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

 公元2012 2019-09-22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

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入主中原。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面对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福临同大臣经过反复筹商,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顺治十年(1653年)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帝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又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

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 顺治十六年(1659年),除东南沿海之外,全国领土基本得到统一。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终年24岁。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清东陵之孝陵,遗诏传位第三子玄烨。

顺治帝亲政后是如何调节满汉关系的呢?

1、缩小满汉官员的文化、心理差异

为了减少士大夫对异族新政权的抵触情绪,顺治帝倡先表示对汉族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昄依,比如向太学所设至圣先师牌行两跪九叩礼,比如令满汉大臣编纂《通鉴全书》、《考经衍义》,比如自身发愤读书,打下坚实的汉学基础,又比如去祭祀崇祯帝陵,并且把辽、金、元太祖从历代帝王庙中搬出,然后放入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宋仁宗、明孝宗入庙祭祀......

此举着实太惊人太惊人太惊人,毕竟之前清太祖清太宗都是以金主为先圣加以尊崇的,努尔哈赤自称后汉金,其意自明,顺治帝此举无疑是对其父祖辈传统观念的否定,以此表面满洲贵族所建立的清王朝不仅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承袭者,也是继夏商周之后一脉相承的合法继承者。

由于满洲贵胄向来尚武轻文,顺治帝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特令增开八旗乡试、会试,以期倡行教化,与此同时下达弹劾不识字官员的谕令,迫使满洲权贵逐渐改变旧传统。

2.提高汉官之待遇

为了提高汉官的地位,以此抵制满官权势的增长,顺治十年,顺治帝令内三院(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各增设大学士一人,改变满官把持三院的局面,顺治帝屡次去内三院和汉官畅谈古今,探讨兴衰治乱之道(之前有听说顺治帝和官员谈人生谈理想谈诗词歌赋还讲冷笑话的,所以推导出顺治帝是一个有趣的人...实际上人家是为了巩固满汉官员之间平衡关系)

还有说顺治帝的偶像是明太祖朱元璋,他觉得朱元璋“立法周详,可垂永久”,还说他是崇祯的异代知己,看见崇祯的字画要哭,想到崇祯的遭遇要哭,去人家皇陵的时候更要哭......(虽然他内心可能确实认为明制有所可取,但是顺治帝这样做明摆着是为了做给前朝遗臣看的,为了满汉关系而多番努力的顺治帝)

除此之外,顺治帝还屡与汉臣联姻,以期改善汉官境遇,联姻是统治阶级采用的一种政治手段,乱战时期用以缓解矛盾维护稳定之用,历朝历代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政治联姻,比如著名的昭君出塞,貂蝉给吕布董卓做妾,文姬归汉诸如此类的。清世祖努尔哈赤与其妻妾基本也都有政治联姻性质。

3.抑制满洲贵族之法外特权

顺治二年,摄政王多尔衮首颁投充令,满洲贵族凭借此令“逼勒投充”,霸占田地、人口,汉族地主位于屠掠也纷纷带地投充以求得权贵庇护,此种行为造成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带地投充者摇身一变成为投充庄主,借旗下名色行把持行户、霸占田产、挟制官长、重利放债之事,被害百姓不敢申诉,因此顺治帝亲政之初即谕令户部严厉制裁滋事扰民之投充人及其庇护者满洲权贵。

“上自朕之包衣牛录,下至亲王、郡王、贝子、公、候、伯诸臣等,若有投充之人乃前生事害民者,本主及该管牛录果系知情,问连坐之罪......投充之人犯罪,与属民一体从公究治'

顺治帝除了对投充进行限制以外,还取缔了人口交易,清在关外时期正处于奴隶制向早期封建制转化的过程中,掠夺、买卖人口之风极盛,“开城即城外市肆也”,“一人之价不过十余两银”。随着清军入关这种交易也带至关外,由于人贩子收到取缔,一些靠买卖人口获得暴利的权贵的不法行径也相应受到一些限制。

尽管如此,顺治帝的种种举措虽然一定程度上使得满汉地位差异缩小,但是也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满汉一体,满洲贵族仍然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种种特权。

“首推满洲,理所宜也”

这是顺治帝在顺治十年谈及满汉关系时提出的,此即满汉一体之核心所在,清政府的一切重大决策中,首当其中地考虑满洲贵族之权益,汉族官僚若对此提出异议,则被斥为“蓄有心”“谋国不忠,莫此为甚”。

“毋互结党”

