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子孝一、名家简介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10-16

魏子孝

一、名家简介

魏子孝,男,1945年生人,汉族,出生于天津,祖籍河北。主任医师(医疗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师承制博士后导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原内分泌科主任,为西苑医院内分泌科主要创建人,历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内分泌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遴选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名医传承工作站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世界中医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中西医药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药膳学会常务理事。受聘为空军总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代谢中医重点专科顾问。

二、治学之路

1.院校学习

1964年魏教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中医系,他认为古文、医学史、四大经典是学习中医的入门之端,是基础之基础,故有浓厚的兴趣。当时所有授课老师均是由全国各地选拔的临床家,学验具丰,即使讲基础课也都融入了大量中医诊疗经验内容,生动的学用结合教学方式,启发了魏教授对中医学如饥似渴的追求。学习中对每一位老师不仅汲取其授课内容,而且注意老师的讲授风格及临床经验作为自己的学习方法、中医药学术的积累。魏教授认为,中医学者当领悟、体会中医学之“意味”,对现代人学中医最有意义。魏教授回忆大学经历时曾经说:“我们在学习时经常会遇到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比如说'气化’是中医理论中常用而又关键的重要概念,开始接触时很难用文字表达清楚,只能举例形容,久之就会心领神会,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了具象的概念,并且很自如地用'气化’理论与别人交流。中医学这一类概念不胜枚举,如气分、血分、在经、在脏、君火、相火、阴火、郁火等不一而足。医无一定之治,然不可无一定之学,刚刚踏入中医门径,可谓一步一个障碍,只有硬着头皮去学,能学成者只占少数”。

大学毕业基层医院工作8年后,魏教授于1978年考取全国首届中医研究生。他记忆深刻的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开学典礼上季钟朴院长语重心长的话:“你们的培养目标是全国名中医!”经过临床历练的魏教授回到课堂学习对知识可谓如饥似渴,广泛涉猎医学的多个科目领域,重新研读经典理论……读硕士研究生时魏教授师承钱伯煊、赵树仪、傅方珍三位老师,作为钱伯煊教授的关门弟子,接受了钱伯煊教授系统的知识传承和教育,同时获得赵树仪、傅方珍两位老师的精心教导,全面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妇科、西医妇科、西医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在研究生学习期间,魏教授有幸接受方药中、任应秋、董建华、时振声等老师中医系统的基础课再教育,聆听了赵锡武、岳美中、耿鉴庭、祝谌予、刘渡舟、邓铁涛、朱良春、金寿山、黄星垣、万友生等一批中医大家的专题讲座,令学业精进,眼界大开。

2.临床磨砺

魏教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瓮安县珠藏医院工作,基层医院的学习与锻炼,使魏教授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了充分的结合、碰撞和升华。魏教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西苑医院工作,又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进修西医内科,更有利于魏教授后来在临床实践中朝立足于中医,注重中西医沟通、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方向发展。

3.治学方法

魏教授认为治学之道,宜得门径。循径入户,方能登堂入室。魏教授在《学用中医体会录》中对“治学之道”做了如下阐述:

(1)重视中医四大经典学习:

魏教授时常教导学生,熟读四大经典著作,临床医师可以触类而旁通,很多疗效卓著的中医临床家从熟读四大经典获益。因为中医药学最基础的理论均来自于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魏教授同时强调,临床医师对历代医书应广泛涉猎,而并不局限于四大经典,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样才能视野开阔、临床思路活跃。

(2)“纵”与“横”采撷古代医学文献:

魏教授强调,中医师自身的古代医学文献与临床实践的积累同样重要,中医古籍汗牛充栋,而人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对于与临床相关的方书,应“广泛涉猎”。所谓“涉猎”不是下功夫穷究,而是摘录其有特色的理论与方药为我所用即可。虽曰广泛,学者胸中应存两条主线,可概括为“纵”和“横”。

