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读者问:书太多、读不完,还得读三遍才做笔记吗?

 lwdalian 2019-09-25

有问有答才是好同志!

——爬树鱼

本月初,我们公众号发了一篇帖子,大意是“书读三遍再做笔记”。帖子发表后有读者提问:一星期一百页论文,囫囵吞枣看完了一回头全忘,做笔记又没时间读三遍,咋整?

这个问题,瞬间让我回忆起了我读研究生时的悲惨经历。一星期三门英文案例课,一门课二十几页案子,课前看完课上提问答不出丢人。还有一节课一个文件包,一个包里六七篇论文的神课……

其实,“读三遍才做笔记”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更加适合无DEADLINE催促下的自主学习。而作为学生,更常见的状态,是被DEADLINE追着走,被老师逼着读一堆东西。这种状态下,“读三遍”基本上不大可能。此时应当采取的策略,是,抓主线,放其余。

1.啥叫抓主线?

作为随堂阅读材料,老师选的这些论文或案例,很少是一时兴起随手抓来的。更可能的情况是这样的:“各位同学,我们下节课学习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请大家阅读课本第三十五页的福特公司案和第四十九页的高通案。”看明白了吗?老师布置的任务并非“读两个案子”,而是,“读两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案子!”所以,看材料之前,一定先牢记在心,这些材料是关于啥的。或者说,未来阅读时,啥应该看,啥不该看。而具体的阅读过程也因而需要注意自己的详略选择。比如“福特公司案”除了“社会责任”问题还论述了“陪审团组成”的适当性,看不看?看它干啥啊?

——这,就是第一步,抓主线。尤其是老师明确告诉你的主线。阅读时紧紧围绕主线进行。

2.笔记做吗?做啊!

那么,笔记咋做?同样,从主线往下延伸,只记和主线相关的内容,即,主线问题在个案当中是如何演绎的。尤其是,老师布置的同主题阅读材料不是一篇时(通常都不止一篇)更是如此。两个时代不同的案件,面对同一问题,论述逻辑的区别在哪?是起点不同还是路径不同?哪个更加科学?——对,这也是笔记需要做的内容。如果你嫌乱,完全可以换个颜色去写自己的思考,或者买一本网红“康奈尔学习法笔记本”,在本子右边或者最下面几行记录自己的感想。又或者,贴个便利贴也不错哦!

读书笔记,向来不是“抄书笔记”,而是加入了自己思考的。上个帖子也说过,读书,要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围绕同一主题阅读一堆材料就更是如此啊。老师把用于比较的材料都给你整好了,相当于厨房把葱姜蒜五花肉春笋都处理利索了,只需你拿来加工一下就可出炉了。这样大厨般的待遇哪儿找去啊?

3.做完笔记怎么办?拿着笔记去听课:)

做完笔记,可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了。这个笔记,你一定要带去听课啊。为啥?老师留了案子,下节课一定会讲。拎着笔记不仅可以不惧提问,还可以及时对照老师的思路和你的思路有何差异,及时查漏补缺并提出疑问。这时,你就会有一种“和老师平等交流”的成就感,而不仅仅是被动地被灌输知识。甚至,如果此主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你完全可以借此拿出来一篇小论文的大纲!不信?试试去!

绘图:爬树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