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省博物馆-端砚艺术展览

 hsgzlgg 2019-09-24

       砚的历史久远,可以追溯至新时期时代,早期的“砚”也称为“研”,由生活中的研磨器发展而来。汉代以后,砚台的材质丰富起来,石砚、瓦砚、瓷砚、玉砚、金属砚、漆砂砚……品类多样,异彩纷呈。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端砚、歙砚、红丝砚、澄泥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其色紫质润,素有紫石、紫云、紫英之美称。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2019年7月16日至8月18日期间,广东省博物馆三夹层画廊举办了微型展览“众乐之乐——何崇甘捐赠九晕太极端砚展”,目的是致敬何崇甘先生的捐赠义举。展览只有10件展品,聚焦于“何氏三砚”,希望通过调查研究,梳理“何氏三砚”的前世今生,并匡正某些坊间谬传。



      何崇甘先生曾在2013年前后参观过广东省博物馆的“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也听闻了猴砚、鹤砚之外有“第三方砚”的说法,联想到自己父母传下来的九晕太极砚,揣测这方砚若是传说中的“第三方砚”,那么它最好的归宿就是回归国家,回到博物馆。

  1月15日,何老先生在其亲属的陪同下专程将其珍藏的端砚携至广东省博物馆,馆方专门组织专家进行现场鉴定。由于砚盒的底盖数十年未曾开启,木质紧缩变形已经难与砚石分离,为一睹砚背的真颜,着实费了一番功夫。这是一方长方淌池砚,底边就石料随形而作,砚面砚背石色紫蓝并分布有天青、鱼脑冻等石品花纹,砚边饰有夔龙纹和朵云纹。砚侧铭文:“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项信南刊”,铭文显示此砚与馆藏一级品千金猴王砚、嵒华四象砚有同一位砚主人“禺山何氏闲叟”,也同为项信南刻字。

       据何氏后人口述,千金猴王砚、嵒华四象砚、九晕太极砚的砚主人“何氏闲叟”应为“何天闲”,祖籍番禺大石,因家谱散轶难寻,其生平难以详述。

       何天闲对三方佳砚虽珍爱有加,但其在世时已将三砚分别赠予子侄三人,猴砚赠予儿子何翰屏,鹤砚赠予儿子何孝硕,九晕太极砚赠予侄子何蓬洲。

       猴王砚是进入五十年代后经何翰屏的儿子何崇燡或儿媳之手,以高价卖给古董店的。“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文物登记表”中,登录有一件1956年入藏的“端溪砚”,极有可能是“千金猴王砚”的入藏记录。这是整个五十年代商承祚先生经手征集的唯一一件端砚,记录显示该“端溪砚”为1956年1月6日入藏,当时新币160元购入,购自云林阁(古董店,位于当时广州市文德路112号)。

      1957年底至1958年春节前,有人曾三次来到仓边路凌霄里8号何家求砚。最终以200元的价格卖出鹤砚。

       何蓬洲所藏的九晕太极砚一直珍藏在身边,抗日战争期间曾随全家转徙于四会、澳门等地。何蓬洲过世之后,该砚由其二太太梁洁英保管,1992年梁洁英离世,九晕太极砚便留在小儿子何崇甘处。此次何崇甘先生经与亲属商议,主动联系广东省博物馆,提出无偿捐赠这件传家之宝。至此,“何氏三砚”经过一个世纪的辗转,最终重聚于广东省博物馆。

    何崇甘先生认为珍贵的传家之宝交予国家收藏,变为全社会共享、永久流传的文化财富,方能实现藏品的最大价值。他分文不取、慷慨捐赠的无私义举令人感佩,他藏宝于国、施惠于众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昭然可见。此微型展览是对何崇甘先生及其家族奉献精神的崇高致敬,并籍此感召更多有识之士助力文博事业,一呼百应,一倡百和。


展厅放置巨大的三砚的砚拓。自左至右:千金猴王砚、九晕太极砚、嵒华四象砚。

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

长22.5、宽15.8、厚2.7厘米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老坑水归洞石。长方淌池式双面砚。砚堂有大片鱼脑冻、天青。双面砚边分别雕刻卷云纹、夔纹。砚侧铭文: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项信南刊。


砚拓


千金猴王砚

长25.5、宽17.6、厚2.7厘米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老坑大西洞石。砚堂中有大片鱼脑冻,形似猕猴,侧蹲回首,栩栩如生。砚工因材施艺,将砚面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山、水帘洞意境。砚右侧铭文:千金猴王砚,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砚左侧铭文:郭兰祥作砚,项信南刊字。

       郭兰祥为肇庆制砚世家郭家传人,项信南为广州雕刻工匠。


砚拓


嵒华四象砚

长23.8、宽15.7、厚2.3厘米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老坑大西洞石。双面砚。砚堂大片鱼脑冻,形似白鹤,砚额黄龙纹被巧雕为松树,形成松鹤图景。砚额铭文:嵒华四象砚。砚侧铭文:白鹤啄松,青牛眠草;瓜瓞垂实,猕猴捧桃。光绪癸巳,大西洞石,禺山闲叟得之。

砚拓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展示厅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展出馆藏端砚近200方,展览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砚林回溯,概要介绍砚的源流、端砚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特色。第二部分:石质粹美,对端石独特的自然属性加以介绍。第三部分:神工鬼斧,从工艺流程、雕刻技法、砚形砚式、装饰题材、因材施艺五个方面对端砚的工艺加以展示介绍。 第四部分:镌诗题铭,以50余件明清时期镌有铭文的端砚,展示更加深沉的砚文化内涵。



前言


第一部分  砚林回溯

       概要介绍砚的源流、端砚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特色。展览展出唐宋、明清至当代的端砚精品,作为内容的延伸,同时展出砖砚、陶砚、瓷砚、铜砚、漆砂砚等其它非石质的砚台。1954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箕形端砚、1973年广东高要县出土的宋代抄手式端砚、1985年广东潮州刘景墓出土的宋代抄手式端砚、1964年广东佛山出土的宋代琴式端砚,都是难得一见的具有明确出土地的早期端砚佳制。

展柜局部

展柜里的照片是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砚、研石和墨丸。

东晋 青釉三足陶砚。

口径12.5、底径10、高4.2厘米

       陶砚制作始于汉代,瓷砚自西晋开始流行。圆形,子母口,平底,下承三足。砚内无釉,内心有多个支烧痕。外施青釉,釉面有细碎开片,釉面莹亮。


唐代 双足箕形铜砚

       用金属制砚,有铁砚、银砚和铜砚。据米芾《砚史》中的记载及一些出土实物证明这种铜砚本来就是内置石陶砚板的铜盒,也不是研墨用的砚。

清代 永和元年砖砚。

长14.5、宽12厘米

       秦砖汉瓦,致密坚实,清中期金石学大兴,以古砖瓦制砚盛行。砚侧有“永和元年八月”铭文,永和为晋穆帝年号,永和元年为公元345年。当时人们喜爱用秦汉旧砖瓦制砚,这些砖瓦大多是宫殿毁坏后的遗留物,因是皇家之物,所选土质极为细润,炼制水平也很高,制成的砚不渗水且发墨好。


清代 青玉凤字砚

       玉砚其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期。中国自古以来便认为玉贵于石,米芾《砚史》也将玉砚列于诸石之前。玉砚适于一切彩墨,主要用于研朱砂。玉砚质细腻、坚密,尽管不吸水,不伤笔毫,但滑而不发墨,不实用,仅作为把玩之用。


清代 青玉蝉形砚。

       玉砚适于砚彩墨,其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期。

清康熙  青花八卦纹瓷砚。

       瓷砚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明清时期瓷砚的品种繁多,以青花瓷砚较为多见,有的还与笔筒、笔架、水盂、墨床等配成文房套具。

清代晚期 淌池漆砂砚

       漆砂砚是以一种轻细金刚砂调和适度的色漆髹涂于木质砚上制成,具有轻便和美观实用的特色。(漆砚的制作大约始于西汉,而漆沙制砚则始于宋代,是以木材做胎骨,大漆调入极细沙粒探成砚面,胎质轻巧,坚细耐磨。沙粒大小和调漆多少必须适宜,粗则损墨伤毫,漆多则光滑而难发墨。漆沙砚是别具特色的砚品,为砚林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在唐代,端砚作为书写用具,主要以实用为主。 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较简单,式样不多。

唐  端石箕形砚   1954年西安东郊郭家滩国棉四厂工地M187唐墓出土。

       箕形砚,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砚式,由于它的外形似簸箕,所以命名为箕形砚,这方砚器形较小,可能就是专门用来随葬的器物。唐代的端砚主要以箕形较多,也有别的形制出现。唐代的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砚的底部都有足支撑。因为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砚台放在低矮的几案上研磨,砚必须有足才比较平稳。这种有足的砚式,在唐末随高桌椅的出现而渐消失。后世的有足砚,仅是一种仿古和装饰而已。


       到了宋代,除注重砚的实用价值外,还看重它的欣赏价值,一些文人墨客除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送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于是出现了一些研究端砚的专著。宋代端砚形制端正、简洁、大方,比唐代丰富得多,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就是抄手砚了,它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抄手砚五代时就有,而到了宋代是最典型的。

