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之道”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几千年,这15个字帮你参透精髓

 孟溪ProbeT连山 2019-09-22

01

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庸”。前面我的文章中讲到了,“中庸之道”是指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如果用上面我们讲的西方智慧来说,就是“凡事勿过度”,而用道家思想来说就是“物极必反”,凡事不要走极端,应该掌握一个“度”,是中庸之道真正的精髓。

但真正的“中庸”并没有这么简单,《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之瑰宝,这本书分为三十三章,接下来,我们按章节和大家分享其精彩内容。

02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发现我国古人写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开宗明义”。让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首先,道家经典《老子》在第一篇中的第一句话非常关键,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基本都奠定了《老子》一书的调调,“道”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又是一个非常高深的存在,它不能说也不能命名。而且天地万物生于无,“无”之后才有了“有”,这句话一下子打开了读者的思维,给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其次,古代另外一本经典《孙子兵法》同样如此,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第一句话就将这本书的调调定了下来,“兵者”可以说是战争、兵事或者说兵法,是国家大事,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这一句话,奠定了这本书的高度,这是一本事关国家兴亡的书。非常简单直接,毫无保留。

再来,儒家另外一本经典《大学》第一句话同样如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一下子将这本书的精华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了,甚至指出了儒家思想的最终追求就是 “止于至善”。前面的文章我们讲过,儒家的“善”是其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对儒家思想来说,可谓相当重要的一个字,而《大学》的第一句话就直接点题,用“开宗明义”来说一点都不过分。

03

说了这么多古代经典,让我们回到这本书《中庸》要讲的内容,同样,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就相当重要和经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一句话15个字,可以说是这部《中庸》的精髓,甚至可以说是影响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核心思想之一。

简单来说意思是:人的自然秉性被称之为“性”或者说“本性”,本性是上天赋予的;顺着本性为人处世叫做“道”(当然这里的道和老子的‘道’是不同的);按照“道”的原则修养称之为“教”,“教”就是把一些不好的言行举止、繁思杂念摒弃,让人们符合“道”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接下来,让我们详细聊聊。

04

很多学习过儒家思想的书友都知道,古代人认为“天”是万物的本源,也是最高的存在,比如我们通常说“这是上天的安排”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天命”也就是“上天的命令”,古人尤其是儒家学者认为,上天是万物的安排者,也是万物的缔造者。

所以作为儒家经典的《中庸》一开始就说“天命之谓性”,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的本性都是上天赋予的。而“率性之谓道”,就是说,顺着本性去做事,顺应天命,就是得道了,这里的“率性”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真诚”。我们稍微展开聊聊这个“诚”字。

“诚”这个字是《中庸》这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字,“诚”字在这本书中共出现了25次之多,在第20章中说: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真诚才能明白天理或者说天道,真诚才能明白人道。真诚既是天道的运行法则,又是人道的运作法则,当然这里的真诚并不完全是一种品德,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对自己内心坦诚,对他人坦诚,对万事万物真诚,都是这个“诚”字。

最后“修道之谓教”,《中庸》的后面第20章中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儒家其实对“修”总是非常重视,可以通俗理解为“教化”。

所以,整体来理解,这里说了只有为人真诚才可以说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也才能够得到人生的智慧,从而拥有成功的人生。真诚、诚实、诚信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是达到中庸的境界的基础,而中庸之道是人生成功的途径。一个人如果天生真诚,从而由真诚达到明白道理,做事情时就会“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05

当然,第一篇中的另外一句话也非常重要,那就是: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给我们解释了什么是“中”,什么是“和”。这两个概念可谓太重要了,“中庸”的“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中庸之道”是人生智慧?都在这个句话里。简单来说就是:

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就是说,喜怒哀乐是人的四种常见情绪,没有任何这些情绪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稳定而平和的,而这就是“中”的状态,就是内心无比的平静。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我们要和其他人打交道,在打交道过程中,表现出来情绪,但却能够有所节制,掌控自如,被称作“和”。

所以,读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到“中庸之道”的精髓,就是既顺应天命,坦诚面对,又对自己掌控自如。其中“中”和“和”这两个字很重要,凡事能做到:内心宁静,顺势而为,才是大智慧。

06

在《中庸》后面几章的内容中,分别对第一章的内容进行了阐述。比如第二章的: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说的就是,君子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中庸,而小人因为无所忌惮,所以不能做到真正的中庸;第三章中说: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行,很少有人能做到。

关于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在第四章中说: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这里有一句话很多地方都引用了“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这也正是“中庸”之人的智慧,聪明的人很容易聪明过头,而愚笨的人很难领悟到,中庸之道不是小聪明或者一时的聪明,而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懂得并且践行“中庸之道”的人少之又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