满汉一体的另一个核心原则是“毋互结党”,清初民族矛盾、民族隔阂十分严重,顺治对此颇为警觉,满汉官员政务上的任何一种分歧都被视为汉人结党之据,其中固然有宋明兴亡的总结,但更主要的还是民族偏见作祟。为严禁朋党,顺治帝还于顺治十二年六月在内宫设铁牌,禁止宦官结交官员,十四年一月下令取缔科考“投拜门生”之旧习,十七年二月明谕士子不得“结社订盟”,总之一切有可能使得汉人结党之渠道概以杜绝。

以上是顺治帝在调节满汉关系上所做的努力,但仍可以看出是以满族利益为核心,他所提出的满汉一体的口号以及缩小满汉差异的种种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与满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这种对内部关系的自我调节最终也加速了清王朝统一的进程。

史书上没有说顺治出家。

顺治出家,主要是因为䒢溪行森的教唆,触因是董鄂妃的去世,心灰意冷而剃度。
此前,玉林通琇禅师奉诏入京,顺治拜为师父,取法名行痴。玉林南下时,让首座弟子行森留在京城辅导顺治学佛。但行森胆大包天,一心劝说顺治出家。顺治剃度后,清皇室无法劝阻,就通知了玉林禅师。玉林非常重视此事,急忙赶往京城,劝说顺治还俗无效,只得动用家法,将行森架在柴堆上,威胁如果顺治不还俗,就烧死行森。顺治无奈,只好作罢。随后,顺治与玉林见面,冰释前嫌。

玉林禅师对顺治说:「如果按照世间法,皇上应该守位,对上安慰圣母皇太后,对下关爱黎民;如果按照出世间法,皇上也应该守位,在外示现护法仁王的形象,在内则以菩萨为目标。这是皇上的责任,也是圣母皇太后的宽慰,黎民的福泽,禅门的大幸啊。」

顺治听后,疑惑顿解,发誓外显仁王相,内密菩萨行,勤于政治,护持正法。

当年冬十二月,朝廷设皇坛、传皇戒,玉林禅师奉旨说戒,度一千五百比丘僧,并被敕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成为整个清代第一位国师,也是唯一享有国师尊号的汉族僧人。

顺治十七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因为患天花不治忽然驾崩。皇太后礼请玉林国师入宫,为大行皇帝说法;按照顺治遗诏,由行森禅师秉烛火化。

治丧完毕之后,玉林国师和行森禅师先后离开皇宫。

行森禅师离京后,来到湖北黄梅紫云峰,恢复了千岁宝掌和尚的道场老祖寺。临终前,示偈曰:

慈翁老,六十四年,倔强遣瘟,七颠八倒,开口便骂人,无事寻烦恼,今朝收拾去了,妙妙。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呵呵,总是一声好笑。

最近几十年,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文艺界对他的挖掘和重新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的。聪明好学、励精图治、整顿吏治、用人不疑、安抚百姓、努力汉化……从他在工作上表现出的能力和见识来看,如果他有更多时间,会有更大作为。
但是他的个人生活又是非常失败的,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都糟糕到一定程度,确实是他一手把自己爱的人推向了苦难的深渊。
我觉得这看似撕裂的两面其实是统一的,因为福临是个太重感情太有自我意识的人,用恋爱的态度去工作,用工作的思路去恋爱。
他和大臣的交往往往很亲密、私人,不仅谈工作,还谈诗词歌赋人生理想,甚至还给人家讲冷笑话,所以总是能建立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君臣关系。为政之要,在于用人。所以这个思路是很赞的。
但是在后宫这一套就水土不服了。任命官员的话,考核成绩不好就撤掉可以,但是你说皇后工作能力不行要废掉这就是太任性。他后来要扶董鄂氏当皇后,对外的解释一直也都是竞争上岗这个理由,但是他再怎么拗也拗不过当时满蒙联姻的大方向,结果搞得一塌糊涂,董鄂氏如履薄冰。天子无私事,在顺治朝后期,后宫的事情确实对他的皇帝生涯产生了几乎是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不看前朝后宫,单独说福临这个人也是很有意思。举个栗子,都说他汉化程度深,深到什么样呢?不但大大超出了当时满洲人的水平,甚至今天看来也是匪夷所思。不仅是写字画画读书参禅这么简单。他的偶像是明太祖(是的就是重八哥哥),他觉得朱元璋“立法周详,可垂永久”,是历代皇帝里的No. 1,他还是崇祯的异代知己,看见崇祯的字要哭,想到崇祯的遭际要哭,去人家皇陵的时候更要哭。而且还不让别人说崇祯坏话损害他的形象。他不但明里表彰忠于明朝的忠臣,还私底下说郑成功要是真的复明是好事不会怪他(但是他降清叛清就不能饶),他不仅平常爱穿汉服,还让人在宫里表演归庄的《万古愁》。可以百度一下这曲子是怎么骂满清的,尺度非常大……
嗯,就是一个这么神奇的人。
以上。
下面是2016年1月2日的补充。
评论里有问到冷笑话内容的,下面就把截图在这里贴一下,来自杨碧云的论文《吴伟业仕清心态考论》。