宋 端石抄手砚

长15.5、宽10.4、厚2.45厘米

       宋坑石,抄手砚的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因此称之为抄手砚。端砚在宋代已经出现了重视装饰和观赏作用的倾向,虽然这种倾向还未能成为主流,但却对明清端砚的雕刻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 端石抄手砚  1973 年广东省高要县莲塘镇察步庙嘴山墓葬出土。

       坑仔岩石。砚底为抄手,饰圆柱七个,寓意北斗七星。高要古属端州,是端石的产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发展到了宋代,最具时代特征的形制当为抄手砚 ,它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五代时己有出现,到了宋代最典型。在称谓上也有将它称为插手砚、手抄砚或者是太史砚的。长方形抄手砚为宋代的主流,抄手砚的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太史砚式始于宋代,是抄手砚的一种,多为四直抄手式,砚足(墙)明显比其他砚式高出许多,且砚上极少有装饰纹样,为当时达官贵人中流行的用砚。(太史砚:外形与抄手砚相似,但明显高起,有专家认为足高出5厘米以上为太史砚,体现一种身份和职位特征,端庄肃穆,四平八稳,是典型的宋代器型。


砚底饰圆柱七个。(网络图片)


宋代 端石琴式砚

长18.4 、宽6.4、厚2.6厘米

        宋坑石,形仿古琴,砚池半月形,砚底出四足,简谱古雅。形仿古琴,砚池半月形,砚底出四足,简朴古拙。从上可见端砚在宋代己经出现了重视装饰和观赏作用的倾向,虽然这种倾向还未能成为主流,但却对明清端砚的雕刻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端砚的砚形砚式更加丰富,在唐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砚形砚式如风字砚、荷花长方砚、蝉形砚、琴式砚等。

明代 端石荷花长方砚

长22.5、宽13.7厘米

        宋坑石。朴拙大气的雕刻,颇具时代风格。


明代 端石风字砚

长24.2、宽17.7、厚4.8厘米

       此砚两侧外围弧度较大,似斧钺之形。唐代盛行的箕形砚经历代演变,底部逐渐落地,成为刀阔斧之状。其体量较大、造型浑朴,是明代制砚风格的体现。

明  端石椭圆刻花池砚

长15、宽10.5、厚2厘米,砚盒同展

       老坑石。这件端石椭圆刻花池砚不仅砚石雕刻精细,砚盒也十分讲究,盒上还镶钳有雕刻精美的玉石,正所谓“好砚配好盒”,能配有如此飘亮的砚盒,此砚肯定是一方好砚。


明代  端石荷花长方砚

长22.5、宽13.7厘米

      质朴大气的雕刻,很具时代风格。


明  端石蝉形砚

长22、宽14.5厘米

       坑仔岩石。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寓意品德高洁。蝉形砚自宋元开始流行深受人文的喜爱。


明  端石琴式砚

长20.5、宽10.8、厚1.5厘米

      大坑头石。砚作琴式,半裹琴套,刀工洗练,装饰简洁。


       端砚发展到清代,便从全盛世逐步走向衰落的阶段。大低由康熙至乾隆为全盛时期,道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清康熙  端石太平有象砚

       宋坑石。雕刻素雅,造型大气。“瓶”与“平”同音,大象与宝瓶组成吉祥的“太平有象”图案,寓意和平康宁。这类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最多的是通过动植物等的谐音谐意。 

清乾隆 端石琴式砚

长23.6、宽15、厚4厘米

       坑仔岩石。在砚池与砚堂间雕饰具有动感的布袋和绳带,有如琴将出套,造型自然生动,可谓匠心独运。这一时期的雕刻注重装饰,精雕细作,有的赏玩多于实用。

清同治  端石瓶式砚

长16.7、宽12、厚1.5厘米

       宣德岩石。沿袭了清中期以来重装饰、讲雕工的制砚风格,为清晚期的佳作。

清光绪 荷叶砚

长12、宽15.5、厚1.7 厘米

       老坑大西洞石,雕饰荷花,线条流畅,造型别致。有些砚坑因各种原因停采,因此端石产量不多,也逼使当时刻砚艺人以工

取胜。

       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时,曾主持开发老坑大西洞,出产了一批优质砚俗称“张坑石”。此砚石质石色石品皆优,或为“张坑

”出品。


清乾隆 端石仿古纹砚

长15、宽10.5、厚1.9厘米

       麻子坑石。砚唇刻扣环绳纹,砚额刻仿古纹饰。刻工精细,一丝不苟。乾隆皇帝好古,这一时期各类工艺品上模仿古代纹饰的屡见不鲜。仿古纹饰有仿古玉纹饰,仿青铜博古纹饰等。清中期,世人崇尚幽雅清净,以致博古之风大兴,考古、金石学成为时尚。博古图案也因此成为端砚的重要装饰之一。


       接下来的两块碑的拓片内容刚好相反,一块是关于张之洞以开采端石用来做贡品的名义,重新开采老坑而做的碑。


而另一块碑则是当地民众以妨碍风水为理由,不准开采老坑而做的奉禁碑记。


第六单元  近现代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端溪名坑荒废停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端砚的实用功能逐渐褪化,渐渐远离了社会生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端溪的各坑口才恢复开采。新时期的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端石不仅用于制砚,还被雕刻成圆雕摆件和生活用品,呈现出大型化、立体化的特点。

民国  山外青山楼外楼砚

长32、宽18、厚4厘米

       这方山外青山楼外楼砚是由国家级制砚大师刘演良先生制作的。他利用端砚石凹凸起伏的天然面貌作为山形来构图,只在天然砚石之间稍为雕刻几处楼阁亭台和稀疏林木,大部分地方则保留其天然状态,使整个砚面有着浓厚的自然山水意趣。


当代 端石圆之梦砚 绿端石

长径18、短径15、高6厘米

       砚形取自国家体育场“鸟巢”,内砚铭“盛世中华,百年奥运”,为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而作。


当代 端石雕荔枝摆件 绿端石

民国二十六年 端石桃形砚 罗蕉石。

展厅局部


第二部分  石质粹美

       对端石独特的自然属性加以介绍。端石坑口众多,是大自然赐予广东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宋坑……,能够出产优质砚石的名坑就有十余个。砚石石质细腻温润,有些可以媲美小儿肌肤,并具有绚丽多姿的石品花纹,鱼脑冻、天晴、青花、蕉叶白……,名目繁多,引人遐思,观赏性佳。由于矿石结构和成份的原因,端砚易发墨,不损毫,贮水不耗,书写的实用性为世人称道。这一部分的展厅设计为端石砚坑场景,并设计了一个裸展区域,展出端石石材10余件,可供观众亲手触摸、近距离观赏,以便观众对端石的石质、石色、石品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这一部分也展出了歙砚、澄泥砚、红丝砚、松花砚等十个其它品种名石砚,与端砚加以横向对比,凸显端石石质之优良,“名砚之首”的美誉名不虚传。

端石坑口

       不同的坑口出产的石质各不同,每个坑的砚石都有其特有的石质及石色。端石各坑洞石色有所不同,是由各坑洞砚石矿物成分的差异决定的。而由于构成各坑洞砚石矿物的主要成分比较接近,又决定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大多是以紫色为基本色调。

老坑

       又称水岩。在宋代已有开采,开采老坑石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老坑洞口地势低,洞底在西江水下百余米深处。雨季江水上涨时能将洞口淹没,干旱的冬季洞内仍然存有积水。采石多在冬季进行,排干积水是采石前必做的一项工程。古时候,数十人排坐在洞内,用竹箕、陶罐将洞内的积水一罐一罐传至洞口,耗时两个月左右才能将水淘干,历史上老坑总共开了不过二十次,90年代时已封坑,不再开采了。老坑的砚石细滑娇嫩,石品花纹丰富,是最受追捧的名贵砚石,冰纹与朱砂斑是只有老坑石才有的花纹。


清光绪  端石桐叶砚

长18、宽14、厚1.9厘米

       老坑石。石色青灰微带紫蓝。石品花纹绚丽多姿。砚背随形巧雕梧桐叶纹,生动别致。清代砚学家陈龄认为水岩端石有八德:一曰历寒不冰,质之温也;二曰贮水不耗,质之润也;三曰研磨无泡,质之柔也;四日发墨无声,质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艳,质之细也;六曰护毫加秀,质之腻也;七曰起墨不滞,质之洁也;四日经久不乏,质之美也。


背面(网络图片)雕叶脉纹


       除老坑石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坑口如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等等,其中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在端溪诸坑中石质最优,俗称“三大名坑”。 

民国 端石长方砚 坑仔岩石

长16.2、宽10.8、厚2厘米


       传说乾隆年间高要县有一位名为“陈麻子”的人发现了此坑,并冒险开采,所以将此坑洞命名为“麻子坑”

