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並序》

 攒菁堂 2019-09-19

王羲之(三二一年——三七九年。一作三○三年——三六一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邪臨沂(今屬山東),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早年從衛夫人學書,後多見前代名家法書,遂改變初學,博採眾長,精研體勢。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鍾繇,增損古法,一變漢、魏樸質書風,創造妍美流便的今體。《筆勢論十二章並序》一卷,舊題王羲之撰,孫過庭《書譜》言其出於依託。《墨池編》與《書苑菁華》均載入,兩本互異。《書苑菁華》本有十二章,與《書譜》所雲十章不合;《墨池編》本少傳,原版久毀,其真偽難下定論。此據《佩文齋書畫譜》卷五《筆勢論十二章並序》選入。

《筆勢論十二章並序》原文

告汝子敬:吾察汝書性過人,仍未閒規矩。父不親教,自古有之。今述《筆勢論》一篇,開汝之悟。凡斯字勢,猶有十二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詳其舛謬,撮其要實,錄此便宜。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眾,莫識其源。懸針垂露之蹤,難為體制;揚波騰氣之勢,足可迷人。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書《樂毅論》一本及《筆勢論》一篇,貽爾藏之,勿播於外,緘之秘之,不可示知諸友。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專,形彰而勢顯。存意學者,兩月可見其功;無靈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學而秘之,世有名譽。筆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諸規矩,存其要略,以為斯論。初成之時,同學張伯英欲求見之,吾詐雲失矣,蓋自秘之甚,不苟傳也。

創臨章第一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shuò)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領者將軍也,心意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策也,揚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點畫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斬斫(zhuó)也,放縱者快利也,著筆者調和也,頓角者蹙捺也。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啓心章第二

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昔宋翼(乃鍾繇弟子)。嘗作是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每作一□,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屈折如鋼鈎;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狀如驚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虯龍之蜿蜒,謂其妙也;若鸞鳳之徘徊,言其勇也。擺撥似驚雷掣電,此乃飛空妙密,頃刻浮沈,統攝鏗鏘,啓發厥意。能使昏迷之輩,漸覺稱心;博識之流,顯然開朗。

視形章第三

視形象體,變貌猶同,逐勢瞻顏,高低有趣。分均點畫,遠近相須;播布研精,調和筆墨。鋒纖往來,疏密相附,鐵點銀鈎,方圓周整。起筆下筆,忖度尋思,引說蹤由,永傳今古。智者榮身益世,方懷浸潤之深;愚者不俟佳談,如暗塵之視錦。生而知者發憤,學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金書錦字,本領為先,盡說安危,務以平穩為本。分間布白,上下齊平,均其體制,大小尤難。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橫則正,如孤舟之橫江渚;竪則直,若春筍之抽寒谷。

說點章第四

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或如蹲鴟,或如科鬥,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鶚口,尖如鼠屎。如斯之類,各稟其儀,但獲少多,學者開悟。

處戈章第五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長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復似百鈞之弩初張。處其戈意,妙理難窮。放似弓張箭發,收似虎鬥龍躍,直如臨谷之勁松,曲類懸鈎之釣水。崚嶒切於雲漢,倒載隕於山崖。天門騰而地戶躍,四海謐而五嶽封;玉燭明而日月蔽,繡彩亂而錦紋翻。

健壯章第六

夫以屈腳之法,彎彎如角弓之張,‘鳥’、‘焉’、‘為’、‘烏’之類是也。立人之法,如鳥之在柱首,‘彳’、‘亻’之類是也。踠腳之法,如壯士之屈臂,‘鳳’、‘飛’、‘凡’、‘氣’之例是也。急引急牽,如雲中之掣電,‘日’、‘月’、‘目’、‘因’之例是也。踠腳(左兆右刂)斡,上捺下捻,終始轉折,悉令和韻,勿使蜂腰鶴膝。放縱宜存氣力,視筆取勢。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鈎,方剛對敵,麒麟鬥角,虎湊龍牙,筋節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書進有功也。牽引深妙,皎在目前,發動精神,提撕志意, 剔精思,秘不可傳。夫作右邊折角,疾牽下微開,左畔斡轉,令取登對,勿使腰中傷慢。視筆取勢,直截向下,趣義常存,無不醒悟。

