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最低的是哪一旗?

 光辉rlbr1vjwmb 2019-09-23

纵观八旗制度中,应该没有专门哪一旗地位最低,但有皇帝统属的旗,作为嫡系,地位是相对高出一截。

八旗制度的设立

八旗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于1601年,在女真牛录制基础创立。起初,只有四旗,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随着管辖人口迅速增加,又加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每三百人设立一牛录额真(汉字称佐领),五牛录设立一甲喇额真(汉字称参领),五甲喇设立一固山额真(汉字称都统),三级建制的制度。到了皇太极增加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一旦战时,可以迅速补充兵员、供应粮饷,动员能力极强。

可见,太祖努尔哈当年以13副遗甲起兵,随着俘获人口的不断增加,结合女真部落的实际,设立八旗制度,以化整为零的方式管理,满人以旗为籍,有点类似于汉人是什么地方的人,精确定位,追根溯源。

八旗不仅仅只是军事方面的组织。《满文老档》记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所来之兵,皆可修造军械,办理家务,监视耕耘天地。”说的是八旗是兼具军事与农业生产职能。另外,《大清会典》记载:各旗都统掌“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之政令,稽其户口,经其教养,序其官爵,简其军赋,以赞上理旗务。”这是八旗的行政职能。八旗制度,成为后金管理辖区日常衣食住行的关键。如此,管理的重任便落到了八旗旗主肩上。

努尔哈赤时八旗地位

在八旗制度由无到有创立过程中,都受到过统治集团内部高层人物的反对。前有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反对在两大势力(努尔哈赤、舒尔哈齐)基础上,建立四旗。后面是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反对在四旗基础上,扩建八旗。都是既得利益者,面临权力被稀释,重新洗牌,不肯放手导致的。

1611年褚英代理朝政,亟不可待地想建立专权。下令:1,要求弟弟以及大臣要绝对服从自己(不得违抗兄长的话,更不许将兄长的各种话告诉父汗)2、已分财产待父汗死后将收回。还威胁到:凡与我不友善的弟弟们,待我坐了汗位,均将之处死。努尔哈赤核实后,撤销了褚英执政权力,将其已分的重新分配给各位弟弟。

有鉴于上述情况的发生,1622年,努尔哈赤颁布了八王共治的训谕。

训谕说:继我而君者,毋令势强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尔等八和硕贝勒,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主之......

训谕的初衷是对推选出来的大汗进行制衡,平衡各方实力,防止某一人实力过强形成专制集权,进行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实际统一的女真部,走向分裂。

故这一时期内的,正红旗主代善,镶蓝旗主阿敏,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正白旗主皇太极,正黄旗主阿济格,镶黄旗主多铎,镶红旗主岳托,镶白旗主杜度(后改为豪格),为四大贝勒,四小贝勒,八旗中各旗的地位是平等的。

皇太极时八旗地位

到了皇太极继位,后金对明朝的战争不断扩大,所需人力物力极具增加。上述努尔哈赤规划的八王共治局面,不利于皇太极统筹安排,居中调度。也就是说努尔哈赤的类似分封制,将资源分散,令各方势力平衡的方略,不适应与后金的快速扩张,集中权力是皇太极的当务之急。

首当其冲是二贝勒阿敏。阿敏本为舒尔哈齐之子,对于其父遭努尔哈赤剥夺旗产,耿耿于怀,有外迁自立的意图。皇太极借阿敏弃城投降,将其幽禁,打击镶蓝旗。接着三贝勒莽古尔泰因大凌河战事,与皇太极发生激烈冲突,企图拔刀相向,皇太极借着这一“御前露刃”,削其爵位(《清太宗实录》:事后削去大贝勒爵位,降为一般贝勒,并夺五牛录属员,罚银万两),削弱正蓝旗。最后,皇太极又故技重施,借大贝勒代善设宴款待莽古尔泰妹妹的事件,打压代善这一支势力。皇太极靠着一系列的手段,强化中央集权。

如此,改自己的正白旗以及长子的镶白旗为正黄旗、镶黄旗,吞并莽古尔泰的正蓝旗。此三旗称为上三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嫡系部队。正红旗、镶蓝旗、正白旗、镶红旗、镶白旗为下五旗,地位平等。也基本确立了八旗制度的框架。

后记:

后世产生的抬旗制度,指的是将下五旗中的某个家族,抬入地位较高的上三旗,是一种荣誉。既包括满洲人,也包括蒙古人、汉人。只不过汉人抬旗是没有抬入满洲旗的,只能在汉军八旗内抬旗。但蒙古人可以抬入满洲旗,可以反映出满洲统治集团,对于汉人势力的提防,作为异族统治,可以理解。(《大清会典事例》:五旗王公府属......惟有军功劳绩,或奉特旨,或由王公奏准,令其开出府属佐领者,或归上三旗旗下佐领。)至于发生抬旗的场景:1、因军功或政绩;2、皇帝后妃的母系家族。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