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真存在过!上古大洪水记忆之息壤

 femtoyang 2019-09-22

《玉堂闲话》为五代王仁裕(880-956)所撰,是王仁裕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较高地位。

内容主要涉及唐末五代时期中原、秦陇和陇蜀地域的史事和社会传闻,多数为王仁裕亲身经历或来自于同时期当事人叙述的记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其中一则记载讲到用大禹治水的经验“息壤”来治理洪涝灾害。

江陵南门之外,雍门之内,东垣下有小瓦堂室一所,高尺许,具体而微。

询其州人,曰:'此息壤也。'

鞠其由,曰:数百年前,此州忽为洪涛所漫,未没者三二版。州帅惶惧,不知所为。

忽有人白之曰,洲之郊墅间,有一书生博读甚广,才智出人。请召询之。

及召问之,此是息壤之地,在于南门。仆尝读息壤记云,禹湮洪水,兹有海眼。泛之无恒,禹乃镌石,造龙之宫室,置于穴中,以塞其水脉。后闻版筑此城,毁其旧制,是以有此怀襄之患。

请掘而求之。果于东垣之下,掘数尺,得石宫室,皆已毁损。

荆帅于是重葺,以厚壤培之。其洪水乃绝。

今于其上又起屋宇,志其处所。旋以《息壤记》验之,不谬。

【译文】

江陵县城的南门外,雍门内的东墙下有一所小堂室,堂室上覆盖小瓦,只有一尺多高,堂室虽小,梁、柱、门、窗,一应俱全。

询问州内的人,这是什么建筑?

回答说,这是'息壤'。

问这'息壤'是怎么个来由。

州内人说,几百年以前,这个州暴发洪水,土地大部分被淹没,没淹没的只有三两处建筑,州帅很惶恐,不知怎么办好。

忽然有人告诉他说,在城郊有一个书生,博览群书,才智出众,请把他召来问一问。

把那读书人召来询问,他说这是'息壤'之地,建在南门。我曾读过《息壤记》,书中说,大禹为了填塞洪水,这里有海眼,洪水就是从这泛滥出来的。大禹雕刻石头,造了一个龙宫,填在穴中,用以堵塞水脉。后来听说为了建筑此城,把旧建筑都毁掉了。所以才造成了这么大的水灾。请挖掘一下看看。

于是在东墙下挖了数尺,果然挖出了一个石头雕刻的宫室,已经被损坏了。

荆州帅于是重新修葺,用厚土掩埋,才没有再发生洪水。现在在土上面又建起这个堂室,用来标志这个地方。

用《息壤记》一对照,他说得很正确。

荆州古城息壤图

息壤是鲧治水在荆州古城留下的一处遗迹,位于南门外西侧城墙脚边,系一长约40米,宽约10米的土丘,其上有石柱四根,以示标志。

据郭璞注《海内经》:'息壤者 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也就 是说,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膨胀的土壤。

所以也有现代汉语里面的一个解释:'息'为生长之意;息壤,就是指能自己生长的土壤。

不过玉堂闲话记载的这种息壤,和郭璞注释的有不同。不管怎么说,这些不同出处的典籍记载,管中窥豹,都说明了一件事:

那就是上古是真实的历史,并不是神话。上古大洪水记忆一直普遍存在于生活在中华大地上人们的心中。大禹真的存在过,历史上的确有这个人。

附:

《玉堂闲话》在宋代流传颇广,《崇文总目》卷2史部传记类下云:《玉堂闲话》十卷,王仁裕撰。《宋史》卷206《艺文志》子部小说家类云:《玉堂闲话》三卷,王仁裕撰。此书于宋元之际亡失,现存186篇,散见于《太平广记》、《类说》、《绀珠集》、《说郛》、《资治通鉴考异》、《竹庄诗话》、《锦绣万花谷》、《岁时广记》、《永乐大典》、《唐诗纪事》、《能改斋漫录》等古籍中。

《玉堂闲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