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者的窘境—警惕行业外的竞争者

 zhsht16 2019-09-19

最近在读《创新者的窘境》,这是一本轰动全球管理学界的经典著作,影响了乔布斯在内的无数企业领导者。

或许是因为出版于二十多年前的关系,书里列举的商业案例距离我们的生活已有些遥远,看起略感枯燥,尽管如此,这本书的中心观点至今却丝毫没有过时,反而愈加振聋发聩。

作者克里斯坦森在书中提出,技术创新可分成两类,一种叫延续性创新,另一种叫破坏性创新普遍情况下,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公司总是习惯于推动延续性创新,以至于当这个行业的破坏性创新降临时,它会眼睁睁地看着新闯入者革了自己的命,而它却很难成为一个自我革命者。

就像在汽车发明之前,马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那时最优秀的马车公司,每天都思考着该如何让马匹更健壮、如何让座椅更舒适、如何使车体更耐用等这类延续性创新问题。可是当汽车被发明出来摆在消费者眼前时,那些既有技术就全成了废纸,即使马车再精致漂亮,消费者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汽车。最终的结果,马车公司没有一家转型成功,全都倒下了。

还有在ipad问世之前,市面上的主流产品是配有实体键盘和手写笔的上网本然而破坏性创新者史蒂夫·乔布斯痛恨手写笔,他坚信最好的平板产品是与人直接交互的,ipad做到了,这让微软在手写笔交互上研发的大量专利从此变得一文不值。

乔布斯传》里,在第一代ipad发布会后,比尔·盖茨似乎还没从延续性创新的陷阱里缓过神来,他依然嘴硬地认为“带有手写笔的上网本会是主流”,“要么我是对的,要么我就死定了”

很多时候,即使新技术最早的发明者是既有行业老大,他们还是吞下了失败的苦果,如柯达最先发明了数码相机,诺基亚最先发明了触摸屏技术,但这还是无法逆转它们的命运。

针对这些现象,克里斯坦森在书中给出了一个令人有些绝望的结论:像柯达、诺基亚这些行业霸主的覆灭,并不是因为它们的愚蠢、怠慢或管理失当,相反他们的管理者其实是整个行业最优秀、最努力的一群人,真正的原因,是它们受制于客户需求的反馈、受制于短期业绩的压力(尤其上市公司)、受制于内部庞大组织架构与既有绩效机制的抵触——所以它们的失败,有着必然性

这个结论,不仅震动了全球无数商业领袖,也给每一位投资人敲响了警钟。

在评判每一个行业时,我们脑子里需要多一根弦:将来它有没有遭受破坏式创新的可能性?

几年前,对于 “前微信时期”的腾讯米聊就是破坏性的创新者。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所有用户的社交存在方式从PC向智能手机上迁徙。那是2011年初,腾讯刚刚经历完3Q大战和微博退败,又迎面遇到了破坏者雷军的挑战,腹背受敌之下,《腾讯传》将当时形容为“马化腾职业生涯中最焦虑和凶险的时刻”。

当时的腾讯,显然不能简单地把QQ简单照搬到移动端上,这样的“延续性创新”很可能招致灭顶之灾,他们必须重新开发一款产品对抗米聊。

最早的一版米聊是2010年12月10日上线的,它在市场上快速抢得先机。当时的雷军深知,腾讯一定会介入这个领域,介入时间越早,自己的成功可能性就越低,因此他派专人去深圳打探情报,结果令他很满意,“腾讯给了我们3个月时间”。

雷军没有想到,还有一支偏居于广州、几乎游离于腾讯体系之外小团队此时正在研发一款叫做“微信”的产品。这个团队只有不到10个人,其中还有两个是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领导,是张小龙。

2011年1月21日,微信横空出世,比雷军的情报提前了整整50天

此后几个月,微信的图片、语音、摇一摇、漂流瓶功能相继推出,但雷军团队也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竞争进入白热化。直到当年7月,微信上线“查找附近的人”,终于一举奠定胜局。雷军败下阵来。

今天回头看,如果没有戏剧性地从边缘杀出的张小龙,腾讯将极有可能陷入“创新者的窘境”,因为据吴晓波《腾讯传》记载,那时在深圳还有多只团队正在投入类微信产品,可是“它们在功能上与QQ有太多相似性,始终缩手缩脚不敢决然投入”。

在一定意义上,是张小龙部分造就了今日的腾讯帝国,很难想象要是8年前的那一役败给雷军,中国互联网商业版图将会被如何改写。

那么你可能会问,上一回是张小龙帮助腾讯“侥幸”赢了,如果下一次破坏性创新再度降临(比如新一次的智能终端变化),腾讯会不会有被击败的危险呢?

