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珩:我曾把数学家教气到愿意倒找学费

 明日大雪飘 2019-09-18

我从小学的四则运算起,算术成绩就一塌糊涂,到了初中,数学和所有的理科成绩都不理想,每年能不补考就算烧了高香。而文科却是很好,语文、作文、历史、地理等都是全班第一名。文理相差之悬殊,也是少见了。

一上初中,出于无奈,家人只好为我请了位家教,帮我复习代数和几何等课程。

这位数学家教名叫王祖荣,是我一位表哥早年的同班同学,年纪比我大十几岁,在北京第二十四中学任数学老师。他没有上过大学,是该校的留校生,因为数学成绩很突出,高中毕业后,几经动员他放弃报考大学而留校任教。他给我当数学家教时,已经有八九年的教龄了。

这位王祖荣就住在二条的西口,和他的老父亲以及姐姐、姐夫住在一栋二层小楼里。王祖荣高高的个子,很瘦,但是注重仪表,人很精神。由于挑剔,直到将近三十都没有结婚,甚至连女朋友都没有。经我那位表哥介绍后,觉得距离又很近,每月还有二十元的“束脩”,自然很高兴。于是每周两次来我家辅导,都是在晚饭后的一个半小时。

开始,王祖荣还觉得颇能胜任,可是不久就觉得是件苦差事了。

我对代数、几何以及后来的物理、化学等完全是茫然的,并非是上课不好好听讲,而实在是听不进去。一节课下来,昏头昏脑,不知所云,回家连作业都无法完成。至于几何,完全不明白是作何所用。

王祖荣对我可谓是很有耐性的,每道题都是掰开揉碎地讲解。可是几次反复,我仍旧不懂,简直是不可理喻,气得王祖荣每次都和我大发雷霆,吼得连福建祥在厨房里都能听得见,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开始他还跑来看看,后来司空见惯,也就习以为常了。而祖母凡事不关己,自是充耳不闻,从来没有奇怪过。

说来也有开窍的一段时间,就是王祖荣给我讲七个乘法公式的时候,居然学得很快,运算也很速捷。我那时在王祖荣的辅导下往往是笨鸟先飞,学校里的数学老师还没讲到的内容,我已经在家学过了。乘法公式就是如此。那时刚上初中不久,老师对学生还不摸底,因而我们的数学老师以为我是个数学奇才,居然死活让我去参加东城区的数学比赛,最后是零分而回。

我受教于王祖荣,态度是极好的,从来不顶嘴,不走神,可谓是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课。但就是如此,也能把王祖荣气得半死,那样子像是要崩溃,甚至在屋里来回走,自己抓着头发躺在沙发上自虐。他说,教过八九年书,带过几十个班,就没有见过我这样笨的学生。因此几次找我母亲,要求辞去这份工作,死活都不肯干了。最后母亲好说歹说,一再挽留,才勉强再来上课。

我觉得他那时给我上课,像抢救垂危病人,期末考试能到了七十多分,就算抢救成功,我们师生就算是又活过来了。下一学期又是如此。他也很佩服我的记忆力,当然是形象思维的记忆力,不要说学校学的语文之类,就是《古文观止》等,全部背诵也不在话下。那时我们一起去看过老舍的《茶馆》,回来后,整部戏的台词我几乎全能说得出来。唐诗宋词也是脱口能背。凡是看过的小说和画展等,每个细节都可以记得。气得王祖荣常说:“你知道我最想的是什么吗?我最想的就是切开你的脑袋,看看是什么构造。”

后来,随着初二、初三的课程越来越难,王祖荣也就觉得越来越费劲了。他说,宁愿每月倒找我二十元,也不愿意再受这份儿罪,以致他后来开始失眠了。

直到初中毕业,总算把我这部破车勉强开动成了。那时,初中毕业要考一次,报考和高中填写志愿还要再考一次,没想到的是我的数学毕业考试还算不错,这使得王祖荣大喜过望,也让我们师生都略增信心。于是,王祖荣加班加点,拼了老命也要把我这辆破车开出去。没有让他失望,我居然考上了第一志愿,数学得了八十多分。当然,那年我的作文得了所报志愿学校的全校第一名,即使如此,没有数学八十多分的成绩,也是枉然的。

高中以后,仍然是王祖荣辅导,那时我已经离开二条,而王祖荣也在朝阳区分得住房。我们的授课地点就改在了他家,这样一直持续到“文革”停课前夕。

王祖荣单身,但他是个生活极其精细的人,会过日子,花钱锱铢必较。他自己会做衣服,会做饭,买两三毛钱的肉能做出两三个菜来。我因为赶时间,也在他那里吃晚饭,他会做咕咾肉,买两毛钱半肥瘦的猪肉,裹上团粉过油炸两次,再调好略加番茄酱的糖醋汁,味道很棒。后来我也学会了,不过,数学和三角却一直没有什么长进。

王祖荣因患脑溢血病逝于90年代中,不过五十多岁,终身未婚。

*本文选自《二条十年》(1955—1964),原标题为《我的数学家教王祖荣》



《二条十年》(1955—1964)

赵珩 著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39679

56.00元

本书是赵珩先生的新作。作者追忆自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在东四二条的十年生活,为那个时代的北京留影和画图,虽然写的是一地一城,却折射出那个时代普遍发生的历史变迁。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家事,从曾祖一辈到祖父定居北京讲起,回忆家中老辈亲人、个人少年时光以及周围的生活场景(隆福寺、王府井、东安市场等)。下篇主要描写家中往来的亲友、学界师友(如宋云彬、贺次君等)与形形色色的客人(如张君秋、溥佐、奚啸伯等),展现了当时北京文化界部分中上层人物的生活侧面。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字具有特别的表现力,描摹场景、刻画人物、记叙事件都有独到的功力,令人读之不忍释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