福临似乎挺喜欢在和臣子交往的时候问人家家庭情况,下面是孔府档案里的记录,当时是衍圣公孔兴燮打死了人,社会影响不好,福临就专门把他叫来见面、教导、喝茶、聊天。


教育完了要“多读书、做好人、行好事”之后,还问了人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你有几个儿子。简直就是长辈对小辈的感觉,其实衍圣公比他还要大个两三岁。

顺治帝与董鄂妃

其实说到顺治帝,很多人心中的印象大概莫过于顺治帝与董鄂妃情投意合,至死不渝的故事。身为帝王,福临很早就进入了男女两性生活,他的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身高贵,是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孝庄皇后的娘家亲侄女,顺治帝的亲表妹,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按理说这样亲上加亲的关系再加上情窦初开的年龄,本应是一段美好的姻缘,然而实际上福临与这位表妹皇后非但无法和谐相处,反而反目成仇搞起了分居生活,最后通过多番努力废后降为侧妃。

福临第二任皇后是自己亲自选定的孝惠章皇后,富有戏剧性的是,福临的这位新皇后仍然来自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蒙古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并且是废后的侄女,皇太后的侄孙女,相当于是福临的表侄女,所以是赶走了一个表妹又迎来了一个表妹的侄女...但是这毕竟是自己选择的,新皇后不仅年轻漂亮而且知书达理,只是婚后的福临并不快乐,因为新皇后性情钝笨不善言语,不懂得打情骂俏也不知道如何安抚一个内心受过伤的男人,由此可见,顺治帝缺的不是性爱,而是情爱。

顺治帝真正视为红颜知己的是姿容出色、才情出众,并且品行端娴、善解人意的董鄂妃,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帝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顺治帝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且大赦天下(在董鄂妃生子时又一次大赦天下),历史上因册妃而大赦天下也是绝无仅有的,只是好景不长,董鄂妃时隔三年就因天花去世,这对顺治帝是致命一击,他悲痛欲绝,整天以泪洗面,接着在八月二十一日,顺治帝上谕礼部,追封董鄂妃为皇后,并加谥号,称为:“献孝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没错,他们的谥号都是这么长这么绕口......),赐之册宝、册文,并命大学士金之俊为董鄂妃作传。顺字帝亲自撰写数千言的《孝献皇后行状》来悼念董鄂妃,字里行间充斥着对董鄂妃的深情思恋,细节真实动人,情意缠绵悱恻,顺治帝为董鄂妃穿孝十二天,众官及命妇穿孝二十七天,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顺治帝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顺治帝在清朝政府高层面前,为董鄂妃举行了超越她身份的最高规格的葬礼。

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帝欣喜若狂,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为此祭告天地(第一子,其他几位皇子简直被无视了......),接受群臣朝贺。举行颁布皇第一子诞生诏书的隆重庆典。对这个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皇四子出生时顺治颁行天下的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古帝王继统立极,抚有四海,必永绵历祚,垂裕无疆。是以衍庆发祥,聿隆胤嗣。朕以凉德缵承大宝,十有四年。兹荷皇天眷佑,祖考贻庥,于今年十月初七日,第一子生,系皇贵妃出。上副圣母慈育之心,下慰臣民爱戴之悃,特颁肆赦,用广仁恩。】

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帝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寝,并亲笔写下《皇清和硕荣亲王圹志》,抒发对皇四子的宠爱和痛惜之情。(顺治帝宠妻宠子,康熙帝宠子,雍正帝对其弟也是非同一般的爱怜...)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顺治帝在董鄂妃逝世后悲痛欲绝,有说法说顺治帝因为爱子爱妃的相继病亡而在随后几个月内染上天花而崩于养心殿,也有说法说顺治帝随后意欲出家,究竟有没有出家其实是清王朝旷世之谜,有说法煞有介事的说:“(顺治帝)遂弃天下,遁入五台山,削发披缁,昄依净土”,并强调:“盖世祖幸五台不返,祝(削)发为僧,朝中以大丧告,所谓‘房星竟未动’,言帝实未崩”,反复强调顺治帝在五台山出家了,大丧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已,并引了一个新的旁证,康熙帝去五台山是为了探视顺治帝,但是现在史学界大多数专家还是更加相信顺治帝是死于天花。

