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醒:不想买车后维权,购买前先掌握这6点

 恬淡闲适 2019-09-22

提醒:不想买车后维权,购买前先掌握这6点

涂女士在南京一家奔驰4S店以32万的价格买下一辆展览车,店方承诺车辆“无质损”。但新车驾驶不久之后,就陆续出现问题。检修人员发现车辆此前有多次维修记录,且出过一次保险。涂女士这才意识到购买的是事故车。

无独有偶,西安的于女士花50万元购买了一辆进口轿车,由于着急提车,就没要求4S店出具出厂前检测(PDI)报告。结果开了3年才在保养时被告知车辆的前轮被安反了。由于无法证明该车出厂时轮胎安装存在问题,她维权无果。

北京的靳女士花40余万元购买一辆新车,才开了一年,就在行驶途中突然失去动力,更换2次发动机后仍然频繁前蹿。靳女士本打算退车,但遭到4S店拒绝,只能继续维修车辆而无法退换。

由于车主没行使知情权、缺乏专业知识、不了解三包政策,让自己的维权之路走得十分艰难。

“黑心商”的套路防不胜防

为了避免买车后带来纠纷

不防在购车前掌握好以下6点

☟☟☟

1.付款前,一定要看车辆的

出厂前检测(PDI)报告

若检测中出现任何问题,授权经销商将依据汽车供应商的要求酌情进行技术处理,如采取校正故障、更换配件、必要时更换车辆等措施,从而使交付的新车达到汽车生产厂家的新车出厂标准。

重点提醒:消费者有权向4S店免费索取检测单,并仔细阅读和查询,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买到不合格的车甚至是事故车。

提醒:不想买车后维权,购买前先掌握这6点

2.自己选的车,就算着急兜风

也得先验验好坏

经过PDI检测后,买卖双方在交车时还要签署一份验车文件,4S店将车辆的信息对消费者进行告知。车主在提车前应仔细校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买到故障车的风险。

重点提醒:验车是保证消费者知情权的一个重要环节,既然消费者要在验车文件上签字,因此这个环节应认真对待。

3.“金融服务费”是乱收费

4S店以“金融服务费”“贷款服务费”等名目向消费者收取费用,违反了法律规定。任何汽车销售企业收取任何名义的费用,都必须严格遵守《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规,确保事先明码标价、消费者自主选择、提供质价相符的真实商品或服务,不得违规收费,不得巧立名目,误导消费者。

重点提醒:4S店和汽车公司不是金融机构,没有资格和权力收取金融服务费。

提醒:不想买车后维权,购买前先掌握这6点

4.“三包”的条件和规则你得懂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

那么,就汽车而言,这“三包”都包括什么呢?

(可下滑↓)

包修

在家用汽车产品包修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凭三包凭证由修理者免费修理(包括工时费和材料费)。每次修理时间(包括等待修理备用件时间)超过5日的,应当为消费者提供备用车,或者给予合理的交通费用补偿。

包换和包退

①家用汽车产品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出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消费者选择更换家用汽车产品或退货的,销售者应当负责免费更换或退货;

②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严重安全性能故障仍未排除或者又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

③发动机、变速器累计更换2次后,或者发动机、变速器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发动机、变速器与其主要零件更换次数不重复计算;

④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桥、车身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

⑤在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内,因产品质量问题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日的,或者因同一产品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由销售者负责更换。

重点提醒:无论是包修期还是“三包”有效期,都是从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计算。但是现在许多4S店都是先开发票,消费者随后提车,这无形之中就缩短了“三包”有效期。

5.我不懂车,如何证明买到的

是一辆问题车呢?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就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是汽车毕竟不是食物或者衣服,消费者该如何举证呢?

重点提醒:别担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这样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提醒:不想买车后维权,购买前先掌握这6点

6.遇到问题车,要有正确的维权姿势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