所谓“纵”,即是顺着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沿革浏览,目的是掌握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上主要的学术建树(学派)。可以把中医教材的《中国医学史》和《各家学说》作为读书目录来用。中医学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当时的疾病分布、演变规律与社会环境、科技进步有关。但今天的这些相关因素已大不相同,但是中医理论核心有凝练的特点,万变不离其宗,中医的学术建树只有在原基础上的充实,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所谓“横”,即是注意临床各科的诊治规律。古代绝大部分方书临床各科均有收载,说明古代中医不强调分科。方书分科为便于教学,行医分科为突出医师所长,这并不是中医不重视临床各科的学科特点,而是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使然。

(3)学习中医要有宽厚的文化底蕴:

名医秦伯未曾说:“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而整个文学修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中医学生可以说至关重要。魏教授认为,“业医必先精文”,因为中医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医学,中医学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融会新知,包罗万象,上涉天文、下猎地理、哲学、文学、史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所以学习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涉猎。传统文化底蕴不扎实,难以学好中医。中国传统文化是承载中医发展的本源,是中医的“根”。“以文载医,医文合一”的独特发展模式使中医药不仅具有自然科学属性,还赋予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发展出了独树一帜的中医药文化。魏教授读书兴趣广泛,可谓博览群书,他对古代文学、古代哲学都有涉猎,因此造就了他渊博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形成了魏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特色,故在中医界又有“儒医”之称。魏教授说“虽博览群书但要有所侧重,学有专攻,多选择医学相关书籍,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如通过读历代中医文献的医论、序言和名医小传,如《伤寒论》序论、《千金方》序论等,启迪思维,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4)勤于积累,兼收并蓄:

魏教授说:“治学应持之以恒,忌浅尝辄止。”他觉得中医最符合“干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恶补”无助于中医水平的提高,持之以恒的“积累”二字是最重要的,中医理论的理解和临床技能提高两个方面都受益于“积累”。书本、老师是临床积累的主要来源,但不能局限于此,草泽医生的独门药、境内外的民族医学用药所长,有条件接触的话,都应当兼收并蓄。应关注特殊的药用,不必过多纠缠其理。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到的方药很多,关键是个人的消化,消化就是有取有舍,不论任何来源的一方、一药均应该经过自己的临床验证,不可人云亦云又传授给下一代。验证有效,就可纳入自己的经验中,理论讲不通可以存疑待考。

(5)跟师临诊的方法:

读医药书再多,没有临床技能的积累,就不能学以致用。因此跟师临诊对于临床技能的积累非常重要。魏教授强调,跟师学习中要注意老师诊断、治疗疾病的习惯,这些习惯常常表现为:

1)四诊合参有侧重:

虽曰四诊合参(实际上加上理化检查共是五诊合参),望、闻、问、切各有侧重;在诊断中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善于舍去对于该患者不必要的程式。往往通过望诊、闻诊和患者的主诉(或既往病历),对于下一步如何诊察已经心中有数,其问诊对每一种病都有不同的线索和内容,要而不繁;其切诊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所选择,但诊脉是不可省略的。以上望、闻、问、切四诊其实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其中问诊最有技巧,诊脉最难掌握,都需要用心体会。有的医生对某一诊法偏爱,大多源于师承,往往与众不同,可以获得更多的诊断依据,这是在跟师临诊学习中尤当重视的。但四诊不能偏废,最终还是四诊合参。魏教授说:“我对神化脉诊,只凭脉象诊断疾病是抱怀疑态度的,因为它不符合中医诊法原则”。

2)掌握药味剂量的差别:

即使治疗同一种病每张处方都有差别,而且药味、剂量不同于讲义中的任何方剂,处方多变。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依据中医治疗原则,对处方进行过调整,尤其是辨证论治、治未病、三因制宜,均不可忽视;二是经典方剂的灵活运用。魏教授认为,方剂学是很重要,因为方剂是我们治疗疾病的工具,理论、原则、方法均循规蹈矩,最后落实在治疗上的就是方剂的运用。学习方剂,尤其是经典方剂,主要是掌握它的“法”,即针对疾病的配伍方法。清·雷丰《时病论·成方须损益论》谓:“古人成方,犹刻文也,临证犹临场也……必须师其大意,移步换形,庶几中式”。刻文即参加科举考试前必须学习的前人科考成功的范文,不能根据范文的大意而取舍发挥,仅知背诵,临场必败,学方亦如是。

