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三講:西周玉器課題綱要(一)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9-18

第十三講:西周玉器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西周早期:
第二章:西周中期:

第三章:西周晚期:

  •  距今3200年末期武王推翻殷商王朝,成立周朝,建都鎬京,史稱西周。

  • 周人游牧于邰(陜西武功),後遷至邠縣一帶,姬昌又遷至歧山一帶,武王定都鎬京(西安),滅殷後建立周朝(BC1130)定周禮。

  • 周原遺址位於關中平原的西部,包括今陝西省扶風、岐山兩縣交界處的北部,其核心區域總面積逾三十平方公里,渭水流域一帶。

  • 周滅商後,逐步建立了嚴格的宗法禮樂制度為王權政治服,禮和樂相輔相行,無論是國家大事還是婚、喪、嫁、娶、飲食、燕居,無不尊從這一制度的規定。

  • 國語.鄭語》(西元前774年)當成周者…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

  • 周人不提倡人殉,墓葬多無腰坑周人重炊食器組合的(原始瓷豆)、依稀可見。大量隨葬原始瓷器也是西周大、中型墓葬的普遍現象。青銅鑾鈴是周人在其克商之前就已制造和使用的一種車器。

  • 周人行封建制度,統治者才有玉,其形制、紋飾反應思想、信仰、禮俗。

  • 西周政治黑暗,平王犬戎壓迫,於BC770年,東遷洛陽,史稱東周,王室式微,禮崩樂壞,五霸迭興,繼而七雄爭霸。

  • 周禮·春官宗伯·冢人》“凡死於兵者不入兆域”。

  • 西周時,周朝派人在山東成立齊國魯國

  • 楚人認為,的出現,預兆天下太平,人們生活美滿幸福。鳳是楚先民的圖騰,楚民族的象徵。

  • 竹園溝22座墓,21座墓中墓壙頭寬足窄的墓有13座。甘肅莊浪徐家碾寺窪文化安國類型墓地墓壙也是頭寬足窄。

  • 周墓墓壙頭足等寬

  • 晉南地區發現的西周墓地中,以曲村墓地橫水墓地大河口墓地資料最為豐富,橫水墓地和大河口墓地間的直線距離約42公里,橫水墓地與曲村墓地的直線距離約31公里,大河口墓地與曲村墓地的直線距離約21公里。

  • 天馬-曲村遺址晉侯墓地,分佈在曲村、天馬、北趙、三張四個自然村村子之間的一大片廣闊的地帶,東西3800米,南北2800米,面積大約十一平方公里。墓主頭向以北向為主

  • 南絳縣橫水墓地為倗國墓地,翼城大河口墓地為霸氏家族墓地倗、霸屬於媿姓狄人的一支,墓葬頭向西墓葬為主。具有殷文化習俗,同時兼具周文化的特色。

  • 倗國墓地男性多俯身葬、均大量使用殉人和腰坑。

  • 我國最早的玻璃器發現於西周,在戰國時期得到比較廣泛的使用。

  • 姬姓沒有隨葬腰坑的喪葬習俗,而商人有這樣的習俗。

  • 西周穆王西游崑崙會西王母。~~此時的崑崙當在祁連山一帶。

  • 重視玉圭制度,合符類玉器。

第一章:西周早期:

  • 西周早期
    武王發~前1046-前1043年;
    成王誦~前1042-前1021年;
    康王釗~前1020-前996年;
    昭王瑕~前995-前977年;

  • 西周初年,商之遺族箕子曾流入朝鮮半島,以致有箕子朝鮮之稱。

  • 為周武王弟叔鮮所封,《史記.周本紀》載,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弟叔鮮于管,為周初三監之一。封國後不久即與蔡叔,武庚一起叛亂,被周公誅滅。

人物:

圓雕玉人

  • 簡化龍紋冠羽冠;螺髻;細長髮

  • 額飾單斜菱格紋

  • 橄欖形眼,臣字眼;卷雲紋鼻;一字口。

  • 雲紋耳;單卷耳。

  • 頸飾雙尖盾形紋。

  • 手平置腹前,手間有隙。

  • 腳下有榫。

片雕玉人

  • 戴羽冠,飾冠帶;臣字眼,V型垂尖雲紋鼻;卷雲頦;頸飾弦紋

人龍合雕

  • 龍在上人在下;折尖單斜刀

獸面

  • 雙卷雲紋耳轉變為不卷雲陰線耳凹弧無紋耳。

  • 橄欖形眼;單斜圓眼;桃形眼瞼三圈圓眼

  • 腮幫子圓突,凸顯頦線。

  • 出土的數量不是很多。

玉龍:

  • 龍角紋飾簡化或無紋。

  • 腿的關節紋以左右兩條弧線取代。

鳳鳥:

  • 尾回卷;頂上出玉戈

  • 飾單線或雙線三尖紋。

  • 的大關節紋方形轉折。

  • 樹形冠是繼承商晚期的形制。

玉戈:

  • 晚商到西周早期器形都較小,形制簡單,援略曲,中央有脊。

  • 出脊玉戈脊與邊刃間凹弧隨著時間遞延越來越深。

  • 玉戈的脊演化為陽凸脊(竹園溝BZM7:174、175玉戈)。

  • 出現玉戈援尖三邊兩面斜收成刃,援身至內部不出脊。

  • 出現長欄玉戈(三門峽M2009:1006小玉戈);無欄玉戈(竹園溝BZM4:91玉戈);窄長型玉戈(北窯K5:5玉戈);斜刃玉戈(玉璋? 玉笄? 應國墓M231:17刀形玉笄)。

  • 出現雙聯玉戈(竹園溝BZM4:90玉戈;北窯M174:55玉雙戈)。

  • 小玉戈多數為覆面或荒帷或佩飾零件。

器型:

  • 玉鹿整體形象較為笨拙。

  • 開始出現動物啣魚的器形。

  • 玉鳥頂上出現玉戈延續商代器物頂部裝飾雙鳳的風格。

  • 延續商代動物趴在地上的器形。

  • 出現三角器形的玉魚

  • 天馬曲村與三門峽幕葬都出土玉鼓

  • 曲村遺址出現開玉牌先河的長方形槽孔玉牌

  • 西周流行使用束腰長鼓形瑪瑙管竹節形玉管。

  • 出現中間打孔的玉舌

  • 開始出現裝飾鳳紋的佩飾提頭

  • 開始出現玉覆面

紋飾:

  • 出現橄欖形眼;曰形眼四角圓弧臣字眼眼角出現V型垂尖。

  • 凸顯頦線

  • 流行折尖單斜刀

  • 簡化蟬紋轉化為雙線三角紋

  • 單線三尖盾形紋中間加一字陰線。

  • 長子口M1:365玉柄形器出現凹點卷線紋

綜論

  • 長子口M1出土編號319玉虎首跽坐人

  • 張家坡M17;1玉神面眼下、鼻下、臉頰出現飾紋~應為前期器物。

  • 佩飾功能與組佩功能的玉魚製作精美,其他如荒帷用或覆面墬飾用的玉魚製作粗糙。

  • 玉蠶、玉貝多用於佩飾零件

  • 西周早期玉柄形器多沿用商器。

  • 陜西竹圍溝西周墓葬出現媒晶製作的

  • 廣東地區此期還是流行水晶或玉髓製作的環、玦

  • 大量出現琉璃質地的管、珠。

第二章:西周中期:

  •  西周中期
    穆王滿~前976-前922年;
    共王繄扈~前922-前900年;
    懿王~前899-前892年;
    孝王辟方~前891-前886年;
    夷王變~前885-前878年;

  • 2002年,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周原遺址揭露了一處西周時期專門生產石玦的作坊遺址位於周原遺址核心區內的齊家村西北,總面積約五萬平方公尺,發掘灰坑97個墓葬41座(含長方形豎穴土坑33號墓)及房址五座

人物:

  • 圓雕玉人頂上有繫孔;蹲坐。

  • 臉開始弧凹;強調頦關節。

  • 片雕玉人臉頰飾單線雙尖盾形紋。

  • 雲紋耳或卷陰線。

  • 一字口消失。

人龍鳳合雕:

  • 人龍交錯;人龍鳳交錯;尾交纏龍舌人身或人身龍舌;雙龍首共身人龍共身或龍鳳共身;左右紋飾同向對稱;上下紋飾反向對稱。

  • 器物中間打系孔出現雙陰線與大斜刀出現關節牛角紋

  • 龍眉出尖;龍舌出尖回卷;眼角線回卷龍鼻出鬚龍紋簡化。

  • 嘴消失眉眼相連;凸卷鼻。

  • 西周中期以後鱗紋用雙尖盾形紋表示。

玉龍:

  • 上揚;個別龍耳長而下垂回卷。

  • 上翹出尖或向上回卷。

  • 眼角線出尖,回卷;鼻回勾;頦回勾;

  • 龍舌下垂收尖。不吐龍舌者下頦向上回卷向下回勾

  • 關節飾牛角紋雙勾爪。

  • 身體出現竹節紋。

玉虎:

  • 雙勾爪或者卷勾爪,卷勾爪出現的時間較早

  • 腿部的大關節紋常連接到尾巴去。

  • 回卷尾或上翹。

玉鳥:

  • 器型、紋飾簡單,弱化。

  • 簡單幾刀或乾脆素面無紋。

  • 直立出尖(齊家村3.5玉鳥)或者尾部出戈(張家坡M163:27玉鳥)。

獸面:

  • 雲紋角或角上揚回卷。

  • 額飾單線菱格紋

  • 前眼角下垂回勾,後眼角上揚。

玉柄形器:

  • 寶雞茹家莊遺址大量出土鑲嵌玉片、綠松石片的柄形玉器。

  • 出現大量裝飾鳳紋,邊飾扉稜的柄形玉器。個別裝飾龍鳳紋或雙龍尾紋。

  • 鳳紋頸部除雙線頦紋外,裝飾盾形紋三角紋

  • 張家坡M170出現僅裝飾牛角紋,編號44的柄形玉器。

玉戈:

  • 中期出現的玉戈與早期基本相似。

  • 變狹長,不流行起脊;縱有起脊,亦很草率,二刃開始對稱。無脊戈流行於中晚期。

  • 突出的是天馬曲村出土一件鳥頭頂玉戈的器物。

  • 張家坡M170出土一件編號196的圓首尖內龍紋玉戈

  • 三門峽M2009出土一件編號916的龍首玉戈

  • 魯國故城M30出土一件編號39的弦紋石戈,援有三道凹槽。

玉璜:

  • 流行斜向中分雙龍紋;中分部位裝飾竹節紋。

器型:

  • 中期玉鹿器型活潑生動,鹿角複雜,趾骨明顯。

  • 玉牛臀高頭低。

  • 出現裝飾卷陰線的盾形玉牌束絹形玉牌,鞋底形的束絹形玉牌多用於瞑目零件。

  • 出現打中孔,裝飾鳳鳥紋,卷陰線的圓形方形玉飾;此類玉飾個別裝飾龍紋或素面無紋。

  • 出現橢圓形玉牌,裝飾雙鳳紋或簡化鳳紋。

  • 開始流行器緣打斜的玉玦

  • 玉貝的兩側微微凸起。

紋飾:

  • 眼角線前後出尖,前眼角線開始回卷,個別後眼角線上揚

  • 強調頦紋。

  • 關節處出現牛角紋。

  • 身體出現橢圓形或圓形圈紋

  • 流行單線雙尖盾形紋;個別在盾形紋中間出一橫線。

  • 流行大斜刀工藝。

綜論:

  • 玉佩飾轉變為單、雙陰線並用,出現合雕象生玉佩。

  • 龍嘴與龍尾的間距越大時間越晚。

  • 現大量的玉螞蚱、玉蠶、小玉龜、小玉戈,多作為佩飾零件。

  • 出土數量不少的平頭玉璋尖首玉圭

  • 大量出現裝飾斜向龍紋的玉管

  • 出現算盤珠形的法郎斯陶器。

第三章:西周晚期:

