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以明理勤学为致用

 温暖中医 2019-09-24

⊙作者:张建中

⊙编辑:一墨

读书以明理勤学为致用

——全国名中医朱良春教授谈治学

朱良春,男,1917年生,江苏丹徒人。早年师从孟河名医马培之的后人马惠卿先生以及沪上名医章次公先生。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行医近70年。曾任南通市中医医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暨江苏省分会副会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暨南通市委主委、政协江苏省委员会常委暨南通市委员会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常务理事,南京、长春中医药大学等兼职或客座教授,新加坡中华医学会专家咨询委员等职。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1991年批准为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同年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朱良春教授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对内科杂病的诊疗积有丰富经验,尤其擅长于痹症、脾胃病、肝病、肾病、老年病的诊治。先后研制“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等经验方,前者获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现代中医临床新选》等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

南通出了一位享誉全国的名中医

南通,这座长江下游的江东名城,狼山巍峨,濠水扬波,人杰地灵,英才荟萃。晚清末代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明代外科医学家陈实功等大批英才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使她声名远播。今天,在这座城市的中医药舞台上活跃着一位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的领军人物,他就是全国名中医朱良春教授。2005年,在朱老的倡议和组织下,“全国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在南通召开,邓铁涛等著名中医学家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莅临人会,十几位中医名家,为近200位名中医的传承人传道、授业、解惑。2006年12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突出贡献奖授奖大会暨第二届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在广州举行,朱老身穿大红唐装,从领导手中接过获奖证书,作为老一代的中医代表,他在论坛上作了发言,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经验,批驳了一些别有用心和对中医无知的人欲废上中医的荒谬言论。他的演讲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人们对朱老为医为人的崇敬和捍卫中医鲜明态度的支持!他行医近七十年,到晚年事业越做越大,不仅办了医院,还办起了“虫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6年9月21日“良春风湿病医院”又揭牌开诊。

令人欣喜的是,朱老的背后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中医队伍,他家祖孙四代25人中有14人从事中医和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的工作,他培养的研究生有几十名,这样一个老、中、青相结合,临床、科研、教育、产业、管理相交融的团队,是中医事业兴旺发展、薪火相传的标志。“朱良春现象”是值得重视的一种文化现象。他的弟子们自豪地称:“当今中医居地区一级,而影响及于全国者,朱老一人而已。”著名中医专家颜德馨教授说,要当名副其实的名中医必须“维护中医士体思想,既须多读,尤须多看。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能诊病、要愈病,又要总结经验,著书立说,更要讲课传道,能说善辩,具备能看、能写、能说的三种本领方为良医。门人有难色,请例示范,我举第一位即为朱良春教授,他当之毫无愧色”。从南通走向全国的名医,确实不同凡响。

深入研读经典,博采众家之长

朱良春教授所以能成为一名中医大家,是有其独特的成才之路和学问经验的。他治学做人的座右铭是:读书以明理,勤学为致用;博观而约取,厚积宜薄发。法古不泥古,师心勿蹈迹;求新不求奇,思变不思邪。韬光以举贤,慎行勿守拙;继承需发扬,厚古不薄今。朱老一生遵循达些原则,常以明代张景岳的名言“学到知羞”和“学而后知不足”来要求自己和诫勉沉重。

朱老在学术上不存偏见,对于前人之说,总是择善而从,用其长而去其偏。他对前人的医案也是爱不释手,认为这是医家的实践记录,是第一手资料,是最现实、最生动的素材,是活的经验。一部好的医案,往住是一位医学家数十年经验的结晶,可以从中领悟前人的辨证思想。对朱老影响深远的两位导师章次公和张锡纯,被人称为“南章北张”。次公先生教导他“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尽其业。”“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朱老将此奉为圭臬。张氏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朱老也经常翻阅,书中的许多有效方剂,他常用于临床,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正是他的勤奋博学,兼收并蓄,采撷众长,融会贯通,善于化裁,因而临证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奇效迭现。朱老告诫后辈学人读书切忌死读书和读死书。绝不能食古不化、生吞活剥、生搬硬套;要学会独立思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圆机活法;也不能存门户之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朱老认为《伤寒论》是临床应用的典范,深入学习《伤寒论》,可以解决更多的疑难杂证问题,读懂它、读透它,在临床灵活运用,是要下深功夫的。

