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隆中对》纵横谈(上)——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六

 木桩指路 2019-09-25

这篇短文就是《隆中对》,它是一篇很出色的战略策划书,当时,刘邦三顾茅庐,年轻的诸葛亮(当时26岁)见其真诚,便向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并献上了兴复汉室的战略性的计策。记载这一策划的就是《隆中对》,这是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本来,此短文没有篇名,它乃节选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众所周知,《三国志》为西晋史学家陈寿所编,而书中的短文并没有称“隆中对”,短文的标题是后人加上去的,开始,该短文被取名为《草庐对》,后来才称《隆中对》,在当代,《隆中对》的说法被普遍认可了,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教材时,便是将其短文以《隆中对》之名编入的。

《隆中对》纵横谈(上)——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六

隆 中 对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而陈寿编写《三国志》的“诸葛亮传”时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233-297年)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他三十一岁,所以,他编写《三国志》写的是当时的“现代史”,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显然,他于《三国志》中所编写的关于《隆中对》的文和事应该是真实的。

《隆中对》出现的背景值得注意:公元197年左右,诸葛亮来到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结庐闲居。诸葛亮和徐庶拜大智者冰镜先生(冰镜还是水镜,司马徽别号存争议)司马徽为师,他们广交江南名士,与庞德公、庞统、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等名士是很好的文友。诸葛亮不但智谋超群,而且志向远大,他到隆中不是为了隐居,而是在等待机会,他自比春秋时的贤相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他不同于一般隐逸闲居的文人名士,他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发展变化,非常用心地观察天下形势;他被称为“卧龙先生”,“卧”是暂时的,“卧龙”待机飞腾才是真的,显然,诸葛亮在襄阳隐居,是隐而待显,是伺机飞跃,目的是“飞龙在天”。

终于,诸葛亮等到机会了,他遇到了同样志向远大但却是出身低微的刘备。刘备卖草席出身,但在当时被称为“英雄”,因为刘备有皇族血统,有皇叔的招牌。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后代,是当时皇帝的皇叔。他虽然平凡落魄过,但素来有雄心壮志,在汉王朝摇摇欲倒的特殊历史时期,刘备立志振兴汉室,重振刘姓的辉煌。刘备在镇压黄巾起义时认识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异姓兄弟,镇压黄巾后,刘备被封为安西县令,后因张飞鞭打督邮而弃官出走,投奔公孙瓒,被封为平原县令。曹操攻打徐州时,刘备向公孙瓒借兵马,也借了猛将赵云,救援徐州。后来,赵云投靠刘备,于是,刘备有了最初的武将班底:关羽、张飞、赵云。

曹操退兵后,刘备进徐州,尽力向徐州牧陶谦示好,后来陶谦病故,刘备便成功地领了徐州牧。可是,曹操战败吕布时,刘备为表仁义,让吕布居小沛,吕布却偷袭了徐州,刘备回住小沛。袁术派大军攻小沛,吕布通过“辕门射戟”救刘备。但因张飞和吕布矛盾,吕布又攻小沛。刘备只好往许都投曹操。曹操表奏刘备为豫州牧,刘备自此被称为“刘豫州”。刘备奉命进攻称帝的袁术,战败后又投曹操,但怕被曹操杀害,借口攻袁术而逃离许都,后被曹操战败,刘、关、张三兄弟失散。刘备投靠袁绍。

不难看出,刘备一直努力拼搏,但却总是折腾不出名堂来。他执着奋争,领过将,统过兵,占过城,当过地方官,但折腾来折腾去,最后依然是寄人篱下,但是,他又不愿意屈居于人下。一直折腾不好让刘备有所检讨,有所悟,他意识到,靠他自己折腾是不行的,他需要有足智多谋的军师来辅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隆中对》纵横谈(上)——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六

诸 葛 亮

说来也巧,刘备正踌躇满志之时,遇到冰镜先生司马徽,司马老先生向刘备推荐“卧龙”、“凤雏”,并言如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十分兴奋,开始寻找两位大智者。

