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诗律的形成 第一节东汉时期的诗律特点 8.1. I 引言 诗律,一般是指诗歌的声律和韵律两部分,而以声律为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声律则是以声调的交互应用为特点而构成的格律。由于声调是汉语语音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在语言学中常称之为“超音质音素”),汉族人对于自己语言中的声调起伏状况是不会没有知觉、没有认识的,所以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懂得利用声调特点来改善诗歌的音响效果了。清代学者钱大昕曾说:“古无平上去人之名,若音之轻重缓急,则自有文字以来,固区以别也……三百篇每章别韵,大率轻重相间,则平侧之理已具”。(潜研堂文集·答问,音韵)这话正是这个意思,他所谓“轻重缓急”、‘平侧“,即是指两类不同的声调的。看一看先秦时期《诗经》、《楚辞》的押韵情况,就可以确认当时的作者对声调的差别已有认识,并在押韵时加以区别而不混押。例如《硕鼠》第一节以“黍、硕、土、所,”押韵,都是鱼部声字或去声字①,上声字或去声字o,第二节以“麦、德、国、直”押韵,都是宵部平声字。以同声调的字前后呼应,甚为一致。)又如《楚辞,渔父》以“清、缨”两个耕部平声字相押,以“浊、足”两个屋部入声字相押,也是如此, 到了东汉,五言诗产生了。在五言诗体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一些诗人开始将声调特点应用进诗句,揭开了探索诗歌声律的萌芽时期。从现存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当时的诗人是以五言诗一句为范围来安排字声交互配合的,方法是把是把声调的差别归并为平仄两类,前有平声则后需接合仄声,反之亦然然,诗句的第五字是押韵与否的位置,需安排上下两句平仄相对。这样应用字声字声平仄特点的结果是律句的产生,同时,两个律句碰到一起,很自自然地又出现了律联,所以,可以说,律诗的最初的声律细胞在五言诗体形成的过程中已伴随着诞生了。 8.1. 2 律联的出现 8. I。2.1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一三字不合的为变 式。这种律联十分常见。如: 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呜。(秦嘉)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李陵) 春风西北起,花叶正低昂。(宋子侯) 秋霜白露下,桑叶郁为黄。(乐府)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宋子侯) 从风暂靡草,富贵上升天。(乐府) 寒凉应节至,蟋蟀夜悲鸣。(李陵) 后世沈约所谓的“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雊,即王力教授所说的“平仄的特殊形式09,也已不少见。如: 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赵壹)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宋子侯) 今朝两相视,脉脉动人心。(乐府) 这些句式的特点是将上T句平仄调整为“平平仄平仄”,作为平起仄收式律联的多变式,始终为古代诗人所喜见习用。 8,1.2. 2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如: 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蔡邕) 势家多所宜,咳吐自咸珠。(赵壹)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客车,(乐府) 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秦嘉) 豺狼鸣后园,虎豹步前庭。(古诗) 8.1.2. 3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古诗)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辛延年) 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古诗) 请谢彼妹子,何为见损伤。(宋子侯) 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孔融) 8.1.2. 4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如: 百鸟自南归,翱翔萃我枝。(张衡) 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士庭。(蔡邕) 邪径过空庐,好人常独居。(牙乐府)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古诗) 寒夜立清庭,仰瞻天汉湄。(古诗) 以上都是东汉五言诗中出现的律联,也正是为后代律诗所遵用的,从齐梁时沈约、刘勰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当时对的诗人是十分重视这种律联在音律上的长处的。与此同时,仄韵五言诗的四种律联也在东汉诗中出现了,并为后代的仄韵律诗所遵用。 &J.2. 5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式: 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鄙炎)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秦嘉)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孔融) 这种律联略如沈约所赞扬的“子荆,零雨,芝之章”④的平仄格式 8.1.2. 6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如: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古诗) 秋蝉鸣树间,玄鸟安所适。(古诗) 愁多知夜长,仰视众星列。(古诗) 8.】.2. 7
H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如: 草木为恩感,况况人含气血。(古诗)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乐府) 荡涤放情志,何为白结束。(古诗) 8.1.2. 8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如: 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秦嘉)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古诗)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古诗) 8.L 3 格律诗段的出现 从这许多例子中可以看到,东东汉诗人确已开始探索着诗涛律,而且在构成了律句,出现了律联的同时,以两个以上律联接合而成的声律结构段落也已经发生。一种是对式结构,两联z之间相连接的关是异声相硝对的关系,也即是同一个律联重叠而成的结构,例如:李陵录别诗@
