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方妙用:四味经方药力专,风湿除尽还美白。

 中医药方便 2019-09-18

经方治病,药简力专,所以一般的经方之中,一味药的药量都是非常大的,比如我们知道的桂枝汤,桂枝三两,很多人认为三两其实就是现代的9克,或者有人考证出来一两是现代的16.325克,但是实际使用的时候,其实没有人敢这么用。

但是用常理度之,桂枝汤总共才5味药,就算一个方剂中有五味药都是三两,那就是一味药50克,总共不过250克,实际上是量很小的。现代一个方动不动就是二十多味药,算下来也不会少。以此而论,经方用药其实并不是很重,只是我们理解错误而已。

经方一般以五味药作为中等用量,而四味药,六味药的也不在少数,在以前文章中,其实介绍过几个方关于如何美白的,比如麻黄汤,比如麻杏石甘汤,但是这两个方说实话是比较的偏,一个是完全性温的药,一个是性温中有大寒之品,所以很多人看了之后,其实还是不敢使用。

今天就跟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平衡的方剂,这个方剂其实也是由类似的药物组成,但是因为搭配更加中和,所以使用起来也比较安全,也会很放心。这个方剂就是经方麻杏薏甘汤。

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是《金匮要略》之中治疗风湿病导致的关节疼痛的专门方剂,这种专门的方剂其实就是治疗湿邪在肤表,在肌腠,导致人体一身重,难以转侧的各种症状,被放在麻黄加术汤、木防己汤等方剂之中,当成一个治疗风湿疾病的专方。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个方与麻黄加术汤一样,都是治疗风湿之邪在肤表的方剂,风湿之邪在肤表,其实就意味着皮肤会有问题,古代的分科不是那么细,所以在这张仲景的辩证论治体系之中,很少将一些外在的皮肤状态作为一个专门的病,而是结合脉象等症状共同判断症状。

该方的组成与用法: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取微汗,避风。主治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其实麻黄可以不去节,只要对症就能发挥好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些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来说,需要异常注意。另外,服药之后,人体的汗毛孔大开,此时如果吹风,就会引风邪进入人体,使人体的风湿之气增加,反而会加重。

其实,对于麻杏薏甘汤的分析,历来有不少的医家给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见解。清代徐忠可认为此证系湿由皮毛遍体蒸郁,但未淫于肌肉。发热日晡所剧,乃日晡为申酉时,金之气,肺主之,肺之合皮毛,明是风湿从肺之合而浸淫内着,至肺金旺时助邪为虐而加甚清代尤在泾认为此方是散寒除湿之法,日晡所剧,不必泥定肺与阳明,但以湿无来去,而风有休作......虽言风而寒亦在其中。对于组方意义,徐氏曰:麻、杏利肺气,微发汗以清皮毛之邪......薏苡、炙草壮筋悦脾而去风胜湿。尤氏谓:麻黄散寒,薏苡除湿,杏仁利气,助通泄之用,甘草补中,予胜湿之权。

综观全方,药仅四味,根据其药力与作用分析,方中麻黄为君药,取其宣肺发汗,可使表邪从汗而解,对于肤表有寒湿之邪的患者来说,麻黄的使用疗效来的特别快,一般一剂知二剂已。甘草用量倍于麻黄,在方中居臣药地位,一方面取其甘缓之性,以缓麻黄之峻,防其发散太过,恐大发其汗,则风气去,湿气在,而病不愈,只有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另一方面取其甘平之性,和中益脾,培土以胜湿。薏苡仁为佐药,《本经》言其性微寒,主风湿痹;《本草正》称其味甘淡,能去湿利水,以其性凉,故能清热。现代很多人用之治疗因为湿气重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其实是很有必要的。本方取其甘淡微寒之性,利湿清热,与麻黄相伍,外散内利,使在表之风湿得散,在内之湿得利,颇宜于风湿化热之痹证。复以杏仁佐之,取其宣利肺气,兴肺之治节,使气化湿亦化。诸药配合,有宣有降,有散有利,祛风渗湿,表里分消,是为风湿在表,微有化热之证而设。由于风湿化热,故其症发热日晡所剧。盖湿属阴邪,旺于阴分,至午后阴气将盛之时,邪与正争,正气抗邪,故而发热增剧。

麻杏薏甘汤因为具备了很强的除湿功能,所以在治疗因为风湿之邪在肤表导致的各种问题时,疗效显著,其中一个最好的疗效就是通过麻黄的宣发作用,人体的皮肤会变得更加的明亮,湿气消除之后,也会变得更加干净。另外,杏仁具有很强的润滑作用,所以皮肤干燥者,服用之后皮肤变得更加细腻,而薏苡仁则是除湿,使皮肤变得更加平滑的重要药物,此时结合在一起,治疗皮肤粗糙,治疗皮肤干燥等症状都非常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