清晚期  天蝠云龙砚

长22、宽21.3、厚2.2厘米

       具备麻子坑石的特点石质细嫩油润,石品花纹丰富,且有石眼。


宋坑

明代 端石钟形砚 宋坑石

长13、宽7、厚2厘米

       砚形如钟,背面刻云纹和饕餮纹。在端溪诸坑砚石中,宋坑石以下墨快而著称,但磨出的墨汁不及老坑石、麻子坑石及坑仔岩石的细腻油润,适宜书写奔放遒劲的大字。

梅花坑

清晚期 端石云蝠砚 

长24、宽6.5、厚2.8厘米

       梅花坑石。砚面石眼较多,色青黄,眼中有点,具有梅花坑石的特点。砚面雕饰云蝠纹,寓“福从天降”之意。





绿端

清乾隆 端石云海旭日砚 

长17、宽17、厚2厘米

       绿端石。刻海天旭日纹。以墨堂为旭日,四周雕以波涛汹涌的云海。砚背有铭文。


古塔岩



清 端石方形石渠砚 

长11.3、宽11.3厘米

古塔岩石


朝天岩


清康熙 端石长方砚

长20.5、宽12.3厘米

       朝天岩石。有霉苔斑点是朝天岩石独有的特征。

       端石石质精良的原因:端石主要成分为水云母和绢云母,颗粒细小,分布均匀,因而石质“幼嫩如小儿肌肤”;其硬度适中,因而“发墨不损毫”;端石的次要矿物质为赤铁矿和石英,硬度较高,颗粒细小,分布均匀,因而“质刚而柔”;矿物多为泥质结构,因而“扣之木声”;颗粒之间孔隙小,吸水性和透水性都微弱,因而“贮水不弱”。

宣德岩

清光绪 端石灯笼形砚

长15.6、宽10.2、厚2.1厘米

       宣德岩石。石质幼嫩,色如猪肝,一片红润。砚面刻灯笼形砚池,饰有蝠纹,砚边饰绳纹,有五谷丰登、幸福之意。


白线岩


清 端石竹节砚

长17.4、宽10厘米

       白线岩石。有白筋浮于砚堂,是白线岩石的特点之一。竹节代表气节的高洁不屈。


白端

清代晚期   白端砚

长9.6、宽6.6厘米

       白端石。白端砚在以紫色为主的端砚家族中,别具一格。但因历代禁采岩石,故传世极稀少。白端硬度比紫端石大,古人用以研磨朱砂等颜料,也称朱砚。



第二单元   石品花纹

       端砚所以为世人推崇,除石质精良之外,色彩秀雅,名目繁多的石品花纹更是锦上添花之处。石品是各种物质在端石中的呈现,是神奇的自然造化,世人因为喜爱赋予美名,颂咏赞誉,使之成为赏品端砚的重要因素。

鱼脑冻

       在我国品类众多的石砚中,惟有端砚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和花纹,石品花纹是各种矿物质在端石中局部聚集。端石夔纹长方砚雕工精细,砚中含有端石中最为名贵的石品花纹之一鱼脑冻,照片显示的就是鱼脑冻,有鱼脑冻的的端石特别细腻、幼嫩,就象“小儿肌肤”一般。鱼脑冻只在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砚石中出现,因其名贵,制砚过程中往往被完整保留于砚堂。


清乾隆 端石夔纹长方砚 

长17.6、宽12、厚2.1厘米

       老坑石。石色青紫,中有鱼脑冻,冻色清晰透撤,外有胭脂火捺。砚唇雕饰夔龙纹,雕工精细。鱼脑冻为岩石中不含铁质的以云母类为主的粘土矿物扁豆体,具有丝绢光泽、脂肪光泽。


天青

清  端石长方板砚

长17.8、宽11.5厘米

      老坑石。古人将青花比作“石之荣”,将鱼脑冻蕉叶白比作“石之髓”,将天青比作“石之肉”。



蕉叶白

清同治至光绪 端石雕花瓜形砚

长32.5、宽17、厚3.7厘米

       老坑石。砚堂中有蕉白、火捺、冰纹等。造型如瓜,正背两面均以浅刀细刻手法,镌瓜叶藤蔓,叶间并有草虫。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实际上蕉叶白为岩石中的绢云母和水云母。



火捺

当代 端石长方板砚

长20.6、宽32.8、厚4厘米

       现代宋坑石。平板砚大多为名贵砚材,为保护石品,一般只,不加任何雕琢,不开砚池,使石品纹理更加显现。砚面上的石品花纹天然形成小鸟头部的形象,小鸟眼睛的部位为金钱火捺。火捺是岩石中赤铁矿局部集中形成的。



青花

清光绪 端石云纹随形砚

       老坑石。青花是端石中的铁矿物质点。

冰纹

清光绪 端石田鼠棉豆砚

长21.5、宽13、厚1.6厘米

       老坑大西洞石,金银线、冰纹、胭脂火捺等名贵石品尽在砚堂。砚的正、背两面均镌刻瓜藤棉豆,并有田鼠戏于叶间,造型生动,线条细腻,富有生气。


背面(网络图片)


石眼

石眼端石

       这组展品都有是带有石眼的端石,石眼是端砚独有的特色,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犹如眼睛一样的“石核”。在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和梅花坑的少数砚石中可以看到石眼,宋坑砚石也偶有发现。石眼形体圆正或尖长,呈青绿或翠绿色最佳。端砚石眼有多种颜色,有翠绿色、黄绿色,有米黄色、黄白色和粉绿色等,石眼大小不一,一般3-5毫米,个别大于7-10毫米,神态各异。石眼是端石中含有铁质的结核体,其中鸲鹆眼是最为名贵的石眼。

       传说宋朝有个名叫陈公密的人,来端州做官。他得知部下家里有一方云龙砚,龙的双眼就是两颗“鸲鹆(qǘ yǜ)眼”,鸲鹆就是我们俗称的八哥,这双神奇的眼,可以预知天气。阴雨天时,龙目就变得晦暗;晴天时,龙目就变得明亮。陈公密听说这方砚台如此神奇,顿时心生歹意,命人强行对这个部下抄家。抄到这方砚后,陈公密将它奉献给了皇帝,得到皇帝的恩宠。


翡翠

清光绪 端石长方板砚

长15.8、宽10.8厘米

       麻子坑石。翡翠与石眼颇有关联,有“石不成眼者为翡翠”的说法。



金银线

清光绪 端石如意纹腰鼓形砚

长18.7、宽12厘米

       老坑石。金线的矿物成份为氧化铁,呈黄褐色,银线为碳酸盐,呈白色,岩石形成后,氧化铁或碳酸盐沿着砚石的微构造裂隙填充,形成独特的石品“金线”或“银线”。

名砚泛览

清乾隆  仿唐澄泥八棱砚(砚盒同展)

直径9.5厘米

       澄泥砚属陶砚,以过滤的细泥制坯,缎烧制成。是四大名砚中唯一以泥土为原料制成的,足见它堪称一绝。唐代虢洲(今河南灵宝县南)、相洲(今河南安阳)为澄泥砚著名产地,宋代以后山西绛县、河北滹沱河、山东拓沟等地都有制作。澄泥砚的主要名品有鳝鱼黄、朱砂红、蟹壳青、玫瑰紫、绿豆沙等。(据说,乾隆皇帝嗜砚成癖,尤爱澄泥砚,清史有载,乾隆在位时曾亲自命取绛州的澄泥,令江南织造办烧制澄泥砚,其钟爱度可见一斑)。



清乾隆  钟纹红丝砚

长16.3、宽10.6、厚2.8厘米

       红丝石产于山东,其纹理为红底黄丝或黄底红丝,非常好看,重量比一般的砚石重。宋代以前,红丝砚一度为“四大名砚”之一,后因砚石枯竭被迫停产,其地位被洮河砚取代。


清乾隆 仿汉石渠阁瓦海天初月歙砚

长14.2、宽8.3厘米

       歙砚产于古歙洲婺源的龙尾山,为四大名砚之一。在唐宋现代皇室的重视下,歙砚曾在当时有地位和名声远胜端砚一筹。其石品花纹有罗纹、眉纹、金星等。


清乾隆 松花石麒麟长方砚

长10、宽10.3厘米

       松花石,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区。呈绿色,也有棕色紫色相间、棕绿相间的。石中有如刷丝一般的条纹,清代松花石仅供皇室专用。与其他名砚相比,松花石独到之处是 1 、声音清脆。 2 、色彩丰富。松花石兼有翠绿、绛紫、骆青、紫绿相兼四种不同色调。 3 、独显丰采。 4 、是以石制盒,独树一帜。



清晚期 菊花石椭圆砚

长32、中宽6厘米

       菊花石砚,产于我国湖南浏阳,湖北恩施,江西永丰,陕西南部,石中有如菊花状的天然石纹。菊花石的开发,始于清代。


澄泥砚

       澄泥砚属陶砚,唐代今河南灵宝县、今河南安阳为澄泥砚著名产地,宋代山西绛县、河北滹沱河、山东拓沟等地都有制作。澄泥砚的名品有鳝鱼黄、朱砂红、蟹壳青、玫瑰紫、绿豆沙等。


苴却石材

       苴却石是出自四川省攀枝花市广和区大龙潭乡的悬崖峭壁中,此地古称"苴却",因而得名。为绢云母绿泥石白云石板岩,并含有石英、金红石、黄铁矿等。苴却砚石种类丰富,已发现的有:碧眼.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紫砂、鸡血、金线、银线等特别是石上分布着圆形、佛圆形的石眼,红似金瞳,形如猫眼。