此时,诸葛亮正躬耕隆中,等待着明主来访,两人似乎心有灵犀,一个在找,一个在等。

作为高明智者,诸葛亮深知贱卖低价的道理,他是不会贱卖自己的。自古有“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诸葛亮明白他必须摆摆架子,为自己增增值。不过,诸葛亮不是用“钓鱼”的办法,而是以“躬耕”法子来引明主,他种着田,却通过荆襄知识分子巧妙地为他进行宣传推广,他稳坐隆中,等待着思贤若渴的明主找上门来。

听了司马老先生的话之后,刘备心里着急,他一直没有能见到大智者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必是徒有其名,并无真才实学。”刘备说:“当年齐恒公要见东方野人,五次才见到。”张飞说:“这般村夫,哪能是大贤人,此次大哥不用去寻,待小弟将他捆来。”刘备驳斥道:“三弟没听说周文王当年谒见姜子牙之事吗?文王尚且如此,三弟岂能无礼?”第三次顾茅庐,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诚恳、真挚地接待刘备,与刘备推心置腹,这位未来蜀国的军师与未来蜀汉的开国君王进行了著名的“隆中对”,共同谋划蜀国的开国战略。

茅庐之中,诸葛亮与刘备秘密对话,刘备谦虚地说:“大汉危矣,奸雄曹贼窃掌国政,皇上已在落难,备不自量力,欲伸张正义于天下,但智短识浅,今仍寄人篱下,颠沛流离,难成大事。请先生赐教,如能让备脱离困境,将是万幸!”

见刘备的态度如此真诚,诸葛亮向刘备献出了他关于蜀国如何创业和立国的战略计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纵横谈(上)——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六

隆 中 对

《隆中对》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得很清楚,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又巧妙地将其收入其中,使得这篇短文流传很广。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隆中对》的内容与后来蜀国发展的史实太符合了,应该是经后人修改或者补写的,但是,一些严肃的历史学家如吕思勉先生就认为:当时蜀国所面临的局势只能如此选择,《隆中对》该是诸葛亮的真实建议。

诸葛亮的这篇策划书虽然很短,但却十分出色,行文务实平稳,见解精明独到,分析有理有据,计划有短有长,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隆中对》第一部分,讲的是当时的“天时”,即蜀国所处的局势和所遇到的机会。

看原文:“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这里讲的是:汉朝衰落了,天下大乱,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几个城池的人的为数不少,诸侯、群雄各自为战的局面已经形成。乱世是困境但也是在为“英雄”创造好机会。

第二部分,讲的是“人和”因素,原文是:“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说的是: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气要小,兵力薄弱,但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袁绍,改变弱者的地位而成为强大者,不仅是遇上好时机,而且更是有人为的积极因素,是谋划得当所致。显然,和平时期靠地位、名义、实力,而乱世的机会更多,靠的是胆略、智谋。当时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是刘备不能与他争胜的。而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占据江东大部分地区,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者被他重用,孙权只可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之。也就是说,曹操战胜袁绍之后,北方大部分地区都被他占领,兵强马壮,皇帝被他控制,他可借皇帝名义发号施令,不能硬拼,而孙权所占地盘好,人才不少,都诚心跟着他,要攻取很难,只能作为联合力量。但是,刘备也不必太悲观,既然弱势的曹操能有机会战胜强势的袁绍,那么,诸葛亮提醒刘备的潜台词即是:刘备也照样有机会从弱势中崛起,刘备同样也是遇到了好时机(天时),只要能谋划得当,发挥优势,广结人缘(人和)也是可以由弱变强,获得成功的。同时,诸葛亮这里分析的是一种基于“人和”的策略,他让刘备明确当前的敌友关系,虽然还不能正面与曹操对抗,但曹操是主要敌人,而江东的孙权是暂时可以联合的盟友,“可为援不可为图”,从而,这也就是确立了蜀国联吴抗曹的基本策略。

第三部分,讲的是“地利”因素,即荆州、益州具备很好的条件,可以用来做建立蜀国伟业的根据地。原文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在这一部分分析了当时可选择的有利地盘和能占领该地盘的有利条件。

