg,血小板(PLT)97×10⁹/L。骨髓血细胞检查结果示贫血(不典型再障)。曾服用利血生、鲨肝醇、VitB⁴、肌苷、琥珀酸亚铁(速力菲)、氨肽素及补血口服液等药物治疗,并每周检査血常规1次,服药期间,血细胞数值可逐渐回升,诸症有所好转,一且停药,血细胞数值即迅速下降,诸症依然。近10天来,头晕、心慌、肢冷伴乏力加重,求治。

诊见:神清,精神不振,体态瘦弱,面色萎黄,头晕,心慌且动则加重,极度乏力,畏寒,四肢末梢发凉,自汗,腰酸困不适,纳差,口唇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弱。

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阴、少阴合病,阳虚中寒,气血亏损。治宜温阳固本,益气补血。方拟理中汤加附子合黄芪建中汤加减:炮附子(先煎1小时)、党参、白术、炙甘草各20g、干姜、黄芪、饴糖各30g,桂枝、白芍、生姜各18g,阿胶(烊化)、淫羊藿、栒杞子、菟丝子各15g,大枣12枚(掰)。7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头晕、心慌好转,乏力减轻,血象已渐升(WBC)3.7×10⁹/L,GPR72.5%,LPR18.2%,RBC3.99×10¹²L,HGB108g/L,HCT33.5%,MCV925fL,MCH29.8pg,PLT107x10⁹/L),仍肢冷,纳差。上方炮附子加至30g(先煎1小时),加当归15g,陈皮12g,继服7剂。

三诊:头晕、心慌、乏力消失,腰肢转温,纳佳,血象已正常(WBC4.7×10⁹/L,GPR62.9%,LPR30%,RBC.4.18x10¹²/L,HGB128g/L,HCT37.4%,MCV89.5fL,MCH30.6pg,PLT190×10⁹L)。嘱再服7剂后暂停汤药,改服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和归脾丸以巩固疗效。后又复查血常规多次均正常。已正常上班。

辨治体会:贫血属中医学“血虚”、“虚劳”等范畴,多呈现全身机能衰退的阳虚征象,故常见头晕、心悸、乏力等证候。

该案病在太阴中阳不振、少阴元阳亏损,阴(血)生于阳而统于阳,元阳亏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故元阳亏损是病之本源。

清末伤寒大家郑钦安谓:“余思虚劳之人,总缘亏损先天坎中一点真阳耳”,“惟有甘温固元一法,实治虚劳灵丹”(《医法圆通》)。因而,治此病须阳气与阴血双补,但重在补阳,补阳之药能温肾阳,补脾阳,元阳足,中气旺,激活气化,促进运化,则阴血自生。故初诊方以附子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二诊加当归15g,陈皮12g合成补中益气汤方义,两诊方中含有四逆汤、理中汤、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四方之义,皆是从太、少二阴阳虚着手。附子理中汤寓补阳以速补气之意,不仅有助于温中祛寒,更重要的是能温阳助气以生血,正合《内经》“血虽阴类,运以阳和”的原则。其与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相合而共奏扶元旧,温中阳,补中气,复升降,调和阴阳以生精血之功。附子、黄芪、人参、白术、当归合用,既能补阳气又能生精血,气血充足,无不可复之虚劳;加阿胶、淫羊藿、枸杞子、菟丝子意在加强补肾益精生血之力。

2、虚劳(血虚)

周某某,男,47岁。头晕、心慌伴乏力1周余。2006年10月20日初诊

1周前,患者因喝酒过量,头晕、呕吐频繁,去卫生间排出大便色黑,其爱人劝其去医院,病人不愿,在床上躺了2天半,当时随其爱人去见患者:处于半昏迷状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立即测血压,第一次60/40mmhg,第二次40/20mmHg,心率110次/分。第一印象就是失血性休克,当即予以针刺合谷穴(双)、内关穴(双)、素髎穴交替刺激约3分钟左右,血压已升至90/60mmHg,患者清醒,大汗渐止,急送至医院继续救治。患者住院4天后,因经济拮据而出院,求服中药治疗。

诊见:面色萎黄,头晕,心慌气短,乏力,口不渴、不苦,口中无味,纳差,时时微自汗出,无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色泽已正常,1日3~4次,小便正常,舌淡嫩红,苔薄白,脉沉微细。

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阴、少阴合病,阳虚中寒,气血亏损。方拟四逆汤、理中汤、当归补血汤三方化裁:炮附子(先煎1小时)、干姜、党参、黄芪、炒白术、淫羊藿、菟丝子各30g,炙甘草18g,当归15g,山萸肉60g。5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面色已有红润,头晕、心慌、气短减轻。上方炮附子(先煎1.5小时)、干姜各加至45g,继服5剂,痊愈。

按:该案患者因过量饮酒,损及中焦阳气,胃气亏损,脾虚失摄,血溢肠中,“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景岳全书・血证》)。失血过多,中气亏损,少阴阳衰,阴阳有欲脱之势,经救治,急症虽稳,但太、少二阴阳气仍虚,阴血亦亏。病机关键在于中焦虚寒,阴血不足,治宜温阳固本,益气补血。

遵《伤寒论》第2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故方拟四逆汤回阳固本,合以理中汤温中益气,合以当归补血汤(金代李果《内外伤辨惑论》)促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此乃补气生血的代表方,临证加好,疗效确实明显。淫羊藿“益气力”(《本经》),加之以加强温肾扶阳益精气之力。菟丝子“补不足益气力”(《本经》),既能补阳又能益阴,加之补肾精以助生血。山萸肉“强阴益精,安五脏”(《本草纲目》引《别录》),加之以加强补阳益阴固脱之力,方证相合,疗效明显。

由此案知,活用经方,不仅可在经方之间相合,也可据证与时方相合,一切以谨守病机为主,这就是经方应用的灵活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