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争祖不如求本——论太极风波

 文苑书店66 2019-09-19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太极拳是我国武术四大流派之一,它是中国以传统文化儒、释、道、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外形行云流水、、动静分明、柔中带刚的特点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可以当之无愧的说此运动是习练人数最多的项目,堪称世界之最。由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个人对武术的认识不同,太极拳与其他武术派别一样,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原本单一的太极拳横生出众多流派。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这是中国武术的强人之处也是软肋,强在内容丰富各有千秋,弱也在其目不暇接的多元化,很容易产生各派之间的矛盾与习练者无从下手的问题。最近的太极拳求源追根之争就是这一问题的爆发。

因福建省邵武县的张三丰太极拳申遗,使原本争议不休的太极拳再起波澜。以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陈小旺痛批张三丰太极拳申遗陈小旺表示,福建邵武将张三丰太极拳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个闹剧,令人痛心。首先,张三丰并非福建邵武人氏;其次,张三丰更非武术界人士,与太极拳也无关联;再次,吴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王其和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四个项目内涵所指清晰,代表人物皆为近现代真实人物,生平历历可查,而张三丰身世飘渺,攀仙附道,无人知其所踪。要求有关部门公正、公平、公开给与处置。他们认为关于太极拳创始人、发源地的纷争最终于2007年尘埃落定,中国武协、中国民协经过长时间考察论证,命名河南省温县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中国太极拳发源地,认定明末清初人陈王廷为太极拳开创者。“张三丰太极拳申遗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闹剧。。。。。。

太极拳的起源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无法定论。武术史学家唐豪、太极拳名家顾留馨,都认为是明末清初人陈王廷根据戚继光的《拳经》所创。张三丰是道教创始人之一,与武术无关。此观点虽遭质疑但是一直是官方的支持的论点。

王宗岳

太极源流的研究家徐震先生,是唐豪的同时代人,也对唐豪的考证作了深入的研究,徐震先生的评价,有曰:唐豪同志对太极拳本生的技术方面,实未下过功夫,对这方面的体会是很浅的,往往从形式上看问题。这一点以后还要详述鄙见。至于唐同志的据考,其辛勤实地调查的精神,确可钦佩,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形而上学的观点,往往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关于张三丰创拳的学说也不占少数。他们认为在张三丰之前,有东晋时代的葛洪创“太极法术”“太极秘法”;有南北朝时代梁国人韩拱月所创“小九天雏形太极拳”;有唐代隐居道上许宣平的“兰十七式太极拳”;有李道子创“俞式太极功”。

有明代俞莲舟创“先天拳”;民间则流传有“粘沾拳”“摸鱼拳”“绵拳”等。张三丰对上述拳法进行提炼升华,将道家哲理融会贯通于太极拳技之中,创造了一套以“太极十三势”为代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武当内家拳,与佛教少林拳并称中国武术两大奇观,从而使太极拳名震江湖,广传于世,形成了武术史上“南尊武当,北崇少林”的局面。由此观之,在太极拳史上,张三丰实有集大成之功。

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但是李亦畲又在《五字诀》的《太极拳小序》中早已说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  同样一个人为什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

谁对谁错谁真谁假?至今尚无定论。大家手上的证据,都是靠一些只言片语、一厢情愿的一家之言,没有强有力的资料说服公众。与其这样喋喋不休的你争我强,不如看看谁能将武术推上奥运舞台?比比谁能将太极拳的技击还原回来?至于谁创的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中国人发明了火药,而西方列强就是用中国人火药敲开了中国国门,这不是血的教训吗?

唐豪

虽然我们现在不知太极拳的根源,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现代的太极拳肯定不是以往的太极拳,以往的太极拳技击性极强,光从杨露禅“杨无敌”的称号来说,太极拳的技击应该是出类拔萃至尊之上的。而如今的太极拳成了健身操、老人乐,在国外也是如此,习练太极拳的人群以老年人与行动有障碍者居多。武术的实质就是技击,脱离实战的武术能叫武术吗?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大学士观看杨露禅的太极拳后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祝贺。

自此,宗师杨露禅所创之杨式太极拳名满天下,使太极拳从民间武术登上了华夏武术的大雅殿堂,成为国粹。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似乎“杨无敌”练的拳,与目前的太极拳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任何关系,这也恰恰道出了武术技击的真谛,否定了现代太极拳以慢打快、练时慢用时快的谬论。技击的基本内容就是速度与力量,速度要在快中求,练时慢用时快是永远达不到的天方夜谭。西方的拳击运动员一秒能打8拳,就是在成千上万次的击打速度球中练就而成,拳击的步伐也是在快速的移动中求得的,这些都符合“杨无敌”: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的特点。

这么浅薄的道理我们的武林前辈不会不知道,只是后人如盲人摸象般的理解,曲解了老前辈的意思;也许过去前辈保守有加,外面练一套,关起门又是别有洞天;也许过去前辈交皇宫贵族健身是一套,自己练又是一套,这一点我感受颇多。一次在西安北郊大学教授形意拳,所来学生均属各个大学的体育教师,无论是身体素质、武术基础都有一定的水准,然而,看到凶猛刚劲有力的形意拳演示,满怀信心的学员们各个紧锁眉头,像泄了气的皮球地下了头。。。。。。,当我问起原因时才有几个人说:老师我们恐怕练不了形意拳吧?这拳太钢了大家可能吃不消!无奈我只能鼓励大家,刚开始可以缓着练、慢着练、可以不发力。如果将老师的方便法门当真那有不出偏的!久而久之以讹传讹,也许形意拳再过几十年就变成太极拳了!我们现在没有必要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只要抓住一点就行:“无论练什么拳没有速度与力量,就不会有技击。”

所以说我们的最重要使命不是寻踪问祖,而是团结一致将武术的真谛(技击)回复原来的面貌,早日将中国武术推向奥运舞台,世界之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