教悟章第七

凡字處其中畫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復宜粗於左畔,橫貴乎纖,竪貴乎粗。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當須遞相掩蓋,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鋒,輾轉翻筆之處,即宜察而用之。

觀形章第八

夫臨文用筆之法,復有數勢,並悉不同。或有藏鋒者大,藏鋒在於腹內而起。側筆者乏,亦不宜抽細而且緊。押筆者入,從腹起而押之。又雲:利道而牽,押即合也。結筆者撮,漸次相就,必始然矣。參乎妙理,察其徑趣。憩筆者俟失,憩筆之勢,視其長短,俟失,右腳須欠也。息筆者逼逐,息止之勢向上,久久而緊抽也。蹙筆者將,蹙,即捺角也;將,謂劣盡也,緩下筆,要得所,不宜長宜短也。戰筆者和,戰,陣也;合,葉也。緩不宜長及短也。厥筆者成機,促抽上勿使傷長。厥,謂其美也,視形勢成機,是臨事而成最妙處。帶筆者盡,細抽勿賒也。帶是回轉走入之類,裝束身體,字含鮮潔,起下筆之勢,法有輕重也。盡為其著而後反筆抽之。翻筆者先然,翻轉筆勢,急而疾也,亦不宜長腰短項。迭筆者時劣,緩不宜長。起筆者不下,於腹內舉,勿使露筆,起止取勢,令不失節。打筆者廣度。打廣而就狹,廣謂快健,又不宜遲及修補也。

開要章第九

夫作字之勢,飭甚為難,鋒銛來去之則,反復還往之法,在乎精熟尋察,然後下筆。作丿字不宜遲,乀不宜緩,而腳不宜賒,腹不宜促,又不宜斜角,不宜峻,不用作其稜角。二字合體,並不宜闊,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

節制章第十

夫學書作字之體,須遵正法。字之形勢不得上寬下窄;如是則是頭輕尾重,不相勝任。不宜傷密,密則似痾瘵纏身;不舒展也。復不宜傷疏,疏則似溺水之禽;諸處傷慢。不宜傷長,長則似死蛇掛樹;腰枝無力。不宜傷短,短則似踏死蛤蟆。言其闊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歟!

察論章第十一

臨書安帖之方,至妙無窮。或有回鸞返鵲之飾,變體則於行中;或有生成臨谷之戈,放龍箋於紙上。徹筆則峰煙雲起,如萬劍之相成;落紙則椑楯施張,蹙踏江波之錦。若不端嚴手指,無以表記心靈,吾務斯道,廢寢忘餐,懸歷歲年,乃今稍稱矣。

譬成章第十二

凡學書之道,有多種焉。初業書要類乎本,緩筆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若擬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難成,但取形質快健,手腕輕便,方圓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筆勢;莫以字大難,而慢展毫頭。如是則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肱。予樂毅論一本,書為家寶,學此得成,自外咸就,勿以難學而自惰焉。


小敘

本文亦是偽托之作,內容繁雜,與《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有重復之處,但更為全面,涉及臨摹、創作、用筆法、結字法、分間布白等具體內容,反映了魏晉時期書法成為獨立藝術之後人們對書法的種種技巧規範和審美要求。


相關文獻

陳思《書苑菁華》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揚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操作數,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鍾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屈折如鋼鈎;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繇墓,遂得《筆勢論》,翼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
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鈎連不斷,仍須稜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余字總竟,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其擊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即鍾公《太山銘》及《魏文帝 受禪碑》中已有此體。
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時年五十有三,恐風燭奄及,聊遺教於子孫耳。可藏之石室,勿傳非其人也。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