清 角石砚

长17.5、宽9.2、厚3.3厘米

       角石主要产自山西绛州,又称绛石。石中有如兽角状图纹,实为化石。角石坚滑并不发墨,多用以欣赏,或作朱砚研磨朱砂。


元 淄石如意池双足圆砚

直径20.1厘米

       淄石产于山东淄博,古有“端石尚紫,淄石尚黑”之说。由于淄石砚金星遍体,又称“金星砚”。( 《 砚林 》 中有记载说宋神宗选择优质淄砚用以奖励完成 《 资治通鉴 》 编著任务的司马光,可见淄砚在当时之身价。 《 砚录 》 中也说:“淄石可与端款相上下” ) 


清 鱼子石砚

长21.4、宽14.7厘米

此石为藻类单细胞生物化石, 通体密布圆点状纹理。

清 祁阳石砚

长20、宽13.5厘米

       祁阳石产自湖南祁阳,因地而得名。石色紫红,常有绿色间于红色石之间,俗称“紫袍玉带”。 其发墨、贮水、利毫,颇为文人墨客所喜爱。


第三部分:神工鬼斧

       从工艺流程、雕刻技法、砚形砚式、装饰题材、因材施艺五个方面对端砚的工艺加以展示介绍。端砚形制非常丰富,从唐宋时期的“端方是尚,朴雅为经”,到明清时期的“标新树异,象物赋形”, 它的演变经历了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端砚的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内容几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的倍受喜爱,历代沿袭,成为经典砚式。在雕刻技艺方面,因材施艺、巧用俏色是端砚制作中的重要法则,端砚十分强调顺乎自然,巧施雕琢,达到掩暇显瑜、锦上添花甚至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

工艺流程



制砚工具


雕刻技法

清中期 端石鹅形砚 

长20、宽12、厚5厘米

          宋坑石。砚额高浮雕鹅头。高浮雕又称深浮雕,物象雕刻得有很强烈的高低起伏,若不是与形象后面的背景相连,儿乎近似于圆雕。“羲之爱鹅”、“以书换鹅”的典故体现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潇洒性情、旷达人生,因而鹅砚素来为文人所喜好。

清晚期  端石如意云蝠砚 老坑石

长14.9、宽13厘米

       砚冈浅浮雕如意云纹及蝠纹。浅浮雕,物象的轮廓用减地法做,物象凸起,有较强的高低起伏效果,有立体感。

清 端石云纹随形砚 老坑石

长22.8 、宽16.5 厘米

       老坑石。砚边云纹采用薄意雕刻法,薄意雕一般是将物象轮廓外的空白处去掉薄薄的一层,使形象略微凸起。名贵在于砚台上方的三只眼,一般砚台有一只眼已经极其名贵了,此方砚台有三只。

清乾隆 端石萝卜池长方砚 

长12.4、宽6.8厘米

       老坑石。萝卜形砚池采用沉手法雕刻,沉雕是在平面上将物象做下凹雕刻的技法,绝大多数的砚池都是采用沉雕法雕刻。


明  绿端荷叶砚

长27.6、宽20.5厘米

       砚池部位为透雕,透雕又称镂空雕,是在浅浮雕或深浮雕的基础上,将某些画面之外的空白部分镂空,或层次之间镂空,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以荷叶为纹饰的砚台,大多出自广东,通称广作。

清光绪  端石云龙长方砚 白线岩石

长22.4、宽14.4厘米

       线刻分为阴刻和阳刻两种,阴线刻即以刀刻出沟槽似的线条,低于平面。

端石荷叶砚,梅花坑石

展厅局部

砚形砚式

    从唐宋时期的“端方是尚,朴雅为经”,到明清时期的“标新树异,象物赋形”,端砚的形制经历了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名目众多的砚形可归纳为规矩砚、象形砚以及随形砚三大类。

砚的各部位示意图

白描砚式图


规矩砚-和谐对称 古雅大方

明代 端石七星柱抄

长16.8、宽10.3、厚6厘米


清代   绿端双履砚

长29、宽24.2、厚5厘米

       绿端石。墨书朱书同用时,双砚一体的双履砚较为实用方便。古人常用其中的一方磨墨,另一方磨朱砂等;也可以一方磨浓墨,另一方磨淡墨。有的双履砚可左右分离,成为对砚,这种对砚的形式一直传至后世,甚至演变为一块佳石一剖为二,成为左右对称的纯欣赏性对砚。


明代 端石凤字砚

长27.2、宽22.3厘米

清初期 端石云龙椭圆砚

长18.9、宽13.8、厚2.5厘米


清道光 端石云龙石渠砚

直径29、厚5厘米

       宋坑石。石渠,得名于汉萧何所造用于收藏入关时所得秦之图籍的楼阁,其下碧石为渠,故名石渠阁。石渠砚以渠状砚池围绕砚堂,有正方、长方砚及圆形砚式,也称“璧水砚”“走水砚”。


清代末期   端石长方板砚

长25.7、宽17.5、厚2.5厘米

       砚砖大多用作赏玩,而非实用。这些砚材往往有名贵的石品,仅仅打磨光滑,不作丝毫雕琢,以免暴轸天物,正所谓“石精而工简”。



清中期 端石淌池小砚

长11.9、宽6.9厘米

       坑仔岩石。这种砚制小巧玲珑、大不盈掌,便于外出时携带,古时称为“行箧砚”。长方淌池式是规矩形砚的主要形式。人们制砚用砚,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实用性。砚的实用部位主要是砚堂和砚池,长方淌池砚就是以砚堂和砚池为主来设计制作的,最大限度地拓展了砚堂和砚池的面积,砚堂开阔则方便磨墨,砚池深凹则易于存墨。对于用墨较多的书家画家,长方淌池砚无疑是较为理想的砚式,因此一直受到使用者的欢迎,其流传于世上的数最也相对较大。


清代中期 端石八棱石渠砚

直径12.9、厚4.3厘米

       这种砚式又称“八角辟雍砚”。“辟雍”原为周天子所设学宫,为四周环水,形如璧的建筑,模仿这种建筑形式的砚被成为“辟雍砚”,有象征知识与教化的意思。


象形砚-象物赋形 鲜活灵俏

清代 端石荔枝砚

长16、宽11、厚4.5厘米

       宋坑石。荔枝为岭南佳果,又谐“利”音,此砚既具有观赏性,又有好彩头。

清嘉庆至道光 端石葫芦砚

长16、宽11.7、厚1.5厘米

       坑仔岩石。葫芦是传说中八仙之一铁拐李所持法器,能炼丹制药,普救众生。民间也有以葫芦驱妖除魔、辟邪镇宅的风俗,且葫芦谐音“福,禄”,有“福禄双全”之意,清代有吉语“葫芦万代”,因而传统工艺品中以葫芦为形者众多。

清道光 端石玉兰花形砚

长23.5、宽9、厚3.5厘米

       玉兰花色美、形秀、质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是传统工艺品中的常见题材。


清光绪 端石双茄砚 

长20、宽11、厚2厘米

       老坑石。凡是多籽的植物,大多迎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的观念,是喜闻乐见的艺术题材,茄子也属其一。对于棱角参差、凸凹不平的砚材,要讲究像物赋形、因材而饰,此双茄砚正体现了这一制砚原则。


清乾隆 端石佛手砚

长15.8、宽8、厚1.7厘米

       老坑石。砚作佛手形,刻蜘蛛一,形状逼真。佛手为南方地区出产的种植物果实,形象似手,谐音“福寿”,在广东传统工艺中较为常见。


清代晚期  端石瓜叶扁豆砚 

长13、宽6.5厘米

       坑仔岩石。瓜、豆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子多孙,绵延不断,以瓜、豆为砚形,既有盎然生趣,又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家族子嗣观念。

清中期 端石竹节砚

长15.5、宽10.5、厚3.7厘米

       在中国文化中,竹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又是“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象征气节,是文人所追求的人格写照,砚取竹形,体现出文人独特的爱竹情结。

