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原则,让作文立意切中题意

 政博 2019-09-22

导读 

都说学好作文不怕语文,高考作文有多难?怎样写好一篇作文?立意很重要!

今天,我们用本平台微信公开课模式首创人猛师老徐的这篇《四大原则,让立意切中题意》,与同学们家长们分享写好作文的秘密。

四大原则,让立意切中题意

通过上节课的梳理,我们明白,前面几节课程我们虽然看似深陷于概念和术语的泥沼中,但课程依然是按照步骤化审题的三步一步步进行的。

既然三步中的第一、二两步都讲完了,接下来轮到第三步“确立观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立意”。

立意,指的是我们在读懂材料内涵,运用思维和分析方法加以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来的具有决策性的观点、主张与做法。

而我们整篇文章的写作,就是来论证这样的做法与主张的合理性,让它具有说服力,让读者接受。

01.观点非话题

对议论文而言,立意就是文章的观点,观点不等于话题,而是话题的延伸。

很多同学在作文立意的时候,常常会这样说“我这篇作文写的是信念(创新、合作、个性……)”,其实这些充其量只是话题,而不是观点,而如果材料是话题型的,可以从话题延伸出观点。

比如2015年天津卷,作文题是一个关于“范儿”的话题型材料,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范儿”理解为特色与个性,进而延伸出一个观点“当有自己的范儿”。

又或者把“范儿”理解为一种精神风貌,延伸出观点“不失时代的范儿”。

然而,悲哀的是,话题作文早已大势已去,但至今仍然还有很多同学的作文审题还停留在话题作文的时代,他们把很多原本不是话题型材料的作文题,当作话题作文来写。

他们通常用抠字眼的方法,从材料里抠出一个所谓的关键词,比如“创新”,然后以类似“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创新是人们富足的良方”、“创新需要勇气与智慧”的三四个句子把文章串起来,称之为“递进式”的议论文。

如果是话题作文,或者话题型的材料作文,这样从形式上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组织全文的写法尚且说得过去,但是如果不是话题型的作文题,这样写从一开始就已经偏离题意了。

02.观点非材料

立意是在理解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给出的主张与做法、作出的决策,立意不等于材料的内涵。

很多同学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会直接把材料的内涵或者其对立面当作观点。

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些同学一看见它,就简单粗暴地认同,于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环境对人有影响”当作文章观点,举几个类似孟母三迁的事例来证明确实如此。

也有同学选择简单粗暴地不认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于是举几个反例,来证明“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这样顶多算是对材料内涵的原因分析,算不得立意和加以论证。那么真正的立意和确定观点应该是怎样的?

假如我们认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意味着,我们认同:身处好的环境中,自己也能跟着变好,身处恶劣的环境中,也会被其带坏。

那么既然如此,作为一个人,我们会做出怎样的决策?

很显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条件允许,当然会选择生活在好的环境之中,昔日孟母三迁,今天的父母花几倍的价钱买学区房,不正是他们基于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认同作出的决策吗?

03.观点有因果

议论文的本质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或者解决某个问题而提出的做法与主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这个做法与主张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或者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一个完整的议论文观点,应当是一种做法主张与解决问题的因果关系的表述。

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这幅漫画图:

材料揭示出一个问题:由于获得了花瓶主人的相送,老头对花瓶的美感消失了。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通过原因分析和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得出:不是自己靠双手奋斗而得的东西,无法真正领略其真正的美感,无法体会其中的真谛。

于是我们为文章立一个观点:靠自己奋斗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事物,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美与真谛。

在这里,我们所立的观点是“靠自己奋斗”和“领略美和真谛”之间的因果关系表述,而不是仅仅“靠自己奋斗”这个做法本身。

对这道题而言,如果我们只把观点确定为“我们要奋斗”,就大大超出了题意范围进而偏离题意了。

然而,很多同学的议论文是只有“因”,没有“果”的。

比如在这里他们确立了“我们要奋斗”这样的观点,然后在文章里举例,张三奋斗了,李四奋斗了……

我们姑且不说这么多人奋斗了能不能证明我们要奋斗,这样的观点和材料揭示的问题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根本没有解决问题,仅仅是从材料里抠了一个话题然后自说自话而已。

所以说,一个完整的议论文观点,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表述,而整个文章的写作,是为了论证这个因果关系成立、有说服力。

这里因果关系中的“因”是我们提出的主张与做法,“果”是要实现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可以用p来表示“因”,用q来表示“果”,那么一个完整议论文观点的符号表达就是p→q。

04.观点有是非

议论文是一种旗帜鲜明的表达主张的文体,当我们鲜明地主张和支持某种做法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反对它的对立面。

比如我们主张靠自己奋斗,那么自然是反对不劳而获;主张脚踏实地的地面步行,反对好高骛远的云端跳舞;主张实践出真知,反对一切以经验与教条为本……

既然我们主张的以p表示,那么反对的就以¬p来表示。其实这个地方和我们此前讲过的矛盾分析中的“对立:所有的主张都有其对立的一面”是一个道理。

既然我们的主张与做法p有与其对立的¬p,那么要实现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自然也有它的对立面¬q。

比如,若p是“自己奋斗获得想要的事物”,q则是“能够永葆对所得之物的热情,领略事物的真谛”;

¬p为“不劳而获”,¬q就是“丧失美感,茫然其中”。我们再以符号来表示¬p和¬q的因果关系,就是¬p→¬q。

讲到这里,我们讲的立意的四个原则已经讲完了,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

观点非话题,讲的是我们立的观点,应当是一个做法与主张,而非“理想”、“创新”之类的话题;

观点非材料,讲的是我们立的观点是基于对材料的分析之后确定,观点并不需要等同于材料所揭示出的主张;

观点有因果,讲的是一个完整的观点当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表述;

观点有是非,讲的是观点中所主张的和要实现目的和解决的问题,都有其对立面。

当然,由于这节课还是概念和理论的通识课,依然没有太多具体例题的解析,你对上述所讲可能只是略知一二,不过没关系,以后的分题型例题解析中,我们还会在实践中反复用到这些概念和理论。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