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老师,您最近在朋友圈里面有没有留意到,一部现在相当流行的电视剧《花千骨》呢? 老师:有见过别人发了几次图片,但一直没有留意,猜想应该是爱情肥皂加玄幻剧吧?对于此类型的影视作品我几乎是自动屏蔽的。所以还真没去留意过,不过你想问的是什么呢? 学生:其实我想请老师谈谈对这个类型电视剧的看法。 我这几天有注意到,有几个80后的朋友,居然也在转发,所以我就有点警觉了。稍微关注了下里面的内容,发现不过就是新时代的琼瑶剧罢了。 所以就想着现在的年轻人在追看这个类型的爱情剧,我真的担心她们以后的爱情观呢,特别是对于爱情的理解,该会是多么的不现实啊,还有对唯美风的迷恋,会让一个年轻人沉迷在里面多久而不自知呢! 也算是忧心吧,因为自己当年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我把我脑袋里面的童话故事,当做爱情来经营了。 我忘记了人性是有弱点的、人性是不能考验的,我至此才知道爱情不是那样的, 为爱而生看起来很浪漫,但说真的我才体会到了,那种所谓的爱,背后根本是迷失了自己,根本是不知道自己存在价值为何! 甚至可以这么说吧,所谓唯美的爱情,换句话说就是“伴侣是谁是不重要的,我是谁也是不重要的,而是那个感觉、那个牵牵扯扯、那个甜蜜、那个灯火阑珊才是重要的”。 这种爱情剧真的是害人不浅啊!老师,我用了十年才醒过来!我真的很害怕,现在的年轻人,比如说我的孩子以及现在的90后再继续我曾经的戏码。 老师:是的呢,所以你已经分享的相当好了,我建议你好好分享就可以了! 学生:可是老师,我也只会分享这几句的呀!我只是觉得,自己现在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了, 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我真的是不愿意我的孩子接受这些爱情神剧,同样的我也真不想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追这些爱情神剧! 我只是特别忧心的是,现在的很多家长,他们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了,你说这样她怎么会给予孩子一个健康、正向的爱情观呢?
老师:其实这么说吧,如果是她的孩子,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在追这些剧,那倒是可以理解!虽然这些剧集在事实上也会把这些孩子带到沟里。 但如果是不再年轻的我们,却还在沉迷这类神剧,那真的就是个问题了。所以,你不妨可以去看看,越是沉迷这类唯美剧、玄幻剧,还有比如说抗日神剧,娱乐至死的那些节目的人,他们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具备同质性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你不妨说说你的那个朋友,那个已为人母的好姐妹,你可以分析一下,她的婚姻状况还有她的性格特征。如此,你就会明白她为何也会迷恋这种电视剧? 学生:您这样一说,还真的是这么回事呢,我的这个好姐妹, 她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的不接地气,虽说婚姻失败过一次,但确实从来没有听她真正的反省过这次婚姻, 她自己反正从来都是避而不谈的,那我们也不方便问。所以,我们都搞不懂到底为什么她会婚姻失败,以前总觉的她性格不错啊,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呢! 不过,她确实总说自己今生就是要修佛来了尘缘的,是为了来传播分享灵性成长的,甚至以前和我提过什么,她要帮助她们那个城市的人都接受新时代的佛法,这是她这一生的使命。 但又没感觉她对佛法真正的感兴趣或者真正了解佛法到底是什么来着,因为真的没有看见她在做这些或者和我们交流过这些。看的最多的倒是她成为各个“灵性圈子”的常客,却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深入过一门。 老师:呵呵,所以,现在知道这些神剧,还有琼瑶剧流行的背后的某个心理特征了吧?你呢,是由于当时真的痛醒了,逼你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思维方式是不是对的。某种程度上,你是在死亡边缘走了一趟之后,才突然醒来。 因此,你才知道这些流行文化的可怕之处,也因为你开始反省了,所以,你才能从中走出来。 但是,对于那么多连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婚姻,都不愿意真正去检讨、反省的人,你告诉他们,不要让孩子看这些电视剧?或许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这些流行文化的害人之处,但是她自己本身就活在“神话故事”之中,那你以为她分享给孩子们佛法或者新时代的灵性就会更好吗? 学生:那确实也是,我这个姐妹最近好像迷上了那个什么“轻而易举的富足”的心灵课程,整天叫我一起去上这个课,说这个课程能量有多高有多好,还带上孩子一起去上课,说要去接收一下老师的能量场,然后现在一开口就是感恩、就是值得拥有,反正在我看来就是生活中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她都要归功于老师的能量、宇宙的恩赐了。而每次见面都要和我们分享自己又有多喜悦了,然后就是力邀我们一起去上课,搞的我现在都有点怕她了呢。 老师:所以,当一个人会沉迷神剧, 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想看清真实的生活;而不想看清真实的生活,那基本上又代表着,她过往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得已,太多的妥协,导致了她无法过上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 若用阳明心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她应该有很多的非良知行为、不想让人知道的隐瞒事件。 所以,她沉迷在浪漫的爱情童话之中或者抗日神剧都是迟早的事情;过了沉迷爱情童话的年纪就会沉迷“正能量”,“心想事成”一类的新神话故事之中了。 所以,与其去不断的抵御外界的“神剧”“神话”,不如好好检讨、面对自己的内在良知吧,当然怎么检讨、怎么面对才是有效的,这又是后话了。 学生:好的,谢谢老师。 (本《札记》中的案例,均有原型,但为个案保密故,所有内容均经过改编,故事版本取材于多年来我在各个领域里面的积累!) 一敏 2015-08-09(完稿) 2018-08-03(修订) |
|
来自: 内家心理学 > 《第一部分 心理毒瘾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