首先,荆州北面据有汉、沔二个水系,连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面连通巴、蜀二郡,是兵家必争之地,但现在的主人刘表没有能力守住,这好地方是老天爷用来帮刘备的。

其次,益州是险要关塞,有广阔肥沃土地,物产丰饶,地形险固,汉高祖凭此而成帝业。而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占据汉中,构成威胁,刘璋对民众的殷勤富裕、国家强盛不懂爱惜,睿智的人都渴望能得新明君。荆、益的主人是昏庸懦弱之辈,抢夺此两州,是能做到的,也是有利的。这是“地利”因素,是诸葛亮为刘备选择的立业根据地。

第四部分,诸葛亮在分析了“天时”“人和”和“地利”的条件之后,结合刘备的优势以及对蜀汉政权设想,提出了建立蜀国的整体战略。

原文是:“将军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仁义闻名于天下,广泛招揽天下英雄,真诚渴望得到贤能的人,如能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结好各戎族,南面安抚夷越各族,对外跟孙权结盟,对内改善政治;天下形势如发生变化,就派一上将率军向南阳、洛阳进发,您自领益州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会用竹篮盛饭,用陶壶装酒来欢迎您。果真那样,霸主之业便能成,汉朝政权也可复兴。”

这一段文字非常巧妙,是一份近、中、远期的战略策划书。

近期战略:占据荆、益两州为根据地,改变寄人篱下的被动局面,先站稳脚跟,而后才能伺机扩展,渐渐成就大业。这是近期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中期战略:借荆、益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与各戎族结成友好关系,南面安抚夷越各,民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管理,实行开明政策,创造政通人和的局势。

远期战略:将来,实力更强时,刘备可以领军北伐中原,复兴汉室,使民富足,满足汉朝百姓的意愿。这也是借助汉朝名望来号令天下,为创业举起继承正统的正义旗帜。

试想,当时刘备正处于无家可归,落魄狼狈的艰难处境中,听了诸葛亮的这一番精辟独到的分析,一定是异常高兴,非常兴奋的。刘备虽是汉王朝皇族后裔,但当时手中军队很少,没有自己的地盘,不用说比不上曹操、孙权,就连刘表、刘璋、张鲁都不如,经诸葛亮一点拨,刘备的雄心被唤起了,信心十足,有了称雄天下、复兴汉室的新希望。所以,刘备对他眼前的充满睿智、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自然是刮目相看的,他庆幸自己能遇上这么一位好军师。《隆中对》让蜀国的军师和蜀国的开国君王有缘相会了,此后,便演绎着轰轰烈烈的创业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一些有识之士也有类似看法,比如,东吴鲁肃和甘宁曾向孙权建议,攻取黄祖地盘,乘胜率军西进,占据楚地关隘,而后占巴蜀地区以图霸业。

后来,刘备集团在诸葛亮出山后所实施的战略行动,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实施的。当然,期间因关羽刚恢自用,贪功轻敌,贸然北进,致使与东吴的关系破裂,关羽大意失荆州,造成蜀汉战略计划的实施过程出现重大失误。而且,刘备报仇心切,感情用事,轻敌冒进,中了陆逊的火烧连营之计,关羽、刘备鲁莽行事,犯了大错,违反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总战略方针,蜀国遭受了重大打击,刘备死后,诸葛亮及时修好与东吴的关系,重建蜀、吴联盟,江南才有力量继续共拒曹魏,重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但是,刘备死后,蜀国的力量毕竟没有以前强大了,与东吴的关系也不如以前密切,诸葛亮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竭力北伐,终究难以成功,最后只能遗憾地长眠五丈原。

《隆中对》的战略方案是不错的,但执行过程出来问题,蜀国最终败了,三国归晋。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的战略很正确,是关羽、刘备破坏了他的战略,犯大错,致使蜀国惨败,诸葛亮有功,而刘备、关羽有过。但是,也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隆中对》的战略方案本来就是错误的,蜀国照该方案行动,所以失败,即便没有刘备、关羽的失误,蜀国依然会失败。那么,究竟应该如果评价《隆中对》的得失呢?关于《隆中对》的争论是怎样的呢?请看《<隆中对>纵横谈(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