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逻辑思维差的人怎么锻炼思维,使思维清晰?(下)

 香光庄 2019-09-22

一、原因:锚定效应的影响。

当我们去逛街时,突然有商家在做打折促销活动。什么原价699的反季外套,现在只要299。你一听,怦然心动,哇,便宜了那么多啊?

超级划算,买一件。买回去,你可能发现,这件并不是我需要的。这就是锚定效应的影响。

商家给出的699元的价格,让你在心理上有了启动效应,在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你会想到,原价699,现在才要299,两个价格的对比,你会觉得很划算,买到了很开心。

那么,怎么避免商家给出的价格诱惑,让我们做出合理选择呢?

解决办法:做出预算和收集相反论据。

假如,你去逛街时先做好预算,我要花200元买一件裙子。这时,你就会发现,我真正需要的是一件裙子,反季的外套固然划算,但是我不需要。而且我只有200块的预算。

或者是上次我看到一个一线品牌做活动时,别人家的价格才200元,而这个品牌并不出众,却还要更贵,摆明了就是忽悠人。

当然,锚定效应也有好的作用,当我们计划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先预先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这时有了这个目标的启发效应,我们做出的成绩也会较高。

当然,目标不能超过合理的范围,这样锚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原因:可用启发学陷阱。

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都比不熟悉的事物对我们的影响更大。当我们招聘时,很多人都倾向于选择熟人介绍过来的员工,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在做出判断时,通常用现有的、可用的信息基础之上。

大脑通常用已知信息做出判断,却忽略了未知信息也很重要,这就是可用启发学。

在日常生活中,可用启发学的陷阱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对一个不了解的同事做出判断,可能是依据从熟悉的同事那里听到的只言片语。同时,它对我们的自我评价也会产生影响。

心理学家杰弗里·哈道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分别写下能表现自己自信的事例6个和12个,结果,要求写出6个事例的那组轻松完成了任务,而要求写下12个事例的那组就没有那么容易办到了,他们的过程既不轻松,也不愉快。

最后,杰弗里让两组人对自己做出评价,自己是否是一个自信的人。结果,第一组要求写出6个事例的参与者认为自己相当自信。相反的,另外一组由于在完成过程中的艰难,则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自信的人。

我们的自我评价并不是那么稳固的,它也基于可用启发学,当我们过去的认知里储存了足够的表现自己自信的事例时,我们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信的人。

殊不知,在以后的人生里,我们还会遇到更多未知的机遇和挑战,这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么才能走出可用启发学的陷阱呢?

解决办法:保持头脑清醒,不要只沉湎于过去的认知。

(1)多记录信息。

只有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我们才能做出思考判断。

依赖直觉的人,往往被那些过往的数据、经验所左右,往往忽略了新的、未知的信息,把信息完整记录下来,多翻看记录本,比倚靠直觉更靠谱。

(2)做加减法

当我们感觉到不自信时,把过往的那些自己成功的、可以表现自信案例回想一下,想想当时自己的心里状态是什么样的,怎么思考解决问题的,这样就会慢慢找回自信的感觉。

所谓减法,就是扔掉不必要的包袱,不要过于关注当前的失败,要想方设法找出未知的,新的信息来完善思考,这样才能走出死胡同。

(3)别被偏好误导。

当我们录取一个新员工时,不要因为他的介绍人是一个能力出众的人,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也是一个能力出众的人。

我们要从多方面考察,他的时间观念,执行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等等。

(4)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E),把直觉(ABC)和逻辑思考(DEF)结合起来。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做出反应时,A=触发事件,当我们把触发事件和我们的评价模板结合起来,并由此产生一定的信念,B=信念,我们籍由这个信念,做出了行为,C=行为结果。ABC三步是由我们的直觉完成的。

接下来,我们要从一个轻松的讨论开始,这个讨论的论点就是D=争论。我们要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用那些我们不常用到的论点、论据和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认识到自己未知的一些东西,这个认知过程就是E=效果。

借助更多的认知,我们有了更加全面的思考,未来的选择更加合理。而我们接下来为未来做出的行动选择就是F=进一步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D是关键,接下来的思考行动都是以此为前提的,有意识的辩证自己的观点,有目的的改变。

D是我们突破直觉,进一步思考,提升工作记忆区容量的关键。

三、认知框架效应的影响。

当你在决定辞职的前一个月,老板突然给你加了薪水,从5000元涨到了6000元,这时,你还会辞职吗?

有两种情况:

A:你压根没想到自己可能会涨薪水。

B:在最后一个月,你理想的薪资水平是10000元。

在第一种情况,涨了薪水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是意外之喜。你可能考虑一下就不再辞职了。

在第二种情况,你可能觉得公司根本没看到你的价值,受到了侮辱,于是愤而离职。

同样是涨薪资的情况,却会让人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关键在于你的心里原来的预期,这就是框架效应的影响。

再举一个例子,当公司发生火灾时,消防人员告诉你,假如从公司后门进入,可能会让损失减少60%,从正门进入,可能会让损失达到40%,这时,你可能会立马说,从后门进,殊不知,这两种方案的结果是一样的,关键是表述的方式不同。这就是陈述的框架影响。

当你坐飞机时,甜美的空姐过来告诉你,我们供应的有正宗日本北海道的鱼,厨师用特殊的香草精心烹饪而成,以及普通的牛肉,用普通过烹饪手法制成,您选择哪一个?

可能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鱼。殊不知,这只是空姐为了推销剩余的大量的鱼的说辞。这就是评价效应的框架影响。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这种影响呢?

解决办法:

(1)建立正向的框架。

就像前面那个消防救火的例子一样,我们可以表述时多采用正向的内容,比如,这样做,我们的成功率会达到60% ,肯定会比,这样做,我们的失败率是40%,更让人能够接受。当我们摆脱框架效应的时候,或许我们也能看明白他人这样选择的原因。

(2)面临多个选择时,将他们放在一起,用正向反向不同的方法表述出来。

当我们在做决策时,考虑一下每个方案的达成率以及失败率都是多少,用不同的方式叙述出来,建立不同的框架模型,对比他们的不同,然后再做判断。

以上三个事例只是《隐性思考》中的其中三个,在书中,卡尔·诺顿为我们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思维误区以及解决办法多达20多个,我们可以细细品摸,掌握其中的逻辑。

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出判断选择,有的选择行动是依托于我们的直觉,有的选择行动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这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就是我们加强思考,扩大工作记忆区容量,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多多的深入思考,挖掘事物背后的底层逻辑,我们才能正确的判断选择,人生之路也会更加顺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