清乾隆  端石桃形砚

长12、宽7.7、厚2.8厘米

      老坑石。桃象征长寿,民间有寿桃之说。此砚砚堂雕作桃形,砚池亦为桃形,颇有吉祥寓意。

清道光  端石蕉叶砚

长8.1、宽6.2厘米

       老坑石。唐代书法家怀素曾以蕉叶代纸练字,文人喜爱蕉叶砚式与“怀素书蕉”典故不无关系。

清乾隆 端石荷趣砚

长11.5、宽10.4、厚1.2厘米

       老坑石。一茎荷叶寓意“一品清廉”,荷叶莲蓬代表和谐美满,莲是粤派砚雕常用的题材。

清光绪 瓶式端砚

长19.1、宽10.1厘米

       老坑石。瓶有“守口如瓶”之意,且谐音“太平”,为传统吉祥图案。


清晚期 端石花篮砚

长29.5、宽18.5厘米

       老坑石。花鸟提篮的砚形,有百花盛开、前程似锦美好寓意,既悦目又赏心。


清道光 端石书砚 

长15.7、宽11.6、厚2.2厘米

       老坑石。形如一本半展半卷的书,卷书砚充满书香雅韵,有勉人向学之意。


清 叶包圭璧砚

长18.2、宽13.5、厚2.5厘米

       圭璧为古代瑞信之物,祭祀、朝会用玉器。此砚形源于圭璧,不但有博古韵味,更有“君子比德于玉”之意。 


清初期  端石括囊砚

长15.3、宽10.5、厚2厘米

       冚罗蕉石。砚作囊形,砚背如囊口反括,绦绳下垂,寓意“三缄其口”和“慎言”,古代文人或以括囊砚在案头自警。



清早期 端石夔龙纹碑形砚

长12.2、宽9、厚3厘米

      古代碑刻承载着名家书迹,是文人研习书法、考订史籍的重要资料,历来为文人所珍视。以碑形为砚,更有翰墨气息和金石韵味。



 清中期  端石夔龙纹钟形砚

长18.6、宽9.9、厚1.8厘米

       老坑石。在古代文人心目中,钟形砚有以笔醒世的寓意。


清乾隆 端石钟形砚

长27、宽18、厚2.5厘米

      麻子坑石。“钟”为古代礼乐之器,砚取古钟形,充满博古意趣。

清乾隆  端石壶形砚

长14、宽10.5、厚1.9厘米

       老坑石。砚形、纹饰仿商周时期提梁壶,是清中期好古之风盛行的例证。


清乾隆 端石仿唐八菱镜砚

直径12厘米

       宋坑石。八菱镜是唐代较为流行的铜镜式样,砚仿唐代菱花镜,颇为古雅。

背面(网络图片)


清乾隆至道光 端石鼓形砚

直径20.5、厚4.5厘米

       宋坑石。砚仿鼓样,砚堂池仍取石渠式。

清光绪  端石双鱼琴式砚

长17、宽9.2、厚2.7厘米

      麻子坑石。琴棋书画在中国古代并称“四艺”,不少文人雅士醉心于琴弦之间,领悟儒道之内蕴。砚仿琴形,已有千余年传统。

清道光 端石瓦形砚

长18.5、宽9.2厘米

       宣德岩石。圆形砚堂可用来储墨,蜘蛛形砚池右用来储水,易于用笔蘸水调配墨色浓淡。以秦砖汉瓦制成的砖瓦砚十分珍贵,后世常模仿其形制,以石材或其它材质制成“瓦形砚”。


清乾隆 端石龙凤钱式砚

直径13、厚2厘米

       宣德岩石。砚背如方孔圆钱,雕龙凤云纹,颇似古代的“压胜钱”(钱币形式的祈福辟邪物)。


民国 端石宝鸭穿莲砚

长13.1、宽18.8厘米

       坑仔岩石。“鸭”音喻“甲”,“莲鸭”谐音“连甲”,有连中甲元之意,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科举功名的向往和追求。

清乾隆 端石蚌壳砚

长11、宽9、厚1.8厘米

      老坑石。 砚形如蚌壳,富有生趣。


清晚期 端石鱼形砚

长14.5、宽7厘米

       坑仔岩石。“连年有余”、“富贵有余”都是中国文化赋予“鱼”的吉祥寓意,鱼的形象是传统工艺中不衰的题材。


清同治 端石螺蚌砚

长15、宽8、厚1.4厘米 

       老坑石。砚形如螺蚌,螺身的砚堂可磨墨,螺口的涡形池可用作舔笔。


清乾隆 端石灵芝砚

长14、宽17厘米

      老坑石。灵芝被古人视为仙草,灵芝的艺术形象有“如意”的美好寓意。

清道光 端石瓜形砚

       老坑口,砚背铭文:昆仑玉瓜瓞绵绵,未洗玉井质仍坚,中有灵液通玄妙,常能濡染成书仙。苍梧野人。

随形砚-不尽雕塑,半留本色

清晚期 端石喜上眉梢砚

长16.1、宽11.3、厚1.7厘米

       坑仔岩石。砚形随意,就砚材的自然形状面作。中国传统上认为喜鹊能报喜,梅与眉同音,以喜鹊登在梅花枝头的形象,寓意“喜上眉梢”。


民国 端石云纹随形砚

长14.3、宽11.6、厚2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不露圭角,雅近圆神,温润而泽,磨而不磷。中华民国五年五月出师古端州。谷臣监制。


民国 石皮端砚

长7.6、宽8厘米

      坑仔岩石。砚随形而做,参差自然。


装饰题材

    端砚装饰图案包括边饰纹样及主体图案。边饰纹样多为夔龙纹、回纹、云纹、缠枝纹、水波纹及宝相花纹等传统纹饰,多雕刻在砚边部位。主体纹饰多为较写实的图案,如山水风光、瓜果花卉、鸟兽鱼虫、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等,雕刻在砚堂以及砚池等处。这些装饰图案几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备受喜爱,历代沿袭,成为经典砚式。

清光绪 端石抄手砚

长22.7、宽15厘米

      老坑石。砚边饰夔纹又称夔龙纹,为爬行状的龙形兽纹饰,后简化为几何感的装饰图案。


清乾隆 端石淌池砚

长14.2、宽9.6、厚1.7厘米

       老坑石。砚边饰回纹、如意云纹。回纹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似“回”字形带状纹饰,有福寿吉祥、深远绵长之意。九个如意,谐意“九如”,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为九种祯详之征。

清乾隆 端石云龙长方砚

长25、宽17、厚3.3厘米

       宋坑石。砚边、砚背饰云龙纹。云龙纹是传统图案中是为祥瑞的题材之一。


清嘉庆至道光 端石花叶回纹长方砚

长15.5、宽10.3厘米

       老坑石。砚边刻回纹,砚额砚冈雕花叶纹。


清中期 端石云纹随形砚

长16.8、宽15.1、厚3.5厘米

       宋坑石。以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云纹,起伏卷曲如行云状,是高升如意、仕途顺达的比拟。


清晚期 端石山水图砚

长22.6、宽18厘米

       老坑石。砚额雕饰山水,有如山水画般的意境。


清乾隆 端石山崖图砚

长15.5、宽11.2、厚1.6厘米

      老坑石。随石材的形状,雕饰崖壁交叠,以崖洞为砚池,浑然天成。



清晚期 端石卷书式对砚

长21.4、宽14厘米

       朝天岩石。两方砚为对砚,砚材相同,砚式一致,纹饰对应。


清道光 端石海天旭日砚

长15.4、宽12.5、厚2.2厘米

       麻子坑石。以圆形砚堂为旭日,围以海水波浪纹,砚池形如云朵,周围绕以云纹,装饰题材传统多见。


清道光 端石福庆砚

长15.8、宽10.4、厚2.1厘米

       老坑石。砚额雕蝠,砚池磬形,谐音“福庆”。砚背刻“封侯”图,寓意仕途高升。


清乾隆 端石狮池砚

长24.5、宽16.4厘米

       坑仔岩石。砚冈雕一只大狮子和一只小狮子,为传统吉祥图案“太师少师”。“狮”与“师”同音。图案寓意辈辈高官。砚背雕云、月、松、石。


清光绪 端石松月砚

长16、宽18、厚2.3厘米

      老坑石。薄意雕刻松枝,半遮月形砚池,图案颇具文人气。


清光绪 端石凤戏牡丹对砚

长20、宽13.5厘米

       老坑石。两方砚雕成一对,凤戏牡丹为传统吉祥图案,有荣华富贵之意。


凤戏牡丹,局部放大。


清道光 端石夏日池塘砚

长18.5、宽10.1厘米

       绿端石,砚墙雕莲、藕、鱼、蟹、鹤,一派野塘荷香的夏日气息。莲因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深受古代文人喜爱。


清晚期 端石瓜蝠长方砚

长15.5、宽10.5厘米

       坑仔岩石。砚池为瓜形,砚额雕瓜叶及蝙蝠,“蝠”象征“福”,“瓜瓞绵绵”是传统吉祥图案,有子孙繁衍,生生不息之意。


清晚期 端石鲤鱼长方砚

长13.5、宽9厘米

          坑仔岩石。“连年有余”、“富贵有余”都是中国文化赋予“鱼”的吉祥寓意,鱼的形象是传统工艺中不衰的题材。


清晚期 端石青鸾献寿砚

长17.5、宽14、厚2.2厘米

       坑仔岩石。鸾鸟口衔仙桃的图案,被称为“玥鸾献寿”,为传统砚式。


清晚期 端石刘伶醉酒砚

长12.2、宽9.4厘米

       坑仔岩石。刘伶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平生嗜酒,藐视礼法,著有《酒德颂》。“竹林七贤”才华盖世、放达不羁、逍遥避世,刘伶醉酒的题材入砚,或许迎合了后世文人对“竹林七贤”的钦慕之情。


清中期 端石兰亭砚

长27.3、宽17.6厘米

       宋坑石。东晋时期有农历三月三到河边嬉游,以消除不祥的“修楔”风俗。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四十位文人在兰亭集会修楔,饮酒赋诗,并做了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从此,兰亭雅集成为千年不衰的艺术题材,“兰亭砚”也成为最经典的砚式之一。