-十一首之一的第一、二联: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出,执手野踟蹰。 另一种是是粘式结构,两联之间连接的关系是粘的关系,例如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之四的第六七联: 唯念当乖离,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在辛延年的《羽林郎》和宋子侯《董娇饶》中,这种情况十分突出。《羽林郎》全诗十六联,第二、三联是对式结构: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第八至十一联是失粘一联的律诗结构: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炝,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绘鲤鱼。 第十三至十五联也是失粘一联: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董娇饶》全诗十二联,第二三联是对式结构: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春风南北起,花叶正低昂。 第六至十联先是绝句结构两联,后是对式结构四联,两种结构交叉构成段落: 诗谢彼妹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这种声律结构段落的出现对于律诗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启发后人去应用{律联这个细胞构成严密的诗律。当然,在东汉时期的诗中,两个以上律联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声律结构,还不是普遍的常见的现象,只能说是一二诗人的独到的创造罢了,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诗律特点 8.2. I 格律诗段的普遍化 到了魏晋时期,五言诗体成熟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数量已经很多,不少诗人的作品都有探索声律的明显表现,尤以徐于、曹植、‘
傅玄、张华、陆机等人的作品较为突出。由律联集聚而成的声律结构已处处都可见到,独立的五绝也已经出现。现简述如下 8.2.1.1 对式结构 傅玄:《有女篇》第七至九联:“珠环约素腕,翠羽垂鲜光。文袍缀藻黼,玉体映罗裳。容华 既已艳,志节拟秋霜。‘ 张华:《拟古诗》第一至三联“松生垅坂上,百尺下:无枝。东南望河尾,西北隐崑崖。剐风振山籁,朋鸟夜惊离”。 徐干:《情诗》第四至七联:“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攀容。铲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嘉肴既忘御,旨酒亦常停。” 这些诗段,每联上句均属“平平乎仄仄”(或“平平仄平仄”)型的律句,下句均属“仄仄仄平平”型。对式结构大多数是用这一种律联构成的。 ‘8.2.2. 2 粘式结构\ 应璩:《百一诗》第二至四联:“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前者隳官去,有人适我闾。田家无所有,酌醴焚枯鱼”。 阮籍:《咏怀诗》第三十三首第二至四联:“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陆机:《门有车马客行》:“念君久不归,濡迹涉江湘。投袂赴门涂,揽衣不及裳。拊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 这些诗段都是粘:合律的,如果独立出来,即是三韵的小律诗。与对式结构比,粘式结构较为少见。 8.2.2. 3
混合结构,即律联之间的结构关系有粘有对,共同组成一个诗段。如: 曹植:《仙人篇》第一至四联:“仙人揽六著,对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这段诗前三联是对式结构,从后两联看,又有粘式结构。 傅玄:《:《苦相篇》第三至六联:“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长大逃深室,藏豸头羞见人。垂泪适他乡,忽如雨绝云。”这段诗前两联是粘式五绝结构,但从后三联看,又是对式结构。 陆机:《拟行行重行行诗》第三至五联:“音徽日夜离,缅邈若飞沈。王鲔怀河岫,晨风思北林。游子眇天末,还期不可寻。”这段诗前两联是粘式五绝结构,从后两联看,又是对式五绝结构。 张华:《答何劭诗》第二首第五至七联:“忝荷既过任,白日已西倾。道长苦智短,责重困才车轻。周任有遗规,其言明且清”。;。这段诗前两联是对式五绝结构,后两联则是粘式五绝结构。 8. 2,2 律绝自出现 在短诗中,全篇合律的诗例已经出现,仁但数量很少,现举五言的律绝三例,这些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五绝了。 紫微吟此再三 ((杨羲) 玄清眇眇观。落景出东浮。 愿得绝尘友,萧萧罕世营。 酌贪泉赋诗 (吴隐之)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游仙诗 (郭璞) 吐纳致真和,一朝忽灵蛻。 。飘然凌太涛,眇尔景长灭。 其中以郭璞的年代最早,他卒子公元387年,所举例子是灭韵五绝。其次,杨羲卒于387钲,吴隐之卒于418年。由此可见,约在公元四世纪时,五言的和犛绝已在文人创作中产生了, 至于对卉e结构.签芝篇合合格的r6诗例也有发发生,但数量也不多.现举一首对式五绝、一首对式五律: 赠顾彦先诗 (陆机) 清夜不能寐,悲风入我轩。 立影对孤躯,哀声应苦言。 招隐诗 (张华) 栖迟四野外,陆沈背当时。 循名掩不著,藏器待无期。 羲和策六龙,弭节越崦嵫。 盛年俯仰过,忽若振轻丝。 这种诗体在齐梁陈隋时期是十分发达的,诗例很;;见。它的格律结构的特点是不仅一联之内平仄相对,而且在两联之间相连的两句中,也平仄相对,全诗不出现“粘”的结构关系。由于声律结构以律联为重要的结构单位,所以我们把两联之间平仄相对的称为“对式律”,两联之间以同声相粘的称为“粘式律”。 8.2. 3
诗律理论的探讨上的进展。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对此作了精要的阐述:“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固崎铸而难便,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秩序,故典涊而不鲜。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这就是说:l、遗言要以妍为贵,妍则也应及于音声,而不同的字声互相迭代、交互应用,就好象用不同的色彩交叉配合、相衬相显、更加鲜艳一样,这是能达到妍丽的效果的。2;音声迭代是变化不定的,不免会出现不妥贴的地方,只有通达其变化并能掌握调配的次序或规则,才能如泉人流,做到十分适切。3、如果对字声调配失宜.而需求其相合,则好象持尾续颠,是难事于见成的。字声谬失其序,犹如锦绣的色彩失调,就会垢浊而不鲜艳了。;所以要达变识次。遗言有序,防止辞和理、言和义的两不适合。可见,陆机这番论述确是分精辟而深刻的。它指共着当时广大诗人对诗律的探索,从我们分析的那些律句、律联和声律结构段落看,都体现着陆机所阐发的这些原则。因此,魏晋时期在诗律发展史上虽不是最重要:的时代,但它在诗律探索上还是迈进了一步,在诗律理论探讨上也取得了成绩,这些是不容忽视的。 (校对未细,发现错字请指出) 注:补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