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人心不要太大意 要量力而行

 明悟好学 2019-09-24

   老年人不是有这病就是有那病,要千方百计使他们的慢性病病情保持稳定,争取好转。这也就是对疾病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这种预防决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综合而顽强的 “步步为营,层层设防”。

  例如:

   ●患有高血压病的,如何防止发生高血压危象和脑血管意外,已发生了脑血管疾病,如何积极促进康复和防止再发;

   ●已有冠心病的,如何防止发生心肌梗死,

  ●已有心肌梗死的,如何减少心梗范围,防止再梗死;

   ●已有糖尿病的,在坚持合理治疗基础上,如何防止各种并发症;

   ●对已有骨质疏松者,如何防止发生骨折;

   ●对持续性心房纤颤的患者,如何防止突发血栓栓塞性病变等等。

  慢性病患者,如果没有发生这些并发症,多数能生活得基本正常。平时好好的,好像一切都正常,但是,意料不到的事会突然发生,让人措手不及,就可对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要随时警惕:

   因病变基础早已潜在形成,不测诱因多种多样,事件会随时突然爆发……。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见下面的例子:

  1、 不适当的比赛

   一位离休老人,在参加本单位组织的老干部短跑比赛后发作心梗,送入医院,经过奋力抢救,度过了危机,其后一直受到小心翼翼的医疗护理,但一个星期后心梗范围再次扩大,抢救无效而死亡。

   2、持续劳累

  有两位老年人,老两口都是离休干部。一次,老家晚辈儿孙前来拜见。平日老人家生活简单,晚辈来了他们很高兴,热情接待,张罗了几天。晚辈走后,二老都生病住院,其中一位死亡,令人十分惋惜。

  3. 爆发力和动作快

   一位老先生对家里冰箱放的位置不满意,几次向孩子提出要稍微挪一下,孩子因工作忙,没有马上照办。老人自觉身体还好,便趁无人在家时,自己动手搬动冰箱,虽然只是一点点挪动,但费劲不小,结果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

   类似的例子:

  一位80岁老人晚间上床准备睡觉时,发现床头的窗帘没拉好,迅速站起想拉窗帘,由于体位性低血压,摔倒,头撞到暖气片,引起颅内出血。

     4. 用药不当

   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为患有慢性心房纤颤,长期以来,每天服用半片地高辛,控制得很好。

   有一天,他到医院检查,医生认为他心率偏快,给他加了半片阿替洛尔,心率好了, 就建议每天2次, 每次1/4片。这个剂量真的很小,但是过了3天以后,老人家觉得头晕,到医院一查,心跳很慢,有连续几秒钟停搏, 于是赶紧收进病房治疗。

   5. 听信错误信息

   有一位72岁的妇女,曾多次因快速性心房纤颤引起心力衰竭。由于转复心律后不能维持,医生建议她长期服用小剂量的地高辛。从这以后,她的病情一直很平稳。有一天,她在公园打太极拳,见了她的那些老姐妹,有人对她说:“地高辛可是有毒啊!长期服用多危险呀。”她心里直害怕,回去就自己决定把药停了。一个多月后,她就又发生了严重心衰,住进了医院抢救。

     有一位65岁的高血压病人,原来服药控制的很好。有一天,儿子对他说;“电视购物节目中介绍一种降压鞋,效果特别好。” 他一问价钱,觉得太贵,不愿买。过两天,儿子买了一双送他。穿了几天,觉得不错,就把药停掉了。一个星期后,病人感觉头昏脑胀、脖子发僵。一量血压,180/110,高了。他这才知道,当时血压不高是因为“药劲”还没过去,并非 “降压鞋” 的 “神效”。

     6. 临床表现不典型

  85岁男性糖尿病患者,平日用口服降糖药,病情控制良好。忽有一日,患者恶心、呕吐,呼吸深快。急查尿发现酮体阳性,血糖450毫克/分升,诊断为酮症酸中毒。

   经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属,饮食及药物如常,但常规心电图发现心前导联V2-5的ST段呈拱型抬高,并有病理Q波。表明患者发生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酮症是表面现象。

   老年患者发生急性情况时,病史不典型,症状不明显,甚至无特异症状者较多见。不少文献报道,老年无痛性心梗比年轻者多,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时,无痛者更多见。

   7. 呛咳的后果

   84岁男性,平日进食、饮水甚至咽唾沫时都曾引起呛咳,未予重视。有一次在其后发烧,咳嗽,呼吸困难,胸透证实为吸入性肺炎。

   88岁男性,进食时与人谈笑,突发呼吸困难,紫绀,窒息,抢救无效死亡。尸检证实为食物堵塞气道。

   老年人神经反射及协调功能不佳,动作不灵活,反应不及时,容易跌倒。吞咽不反射不灵,进食和饮水都容易引起呛咳,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哽噎。应提醒注意精神集中,小量分次吞咽。

   8.不明显诱因

   79岁男性,某日晚间觉视物不清,蒙住右眼后,左眼前一片漆黑,视力完全丧失,急送医院。眼科急诊证实左侧眼动脉堵塞,紧急处理无改善,当即由神经外科经股动脉插管,至左眼动脉起始部做rtPA局部溶栓治疗,于发病4.5小时后视力基本恢复。

   这是一个典型的突发事件。究其诱因,可能与患者当日在电脑前工作过久有关。

    等等……

  医生认为:

  对那些人,医生应强调:健康的老年人也是老年人,他们身体的实际情况也与年轻人不完全一样。过分“自我感觉良好”有时反而容易出事。

  所以,要及时察觉:

    一是关注危险迹象/苗头。比如:

   ●亲人伤亡(特别是猝死和事故),引起悲伤着急;

   ●人际纠纷(邻里矛盾、诉讼),引起生气;

   ●搬迁、装修,持续劳累;

   ●重大财产损失,如被盗、被骗、炒股损失;

   ●长途旅行,劳累、环境改变;喜庆、宴会,饱餐、过度兴奋;久别亲人相见,激动;

   ●极端气象,寒冷、酷热、大风……身体不适应。

    二是注意“警报”症状。例如:

   ●头痛、恶心,警惕血压增高、高血压急症;

   ●安静频发胸闷憋气——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梗;

   ●头晕、走路不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腹痛、恶心、吐,无腹泻——急腹症;

    一侧肢体无力——脑血管病;

   ●咳喘发烧——呼吸道感染、肺炎;

   ●神志不清——糖尿病昏迷、脑卒中、严重感染……等等。

摘编自《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