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兴清真寺是个古寺,在东门大年堂附近,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据说在浙北这是唯一的一座清真寺,400年来一直是嘉兴及周边聚居的回族伊斯兰教信众活动的中心。整个建筑占地2000平方米,原来是明代风格的“五门一照”江南庭院,现在还留存大门、第二中门和照壁。从远处看,照壁白色粉墙、金色的“清真寺”字体、绿色的“麦赛吉德”阿拉伯文字、主体建筑的拱顶绿白相间,在周围一大片现代楼宇中间比较显眼,一眼就能认出。寺旁还有一座“清真女学”的建筑。 ![]() ![]() 进入古寺,先是二层门楼,过道里摆满盆栽,内部有大殿、讲堂、水房及亭子等组成,中间一个月洞门把大殿和讲堂分为两部分,讲堂在大殿右侧,一式红木桌椅围拢,梁上悬挂三幅大匾,分别把教义示以公众:“普慈特慈”、“清真为本”、“真哉唯清”;大殿被称作“楠木大殿”,据说就是四根楠木大柱顶起整个殿宇,梁上匾额书写四个大字“认主独一”,揭示伊斯兰教只认“安拉”为唯一真主。真主没有肖像,但无处不在。 ![]() 清真寺对于大多数汉族同胞来讲,是比较神秘的;尤其讲起穆斯林或伊斯兰教更是知之甚少,无从谈起。我是因为公司里有一位外地的穆斯林同事,平时有意无意留意他的举动,又不便问他。只见他每天白天至少三次回宿舍做祈祷,据他说另外两次是清晨和半宵,每天至少做五次祈祷,不需要提醒或闹钟,养成了自觉。后来,公司特地在他办公室后面单独隔出一小间,方便他做“五时礼”。每周五他要去清真寺做礼拜,参加聚礼日,听阿訇主麻讲经,《古兰经》或者《可兰经》。我就是好奇,后来才去游览清真寺,走近去看看。 ![]() 嘉兴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基本上都是回族居民,而且大多数来自河南。据1991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回族人口1537人,百分之九十住在城里,大部分住在清真寺周围巷弄里,那里经常可以看见戴着黑色或者素色盖头的回族妇女;那里集中了很多回族饮食店,弥漫着牛羊肉的鲜香。 ![]() ![]() 穆斯林在宋代传入嘉兴,宋淳佑六年(1246)嘉兴澉浦设市舶司(即对外贸易港口),宋室南迁后,来自中亚、波斯的货物从澉浦运往临安,嘉兴是中转站,当时就有穆斯林商人居住在城东甪里街一带;南宋设都临安,不少回族军队调来嘉兴。到元代,回族人定居嘉兴有了确切记载,至元十三年(1276)“设嘉兴安抚司”,军人转为居民定居下来;临安回族人后裔也有移居嘉兴。明朝,实行“通贡不通商”,澉浦市舶司撤销,此后,再无中亚、波斯商人来嘉兴定居。而回民则经过几个世纪的繁衍,形成了几个大姓家族,据说,光祖辈的坟场就多达几十亩。甪里街曾经被称作“回回街”,有过十分繁荣的景象,这是历史上回族在嘉兴最鼎盛的时期。 ![]() ![]() 明万历三十年(1602),回族教人马仲律等人募捐资金,在城东买地建造了清真寺,从此,回族穆斯林有了沐浴祈祷的活动场所。清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三十九年(1774)还两次重修了这座清真寺。 话说到了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嘉兴,嘉兴遭受战乱,甪里街被火烧毁,人口大减,穆斯林四处逃散。从此,早期定居下来的穆斯林几乎绝迹。后来陆续迁徙过来的回民,大都来自河南、山东逃荒的穷苦农民,择旧地而居,仍散居在清真寺周围。清真寺虽然没有全部毁于战火,但已经破败。解放后1953年清真寺进行了一次整修才得以保存下来。 ![]() ![]() 寺内的清泉亭,亭子的正中间立着一块石碑,正面是《嘉兴府建真教寺碑记》、背面是《重修嘉兴府礼拜寺碑记》,两个碑记刻在同一块石碑上,碑文的撰写者和书写者均是穆斯林官员,这在碑帖中十分罕见。不仅记录了建寺和修寺的历史事件,还把嘉兴穆斯林四个世纪的演变历程写进了碑里,见证了回汉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也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包容和多姿。这块碑的两面碑记被编入2003年9 月出版的《中国回回民族史》。 ![]() ![]() 回头再看照壁内侧,镌刻了“天方咫尺”四个字,“天方”就是穆斯林圣地麦加,去麦加朝觐这是每个穆斯林的毕生心愿。嘉兴是浙江省朝觐人数最多的城市,已有哈吉9人,其中一人已经自费朝觐3次。哈吉回来后还组织讲座,接待前来清真寺的各国穆斯林,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阿訇郭全美,也是朝觐归来的哈吉,1982年考入中国伊协经学院,毕业后在国有公司驻科威特办事处工作,海湾战争中,他利用阿訇的身份与伊拉克边境人员交涉,为中方人员安全撤离科威特作出了贡献。 写于2019年9月12日 |
|
来自: 吴越尽说 > 《原创:走,去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