清初期 端石兰亭砚

长21.4、宽13厘米

       兰亭砚多采用大块石料制成长方形或椭圆形高台砚,砚池大多沉雕为曲水状,池上小桥,砚背或砚侧多刻有《兰亭集序》全文。


清光绪 端石九老图长方砚

长22.1、宽15、厚2.8厘米

       坑仔岩石。砚面雕刻“九老图”,描绘了唐代会昌年间,白居易等九位文人告老还乡后在洛阳香山聚会的风雅故事,这种隐山遁水、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一直为后世文人艳羡。


清中期 端石铁拐李图砚

长17.5、宽 13.7 厘米

       老坑石。砚池雕八仙人物之一铁拐李,其蓬头卷须、袒腹跛足、手持铁杖、身背葫芦的形象深入人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神话故事也为民间津津乐道。


清中期 端石吕布戏貂蝉图砚

长31.6、宽20.7、厚3.5厘米

       坑仔岩石。砚面雕《三国演义》“吕布戏貂蝉”故事图。


清代 端石井田砚

长12.7、宽8厘米

       坑仔岩石。“井”字砚池,喻作“井田”,旁刻“留耕”一几字。古代文人以文墨为生,所谓“以砚为田,笔耕不缀’ , ,砚因而被称作“砚田”。“井田砚”显示出文人砚的独特气质。(以井田为图案的古砚称井田砚,明、清两代居多。古人把受佣书写视为维持生活的一种手段,而笔耕则成为这种职业的代称。)


清光绪 端石百蝠长方砚

长22、宽15厘米

       麻子坑石。砚面雕刻祥云,云中藏有众多蝙蝠。“百蝠”谐音“百福”,寓意吉祥。


清代晚期  端石龙虎纹砚

长37.6、宽30.2、厚5.1厘米

    宋坑石。砚额雕龙、虎图案。有虎啸龙吟、大展宏图之意。


清乾隆 端石三羊开泰砚

长14、宽9.9、厚1.8厘米

       绿端石。“三羊开泰”本为“三阳开泰”,是岁首人们互相祝福的吉利话。三阳意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好运降临。


清初期 端石“龙马负图”砚

长27.6、宽18.3厘米

       砚池雕刻“龙马负图”图案。传说上古时期,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演变出八卦。“龙马负图”图案虽简单,却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良、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 《 汉书 · 孔安国传 》 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


龙马负图


清乾隆 端石鲤鱼跃龙门砚

长22.1、宽16、厚2.8厘米

       老坑石。传说鲤鱼跳过龙门者则幻化为龙,“鲤鱼跃龙门”图案寓意金榜题名,事业有成。


清道光 端石合璧砚

长14.8、宽10、厚2.5厘米

       坑仔岩石。砚池与砚堂呈“日月合璧”样,古时有“苍璧礼天”之说。



清道光 端石圭池砚 

长15.9 、宽10.5、厚2.3厘米

    坑仔岩石。砚堂及砚池雕作圭形。“圭”为古代玉礼器,用以祭祀东方,被纳入玉器“六瑞”、“六器”之中。砚作圭样,意趣古雅。


民国 端石古币纹砚

长32.1、宽21、厚2.5厘米

       朝天岩石。砚边雕刻各种古币图案,方孔圆钱、布币、刀币等,具有博古意味。砚背铭文:研非铁,难磨穿,心匪石,如其坚。十九年夏日为息庐主人铭砚。林直勉。


清代 端石仿古铜镜纹砚

长30.8、宽20.8、厚3.9厘米

      宋坑石。砚面刻仿古铜镜纹饰,意趣古雅。


清中期 端石“三多”长方砚

长14、宽9.5、厚2.1厘米

       坑仔岩石。砚冈雕“三多”二字,为多福多寿多子孙之意。


清乾隆 端石五岳砚

长24、宽16.2、厚4.5厘米

       宋坑石。背刻五岳真形图。道教视五岳为神山,五岳真形图是道教的重要符图,有趋吉避凶的意义。


清道光  端石“玉”字砚

长15.5、宽10.8、厚1.5厘米

       老坑石。砚额雕刻“玉”字,并延伸为砚边。古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将“玉”字刻于砚上,有修身养德的含义。


民国 端石仿宋德寿殿犀纹砚

长13.9、宽7.7、厚2厘米

       宋德寿殿为宋孝宗时期宫殿,宋德寿殿犀纹砚式源于宋代,其纹如犀牛,砚堂为瓶式。民国时期民间曾仿制了一批,大量传世。


因材施艺

清乾隆 端石云蝠砚

长31.6、宽21.5、厚6厘米

       麻子坑石。双面砚,另一面为淌池式。砚面大块翡翠斑巧雕蝙蝠,周围浅雕云蝠,圆形砚堂为圆月,既突出石品,又和谐互衬。


清晚期 石皮端砚

长31、宽15、厚6厘米

       杂坑石。砚面随形,砚堂平坦无池,砚背利用石皮的自然色泽肌理装饰为山体,山中刻一屋舍,营造出“琅环福地”般的仙幽意境。


清代 端石二龙戏珠长方砚

长29、宽19.5厘米

       麻子坑石。镶眼或贴眼,是古来就有的做伪方式,以美观、遮盖瑕疵或是冒充天然眼以提高砚的价值。此砚池头正中镶嵌老坑石眼,喻作“宝珠”,周围雕刻海水云龙,构成“龙戏珠”图案。

第四部分:文人与砚

       武夫宝剑,文人宝砚。端砚历来深受文人雅士追捧,他们亦诗亦咏,勒铭题识,著书立说,宝爱珍藏。自然造化赋予端砚石质之美,制砚艺人赋予端砚工艺之美,而历代文人则赋予端砚意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镌诗题铭。

       以50余件明清时期镌有铭文的端砚,展示更加深沉的砚文化内涵。砚为古时书写良友,历代文人以端砚为载体,镌诗题铭,咏物言志。有些文人嗜砚若癖,惟砚是求,甚至亲自刻砚、作铭。 这些砚铭言辞精练,简洁清隽;书体正草隶篆,各具风致;印款题拔,相映成趣,体现出文人的审美情趣、境界追求和艺术造诣。展览中将展出朱彝尊、黄任、林佶、阮元等名家手泽的端砚精品,具有传奇色彩的清末端砚“三大名砚”之“千金猴王砚”、“ 嵒华四象砚”也将一展芳容。

镌诗题名

      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指的是砚台上面的铭文和它的拥有者。

       许多名人对观台特别是久负盛名的端砚、歙砚喜爱倍加,他们会在自己使用过的砚台上留下诗文或警句及砚台的来历等,赋予端砚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次,宋徽宗皇帝请米芾进宫写一幅大屏,并请他使用御案上的端砚。写好之后,米芾捧着这方端砚,跪着说:“这砚已经被我用污了,不忍心让皇上再使用。”徽宗皇上一听,笑着把砚赏赐给了米芾。米芾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忙谢恩,怀抱着砚就走了,弄得浑身都是墨迹,难怪米芾被人称为“米癫”! 

明代 端石井田砚

       宋坑石。砚背铭文:紫云飞去复飞来,井字田边犊未归。磨却龙珠三万斛,化来烟水满楼台。永乐元年(1403年)春日,凌云翰。五云(印)。凌云翰,字彦翀,浙江仁和人。洪武初举杭州府学训导。博经史、工词章。

砚背铭文


明代 端石云纹砚

长14.8、宽10.5、厚3厘米

       坑仔岩石。砚右侧铭文:上洞神品。癸亥冬,石如珍藏。石如(印)。

明代  端石长方砚砖

长24.5、宽11.6、厚5.5厘米

       坑仔岩石。砚左侧铭文:云间董氏藏有先代鸲鹆眼石砚一枚,予莅斯邑,见而宝之,遂以家藏米元章墨迹易焉。恐后世子孙莫知宝也,故识之。师游。砚右侧铭文:水晶碧玉费平章,争及端溪石一方。鹆眼盈盈曾见否,凤池绨几几沧桑。民国九年十月从军惠阳三多祝得此,喜而赋之。防城黄惺吾。

      清代拔贡黄惺吾(字知元),光绪年间广东学政选送进京参加朝廷科举考试,中拔贡,历任三都书院校长、合浦县长、防城森林局长、修志馆长等职,解放初任广西文史馆员。留有 8 万多字县志史料。其收藏有三方砚台,其中两方已收藏入广东省博物馆。


砚左侧铭文和砚右侧铭文



明代 端石方正醇古砚

长19.9、宽11.6、厚6.4厘米

       梅花坑石。砚岗铭文:方正醇古。砚侧铭文:既正乃方,醇古而昌,君子珍止,终焉允藏。野鹤氏嘲语铭研。斯砚斯砚,几经磨研。因方见弃,埋没多年,人皆厌其古拙,我独取其粹然。呜呼噫嘻,宁为圭方,不为珠员。嘉靖庚子焦山继盛题。

明代 端石苍龙横沼砚

长20、宽11、厚7厘米

       宋坑石。砚右侧铭文:宣德内府宝藏。苍龙横沼。砚左侧刻铭文:端溪菁英,紫翠晶莹。苍龙横沼,象叶文明。玉皇香案,供奉曾经。玺沉海角,此独护灵。何缘归我,座发古馨,熟与不朽,鸣盛和声。苍梧野人铭。班甫(印)。