虽说顺治帝出家没有事实根据,但信奉佛教倒是确有其事,顺治帝接触的高僧比较多,其中一些无形成了顺治帝的知心伙伴,他们互动谈话交流情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顺治帝早期的人格缺失,而他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佛教生死轮回的佛学观念,并产生昄依的冲动,董鄂妃的存在则弥补了他的情感缺失。

无论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无论孝庄文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无论顺治帝是死于天花还是削发披缁出家为僧,顺治帝对董鄂妃“长信宫中,三千第一的感情是不容置疑的,他对满汉融合的推动作用以及其他一系列改革(建立以内阁为中心的中央集权、裁减冗官,肃贪惩暴、健全察吏制度、奖励垦荒,改革赋役制度)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康乾盛世奠定了稳固的根基。

历史评价

史书评价

《清史稿》:顺治之初,睿王摄政。入关定鼎,奄宅区夏。然兵事方殷,休养生息,未遑及之也。迨帝亲总万几,勤政爱民,孜孜求治。清赋役以革横征,定律令以涤冤滥。蠲租贷赋,史不绝书。践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于衽席。虽景命不融,而丕基已巩。至于弥留之际,省躬自责,布告臣民。禹、汤罪己,不啻过之。书曰:“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为民父母。”其世祖之谓矣。 

《清实录》:章皇帝达孝承先,洪仁抚世。以天纵之姿,奋有为之业,扫除寇乱,奠安生民。六师所加,有征无战。莫不望风慑息,竞迓壶浆。即殊方异域、声教未通之地,亦皆受吏请封,凛遵正朔。不数年间,天成地平,区宇宁谧。功高在昔,美冠将来……一事一言、皆二帝三王心法所寄。 

历代评价

皇太极: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 

梁清标:入主中华,奄有万方,统一天下。 

范文程:君明臣良,必交勉释回,始克荷天休,济国事。

萧一山:①世祖年幼,赖多尔衮以为治,驾驭贰臣,混一寰宇,痛爱妃之死而欲逃禅,其聪慧亦有过人者。②清人既入北京,首为崇祯帝发丧,示以伦理纲常之可重;减除三饷及加派,恢复万历初年税率,以革苛政之根本。此不得不谓为深知国家治乱之关键,与夫能善乘时机也。当时除多尔衮摄政外,虽大半出于范文程、洪承畴诸人之政策,然顺治自亲政以后,亦复年少有为,能粗立开国规模。惟时海内未一,南陬建号,戎马仓皇,未暇专力于政治。而此英年睿主,遽于十八年遗诏殂谢,鸿图大业,遂传统于六十余年励精图治之康熙帝玄烨矣。

卫匡国:这个皇帝虽然年轻,但一开始治理国事就表现得深谋远虑,受到各个阶层、各个集团的赞扬,胜过了头发灰白的最有才智的大臣们。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傀儡了,在处理政务方面也表现出惊人的判断力。

成积春:顺治帝是一位立志高远、孜孜求治、以明君圣王自期的有为皇帝,负有 “一夫不获,罪在朕躬”的历史责任感。顺治帝是“汉化”的积极推动者,其“自罪”帝王观念是儒家帝王思想、天人感应理论与清初特殊的政治局势共同作用的产物。顺治帝罪己是政治上有抱负、有作为的表现,但后期一味自我责罪则在一定程度上映现了其壮志难酬的悲观情绪和为情所困的厌世心境。

户衣:清王朝在汉族集聚地之所以能有几百年的发展,顺治帝的奠基之功不可没。首先,改多尔衮的“勤兵黩武”为抚剿并重,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次,恢复经济,整顿吏治,改善政治,提高国家机器的行政效率,以增强发展自己的实力。再次,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汉化政策,摆脱“极弊之势” 。

白寿彝:福临是以幼小之年在激烈政治斗争中被拥上帝位的。……这位年仅六岁的童子皇帝,虽然尚不谙世事,但在满族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却有一种好胜的性格和天然的优越感。

阎崇年: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六岁登极,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年号顺治:顺,意顺利;治,意治理。就是顺利治国,华夏一统的意思。少年福临的命运,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福”从天上降“临”。

陈涴:全面来看,应该说他还是个有为之君,他年轻的生命在历史的星空中也曾经闪光,担负起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就个性来讲,他聪明好学,志向高远,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且刚毅果断,敢作敢为。正因为他个性刚强,所以,在处理朝政上,他也不示弱,还是有作为的。

李尚英: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他亲政以后不过10年。一方面革除了明朝末年的许多弊政,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满族统治者自身的某些落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以笼络汉族士大夫洗刷关外伧荒,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除台湾以外的中国领土的统一。这就为康雍乾时期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临是清朝开国时的关键君主,在中国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 

王亚英: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在其前人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摄政王多尔衮改革的基础上,参照明制继续进行社会改革。顺治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