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佩秋:鉴定慈善 · 惠及社会

 泊木沐 2019-09-22

▲陈佩秋

鉴定慈善 · 惠及社会

文/王征

陈佩秋从书柜中拿出一卷署名北宋米元晖、司马端衡山水合卷的手卷,这是一位美国华裔收藏家藏品的高仿复制品,手卷在历史上曾经过明代书画名家董其昌鉴定。画面上,烟波渺渺,一带远山,水畔有渔人在撒网,右侧远方水渚草丛间,一行白鹭依次腾飞。老人家眼神依然清澈敏锐,在灯光下拿起放大镜细细端详,兴致勃勃地谈论起画法笔触。陈佩秋认为,这两幅手卷的作者是同一人,画法与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北宋宗室画家赵令穰的手卷一样,应是赵令穰的手笔。她年轻时曾临摹过赵令穰的画,对其画法十分熟悉。

《红树鱼勾子》

近年来,陈佩秋把大量时间和精力倾注到中国古代书画巨作的重新审鉴上。她经常彻夜不眠,凌晨时分仍举着放大镜在宋元画家画册上忘我地做着批注。她说,自己如今最大的心愿是把存世的宋画及一些经典作品研究清楚,尽己所能,还书画历史以本来面目。

《霜叶竹禽》

谢稚柳、陈佩秋对中国绘画史有着长期不懈的全面、深刻的研究,论对画史的熟悉,对传统的理解,在20世纪的画坛,不仅以绘画创作为专职的画家中罕有人及,即使以画史、画论研究为专职的史论家中也罕有人及。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深入到历代名家名作的真伪鉴定。陈佩秋由临摹历代名作而走进鉴定,临摹不仅帮助了她的创作,更使她通过心摹手追而获得了对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笔墨风格的感性认识。

《高天春水》

1957年,一位收藏家出手珍藏多年的北宋画家王诜的《烟江叠嶂图》。谢稚柳鉴定认定为真迹,但这件作品却没有通过文物鉴定专家会议。谢先生坚持认定此画为真,担心此画落到文物贩子手中,被走私到海外,只好卖了自己收藏的一批明清字画,将此画买下。此后,不断有人对此画真假提出异议,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最后被定为一级品。1997年,谢稚柳征求了陈佩秋的意见,将此画捐给了上海博物馆,成为上博的镇馆之宝之一。

《树接青溪图》

陈佩秋书画鉴定直接的缘起,则是张大千晚年掀起的关于五代画家董源那几幅画的争议。董源被认为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画作极大地影响了元代以后山水画的发展方向。1980年,身在海外的张大千给老朋友谢稚柳捎话,称董源《潇湘图》等三件作品有问题,需要再研究。此后谢稚柳和陈佩秋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观摩到许多五代、北宋时期的画作,经过一番研究、对比,晚年的谢稚柳越来越觉得“张大千是对的”。陈佩秋花费大量时间潜心研究,将谢稚柳生前以及她自己对《潇湘图》的疑问告知了天下。

《芭蕉小鸟》

为了使研究更加科学规范,陈佩秋还将电脑技术引入古画鉴定上来,每个局部逐一对照,互相比较。陈佩秋的鉴定心得是:从作品整体风格出发,从细部入手,同时也不排除进行考证。在鉴定中国画时,最关键的要看中国绘画独一无二的“骨法用笔”。笔法,即画家用笔的特点。“历史上有造诣的画家,都有各自不同于其他人的笔触及用笔特征,不同年代的画作风格存在明显差别,整个画面的气息大不一样”。她对一些相传为唐宋传世名迹所作出的分析,在书画鉴定界引起强烈反响,其研究成果、心得意见,都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目的只有一个:抛砖引玉,去伪存真。

《石上泉声》

面对古代书画鉴定的各种乱象,陈佩秋痛心疾首,把存世的宋画及一些经典作品研究清楚,在她看来,是一种历史责任。她牵头成立了截玉轩古书画研究社,“我由衷地盼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才能致力于古画鉴定的事业,一起努力将一些经典藏品的真伪研究清楚。”

《幽涧》

晚年的陈佩秋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多年来,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书画善会”慈善拍卖等义拍中,在各次地震、水灾灾后重建时,以及支持上海市老年基金会、侨界义拍等公益活动中,她多次捐赠其书画作品,为贫困人群募集善款。据不完全统计,她累计捐赠善款达三千多万元。她说:“要学会感恩,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来自社会,应该尽其所能回馈社会”。

《雪兔寻芳图》

“钱这个东西,够用就好”,陈佩秋说,“一个艺术工作者,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整天就知道围着钱转,怎么可能有大格局,也无法成为真正的大家。那将有愧于自己,更有愧于家国”。

陈佩秋以画兰花闻名,“佩秋”二字出自《楚辞》:“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高华阁”是她常用的斋名,源于李商隐诗《高花》。陈佩秋说;“我从写生中得知,花苞都是从下往上开放,顶上最高的蓓蕾其实是最后开的。一个人学本事、做学问也是如此,都要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

陈佩秋草书五言联:“犹有花枝俏 当惊世界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