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玉器)美輪美奐的‧唐代玉飛天‧

 三衜人 2019-07-22

(唐代玉器)美輪美奐的‧唐代玉飛天‧

(唐代玉器)美輪美奐的‧唐代玉飛天‧

(唐代玉器)美輪美奐的‧唐代玉飛天‧


(唐代玉器)美輪美奐的‧唐代玉飛天‧

(唐代玉器)美輪美奐的‧唐代玉飛天‧

(唐代玉器)美輪美奐的‧唐代玉飛天‧

(唐代玉器)美輪美奐的‧唐代玉飛天‧

(唐代玉器)美輪美奐的‧唐代玉飛天‧

(唐代玉器)美輪美奐的‧唐代玉飛天‧


(唐代玉器)美輪美奐的‧唐代玉飛天‧

(唐代玉器)美輪美奐的‧唐代玉飛天‧

(唐代玉器)美輪美奐的‧唐代玉飛天‧

(唐代玉器)美輪美奐的‧唐代玉飛天‧

 

品名:和闐白玉精美玉飛天
年代:唐代
材質:和闐白玉
尺寸:寬86.5mm x 高46mm x 厚11mm
 

   此件玉飛天於二十餘年前香港購得 

‧老件‧舊鉈工‧玉飛天‧琢工精美細緻‧褐沁‧質地溫潤,光澤柔和.

保存完整‧邊角無嗑碰‧作工嚴謹‧

著貼身長裙,肩披飄帶,左手托寶珠,右手持蓮花。

人物飄零在祥雲之上,長裙隨風飄然,暢遊飛舞於天空。

高高的髮髻盤於頭頂,臉部豐滿,眼睛細長形狀,耳朵中間突出一條豎線。

體態表現得優雅飄逸神采飛揚,情韻悠然,動感表現得極好。

唐代玉器數量不多,但所見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藝極佳。 

 

            古玉飛天佩的飾用方式初探(徐文寧)2009-06-04 12:43

隋代統一前的近4個世紀,是佛教在我國發展的時期,也是中國玉器工藝史,處於兩漢玉器大發展和唐宋玉器大繁榮之間的低谷時期。這個時期的佛教和道教在南北朝時期與儒教分庭抗禮,儒家那種賦予道德內涵和禮制觀念的玉器體系已徹底瓦解。這個時期的玉器無論從品種上,還是數量上都比前期大為減少。它的前面是以禮儀玉、喪葬玉為主,充滿對禮、神崇拜的玉器製作時代。它的後面是以裝飾玉、實用鑑賞玉為主,以張揚人性愛好,以把玩件、擺設雅件等為多的玉器時代。

    
唐代近300年的統治,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給唐代玉器迎來了又一次蓬勃發展的機會。吸取了大量的外來營養,玉雕著重向寫實方向和裝飾化方向發展。魏晉以來廣泛流行的佛教,在隋唐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佛教玉器的應時而起,是佛教進一步中原普及化、世俗化的重要例證。自唐代開始,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飛天兩種。唐玉佛多見於文獻記載,而目前考古出土的真正意義上的玉佛實不多見。

    
飛天是佛教造型藝術的一個題材獨特的品種,它是為諸天服務的小神。在佛教造型藝術體系中,是作為陪襯、裝飾而存在的。然而,人們對它的欣賞、喜愛,應該不僅僅局限於此。若使它獲得獨立存在的價值,其中應該具有著更深的佛教信仰意義。佛經上說,每當佛講經說法時,飛天們都會脫掉上衣,凌空飛舞,奏樂散花。飛天見到佛主時的那般皆大歡喜的樣子,使古代玉雕作品飛天的佩帶人,也具有了同樣的崇拜佛主、供奉佛主的敬仰屬性。玉飛天唐代出土的不多,多見的是宋遼金以後的。然而,就目前能統計到的考古出土的數量,也沒有多少。故宮清藏傳世品中能見到的,卻在形制尺寸和器物的厚薄紋樣上,與考古出土玉飛天有著不少區別。主要區別在傳世品的形制偏大點,片狀厚度比出土器明顯偏厚。然而,在器體扁平略成三角形的外觀上,出土器與傳世品玉飛天都具有著十分接近的的共同特徵。
      
南京牛首山南唐二陵出土青白玉飛天紋佩。長1.2厘米至5.3厘米,寬3.9厘米,甚薄。兩面紋飾近似,飛天頭帶冠,胖園臉,淺刻五官和衣褲褶紋,上身有長飄帶,邊沿飾雲紋,外緣有云花棱邊,一圓穿孔位於相當於底邊中間處此佩為殘片,但出土意義卻不可小視,與後來黑龍江省綏濱縣中興金代墓葬出土的長方形玉飛天佩,起碼說明了玉飛天的形象,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佛教文化傳播中,不僅僅局限於我們看見到的一些扁平略成三角形傳世品的形制範圍上。
     