3)熟识习惯性的用药:

有的习惯用药及某些治法的利用达到痴迷的程度,跟师吸取老师用药经验非常重要,这是他疗效有异于常医的“安身立命”之所在。魏教授体会,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用药习惯,而且都能发挥较好的疗效,是多年的经验积累。这种积累一是来自师承;二是自己读书心得,又经多年临床验证而来,都是基于临床实践,在书本上是很难学到的,甚至有些经验用药以传统理论衡量似乎没有多少道理,但其可贵就在于有效。因为药学理论永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传统医药理论不能解释的东西是应当重视的很好的研究题目,科学的揭示谈何容易,还是先继承下来为好。

三、主要学术思想与经验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魏教授认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并重是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关键。在宏观上应用四诊及八纲辨证对人体在病邪作用下反映出来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分析,而运用西医学的客观检查,从血液、体液、组织、细胞检测出来的反映病理状态的微观变化,亦能加深我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对西医化验检测结果进行辨证的探索,是现代中医的新的课题。例如,魏教授对无任何主观症状,只在查体时发现血糖升高的糖尿病患者,把“血糖升高”作为微观辨证的依据,从中医关于水谷代谢的理论逆推高血糖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予健脾补肾方法治其本,促进脾的运化、肾的气化;予行气活血方法治其标,维护气血畅行,防止水谷精微积聚为邪,临床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治疗中虽然可以扩大认识疾病的视野,开阔诊疗疾病的思路,在疗效评价方面也能得到公认,但魏教授强调运用方法要得当。例如,糖尿病是现代医学病名,属“消渴病”范畴,但在临证时,不能将糖尿病完全等同于古代之“消渴病”,因为糖尿病不一定有三消症状,而“消渴”不一定有高血糖,谓糖尿病属“消渴病”范畴仅提示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可以参考古代“消渴病”论治。

2.重视辨证论治、坚持个体化治疗

魏教授认为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求因,他经常告诫学生:“辨证要精准,四诊要入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明察秋毫,切中病机”。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思维的过程,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四诊对病人进行仔细的临床观察,判断发病的原因,得出辨证的结论,所以经验欠缺的医师收集病情资料不全面,难以准确把握患者的“主症”,因此治疗的主攻目标较模糊,从而给辨证规范化带来困难,影响疗效。魏教授临诊时注重四诊合参,尤重舌、脉象,其病历记录对舌、脉象的描述非常详细、精准。魏教授认为,就舌诊和脉诊而言,二者各有优劣,但由于脉诊受个体差异及医者主观因素等影响,准确程度难以把握,因此舌诊更加可靠。同时舌诊不但能够提示病性、病机,还对分清疾病的标本先后有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舌苔属标,多提示新的证型变化;舌质属本,多为日久之病情。治疗常先针对舌苔,后针对舌质。魏教授对舌诊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是重视中医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

魏教授在临证时辨治灵活,坚持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的形成离不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治疗原则的指导。例如,魏教授强调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应“治心并不唯心而治”,因为中医理论认为心脏的正常功能表现为心气、心阳的振奋,而功能的维持需要充沛的气血维持。肺主气、朝百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阴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与肾为火与水的关系,水火既济则精气内守,精神安定。由此可见,心脏无论在生理或病理上与其他四脏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中医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辨证分析给予了很大的空间。再例如,魏教授将“异病同治”的中医治则运用到亚急性甲状腺炎(SAT)及桥本病(CLT)诊治中,将清热、解毒、散结作为这两种疾病的基本治法,但治疗具体疾病时又有侧重,治疗SAT注重疏风清热,治疗CLT时则在疏肝健脾的基础上予以清热。

3.总结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诊疗模式——中医诊病五步法”

