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人论世”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GXF360 2019-09-25

“知人论世”是由战国时期教育学家孟子提出,它常常被用于欣赏、评论古典诗歌。而古典诗歌是我国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结晶,它是高中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通过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知人论世”这一鉴赏方法,受到了众多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它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预习、导入、新授、总结以及课后这五个环节,并结合实践发现,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知人论世”的运用类型分为五类,具体为:

(1)疗效评价标准[5]: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APACHEⅡ评分减少90%以上;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APACHEⅡ评分减少50%~89%;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APACHEⅡ评分减少50%以下;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课前预习:自主预习型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活动是指发自学生内部、主动的学习活动,所以在古典诗歌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有目的性地引导,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是非常必要的。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因此在预习阶段,教师往往采用“自主预习型”,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收获知识的喜悦,还能够使学生明确自身不足。例如,选修中“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部分,选取了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书愤》。课堂上,笔者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书愤》的时代背景:金兵大举南侵,而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论世”后,学生就能够明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愤怒,“振奋”透着“悲凉”。在这样预习的前提下,鉴赏《书愤》就更为容易。可见,在预习中,认真的学生内心一定会存在“愤”“悱”,而作为一线的工作者,就要抓住学生的“愤”“悱”,适时运用“知人论世”,能够提高学生鉴赏的速度和质量。

2.课始导入:趣味导入型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所以在古典诗歌鉴赏课堂上,教师要将生动、有趣的“知人论世”放置于课始,形成生动有趣的导入。《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的一首“词”,它是由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时,直接展示了符合本词意境的图,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基于此,直截了当地提出“知人论世”,《定风波》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创作的,进而为深入挖掘词蕴含的思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实践中,大多时候教师会将“知人论世”放于课堂的导入环节,因为识人再鉴赏文,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情感,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轻松融入到本文内容中,有助于学生与作者产生内心共鸣,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具体诗歌,进行恰当的设计,万不能一成不变,生搬硬套,否则会适得其反。

3.课中授讲:探究融入型

目前,部分学生认为古典诗歌欣赏的难点就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特色和诗歌内容,适时地将“知人论世”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课堂上,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生生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刻体会到本文作者抒发的情怀,进而完成古典诗歌欣赏的学习任务。如,《登高》是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它鉴赏的难点就在于“杜甫登高一次,怎么会产生如此多的悲情”。所以,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悲”,明确作者“悲”的缘由,笔者在课堂上,讲述了杜甫的生活时代、诗词的内容以及诗词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诗词中作者的“悲”,基于此引导学生联系《登高》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体会到杜甫“悲”的深刻、复杂,且得不到舒缓。这样,将杜甫的生活时代、诗词的内容以及诗词的评价融入到“知人论世”中,确实有助于学生探究情感,体会本文作者情感,见表1:

表 1: 《登高》的“知人论世”

地方军阀们乘时而起,社会一片混乱。融入“知人论世”生活时代 唐朝由“繁盛”转为“衰败”之际诗词内容 社会动荡,政治不清,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诗词评价 被誉为“诗史”杜甫精神品质 情操高尚,忧国忧民,被尊称为“诗圣”《登高》创作背景

4.课尾总结:总结归纳型

纵观古今,优秀的文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所以在鉴赏文本时,要联系本文作者的生活时代背景、思想品质等方面的因素。简单来讲,就是鉴赏文本时,要“知人论世”,读者要认真“读”,用心“品”,设身处地地揣摩作者的心、情,放飞自己的思维,填补文本的空白,才有可能准确把握文本作者的情感。就时间来讲,古典诗歌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鉴赏时更应如此。在鉴赏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欣赏前面的景色描写,但是后半部分,学生的大脑中就出现一个疑问“撰写‘戎马关山北’缘由”。所以,笔者在课尾时,将“安史之乱”这一历史背景,生动形象讲述给学生听,使学生了解“杜甫的一生都是颠沛流离”,并且他创作《登岳阳楼》时,已然是一个垂暮老人。对于部分学生甚至大部分学生来讲,这些也不能成为“他听闻战争产生如此多悲”的理由,这就要了解他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还要强调他“沉郁”的诗风源于他的一颗爱国之心。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鉴赏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还能够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感悟到杜甫的爱国情怀。

5.课后延伸:拓展延伸型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举一反三”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进行引导,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课后作者等使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由此以来,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能够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可见,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精心设计篇目,让课后拓展延伸的篇目能对学生有好的启发。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的难点就是“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完成鉴赏任务,笔者首先抓住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使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其次,探讨词人的内心情感,在此环节教师借思考题:作者面对江水产生哪些情怀?来引出苏轼的人生经历、进而讨论词中作者的情感。因为苏轼的豪放旷达不光是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也在他其他的诗词中大量出现,所以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从而重视苏轼的豪放旷达。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将其运用到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各个环节,确实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要明确各个环节的目标,选择恰当的运用类型,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领悟到我国先贤们优秀、宝贵的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而成长为一名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

DENG Li-bin, GUO Jin-xu, MA Peng-juan, WANG Gang, LONG Ga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