我个人认为,至少未来5年看不到这种可能,只要我们还存在于触摸屏形式的智能终端之下,腾讯在社交领域的护城河就不会消解。至于触摸屏之后的下一个介质是什么(眼镜?全息影像?),还遥远得暂时不用去想它。

相反,正在兴起的车联网还给了腾讯获取增量社交场景,拓宽自身护城河的机会。

日前腾讯联手长安汽车发布了车载微信,配备了语音输入、消息播报、直连导航等功能。读这条新闻时我隐约感觉到,腾讯的野心似乎并不仅仅局限于一款车载微信,而是希望以微信+智能语音助手的形式抢占车载端的一级流量入口(畅想归畅想,保守起见,我现在还不会因为车联网给腾讯多估一分钱)

腾讯暂时仍高枕无忧,可有一些公司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即将面对一群野蛮的、陌生的、从天而降的、打法怪异的新对手的猛烈狙击。这样的公司,即使再便宜,我都是断然不敢碰的。

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电视机厂商

黑色家电,可以称得上一门烂透了的生意。每当听到有人说“投资其实很简单,就是买行业龙头嘛”,我都会把黑色家电的两大龙头海信、创维的年报扔给他们看。

就拿海信来说,它已连续15年稳居国内电视机市场份额第一。2018年,海信的收入有350亿,可净利润只有5亿,净利润率连2%都不到。薄得跟刀片一样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意味着公司的现金流总是紧绷着,万一碰上哪年市场不好,存货积压起来,仅有的这点利润也很容易被吞噬掉。

而且这5个亿的利润,还是通过近300亿的资产创造出来的,其中还包含了30亿的有息负债。这是多么令股东心碎的生意回报率啊——作为对比,看看“烟灶行业龙头”老板电器,15亿利润是海信的3倍,占用的资产却只有海信的1/3“白色家电龙头”格力电器,资产规模是海信的9倍,创造的利润却达到了海信的40倍

此外老板和格力还拥有比海信强得多的商业负债能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单位利润消耗股东投入资本的角度来比较,差距还要进一步拉大。

电视这门生意如此艰难,原因是什么呢?

一方面,是快速迭代的技术路径让电视厂商们不得不持续性地斥巨资投向实验室。液晶、LED、OLED、ULED、4K、8K、激光电视、显示芯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他们都不能落后,可这也成为了侵蚀资本的黑洞。

另一方面,偏偏又没有一家公司能够通过上述技术的突破,做出具有足够差异化的产品。但凡出现一个像iphone4、戴森吸尘器、大疆无人机那样与众不同的“出格”产品,哪怕它比普通电视机贵3000元,我们都会愿意买单,可惜并没有。今天摆在货架上的,来自不同品牌的LCD屏4K电视,我真分辨不出有什么区别。

然而眼下,电视机行业的“破坏式创新者”已经渐行渐近了,在几个小时后即将正式发布的华为智慧屏,就充满了新物种的影子。

其实,类似的新物种早在7年之前就曾差点出现。乔布斯传》倒数第二章,乔布斯在去世前几个月对传记作者说他打算做一款简洁高雅、无需再摆弄遥控器的电视机,并“已经开始着手做这件事情了”。

也许是死神也喜爱看电视,它最终带走了这款iTV,这也令人唏嘘不已,但这条破坏式创新的路径却无法被堵死。如果让我做预测的话,我认为即将成功的模式应该不会是像乐视、小米那样刻意追求硬件互联互通和平台内容打穿,而是通过极致优雅、舒适的交互体验来取胜的,或许真如乔布斯构想的,再也不用四处摸索那只遥控器了

华为会是这个成功者吗?我不知道,可我真为海信创维TCL们捏一把汗,相信克里斯坦森教授也是。

自从他的著作1993年首版以来,创新者的窘境已经埋葬了太多创业者和投资者,我们必须足够小心,才能免于成为其中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