魏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诊疗思路——“中医诊病五步法”,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辨证分型方法在临证中庞杂、繁乱的缺点,验之临床,实用性强,疗效突出。

“中医诊病五步法”主要内容包括:辨明疾病;抓主症;处理好“标本先后”;辨证确立基础方;药物加减。对于疗效的评价,则要依据西医的检测指标、主症及次症的改善情况来判定。

(1)辨明疾病:

临证时须首先辨明疾病,辨病的目的即尽量明确患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诊断,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治疗难易程度、疗效指标、预后等有一个宏观上判定与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2)抓主症:

魏教授不主张辨病后直接进入辨证分型,否则难免出现漫无边际的证型似乎均适合该患者的情况,而循着一定的步骤则可使医者的思路不致被扰乱。由于中医药治病的个体化很强,要抓住病情的特性,在步骤上先“抓主症”。抓主症有以下实际意义:①在西医诊断明确时,主症反映该患者的特殊性;②局限了辨证范围;③主症是把握标本先后的体现;④拟定治法后,选方、加减用药针对性更强;⑤主症是衡量中医整体调节效果的重要依据;⑥解除了患者的痛苦,增强患者对顽症治疗的信心。

(3)确定标本先后: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中医治疗原则之一。魏教授强调,以因、果而论,病因为本,病症为标;以正、邪而论,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先、后而论,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在标、本的治疗不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应标本兼顾;若标本不宜兼顾,其原则应是“先急后缓、先易后难”。例如,先患肾病为本,继发感染为标;糖尿病为本,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为标;糖尿病合并急性咽炎时降血糖与清热利咽可以同时兼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如果舌体胖大、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脾气虚为本,痰湿、瘀血为标,此时祛除痰湿较补脾气、活血容易,可先行燥湿化痰治疗。

(4)辨证拟定基础方:

围绕主症辨证论治,由于规范性强,比较容易掌握,但辨证的限定来自于主症,因此从证所出的法、方,仅能看作是基础方。

(5)药物加减:

基础方的确立仅是基本治法的需要,仍不能满足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需要药味加减,魏教授加减药物时常依据以下三点:①依据兼证或兼症加减药味;②从药理而来,首先是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其次是现代中药药理研究;③从“治未病”而来。

4.强调“治未病”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魏教授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主要思路之一,尤其体现在诊治糖尿病这种病程长、慢性并发症多的疾病过程中。譬如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时,魏教授主张糖尿病肾病初期甚至尚未发生并发症之时就应积极保护肾脏功能,用药时在基础治疗中注重益气活血、健补脾肾。又如糖调节受损(IGR)是糖尿病发生之前的一个临床发展阶段,干预治疗IGR可以减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魏教授把IGR中医病因病机归纳为气阴两虚、脾虚痰湿、气滞血瘀,多采用益气养阴、涤痰化湿、理气活血等方法干预治疗,干预治疗IGR是中医“治未病”的具体体现。

5.总结“无证可辨”的辨治思路

“辨证论治”虽然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特色,但“辨证论治”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临床问题。例如临床中有人出现症状或体征却不能明确诊断为病;有一些疾病的前期甚至早期多无明显的症状、体征;再者有些患者仅有检测指标的异常,并不出现症状或尚未出现症状等。针对上述情况就不能用传统的辨证论治的思路来诊治。虽然“无证可辨”,但并非无药可治,故而魏教授总结出“无证可辨”辨治思路。

(1)关注舌诊、脉象、体态:

无证可辨可从舌诊、脉象、体态上着手,可以得出有助于诊治的信息,并作为指导辨证论治的有力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法则。如舌胖大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舌体两侧出现青紫色斑点,多为肝经气滞血瘀;舌中见厚腻苔,多见脾失健运所致的湿浊、痰饮、食积;舌苔黄腻而燥且有裂纹者为阴伤湿热并存。魏教授重视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不仅是组方用药的依据,更是组方用药后调整方药的重要线索。