思维方法是钥匙,理论指导及辨治经验是基础

朱老认为,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没有中国古代哲学,就没有中医药学,这是有道理的。“非概念非逻辑性”的“整体性直觉领悟”等是我们祖先最擅长的思维方式,由此而创立的中医基本理论是能指导实践,契合临床应用的,并与现代自然科学某些学科相接近的。如“人与天地相应”之与生态学;子午流注学说、五运六气学说之与时间医学;中医病理学之与体质人类学、遗传学等等;而且从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引伸出来的“整体制约论”,比现代医学的“局部定位论”更符合实际一些。这些思维方式和中医学理论上的优势,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必须认真继承和运用。有人用所谓现代科学的框框来衡量中医学,从而得出中医不科学等等荒诞的结论,这显然是对中医的无知。朱老指出,中医理论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它贯穿丁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之中,如果偏离了整体观这一核心,就会只注意局部而忽视整体,就与因人(人体医学)、因时(时间医学)、因地(地理医学)等对待疾病的整体观相违背。

朱良春教授坚持用中医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而屡有创新。他根据“肝开窍于目”理论,对视神经萎缩、眼底病变,用养肝明目之药,常获佳效。遵循“脾主肌肉”,对重症肌无力症用大剂量白术、黄苠等补气之品有效。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对肺炎用大剂量大黄加入辨治方药中,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从“六腑以通为用”中悟到对胰腺炎等急腹症用清理通下与活血化瘀药内服与灌肠,每奏殊功。他从《灵枢·五色》的“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的论述中,体会到人中部位色泽、形态的变化,可以诊察生殖系统的病变,同时在此针剌留针对妇科下腹部手术有针麻作用。他按照“阙上者,咽喉也”的提示,探索到在印堂上一寸向下斜刺留针,治疗白喉止痛快、消肿速,白腐脱落快,平均不超过3天,退热平均2天,观察137例,痊愈133例,治愈率达97.1%。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朱老以他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广东一位77岁的患者,手术后并发“非典”,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朱老参与诊疗后分析指出,厥证存在阴、阳之分,该患者的厥证为阴厥,他建议用温性的苏合香丸治疗,一言中的,病人药后疗效立显,不久即痊愈出院。后来香港等地的医院也来电咨询中医中药治疗“非典”病例的方法和方案。当年7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为表彰朱良春教授在抗击“非典”中的杰出贡献,授予他“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

辨证先识症,辨证辨病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中,朱老常教导学生:要灵活掌握辨证论治的精粹,这是为医要着。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是四诊八纲,而要辨证,首先要识症。四诊是认症识病的重要手段,望、闻、问、切,四者缺一不可。古人云“四诊合参,庶可万全”。四诊是中医的基本功,是医生认证识病水平的体现。中医的生命和前途在于疗效,而疗效决定于辨证,而要真正领悟和掌握四诊的真实技巧,除书本基础理论外,只有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细心揣摩,深刻领悟其中的奥妙,掌握辨证识病的诀窍,从而进一步抓住辨证论治的规律和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他对目前不少中医师缺乏辨证论治的本领、把辨证论治变成辨病治疗感到很不。安。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正在淡化和丢失,病人一来先去验血、验尿、做B超,然后对号入座式地找找中医书里有什么成方可以治疗此病,或开些中药成药就算是中医治疗了。这种根本没有掌握辨证论治要领的医生怎么能算中医呢?这样的中医是要误事的,他很担忧。怎样把辨证和辨病结合起来呢?朱老认为宏观辨证用药与微观辨病用药不应该是机械的两者相加,而是有机的结合,方能相得益彰,为此他作了认真探索。如对浸润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肺结核咯血等使用抗结核药而久不见愈者,认为必须从整体出发来辨证,此等病证其本属虚,但均有瘀滞的表现,治宜病证结合,标本兼治。他自创“保肺丸”治之,处方:地鳖虫、紫河车、百部、制首乌、白及共研细末,另以生地榆、黄精、草以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服9克,一日两次。一般服用半月后即见效,潮热、咳呛、咯血、盗汗均显见减轻,血沉减慢,连服2~3月以上,病灶可趋吸收或闭合。此方配伍精当,力专效宏,既辨证、又辨病,既治标、又治本,充分反映了他的诊疗思路和临床经验。但朱老并不故步自封,他不认为辨证论治是十全十美的,同样也存在不足,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的研究不够,对微观的“病”的认识,有时不免过于笼统,应该借助先进的仪器和检测手段,把疾病的症结搞清楚,使辨证论治更加完善,更好地发挥其功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