1970年內蒙古翁牛特旗解放營子墓葬出土一件遼代玉飛天。長5.2厘米,器體扁平,略成三角形,上下七孔鏤雕而成。飛天頭戴平頂冠,面部作斜側處理,上身裸袒,肩披飄帶,臂帶金釧,腕戴手鐲,下身著長腿褲。身下飾浮動雲朵。此件常常用來作為斷代的標準器。傳世玉飛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件,通長7.1厘米,高3.9厘米,厚0.7厘米。青白色玉,採用透雕或陰線刻的手法,體態豐滿,上體裸袒,下身著緊貼於腿股的長裙、洗足,手執花技,肩披飄帶,下托透雕祥云作飛舞狀。人物體態嬌美,形像生動逼真,與同時代的壁畫作品極為相似。
       
在文博界與收藏界,對玉飛天的使用場合,佩帶方式一直是個未揭開的迷。一般認為玉飛天的用途和佩帶方式,不是佛龕楣、壇座等處鑲嵌用玉,就是佛教徒佩帶的辟邪用玉。然爾筆者認為她與佛教儀式中的“行佛”有關。

巡城鬧行佛 皇帝喜散花

自東漢佛教傳入中國,“行佛”這樣的盛典就逐步形成了。 “行佛”是佛教活動重要儀式之一,起源於古印度,一般在佛誕日及佛出家日舉行。我國的佛教行像儀式,早在《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中就有記錄。宣武皇帝景明年,建景明寺,太后造七級浮圖一所佔地百畝,上自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紛紛將自己的住宅舍出來作為寺院。四月七日,京師洛陽諸像皆匯聚此寺,至八日,先入宣陽門,後向閶闔宮,再接受皇帝散花獻佛的禮儀。當時城內金花映日,寶蓋浮雲幡幢若林。其間有一金像輦,去地有三尺高,寶蓋上四面垂金鈴七寶珠,繪飛天伎樂於雲表,共用百人舉此像。名僧德眾負錫為群,信徒法侶持花成藪,香煙似霧梵樂動天。這樣的場景現如今在西藏喇嘛教寺院中,依然可以從保留著的一幅清代“彌勒佛行像圖”中看見。其氣勢之磅礴、場面之宏大,與我國早期行像文字所描繪的一致,為世罕見。
“飛天”一詞,在漢譯佛典中,最早似見於西晉永嘉二年的《普曜經》。而漢譯佛典中至今仍然找不到“飛天伎樂”的出處。在《洛陽伽藍記》中所提到的“飛天伎樂”,應該是目前最早的將飛天的職責明確化,與伎樂一詞並提的記錄出處。是中土人根據佛教供養音樂的性質,而新造的名詞。 “飛天”是對應佛典中八部護法之一稱“乾闥婆”、“緊那羅”的歌舞散花之神。在《大智度論》中說:“乾闥婆是諸天伎人,隨逐諸天,為諸天作樂”。而佛教東傳後,信徒數量有增無減,逐漸取得了主要派別的地位,壁畫圖像中的飛天脫去了胡服,換上漢族女子模樣,並隨著佛教勢力的擴大,世人則常把它歸入了帝釋天的專屬門下,結合了中國古代道教文化中“飛仙”、“嫦娥”、“天人”、“羽人”之說,以“吳帶當風”之美,為他譯成了非常好聽的名字----“飛天”。所以飛天應該是魏晉南北朝時代以來,獨特的儒釋道兼修,多元化宗教信仰混合的形象,並具有形體誇張特徵的產物。誇張與想像,只能以現實生活中的所聞所見,移花接木的結合和創造為依據的,決不是憑空而來。飛天以奇形異態卻又富有人性的形象,在敦煌壁畫中出現了許多。這些飛天形像大量吸取了民間舞蹈藝人的形體語言,寄託著人們對佛國的無上嚮往。 《洛陽伽藍記》中所提到的“皇帝散花”,與壁畫中描繪的佛教盛典飛天散花的內容是一致的。在遼寧省朝陽市遼代北塔天宮裡出土的玉飛天也正說明了,供養人將自己的飾物奉獻給佛主的供養意義。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在當時的狂熱宗教尊佛信仰中,皇帝將自己作為佛的供養人,將自己的司職等同於飛天,在這樣的宗教社會活動中,臣子百姓們能不一一效仿尊崇嗎?天國的飛天在壁畫中是飛翔天宇之間的,而“行佛”儀式上,不可以缺少的飛天形象,他們在那裡?唱戲要有個行頭,而行佛儀式裡的信徒法侶們會以什麼樣的裝扮出現充當飛天角色?唯一可以讓飛天在人間飛起來的,莫過於將玉飛天組件在步髻上,莫過於將玉飛天掛搖在耳璫上。隨著人頭部的搖動,彷彿飛天在世一般。