魏教授认为:脉见虚、细、弱、微、代等无力脉象,多为气血不足、精亏、阳气衰微所致之虚证;若脉见实、洪、滑、弦、紧、长等有力之脉象,则多为正气不衰、邪气亢盛之实证。脉实者其治疗祛邪重于扶正,脉虚者其治疗扶正重于祛邪。

魏教授强调,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的不同,有助于辨识疾病的易感性和疾病转归。如素体阳盛者,患病易从阳而化热;素体阴虚者,患病易从阴而转寒。肥胖多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等所致。由于形盛气虚,水湿难以周流,则痰湿积聚,故有“肥人多痰”、“肥人湿多”之说。消瘦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或病气消耗所致,由于消瘦者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故有“瘦人多火”之说。体态丰腴者扶正以补气为主;体态瘦削者扶正以养阴血为主。

(2)推断无症状疾病的病机:

魏教授认为,对于无症状疾病的辨治,更要充分运用整体观念,全面考虑患者发病的季节、环境与患者体质等因素,判断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特别是患者的年龄、体态胖瘦、性别等体质因素,在无症状疾病的辨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肥瘦、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1)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根据,逆推其病机:

在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时,如果患者“无证可辨”,魏教授从中医关于水谷代谢的理论逆推其病机,凡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阴精即为正气;郁而积聚为瘀血、水湿、痰浊即是有形之邪,采取针对“高血糖”、“高血脂”的中医病机治疗的方法,确保有的放矢。

2)从“治未病”原则推断其病机:

魏教授将“治未病”的原则应用于“无证可辨”的疾病治疗中,如在治疗糖尿病患者多饮、多食、多尿“三多症状”未出现时,分析古今“消渴”验方在扶正方面多不离健脾、补肾;认为糖尿病的中医病机是一方面是脾的“受纳、运化、化生”功能障碍,加之肾的“气化”功能不足,因此健脾补肾为“无症状糖尿病”的治疗大法,常用主方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另一方面维护气血畅行,防止水谷精微积聚为邪,气为血帅,行气、活血均不能偏废,因此,“无症状糖尿病”的治疗要注意行气、活血药的运用。

3)以该病的发展规律顺推其病机:

魏教授以高尿酸血症为例,指出很多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并无临床表现,但根据该病的发展规律看,可出现结石(可表现为肾绞痛、尿道刺激症、血尿)、关节炎(表现为急性关节部位红肿热痛,属于湿热痹)、有肾脏损害(蛋白尿、血尿)。这三种病变中医病机的共同特点是湿热为患,而尿酸盐本身也是代谢障碍导致的有形之邪。因此无临床表现的高尿酸血症,其急性期的治疗应在顾护气化功能的同时,重在清利湿热,选用四妙散、三仁汤等方,正邪兼顾,堪为治法。

(3)利用专方专药辨治:

岳美中曾提倡“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并列举《金匮要略》专方:“百合病……都以百合剂为专方;阴阳毒用升麻鳖甲汤为专方;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专方。此皆有是病即用是药,故一病有一病之专方”。可见古今医家对专方很重视,专方专药也是解决“无证可辨”问题的措施之一。

古代专方治疗的例子很多,例如有治失眠之半夏稌米汤、止汗之牡蛎散、止咳之黛蛤散、治浮肿之五皮饮等,现代专方专药有如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四妙散治疗高尿酸血症、归脾汤治疗血小板减少等。这些方剂都有改善症状、疗效可靠、药物组成稳妥的特点,“无证可辨”时往往采用。

(4)参照西医病因机制运用方药:

现代中医都有一定的西医知识,在用中药处方时常常会受到西医理论的启发。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制的“冠心2号方”(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专方,组方原则是依据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阻塞,因此用中药治疗行气活血,理出“通则不痛”,疗效显著。又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制的“固本2号片”(白术、党参、茯苓、炙甘草、补骨脂、麦冬、五味子等)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无证可辨”时这些方药均可应用。

(5)利用中药现代药理的研究成果:

目前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很受重视,药理研究是用西医的机制探索中药对西医病原、病理的影响。因此应用过程应正确对待。一般来说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才称其为中药,否则即所谓“中药西用”。魏教授认为中药的药理研究毕竟对中药的应用与禁忌有一定的提示,引申考虑,在“无证可辨”的情况下,可以参照药理研究的结果应用中药。

魏教授常引用黄连与黄连素的关系为例,对中医运用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进行了说明、阐述。黄连苦寒,入心、胃、大肠经,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黄连素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及阳性菌都有抑制作用,抗菌谱较广,可治疗胃肠道感染、眼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由于对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故用于胃溃疡;近来发现黄连素有抗高血糖、抗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所以无证可辨的消化道溃疡患者即可用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或加味左金丸;无证可辨的糖尿病患者常配伍黄连。目前有学者研究黄连的胰岛素抵抗作用,也是依据药理而来。

魏教授认为,黄连与黄连素在应用范围上差异明显。黄连素不能用辨证论治的思路来应用,其运用依据的是实验结果,只能“有是症用是药”。中医辨证论治时配伍黄连清心火以解除烦躁或治疗疔疮肿毒,绝不会用黄连素;且单用黄连不会收到黄连素的治疗效果。

因此,魏教授强调,探讨“无证可辨”的意义并不局限于临床,由于中药新药往往针对的是西医病名,对证候的要求越淡化,应用范围越广,因此对于新药开发工作有实际意义。

四、学术传承

(一)向钱伯煊、赵树仪、傅方珍学习妇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魏子孝教授主要师承京城名医钱伯煊老中医。钱伯煊老中医(1895—1987)苏州市人,钱家三世为医,以外科名著于江左,钱老七岁起寄读于洪钧状元家塾内,寒窗十年,饱读经史;十六岁师从姑苏名医曹融甫(晚清御医曹沧洲之子),至二十二岁悬壶于苏州大成坊巷;由于医术日益精进,屡起内、外、妇科沉病,兼之怜贫济困,常为施助善举,钱老之声名遂鹤然远播,成为苏垣一代名医。1955年受卫生部特聘,离苏赴京,进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任妇科组副组长(组长为蒲辅周老中医),时已年届花甲。50年代末,曾与协和医院、解放军309医院等协作,进行妊娠中毒症等妇科危重病种的临床研究,由于疗效卓著,深受西医妇产科专家们的尊重。钱老对治疗不孕、胎动、子痫、子宫肌瘤及月经病等有独到之处,留给后学《妇科医案》、《女科证治》、《女科方萃》三部著述,其《女科证治》被日本翻译再版。魏教授对于钱伯煊、赵树仪、傅方珍三位老师的倾心栽培感激之至,时常感慨:“其实我对内分泌专业的偏爱,及刚入该专业门径时的西医内分泌基础与相关中医治疗的积累,也是得益于三位老师,赵树仪老师系统地教授西医妇科,而以内分泌基础及相关疾病为重点。”

(二)培养后学,后继有人

魏子孝教授目前已培养师带徒3名、在读师承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9名。学生总结发表魏教授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论文近30余篇,并正在进行“魏子孝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课题研究;学生及弟子以魏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为依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北京市科委、首都医学发展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目前传承人员中主任医师、教授3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各1名。其中传承人高蕊主任医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药理专业学科带头人、张广德主任医师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内分泌重点专科负责人。

(三)创建内分泌专科,医疗、科研、教育全面发展,惠及广大患者

魏子孝教授于1988年亲自组建的西苑医院内分泌科,经过近30年成长与壮大,目前内分泌科已经形成医疗、科研、教育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及局面,在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痛风(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防治与研究方面有着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内分泌科现为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专业重点专科,并被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授予首批“糖尿病教育管理单位”。科室设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魏子孝名医传承工作室、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药薪火传承“3+3”项目魏子孝名医传承工作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承博士后工作站。

