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易聊历史2019-09-17 20:43
如果评选中国历史上的悲情人物,项羽绝对算一位。
才女李清照早就感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楚汉相争,项羽和他的楚军为什么失败了?从古至今,从严肃的史官到茶摊上的说书先生,无数人讨论过这个问题。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探讨的也是这个问题。
它有三个特别之处,一是作者李开元,师从史学大家,治学严谨;二是近现代发掘了不少秦汉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简牍,这些史料对研究秦汉史大有帮助;三是作者把研究落到了实处,走访和考察了当年的战场故址。
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以“楚亡”为线索,回到那个楚汉相争的时代。
首先上场的人物是韩信。
韩信在战场上的成就无与伦比,28岁就当上了大将军,计谋频出,比如著名的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
在垓下,韩信更是挫败项羽主力,成为汉朝建立的重要功臣。
很多人觉得,韩信是天才,天生适合带兵打仗。但据作者考证,韩信的军事才能,并不完全是老天爷赏的,他很可能是一位努力型选手。
作者来到了韩信的老家淮阴县,这里的水系四通八达,离项羽和刘邦的家乡都很近。作者结合《史记》中的记载,认为韩信可能是韩国贵族的后裔。
秦始皇打败六国之后,把六国贵族从原来的地方赶出去,防范他们东山再起。韩信的姓,也就是“韩”,很可能取自他的故国。
还有,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韩信与萧何一起整理了兵书一百三十多种,这些书籍都是韩信家的藏书。
在秦朝残酷的“焚书”政策下,韩信还能拥有如此多的兵书,可见韩信的家族不一般,而且可能是兵家。
《史记》中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韩信落魄的时候,有一位“漂母”给他饭吃。“
漂母”曾训斥韩信:“看你本是公子,如今如此落魄,才同情你。”由这句话可知,韩信的确曾是一位公子,落魄了才流落街头。
他的军事才能,与家里的藏书与发奋的学习,非常有关系。
韩信身上还有一个谜,他为什么不自立为王?
当年,项羽和刘邦在荥阳对峙,刘邦的军队有20万人,项羽的军队是10万人,而韩信则是30万人。
如果韩信这时候自立为王,他甚至有称帝的可能。
当时不是没有人劝他,把刘邦一脚踢开,自立为王算了。
韩信都拒绝了,为什么呢?作者为我们分析韩信的性格,他是一个落魄贵族,性格里有自卑的成分。
这部分自卑浇灭了他当“一把手”的野心,却帮助刘邦成为项羽最强的敌人。
按作者的分析,韩信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军事才能来自家庭的熏陶和自己的努力;家族的落魄也给他的性格里注入了自卑,成了他的羁绊。
第二位上场的人物是范增。
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给项羽出了不少主意,如果项羽虚心听取范增的意见,楚汉相争恐怕是另一种场面。
据说项羽中了离间计,把范增气走了。
《史记》记载,项羽派使者到刘邦军中,陈平好酒好肉款待使者,还不停问范老先生安好。
使者说他是项羽的亲信,不是范增的人,陈平的脸马上变了,酒肉撤掉,摆出一张冷脸给使者看。
使者回去,一五一十把情况汇报项羽。项羽马上起了疑心,怀疑范增有了异心,私下和汉军有联系,两人关系渐渐疏远。
这便是陈平的离间计。
不过作者驳斥了这种观点,项羽和范增身处高位,这点离间计又不算太高明,两人不至于被骗得团团转。
这件事情顶多算表象,两人之所以不和,原因可能很早就种下了。
当年,范增提议,拥立楚国贵族熊心,项羽呢,对这项提议非常不感冒,还派人刺杀熊心,范增非常恼火,俩人的梁子就此结下。
后来在鸿门宴上,范增屡次提醒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一次也没有理睬他,两人的距离就此越来越远。
作为一个谋臣,范增的才能毋庸置疑,而霸主项羽,似乎缺少了那么一点容人的度量,导致这位能臣远离了自己。
楚汉相争的最后,项羽被围垓下,拼死挣脱了出去。
刘邦派五千骑兵追击项羽,其中有五个人抢到了项羽的尸体,这算了不得的战功,他们都被封了侯。
故事并没有结束,这五个人里,有一个人叫杨倘。
杨倘和同僚们对项羽紧追不舍,哪料那项羽猛一回头,大喝了一声!
项羽毕竟是英雄,杨倘听了这一声喝,吓得不轻,不敢追了,掉头就跑,跑了十几里才回过神来,想到,那项羽已经是虎落平阳,怕他作甚,于是又追回去。
杨倘运气不错,赶上了项羽自刎,争得部分尸首,被封为两千户侯。
追击项羽,自然是杨倘这一生中的高潮时刻,他反复讲给家人听。
到汉武帝时期,杨倘的后人娶了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迁写《史记》,很可能从这里得到了一份生动的资料。
历史兜兜转转,谁也无法预料,当年的铁马金戈,会在后世留下怎样的痕迹。
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楚汉相争,再到统一于汉,仅仅八年。项羽在会稽起兵时二十四岁,到乌江自刎年仅三十一岁。
八年间,秦崩、楚亡、汉兴,一幕幕大戏接连上演。如果你对那段历史、对项羽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不会令你失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