雙耳飾飛天 步搖曳伎樂
  
   
佛國世界只是現實世界的折光反映。佛國世界裡的佛、菩薩、飛天等,不過是現實生活中各社會階層人的化身。唐代玉器中一些達官貴婦人的頭飾品,如玉步搖,以金銀等貴金屬嵌入薄玉片而成,玉片上琢有花鳥紋飾,玉片的器型呈現扁平成三角形,極為精緻。 (圖三)這種三角形的玉片和玉飛天通常所見的形狀,十分相近。這不能僅僅看成是巧合,而應該視為同類有聯繫的飾物。
   
1993年上海盧灣區打浦橋明顧氏墓出土,長5.7厘米,寬3.5厘米,白玉飛天簪飾一對。 (圖四)透雕背素面,頭戴寶冠,上身袒露,雙手曲臂前伸托花缽,碗部戴鐲,腰臀部彎曲,腰間束帶下著長裙,長裙裹腿不裸足。飄轉一側,呈尖錐形。身披長帛,帛帶飄纏於身後,與身下雕琢的捲葉形雲紋相連。在外圍成一朵雲狀邊框。出土是在髮簪柄端,用一銀簪的一端分出五爪,扣住其背後的空隙中,成為一件完整的髮簪。這樣的髮簪組件工藝特徵,為我們觀察故宮那些形制偏厚點的玉飛天,提示出了一種可行的唐代玉飛天的組件佩帶方式。

    
《唐書·五行志》:“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袖窄小。楊貴妃常以假鬢為首飾,而好服黃裙”。可見唐代人高髻均為假髮,在高高聳起的高髻上,玉步搖沒有一定的質地重量,怕是不相稱的。我們可以從唐代墓葬出土的玉鳳簪的工藝組合件上看出,當時的玉步搖所用玉件的厚度基本都在0.7左右,和故宮清藏玉飛天是一致的。這種同樣厚度的扁平成三角形的玉飛天,還可參見1996年浙江省臨安市五代吳越國康陵出土玉龍簪飾佩。 1988年遼寧省朝陽市北塔遼代天宮出土的玉飛天,長4.5厘米,高2.6厘米,厚0.3厘米.單面雕,薄片狀,飛天體態豐滿,男人面相,戴雲冠。下穿裙褲,雙腿後伸處,有綠色金屬銹,明顯是原配上有掛耳用的金屬鉤。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玉器藝術》下卷中,有件遼代玉飛天,(圖八)在出土時保留一個金掛鉤在玉上。由此我們不難推斷,那些器型薄在0.3之間,長在4厘米左右的,並且具有扁平成三角形特徵的,是古代在一定場合下,作為耳飾使用的。這個時候的玉器佩飾、墜飾,普遍運用鏤空陰刻手法,在雕琢上,吸收了金銀細工、繪畫的精巧別緻、細緻入微地與之有機的結合起來,採用寫實的手法表現作品的外形輪廓,以較粗的陰線體現其神韻。

佛教飛天的宗教性內涵是無庸置疑的。它在完成佛教傳播功能的同時,又滿足著人們對超越塵世的理想境界的追求。玉飛天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以當時佩釵所具有的扁片略成三角形的外型特徵,以利於組件玉步搖和掛佩耳璫等飾用方式,成功地把飛天和玉飛天佩帶人,在行佛的儀式中,將同是佛的供養人,在佛國與人間兩個世界裡,進行了神話與現實的角色替換。
中世紀後,儘管行佛盛典逐漸以浴佛等儀式替代,但信徒法侶們對佛教玉器的興趣與追求,使得玉飛天依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南京牛首山南唐二陵出土的雲花紋邊青白玉飛天紋佩的單孔,和北京博物館藏宋代玉飛天腰上,有個上下通穿孔的玉飛天以及黑龍江省綏濱縣中興金代墓葬出土,長8.23厘米,寬6.73厘米,厚1.13厘米的玉飛天牌飾,這些雖然沒有上述明顯三角形的器形特徵,然而作為世人信仰佛教,依然被佩掛在身上用於辟邪。由此可見北京市密雲縣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的長6.5厘米,寬3厘米的明代玉飛天,依是將玉飛天作為佛的永世供養人。乾隆爺將前朝的玉飛天為其愛子佩帶,無疑是想藉飛天的神力帶皇兒的魂魄飛起,期望皇子到佛的世界後,能唱響再無煩惱的梵樂,為皇兒的轉世祝福,為皇室的昌盛祝福。
    
玉飛天是歷代玉人碾琢出的浪漫主義的藝術作品,是理想主義的頌歌。它在歷代佛教的傳播發展中,以供養人的角色,一直不變的為巡城行佛散花獻歌、為達官顯貴裝飾臉面驅誅邪惡。如今佛像及與佛教有關的古玩,在拍賣會上的價格不斷升溫,觀歷年拍賣會上,也能頻繁見到她的芳影。不過,翻開歷屆拍賣圖錄,佳品實在難得一見。難道好的傳世佳品玉飛天,就真的如同出土件一樣稀少難現真容?筆者以為不然,隨著玉器拍賣的價值回暖,玉飛天等佛教玉器一定會重尋有緣人,其價值的表現也一定更為不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