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百巷(32)潘儒巷

 吴越尽说 2019-09-20

    来苏州游玩,没有起过一次早,吃过一次早茶,都算不上深入了解过苏州。苏式早茶虽名声不如粤式早茶大,但个人认为其花样和味道却绝不输粤式。

    所以小i这次特地起了个早,跑去潘儒巷吃了一次苏式早茶。

茶与点心

    苏州水软风轻,苏州人的生活也一贯悠闲自在,早上除了一碗苏州面条,还爱来点干点、湿点。小i这次去的苏帮菜馆吴门人家在苏州十分有名。

    吴门人家的掌门人沙佩智女士根据历史资料,潜心钻研并挖掘、恢复苏帮菜文化,坚持的不时不食、不正不食、不繁不食,将曾经苏州织造官府菜,还原给了当今的食客。

    白色的墙,圆形的门,加上大大的木质匾额,吴门人家从里到外都是一派古典气息。早茶的营业时间有限,只有每天的6点半至9点半三个小时,小i9点到时,已是有些迟了。

    店里的早茶是自助的,点心的样式尤其多,大家可以每样都拿一个,尝个遍,也能吃得饱饱的了。小i最爱那杯红枣茶,红枣的香甜和杏仁的酸,浓郁又开胃,吃完一碗糖粥,喝一口红枣茶解解腻是最好不过的了。



    除了早茶,吴门人家的苏帮菜也是一绝,店内还有建筑大师贝聿铭亲笔题字的“天珍海味”,可见有多好吃了,大家有机会一定要来吃一次!

悠游一日

    吃完了早饭,要是有空,别急着回家,潘儒巷里不止一个吴门人家,在这里晃悠晃悠,消消食,也能逛上一天的时间呢。

    潘儒巷位于狮林寺巷北面,东至平江路,西出临顿路。宋时,户部员外郎章綡曾在附近造桥,称章家桥,所以巷子被命名为“章家桥巷”。

    后来元末张士诚女婿潘元绍居于此,住宅极广,包括狮子林在内。明朝时,富家潘时用居住在这,巷名改称为“潘时用巷”,后来便讹传成了“潘儒巷”,沿用至今。

狮子林·贝氏家族

    潘儒巷被园林路一分为二,从吴门人家出来,穿过园林路,就来到了西潘儒巷。

    巷子里有苏州民俗博物馆的出口,并且还保留着狮子林的一处后门。

    既然来到了潘儒巷,怎能不游一下狮子林?说起狮子林,就不得不说起与它密切相关的贝氏一族。

    民国七年,“颜料大王”贝润生在家乡苏州买下早已荒废的狮子林,耗资80万银元,历时9年精心修复,建立祠堂、族校、义庄,形成了花园、祠堂、住宅、族校、义庄为一体的总体格局,在现有的苏州古典园林中唯此一例、绝无仅有!而贝氏家族中最具传奇色彩、享誉世界的建筑师贝聿铭,就曾在狮子林里度过一段童年时光。

    1953年,贝焕章将园林献给国家。1954年,狮子林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又将原贝氏部分义庄及北部住宅,建成了苏州民俗博物馆开放。

    苏州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展览苏州民间传统风俗为主的博物馆,如岁节时令、吉祥民俗、育子习俗等。如果你想了解苏州的民俗,不妨绕到园林路的正门,进门游览一番!


王氏惇裕义庄

    从民俗博物馆出口出来,往西走,就到了王氏惇裕义庄。初为王鏊后人所建。从堂前的砖雕门楼落款可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同治年间,王氏后人王笑山重修。

    东山王氏向以敦厚济民为世人称颂,故以“惇裕”命名。义庄设义田作为家族公产,用以周济族人和附近贫苦百姓。

    之前,吴门人家就曾设在王氏惇裕义庄内,后来因修缮问题搬出来,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办公的地方。

张氏义庄·苏州博物馆古籍图书馆

    与西潘儒巷都是古宅民居不同,东潘儒巷显得更加文艺范一点,从吴门人家往东走,便到了张氏义庄。

    张氏义庄为清代建筑,原位于东北街,是由盐商巨富张履谦创建的,2004年,其原址因修建苏州博物馆新馆,所以将张氏义庄移建到了潘儒巷,并且进行了大修,恢复原来的面貌。

    如今的张氏义庄内已是苏州博物馆古籍图书馆,其前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组建的苏州博物馆资料室,于2018年6月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逛了一上午一定累了,不如就在这里歇歇脚,看看书。

    苏州博物馆古籍图书馆分为电子阅览室和阅览室两个部分,收藏的古籍总量达10万余册。古籍尤以佛教经卷、地方文献、碑帖拓本、名家手稿等为特色。700余种古籍善本中,67 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27种入选《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

电子阅览室

阅览室

    阅览室里书香四溢,人少安静,古建和古籍的结合,营造出了一种绝妙的氛围。在某个闲适的午后,在这里,静静地捧上一本古籍,徜徉在书海里,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千百年的文化,也是雅事一件呢!

王笑山宅·故宫学院(苏州)

    王笑山宅位于潘儒巷75、77号,毗邻苏州博物馆古籍图书馆,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前后。是由东山王鏊后人王笑山所建。如今这里是故宫学院(苏州)。

吴钟骏故居

    苏州出的状元真不少,这东潘儒巷内也住过一位呢!从故宫学院继续往东走,就能看到吴钟骏故居。吴钟骏,字吹声,号崧甫,吴县人,道光十二年状元,官至礼部侍郎,曾二次主典乡试,四次提督学政。后来吴宅易主,卖给了伤科医生闵采臣,所以这里又称“闵采臣宅”。

    老宅的门头已经斑驳,与附近的民居并无两样,若是不仔细看,就会错过了。门内坐着一位老奶奶,正捧着茶杯悠悠闲闲地喝着茶,侧头看着门外路过的游客来来往往。想必在她的眼里,仿佛时光静止,巷子里的一切都显得静好与悠长。

    怎么样,这条巷子是不是不简单啊。西潘儒巷古色古香,少有店铺,阳光下恬静安然,家家户户门口摆着的花卉植物、挂晒着衣服裤子,透着一股舒适的市井生活气息。

    东潘儒巷小资文艺,透露着书卷气息,在这里,看看书,喝喝咖啡,提升提升生活品质,逍遥自在。

    你还可以继续往东走,东潘儒巷尽头,过了桥就是平江路了,在桥上,一眼望过去,绿水中映着粉墙黛瓦,船娘摇着船桨,唱着苏式小调,婉约缠绵,撩人心弦。

    这样一天的苏式生活,你喜欢吗?



潘儒巷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东至平江路,西出临顿路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