砚右侧铭文



明崇祯  端石闲足道人砚

长17.5、宽10.5、厚6.4厘米

       老坑石。砚侧及砚背铭文:海内皆慕端砚,不知端岩不一,莫妙于老坑,即宋水岩也。其深无底,土人缒千尺下之,仅至崖畔腰石。浮水百人牵而上。苏子瞻所谓‘千夫挽绠,百夫运斤’是也。此皆宋室命工采凿所遗者。色玄微绛,中一二处带蕉叶白色,间染绿纹,水眼欲溅。又有带火熏文者,有此炙者为老坑石。一种虫蛀文,俗人以辨真伪,不然也。真鸲鹆眼各坑皆有之。此石为老坑所最难得者。阴天尝作微汗,即可试墨。性温如玉,廉刿能割,故识以传。崇祯庚辰(1640年)春,闲足道人书。

砚侧及砚背铭文


清代初期  端石飞云砚

长16、宽14、厚3.4厘米

    老坑石。双面砚。砚侧铭文:润洽澍雨,涵晕春星。鸲之鹆之,相对眼青。片云飞来,明窗画扃。催得诗句,我歌尔聆。飞云砚铭。杨揆(印)。杨揆( 1760 一一 1804 年)字同叔,号荔裳,江苏金匮人。乾隆四十五年( 1780 年)举人,累官四川布政使,赠太常寺卿。善骈体诗,与兄杨芳灿并称“金匮二杨”。著 《 藤花吟馆诗文集 》 及 《 卫藏纪闻 》 。


清代初期  端石桐叶砚

长20、宽18、厚2.7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岂隐朴以幸全,亦超类而独劭,愿佳人之予投,虽琼据而匪报。远叟。此砚昔从余甘凉,亦故人也,为取何承天赋语张之,壬午王春。秀水朱氏珍藏(印)。

    朱彝尊(1629 一一1709 年)字锡鬯,号竹垞、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 年)以召试鸿博,官检讨。学问兼工诗、文、词、经学考据。著 《 曝书亭集 》 。

  

砚背铭文


清康熙 端石夔龙纹长方砚

长14.5、宽10厘米

       砚背铭文:端其质,方其形,出沈渊兮佐文明。此研予用之垂三十年未尝须臾离左右,今年蒙以鸿博,召试保和殿,亦携以相随,遂得登用,则予与此研真有出处之感,故铭之以志不忘。康熙已未( 1679 年)漓渔居十识。


砚背铭文


清康熙 端石长方砚

长15.6 、宽10.3厘米

       砚背铭文:年年几席伴吟哦,用久微凹积墨多,莫笑此中穿欲破,英雄才子共研磨。康熙丙戌(1706 年)仲秋铭于羊城官舍月溪许遇。真意道人(印)。

       许遇(活跃于清康熙)字不弃、真意,号花农、月溪。福建侯官人,许友之子。顺治间贡生。知河南陈留县事,调长洲,并有惠政。工诗,善画松竹梅石。著 《 紫藤花庵诗钞 》 。


砚背铭文


清康熙 端石锄云砚

长13、宽13.8、厚2.2厘米

    砚麻子坑石。砚额刻“锄云”二字。砚背铭文:何年修斧属吴刚,带得蛮烟上玉堂;一片忽生云五色,蓬莱新写两三行,庚子长至黄任。黄(印)。任(印)。


砚背铭文


清初至乾隆 端石五岳随形砚

长30 、宽32厘米

      砚背铭文:乾隆丁未(1787 年)游粤东,偶得此砚,初不识为何石,只云古朴耳。嘉庆庚中( 1800 年)再游粤至端州,复携以询土人,工人皆以为宋坑,今不复有此洞。暖乎,荒芜数百年于兹,凡天下之埋没者多矣,砚云乎哉,爱记之,以叹物古者难谐。岳峰氏书。

清乾隆 端石云鹿椭圆砚

长16 、宽12.1厘米

       砚背铭文:乾隆元年。端溪深邃,产此灵秘,金紫传芳,钟奇秉异,鸲谷凝睇,高视远寄,叩之铿然,磨之温腻,助我文思,如泉涌地,即墨石卿,聊以酬舍。小陶。


砚背铭文


清乾隆  端石夔龙纹长方砚

长17.6、宽12、厚2.4厘米

       砚背铭文:端溪辒玉,哲匠搜奇,烟华云翰,璧水圆池,侯封即墨,永定保之。辛卯冬初,长白科布托善自铭于端江节署。敬斋(印)。之学(印)。民国丁巳年(1917年),张云舫手置。


砚背铭文


清乾隆 端石井田砚

长13.2、宽12.7、厚2.5厘米

      砚背铭文:乾隆甲午(1774年)祁阳伍更斋为端溪书院院长,命工采石制井田砚,子子孙孙永宝用。



清乾隆  端石蕉叶长方砚

长18.4、宽11.8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座上濡毫堪作画,窗前种绿足供书,相看鹿鹿浑如梦,一任遐心自卷舒。藻亭。砚左侧铭文:水精英肯浪掷,君不见苍梧嘉鱼供燎炙,炙时火用芭蕉隔,良工命意多巧思,龙涎鸲眼同珍惜,莫学梧台野人哂赵璧。藻亭文。砚右侧铭文:衡阳石鱼山,鱼形隐约间,陇州鱼石子,辟蠹完经史,端溪西洞石更奇,鱼脑温润无瑕疵,石首鱼传脑有石,此砚鱼脑出石隙,天地变化理难穷云。砚上侧铭文:乾隆甲寅( 1794 年)春日铭于东粤仙城南武官舍中。砚底侧铭文:吴门赵鸿文藻亭甫藏。

清乾隆 端石竹节砚

长15.2、宽7.2、厚3.1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虚心(印),石不能言最可人。砚右侧铭文:既琢口磨,成就有斐。爱尔犄犄,宜配君子。廷章。砚左侧铭文:嘉庆丁巳。

清乾隆 端石居巢作画砚

长19、宽20、厚2.5厘米

       砚背铭文:叶田田,滴露研,含毫命素尘不沾。梅翁作画砚,老鼎铭。 居巢,原是江苏扬州人,后定居番禺,就是现在的广州。父亲在广西做官,他跟随父亲到广西,后来父亲去世后,家境没落,他便与堂弟居廉到当时任广西按察使的张敬修家做慕僚。1856年跟随张敬修回到他的家乡东莞可园,并教张敬修的侄子张嘉谟画画。居巢一生不轻易作画,绘画态度极其认真,即使一小幅也要数日画成,一丝不苟,因此他的传世作品很少。此砚曾为广东画家卢子枢所藏。

砚背铭文


清乾隆  端石云汉昭回

长21.2、宽16.2、厚3.7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云汉昭回,悼彼星汉,丽于高旻,作作有芒,缭以祥云,水精之字,贲我人文。星搓几兄正铭,遐龄。

       李遐龄(1768 一 1832年)字芳健、香海,号菊水,香山石歧人。补弟子员生后,不涉仕途。生平肆力于诗,善书画,著 《 勺园诗钞 》 。


砚背铭文


清嘉庆 端石长方砚

长19、宽11.8、厚3厘米

坑仔岩石。砚左侧铭文:清溪大兄雅玩,弟冯敏昌赠。砚右侧铭文:昔贤投赠,盟心贞石,得之易哉,守黑知白。民国十三年( 1924年)五月得之于合浦李氏。防城黄惺酉。

    冯敏吕(1747 - 1807年)字伯求,号鱼山,钦州(今属广西)人。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翰林,曾主持越华书院、端溪书院。工诗善画,精研金石考古。著 《 小罗浮草堂集 》 。






清嘉庆 端石冯鱼山自用砚

长20、宽15.5、厚3.1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鱼山先生之研。道光辛巳(1821年)端溪陈灼莹谨识。

    冯敏昌(1747 - 1807年)字伯求,号鱼山,钦州(今属广西)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翰林,曾主持越华书院、端溪书院。工诗善画,精研金石考古。著 《小罗浮草堂集》 。

清嘉庆 端石阮元铭砚

长15.8、宽16、厚2.4厘米

      麻子坑石。砚背铭文:自有天然砚,山林景可嘉。诗题桐叶茂,笔点石阑斜。亚字非无用,端溪不必夸。鼠须滋雨露,麟角染泥沙。力定千军扫,毫成五色华。管城殊落纸,手腕直生花。屈曲云烟缀,回环翰墨加。杜公佳句在,珍重碧笼纱。嘉庆七年凉秋月,阮元。阮元印(印)。

砚背铭文


清嘉庆 端石钟形砚

长14.2、宽10.8厘米

       古塔岩石。砚背铭文:青花肈理,润泽无比,石制作砚,章图学士。嘉庆辛末(1811年)梅泥珍藏。

砚背铭文


清嘉庆 端石云边砚

长19.2、宽14.1、厚4.3厘米

       宋坑石。砚左侧铭文:嘉庆癸酉四月墨痕精舍珍藏。


砚左侧铭文


清代中期 端石连中甲第砚

长18、宽12厘米

       梅花坑石。砚背铭文:如玉之鲜,如金之坚,无觞公子,妙出天然,余爱斯石,承之米颠。得天珍藏。得天(印)。张照(1691-1745年)字得天,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深通释典,工书法,善画兰梅。

