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六气解读脾胃论

 事事平心 2019-09-24

东垣秘法

对于李(李东垣)的医学思想,医家概称之为补土派,甘温除大热,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其实大家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很少看到王好古在《此事难知》序言中所说他老师李东恒医学思想的“不传之妙”及“言外不传之秘”,即“此事难知”之处。

那么其主要“不传之秘”在哪里呢?其实李东垣医学的核心思想是“脏气法时”。《脾胃论》上卷的重点讲“脏气法时”及五脏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脏气法时”的关键是“时”,“时” 的关键是升降浮沉,即所谓“气运衰旺”。《脾胃论》 中卷的重点讲“气运衰旺”,李东垣以“甲已化土”概括之。以人言之, 气运始于“甲己土”。《脾胃论》下卷讲胃院阳气不升而百病生焉(《经》云:阳者,胃脘之阳也)。所以李东垣医学思想的“不传之秘”主要有以下几点。

甲己化土

“甲己化土, 此仲景妙法也”。李东垣的医学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和张仲景。《内外伤辨惑论·临病制方》说:“易水张先生(张元素)云: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家,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所以李东垣必以《内经》仲景为师,此自贯穿于李东垣全部医学著作中。 

甲主少阳相火,己主太阴脾土,甲已乃五运六气理论之土运。所谓“甲已化土”,乃少阳三焦相火生太阴脾土也,乃黄庭太极也。李东垣医学的精髓全在于他继承发挥老师张元素的五运六气理论上,在其医学著作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熟练应用。他说治疗脾胃病“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即不能用脏腑辨证用药法,只能用四时阴阳辨证法。升降浮沉法源于四时阴阳六气,即五运六气理论。

补土

补土”二字。正如荆南一人在《此事难知》后序中所说“在乎心领而神会耳”。何以“补土”?就在一个“火”字,因为只有火才能生土。但少有君火、相火之分,是君火,还是相火呢?这正是李东垣医学思想阐释的核心理论,重点阐发君火、相火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异同,开辟了中医学的新天地。

李东坦认为春生少阳三焦相火旺盛,则君火安宁,少阳三焦相火衰弱导致元气不足,阳不生、阴不长,则心火就不安宁而亢盛,心火亢必克肺金,日久而水亏矣。水亏则所不胜之土妄行, 即土有余。水所生之木受病,即木不足。水亏则所胜之心火侮之,即心火太过。于是火土合德,湿热相助而为病,成为肾间蒸蒸之气。正如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所说:“火,土二家之病”,“悉是湿、热内伤之病。”

其实朱丹溪已经看出了李东垣的不传之秘,所以朱丹溪说“因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其多。徐而思之,湿、热、相火,自王太仆注文已成湮没,至张、李诸老始有发明。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虽谆谆然见于《素问》,而诸老犹未表章,是宜局方之盛行也。”(《格致余论·序》)

“阴不足”,是指上奉之阴不足;“阳有余” 是指心火有余,不是相火亢盛有余。因为心火亢盛是由于少阳三焦相火衰弱造成的,故朱丹溪说“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所谓“相火为病”是指三焦相火不足而阳气虚之病,不是相火亢盛。“湿”指脾湿病,“热” 指心火病。所以“补土”,一是补少阳三焦相火,二是泻乘于脾土的心火,有这两方面的含义。

李东垣在《医学发明》“病有逆从,治有反正论”中说:“坤元一正之土,虽主生长,阴静阳躁,禀乎少阳元气乃能生育也。”故赵献可在《医贯》中曾说:“若夫土者,随火寄生,即当随火而补。太阴脾土,随少阳相火而生,故补脾土者,补相火。”  “人身脾土中火(田按:当是乘脾之心火),以甘温养其火,而火自退。《经》曰:“劳者温之, 损者温之。” 甘能除大热,温能除大热,此之谓也。但赵献可“心火生胃土”之说不可取,以李东垣之说为正。李东垣此说形成了阳虚三联证。

由上可知,相火衰弱,三焦元气不足是导致心火亢盛的主要原因,故欲降心火,必须升发少阳之气,这是李东垣医学思想的真谛所在,若是少阳相火太过引发心火,则君相同盛,不在此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