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公交支付方式的变化,藏着你不知道的时代故事!

 昵称QAb6ICvc 2019-09-22

回首上世纪20年代,杭州开通第一条湖滨—灵隐的公交线,随着公交车的出现,售票员作为公交营运的一部分,便成为了公交历史最初的见证者。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相片、文字记载对公交支付方式的记录少之又少。不过,在曾经一篇杭州日报的采访报道中,我们获取了两位杭州公交早期售票员的故事。

 

1947年10月,艮山门火车站。两个来自重庆的年轻人下了车,带着一床棉被,几件简单的行李。花了一个半月的工钱,坐了12天的轮船、8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

当时,杭州公共交通行业经营者有三家:省公路联营运输处、杭州市公共汽车公司、商办永华汽车公司。20岁的袁显明和18岁的黎鸿藻两个人在杭州这座城市,开始了新工作——到浙江省公路联营运输处当一名公交车售票员。袁显明和黎鸿藻经营的是拱宸桥至湖滨、湖滨至留下的两条线路。

“当时用一种绿色铁皮车,听说是抗战后美国的援助物资,因为长得四四方方,大家管它叫‘棺材车’,天气一热,车里滚烫滚烫的。一开始车上是没有座位的,后来慢慢设一种长条座位。上班的时候,我要不停地从车头走到车尾,有时候人多,挤得满头大汗。”

黎鸿藻回忆说,以前收票工作比较复杂,上车不是统一收费的,而是根据乘客上站和下站的地点,分乘车路段长短收取不同的费用。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公共交通也开始复苏,各公共汽车经营单位奉杭州军管会之命陆续恢复通车。

“上午我们看到解放军进城,下午军代表就来了,领头的叫杨健,一行人穿着军装很和气。”年轻的袁显明心情很激动,他以自己的方式庆祝了杭州解放:在修理厂举行的欢迎式上,裹了头巾,表演了杭州市民手捧西瓜慰问解放军的话剧。

对当年的细节,袁显明和黎鸿藻记得非常清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公交车上出现的新词语和先进人物,让两个年轻的“老”售票员迅速成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杭州乃至全国都没有自己生产的汽车。战后留存的洋车是公交车的主要来源。“美国的道奇、福特、雪佛兰……”在黎鸿藻的脑海里,这些车型他都记忆犹新。

新中国成立后,坐车的人越来越多。“当时车票也就几分钱,相当于买一根油条。两个老人掰着手指头回忆说,去灵隐的车一到香汛期就非常挤;拱宸桥有纱厂,上车的工人多;开往留下的车上挑担子的人特别多,卖鱼、卖茶叶、卖笋干……

在公交行业发生变化的同时,袁显明和黎鸿藻也迎来了新生活。1949年9月,两人入团,几年后入党。两位老售票员感慨万千:“如今,杭州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上千辆的公交车,四通八达。事实证明,当初的路走对了,门进对了。”

——内容来源:杭州日报2009年5月15日

《60年前 我们的公交车售票员生涯》

原文有删减

老售票员口述的职业生涯里,在拥挤的车厢里售票是一件苦差事,但也有人把这份工作做得勤勤恳恳,铸成了一张城市名片。

(早期公交售票员)

翻开一本上世纪90年代、纸张有些泛黄的公交集团内刊,有这么一段很有年代感的文字。它所描绘的是那个时期,7路公交线上的五名乘务员——贾文花、黄玲莉、胡文娟、沈利军、李魏的事迹,五位乘务员被亲切地称为“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合影)

彼时,她们才20岁出头,正值青春年华。姑娘们穿着工装,浅笑嫣然,站在7路公交车里,撕票、收钱、报站、提醒乘客上下车,为游客讲解西湖景区的历史故事。

(认真工作中的贾文花)

早期的杭州公交没有语音报站,没有投币箱更没有刷码支付,售票员承担着较为繁重的营运任务,在这里我们收集到了不少老相片,是数十年前售票员们天天与之打交道的公交“老物件”!

在IC卡、市民卡诞生之前,坐公交需要把零钱交给售票员换取车票,或者出示月票给乘务员获取乘车资格。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公交月票)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公交月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行的公交月票,分为市区线、市郊线,适用范围各有不同,也分普通月票和学生票等形式。月票票面不仅需要填写姓名地址,学生票票面还会贴上使用人的相片,可以说这样的月票仪式感满满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旧车票)

如果你选择不使用月票,向售票员缴款后会获得一张车票,是不是很面熟呢,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在整理旧衣裳的时候都翻出过类似的遗落在口袋里的旧车票。上世纪六十年代论分计算的车费有没有勾起你曾经的回忆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公交月票)

(上世纪八十年代公交月票)

七、八十年代的公交月票依然是主流的乘坐公交支付方式,公交月票在杭州这座城市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终于也将迎来新的挑战,但是并不意味着公交月卡即将淡出历史舞台。

(上世纪九十年代公交月票)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工艺的精进,大众使用的月票也显然“精致”了不少,票面开始塑封,不过整体形势依然带有浓重的年代感。在跨入新世纪的节点上,杭州公交对乘车支付方式进行了创新优化,供乘客选择的支付方式也越来越多,一系列惠民便民的支付方式收到了市民的欢迎。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城市公交车渐渐转为电子报站、无人售票的运营方式,乘务员逐渐转行。新型公交支付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迈入了IC卡时代。

从1995年起至新世纪的前十年,公交IC卡迅速在杭州发展壮大。它从公交车的电子票证开始,陆续拓展到水上巴士、快速公交、出租车、公共自行车、道路停车领域,以快速、方便的概念成为交通票证的代名词。

(各式各样的公交IC卡)

目前,杭州公交集团发行的 IC卡种类比较多,品种达到近二十种,针对不同的使用人群和使用习惯,主要分为普通卡、成人优惠卡、学生优惠卡、老人优惠卡、通用卡(T卡)、停车专用卡、自行车专用卡和按日使用卡的短期卡等。发行总量已达到1000多万张,日均交易人次达到200多万,消费终端达到70000多个。

一卡在手,刷遍全城,这是公交IC卡基于时代发展所创新出来的便民功能。如今杭州的每一辆公交车都有IC卡终端,支持刷卡支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可手机可以搞定一切,却搞不定一张乘车票,在公交IC卡通行的情况下,杭州公交每天仍旧收到大约170万的零钱,光是清点的工人,就超过200个,还要请银行专车来拉走。 

公交服务想要更便捷,就必须智能化,而智能化的前提,必须先数据化。 

想清楚这一点,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2015年,杭州公交就开始尝试用移动支付。次年8月,杭州实现了全国第一条刷手机坐公交的线路。

智能支付的实现是杭州公交与各大商企通力合作的智慧结晶,如今一台机器支持多种支付手段,大大提高了公交线路营运的效率,为杭州公交的减能增效提供了很大的助益。不仅如此,支付方式上杭州公交依然保留了老人、学生、特需乘客的优惠乘车模式,也在不同的支付方式上允许不同平台的优惠存在。

被称作“互联网之城”的杭州,在公交移动支付上取得成就可见一斑。2018年6月,“一带一路”国家媒体团访问杭州,体验了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从人工售票到智能移动支付,70年间的支付方式变迁象征着杭州公交的锐意进取。一步步迈向创新时代的杭州公交,也依然保留着那一份便民惠民的人情味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