清代初期 端石云海旭日砚

长10.5、宽12.2、厚1.6厘米 (砚盒同展)

       坑仔岩石。砚背铭文:傍龙沼,挥风翰,华日卿云光纠缦。鹿原。沧海日兮巫峡云,广陵潮也洞庭月。合将宇宙大奇观,壮我临池诗思勃。古梅道承。谢(印)。又绍(印)。



砚背铭文


清代中期 端石灵芝池砚

长24、宽20、厚3厘米

       宋坑石。砚背铭文:石古泉寒,质坚性润,扣之其声秘翟,如闻岭涧松风雅韵。癸亥清和月,铭于兴安餐霞煮石之山房。林扬祖。扬祖(印)。

砚背铭文


清代中期  端石双凤随形砚

长18、宽12、厚3.5厘米

       砚背铭文:质润而坚其天全,鹭簉鸳联何翩翩,征风仪兮王国,振风藻兮文渊。古梅谢道承铭。文明(印)。道承之印(印)。古梅(印)。砚左侧铭文:汝奇。

清代中期 端石竹节砚 

长11、宽10、厚2厘米

       大坑头石。砚盒木盖刻石竹图,署款:大石画。孝穆刻,壬寅二月。

清嘉庆至道光 端石叶式砚 

长15、宽7.5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一声叶落天地秋,白云敛兮浓露稠。 


砚背铭文


清嘉庆至道光 端石里甫自铭砚

长19.3、宽13.3、厚2.5厘米

       杂坑石。砚左侧铭文: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气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寒山大士句,里甫居士书为研铭。


清嘉庆至道光 端石画像长方砚

长19.3、宽13.3、厚2.5厘米

       砚背铭文:安化宫保大人千秋之庆。衡岳腾精,资江楹英,笃生伟人,名世作成,超轶韩范,武纬文经,比踪皋夔,心膂股肱,东南半壁,天柱是擎,必得其寿,日升月恒。如皋部民黄学圯谨呈。

    黄学圯,嘉庆、道光年间人,字孺子,号楚桥。江苏如皋人。工篆刻。嘉庆丁已年编自刻印成 《历朝印史》 十卷。


清道光 端石云池砚

长17.3、宽12.6厘米

       麻子坑石。砚背铭文:维此石田,吾业此三十年,岂必取禾三百之厘。道光壬辰中秋月,竹林居士铭并书。门人崔元英敬镌。竹林(印)。


砚背铭文

清道光 端石蕉叶砚

长16.2、宽10.1厘米

    砚背铭文:友石者君,君我友,淡若水,斯可久。老坑西洞水岩蕉叶白,甲午( 1834 年)秋日大山铭并勒。道光十四年开坑,余买数枚皆手铭勒,以见珍宝之至。大山(印),刘(印)。

清道光 端石鱼形砚

长16.5、宽10、厚1.5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青青柳,贯之鱼,洋洋洒洒,应亦忘乎江湖。道光乙未年,芷乡属,弇山铭,秋梧书。何凤(印),紫藤花馆珍玩(印)。


清道光 端石犀牛望月砚

长16.5、宽10、厚1.5厘米

砚背铭文:苍古润泽,松为其皮而玉乃其质,长虹驾空,备文章之五色,天风起兮海山碧,云耶龙耶莫可测,彼有兼金,不如我石。丙午春日巽斋自制铭。


清道光  端石东坡笠砚

长11.1、右边7.6、左边8.1厘米

    老坑石。造型如斗笠。砚侧铭文:东坡笠,龙石手造。砚背铭文:渔隐珍赏。


清道光  端石王震写经砚

长12、宽8.6、厚2.3厘米 (砚盒同展)

       老坑石。砚左侧铭文:芸叶庵。卢氏珍藏(印)。砚右侧铭文:波滔滔,月皛皛,发墨写经心自了。辛未仲夏,一亭铭,个簃刻。砚背刻“石樵刻”印款。砚盒盖铭文:白龙山人写经之研,辛酉八月,吴昌硕篆,时年七十八。缶(印)。盒盖内侧刻一僧人持坐像,旁刻“王震”印款。


清道光  端石蕉叶随形砚

长15.2、宽、厚4.5厘米 


清咸丰  端石张德甫自用砚


清咸丰  端石椭圆砚


清同治 端石抄手砚

长13.2、宽8.1厘米

       杂坑石。砚上侧铭文:蕉心石髓。砚左侧铭文:癸卯仲春道经姑苏,偶于旅舍得石斋前辈古研一方,亦因缘之适合也,聊记数语以志世守云耳。王杰题。杰印(印)。砚右侧铭文:蕉而白,质有液,价连城,玉比德。石斋黄道周识,石斋(印)。光绪甲申刘兰洲师惠张大河永用。


清同治 端石桃形砚

长15.4、宽11.5厘米 (砚盒同展)

       砚背铭文:寄浜如弟鉴,腻体如醉卧案头,墨侯经弄见风流,花晨月夜芳情厚,不尽莺笺不肯休。子岩(严)氏泳。何须眼,称鸲鸽,色似羊肝,嫩蕉初展,雨过青天,老岩三洞,泥古烦言,十围之墨,长聚无干,挥洒自如,谁曰不然。寄浜学兄清玩,沛然谨跋。刘沛然印(印)。 


清同治 端石云根一片砚

长13.6、宽11、厚2.5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云根一片,同治丙寅清明后五日,肃阶兄以素所藏端砚示余,因为之铭而并镌之,陶素。陶素(印)。


清同治至光绪 端石灵芝如意砚

长16、宽11、厚1.9厘米

    白线岩石。砚背铭文:红晕燕脂,绿凝鸲眼。书蕉叶以成文,染桂香而洒翰。金殿论思,玉堂纂撰,拟片玉于昆山,价倍琼瑶万万。癸巳秋日涤芬居士撰。


砚背铭文


清同治至光绪 端石琴式砚

长27.2、上宽6.7、下宽11、厚4.5厘米

       白线岩石。砚背铭文:几寸玉,磨琢绿,勿听指上音,只写心中曲。古樵题。砚右侧铭文:石夫珍藏。砚左侧铭文:仁长珍赏。

       陈璞,字子瑜,号古樵,番禺人。咸丰年间举人。任江西福安知县,后为学海堂学长数十年,工诗书画。


清光绪 端石福禄寿长方砚

长21.5、宽14.6、厚2.8厘米

       砚左侧铭文:知足不足斋珍赏,己卯六月藏。砚右侧铭文:恭则寿,德基福,以此写心,而无干禄。楙园。砚背铭文:蕉白砚,碧天照水,窗几无尘,钟王笔落,题叶书筠。星郊。天趣横生(印)。

砚左侧铭文


清光绪 端石梅雀砚

长27.5、中宽9厘米

       麻子坑石。砚背铭文:众芳摇落独鲜妍,占断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押,不须檀板共金蹲。海昌陈屺堂玩。


砚背铭文 


清光绪 端石芭蕉砚

长20.3、宽12、厚2.3厘米

    老坑石。砚底铭文:逸庐。永(印)。


清代晚期  端石“壶”字砚

长17.4、宽12.3厘米

    砚背铭文:维心之灵,维神之清,内做外莹,一落墨而神采英英。


砚背铭文


清代晚期 端石圆形石渠砚

直径15.6、厚3.8厘米

       双面砚。砚侧铭文较为图案化:文人守处真无价,端石制来仿出瓦。


清末至民国 端石长方砚

长19.1、宽13、厚2.7厘米

       砚背铭文:一片端溪石,千秋此不磨,征凹客妙墨,余沈亦恩波,香溃凝松麝,烟痕泻黛螺。四围涵晓露,半掬晕春涡。鸲眼双圆淄,龙宾再拜过。玉堂人旧赏,金鼎冻曾呵。知自平生重,垂青哲匠摩,文章麟阁在,得力砚田多。古筑平阳黄春涛题并镌。


 砚背铭文

民国  端石随形砚

长23.5、宽13厘米

       老坑石。砚背铭文:老坑端砚,民国十三年姚海珊制自端州。姚海珊,别名淮清,广东平远县人。早年到南洋经商,支持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时回国,后出任广东北伐军军需部长。民国十四年任平远县县长。


砚背铭文

民国 端石长方板砚

长17、宽11.3厘米)

    砚背铭文:端砚。民国十八年夏,守愚购自端州。


砚背铭文


展厅局部

       这张书案摆满文房用具,都是古人写字、绘画时使用的。有笔筒、臂搁、砚屏、笔洗、水丞、笔架、镇纸、墨床、砚滴、铜瓶、香炉、印章、印盒。其中臂搁是用来支撑手臂的,水丞是盛水的,用于洗笔。书案后面是复制的林良的作品《松鹤图轴》,林良是广东明代宫廷花鸟画家,开创了明代写意花鸟画的先河。松鹤是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寓意健康长寿。

结束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