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砚谱》与《茶经》

 攒菁堂 2019-09-21

      “古墨半浓评砚谱,新泉初沸补茶经”。此联为丁佛言所撰,收录于砚台文史资料《丁佛言》里面。丁佛言原名世峄,字芙缘,后取谐音佛言。山东黄县人。是期末民初著名书法篆刻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厉任过很多要职。丁佛言虽然从政,但醉心于书法篆刻,是继清末吴大澄、杨沂孙、吴昌碩之后的又一位篆刻名家,有“南吴(昌硕)北丁”之称。丁佛言擅长撰书楹联,据说他春节回家,只要在门上贴春联,不过三天就会被人揭去。 这幅对联对仗工整,“古墨半浓”对“新泉初沸”,一评一补,《砚谱》对《茶经》。

      《砚谱》和《茶经》是古代两本有名的著作,我们先说说这个《砚谱》。砚谱砚谱,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介绍古代各种砚台的专业书谱,比如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砚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磨工具中的研磨器;但如果真正说的砚的发展时期,则应该是从秦汉开始的,那个时代对砚台就已经有了形状的讲究,人工制磨也是由秦汉的时候开始的。

          汉代刘熙在《释名》中写到:“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我发现最早的砚是汉代的,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圆研石在一块磨平的石器上将墨丸压碎研墨成墨,然后加水变成墨汁。到汉代中晚期砚上开始出现了雕刻纹饰。魏晋至隋代时出现了一种圆形瓷砚,有三足或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状如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另一端以双足支撑。唐宋之后,砚台造型开始多样化了。

      《砚谱》是一本古代著作,最初版本是谁撰写的不得而知,据史料记载,有宋唐询撰写的《砚谱》二卷,今已遗失。今存有南宋李之彦《砚谱》一卷,又有《叶樾》传宋人《端溪砚谱》各一卷,明代沈仕《砚谱》一卷。

        据《四库全书.艺术类:砚史.砚谱》中这样介绍:“论用品,当以石之发墨为高;论性品,当以石质之坚软为宜。”书中记载诸砚:白玉砚、蔡州白砚等二十六种之多,对于端、歙两石种辨别尤为详细。

        现在我们再说说《茶经》。《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一本著作,被誉为茶文化的百科全书,是唐代陆羽所著。陆羽名疾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公元733年出生,自幼好学,学识渊博,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陆羽21岁时决心写《茶经》,为此他开始了对茶叶的游历考察,他一路风尘仆仆,饥食干粮,渴饮茶水,经义阳、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处,即与当地百姓讨论茶事,将各种茶叶制作成标本,将了解茶的见闻做了“茶记”。经过十余年,实地考察了近三十多个州县,后于公元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在浙江长兴(今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的顾渚山上,开始专心著书,公元780年左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

     《茶经》全书共七千多字,其实篇幅并不大,共分三卷十节。

“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已及性状;

“二之具”记载采茶和制茶的工具;

“三之造”记述茶叶的种类以及采制方法;

“四之器”记载煮茶和饮茶的器皿;

“五之煮”记载烹茶方法和水质要求;

“六之饮”记录各地饮茶风俗和品茶方法;

“七之事”汇辑有关茶的掌故以及药效;

“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

“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根据条件而定,不必拘泥;

“十之图”指将采茶、制茶、饮茶的全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内,品茶时可以一同领略茶经之始终。

      《茶经》一问世,就成了人所至爱,被盛赞为茶叶的开创之功;陆羽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总结唐代及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文化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收集历史茶史料、记述亲自调查和实践经验,对茶叶的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故陆羽也被后人称之为“茶圣”。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各种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稿、顾元庆校《茶谱》、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的《茶史》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