内分泌科对糖尿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诊治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特色,并研制出治疗2型糖尿病院内制剂“降糖消脂胶囊”,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科室既往研制的治疗2型糖尿病新药“愈三消胶囊”获卫生部《新药证书》,转让生产并投放市场获得良好经济及社会效益,获得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对于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急性甲状腺炎等常见病,科室在应用现代医学规范诊治基础上,遵循“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辨治思路,运用中医中药,达到了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目的,体现出中医药治疗的整体观念优势,有效地弥补了现代医学的不足之处。

西苑医院内分泌科为国家药监局内分泌代谢专业新药临床研究基地,每年承担多种新药临床研究任务,现已完成数十个新药临床研究工作。近年来科室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北京市科委、首都医学发展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科研课题近20项,出版医学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篇,已培养博士后及博士研究生近10名、硕士研究生近20名。每年带教全国各地进修生近30名,为基层医院培养了大量的内分泌代谢专业临床人才及骨干。

(四)魏子孝教授传承谱系

魏子孝教授传承谱系如下:


五、学术成就

魏子孝教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为“电脑模拟钱伯煊妇科诊疗经验”课题的主要成员,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成果二等奖;中药新药“愈三消胶囊”主要研制者之一,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获2014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岐黄中医药基金会传承发展奖”。牵头并组织完成国家药监局下达的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中药新药Ⅱ、Ⅲ期临床研究十多项。参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版)编写工作,为内分泌组组长。目前研制的治疗2型糖尿病新药“降糖消脂片”正在澳大利亚进行临床实验研究,与西苑医院其他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了新药报批的各项工作,并已申报国内、国外专利1项,此药研究已被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课题,同时入选北京市“十病十方”科研项目。

在繁忙的诊务之余,魏教授笔耕不辍,著有《女科方萃》(与导师钱伯煊名老中医合著)、《中国古代医药卫生》、《中医中药史》、《中医中药史》、《中医药学概论》、《倡命门太极说的孙一奎》等医学史、各家学说、基础理论方面数部著作。主编有《新编中医临床手册》、《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疾病诊疗手册》、《性医学导识》、《经济实效谈治病丛书》等多部实用中医临床书籍,并协助陈可冀院士审编《经济实效谈治病丛书》(40余分册)。发表论文数十余篇。在这些论著中,尤以《学用中医体会录》最能反映魏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足堪为青年医师学习效法之。其中《中医中药史》、《中医药学概论》由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在台湾发行,影响甚大。

(一)论文

1.魏子孝.钱伯煊医话[J].北京医学,1980,(04):233-234.

2.魏子孝.医德并著的名医钱伯煊[J].北京中医,1988,(03):9-11.

3.魏子孝“.诸病寻痰火”探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13(3):12-14.

4.魏子孝.糖尿病辨治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1995,10(02):41-43.

5.魏子孝.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辨治体会[J].中医杂志,1995,36(6):334-336.

6.魏子孝.立足医疗实际对糖尿病中药新药研制的思考[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4,3(11):39-42.

7.魏子孝.试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治疗思路模式[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6,7(3):87-89.

8.魏子孝.糖尿病性肾病的中医治疗体会[J].世界中医药,2007.2(01):29-31.

9.魏子孝.糖尿病中药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几个问题[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08):985-987.

(二)论著

1.钱伯煊,魏子孝.女科方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2.魏子孝.倡命门太极说的孙一奎[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魏子孝,聂莉芳.中国古代医药卫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4.周文泉,魏子孝.新编中医临床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

5.魏子孝,聂莉芳.中国古代医药卫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郭玉英,魏子孝.性·性行为·性疾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7.魏子孝,聂莉芳.中医中药史[M].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

8.魏子孝.经济实效谈治病丛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9.魏子孝主审.糖尿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10.魏子孝主审.糖尿病慢性病并发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11.魏子孝主审.甲状腺功能亢进[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12.魏子孝主审.性功能障碍[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13.魏子孝主审.骨质疏松及相关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14.魏子孝主审.高脂血症[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15.魏子孝主审.风湿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16.魏子孝.中医药学概论[M].台湾:文津出版社,2001.

17.魏子孝.内分泌代谢疾病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18.魏子孝.学用中医体会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供稿人:张广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