  •  西周晚期
    厲王胡~前877-前841年;
    共和行政~前841-前828年;
    宣王靜~前827-前782年;
    幽王宮涅~前781-前771年。

  • 楊國始封於宣王四十二年(西元前786年洪洞東北方向約六公里處的永凝堡、坊堆一帶。

  • 西虢周文王異母弟虢仲的封國,位於今陜西省寶雞縣一帶、西周末年遷至河南三門峽及山西平陸一帶。

  • 西周晚期中國的政治版圖,「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之國正是周王室在各個方位的「蕃屏」。

  • 始封君名友,為周厲王少子,西周末封於鄭,在近畿之棫林(今陜西鳳翔南),後遷拾(今陜西華縣)。西周末年鄭桓公東遷到虢鄶之間(今河南滎陽、新鄭一帶)。西周亡後,鄭武公在原虢鄶故地重建鄭國,都於新鄭,今河南新鄭市區的鄭韓故城即其都邑遺址。

人物:

  • 簡化龍紋冠;短直髮或細長髮

  • 形眼;一字口。

  • 雲紋耳或出尖雲紋耳。

  • 不重視下頦的表現。

  • 中分領,飾腰帶,飾敝膝衣飾ㄍ字紋、斜線交叉紋。

  • 手下垂或腰部拱手對碰

  • 腳踩龍紋。

人龍合雕:

  • 人臉弧凹;雲紋耳;橄欖形眼或圓形眼或風字形眼一字口;豆芽頦;蹲坐姿。

  • 龍鼻上卷;橢圓形眼或上長下短梭形眼角後上翹或上翹回勾;龍舌下垂收尖;不重視下頦的表現。

  • 小腿或腳踝出現橢圓形關節紋。

  • 出現封閉形豆芽形鏤孔

  • 器物邊緣出現長而平行的幾何形鏤孔。

  • 經常出現附屬紋。

玉龍:

  • 舌頭特長,下垂回卷。

  • 不重視下頦的表現。

  • 出現S形的雙頭共身玉龍。

  • 出現鼻鬚

  • 在玉環上出現內外分層的龍紋。

獸面:

  • 獸角直立上揚;角或耳以雙線龍紋或鳳紋的形態出現。

  • 眼睛表現在器緣兩側或者往兩側漂移,形成桃形眼或圓形眼。

  • 眉眼相連出現在西周晚期,流行於春秋早期。

  • 鼻樑與角結合成一體,進入春秋的序幕。

  • 橫向雲紋耳演變成直立雲紋耳

  • 虢國M2001:599玉牛首佩鼻紋下卷,標示要進入春秋早期。

  • 鼻紋由內向上向外卷,或以圓形凹漥象徵鼻孔

玉戈:

  • 大量出土尖首玉圭

  • 出現束腰形玉戈(虢國墓M2001:543玉戈)。

  • 器身裝飾尖首圭紋的玉戈(北窯M501:4玉戈)。

  • 現與鳳鳥合雕的玉戈(強家村7.5鳳紋玉戈)。

器形:

  • 出現龍鳳合雕器(黃堆村92FHM25:11)。

  • 大量出現束絹形佩。

  • 出現正方形或長方形的人紋,龍紋、鳳紋合雕玉牌

  • 玉韘的鼻頭特高,鼻部較長。

紋飾:

  • 出現風字形眼

  • 再度出現雙陰線

  • 器緣出現ㄦ字紋

  • 出現封閉形豆芽形鏤孔

  • 流行圓頭鬚紋。

  • 玉玦大多數裝飾相對交尾龍紋

  • 出現心(桃)形紋。

  • 出現連續牆垛形紋飾。

綜論:

  • 晚期的紋飾由圓緩加上繁密進入春秋。

  • 束腰形器始於西周晚期,流行於春秋時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