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近体诗浅谈

 清风更俗 2022-10-20 发布于湖北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的诗名,又名今体诗或格律诗,是诗体音律古代诗歌体裁。

近体诗之所以又称为格律诗,是因为该诗歌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韵律的诗体,其基本要求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注重诗歌的对仗、对偶,强调诗歌的音律、节奏。因此,近体诗在其诗歌的句数、字数以及平仄、用韵上都有着严格规定。

近体诗是中国古代传统诗歌千余年发展演变的结果。自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的出现,就己孕育了近体诗的雏形,随着春秋战国、秦汉初唐时的四言、五言、七言古诗逐渐成为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主流,近体格律诗便己逐渐形成。从我国早期韵文之祖《诗经》及楚辞、汉赋,到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张衡的七言诗《四愁诗》,再到《古诗十九首》、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拟行路难》,在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中,诗歌文化为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在不断地吸取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发展、变化着,演绎着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篇章。东汉史学家班固的五言诗《咏史》、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诗人张衡的七言诗《四愁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诗体规范、韵味初成的代表,而永明诗人的代表谢眺更是“清新隽永,流畅和谐,对仗工整”,并以始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

东汉史学家班固的五言诗《咏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咏史》在汉乐府中较多出现五言诗句、民间歌谣部分采用五言形式的局面下,领时代风气,删除作语助的“兮”字,表现出明晰的五言诗意识,开拓了五言新体诗的诗体风貌,并推动了文人五言诗向成熟阶段发展。同为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诗人张衡的七言诗《四愁诗》在七言诗或是杂以八言、九言的文化背景下,摒弃杂言,每句都采用上四下三的字节的七言形式,字句整齐,且句中几乎不用“兮”字作语助的诗,寄意幽远,韵味初成,是我国现存的创作年代确切可信的、最早的一首七言诗。谢朓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的审美观,诗风清新流丽,对仗工整,善于熔裁,时出警句;谢朓强调声律是诗歌的重要因素,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所作诗文强调声律,流畅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在推动“新体诗”的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并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唐代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以后,因为科举的关係,对诗歌的平仄、对仗和诗篇的字数有着很严格的规定,使诗歌的形式逐渐规范化并定型。这种依照严格的规律来写出的诗,是唐代以前所未有的,因而后世将此类诗歌称之为“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代一枝独秀的代表性文学体裁,从初唐四杰五言八句律诗形式的初步定型,到以吴中四士为代表的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以至于唐代各个时期的各个诗派将近体诗逐步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盛唐兴盛时期,乃至“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时期达到了最高峰。

近体诗大致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种,并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其中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延长的律诗。

绝句和律诗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也偶有六言;排律即长篇的律诗,一般则以五言为主,每首至少十句,多则有至百韵者。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须对仗或隔句相对。

需要注意的是:古体诗中五言诗、七言诗与近体诗的五言、七言绝句、律诗不同之处在于古体诗字句不限,押韵自由,平仄不拘,对仗随意;近体诗则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要求押韵,注重对仗。还应注意的是:古体诗中押韵自由,平仄不拘,对仗随意的绝句只是最简短的古诗,称之为古绝,只是一种短篇的“古风”,应与近体诗的绝句在认识和运用上有所区别。    

唐代以后,随着词学的兴盛,近体诗的诗歌地位被其取代,之后亦非诗坛主体,直至现代,虽现代诗歌已为主流,但仍为众多文人及诗歌爱好者所喜爱,不少诗人也能作出格律严谨、诗意盎然的近体诗。如毛泽东的《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冬云》等便是气势雄浑、诗意盎然的不朽诗篇

     摘自本人《大学语文讲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