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为何要把解缙灌醉扔雪里冻死?这事儿,还要从他老乡王艮说起

 花开无田 2019-09-24

解缙与徐渭、杨慎并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而他最广为人知的功迹便是主持编纂《永乐大典》,而最为人所痛惜的便是47岁那年,在明成祖朱棣的意会之下,锦衣卫将他灌醉,然后仍在了冰天彻地的雪地之中,就这样活活的给冻死了。

朱棣为何要把解缙灌醉扔雪里冻死?这事儿,还要从他老乡王艮说起

于是,明成祖朱棣便在这夺权篡位的罪名之上,又加一条枉杀大才,来供我等后人评说。

但历史终究是含有大量的主观色彩的,谁又能摆脱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去证明呢?朱棣杀解缙这事,至少作者我便觉得解缙有其取死之道。

为了维护政权稳固,儒家一早便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名教说法。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撒手人寰。而皇长孙朱允炆则根据他的遗诏荣登大宝,是为建文帝,此时的建文帝便是君,天下莫敢不从的君。

朱棣为何要把解缙灌醉扔雪里冻死?这事儿,还要从他老乡王艮说起

同年,30岁的江西人王艮,在历经了多次的科举失败后,终于高中乡试第一名,也就是解元。

而另一方面上任后的建文帝,为君之道也一点也不含糊,在老师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之下削藩,方孝孺为他勾画的周礼天下,他自然是很是心动。周王、齐王等人相继被削,但是四叔朱棣到底是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说”下起兵造反了。

不慌,你有张良策,我有攻城梯。毕竟爷爷朱元璋给自己留下的家底颇丰,李景隆率50万大军浩浩荡荡前往北平征讨。而后方,亦是有条不紊。也就在1400年,在全国的科举考试中,王艮笔走龙蛇,用满腹才华写下了一份他甚是满意的答卷。

朱棣为何要把解缙灌醉扔雪里冻死?这事儿,还要从他老乡王艮说起

主考官们对王艮的策论很是满意,第一状元之名似乎也早已是其囊中之物。但是在建文帝见了他的尊容之后,却改变了注意,朱笔一批,王艮便成了第二名。

而状元的名头,却落在了自己的老乡胡广头上。讲道理,这个事建文帝做的对不对呢?其实,并不算错。毕竟即便是号称开放的大唐,在科举审核中都将“身(也就是形象)”直接放在了言、书、判三项之前。这件事已马后炮论也大抵只能说,建文帝识人不明。

而在日后如果真如朱棣所疑,建文帝本人并未死,想比会对王艮这般忠臣会深怀内疚,也会自责当初的选择。

至于状元郎胡广,我们也要有一个相对公允的评判,长的好看,又有文采,还能知圣心,其实至少在当时来看也并无不妥。但是“疾风识劲草,板荡识诚臣”,而昏招连出的建文帝,竟当真的被朱棣突破了淮河防线,直驱南京。

于是,当时身为同侪的状元胡广、还有王艮以及那一届科举的第三名李贯、第四吴溥便一同要为未来做一番决断了。

为什么四人会一同商议呢?因为这四人不仅仅是同届,还都是江西老乡。在吴溥家中,恳谈会开始。当然,这样一次聚会自然也少不了另外一个江西人,我们本文的主角解缙。

气氛并不算轻松,国家危亡,正朔不存,胡广身为状元,备受圣恩,大声叱责朱棣的悖逆之举,更是声称自己与其势不两立。而解缙,作为早就盛名在外的才子,自然也是高声应和,意欲慷慨赴死,大有城破人亡的决心。而反倒是王艮,却默然不做声。吴溥,其实并不太过担忧。与前面几位相比,他船小更好调头。

朱棣为何要把解缙灌醉扔雪里冻死?这事儿,还要从他老乡王艮说起

这次“恳谈会”的最终结果却是,解缙大才子,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当夜便跑到了城外的朱棣处,胡广、李贯也一同追随了燕王朱棣。

至于默不作声的王艮则选择了告别妻小后,以身殉国。

其实政治投机历朝历代,从不少见。而“识时务者”所获得的利益也自然丰厚。虽然上位者或许只是为了笼络人心,但为了臣子归心,却又不得不为。于是胡广、李贯、解缙等人,也都被重用。

但是上位者的心态中,虽然自己曾经也是不忠,造反叛逆者,他的内心事实上却是希望臣属都如王艮这般忠贞不二。而在政局稳定之后,才是真正的清算。究其根源,那边是李贯、胡广、解缙之流有才无德,只是用其能,而要鄙其为人。否则,又如何教化百姓。

朱棣为何要把解缙灌醉扔雪里冻死?这事儿,还要从他老乡王艮说起

而这个投降或者说识时务小组之中,李贯的阿谀奉承、谄媚之心最为朱棣痛恨。随便嘱意之下便罗织了个罪名下了狱。

反倒是状元郎胡广则没有了先前的那般愤懑,谨言慎行,成了这三个人中结局最好的一位。

解缙其人,实在是聪明、才华横溢。但却又聪明太甚,在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却因 参与朱棣册立太子之事也为他的死埋下了祸根。自古帝王皇家事,一个外臣又怎好插手,支持朱高炽为太子的他 ,自然让朱高煦多有构陷之语。而个人品德上的缺失,也更让这一切众口铄金,三人成虎,积毁销骨。

最终朱棣将这一干“贰臣”统统送入大牢。朱棣并不愿落下恶名,几年后 ,看着囚籍上的名字,朱棣若有所思,解缙还在?于是便有了锦衣卫灌醉他,将解缙被仍在雪地而死的结局。

解缙死时,他的老乡王艮已离世十三载。而解缙的结局,难道不是自己的选择吗?

参考资料:《明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