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风铃草,风湿病

 植物游记樊蓉 2020-10-29
西南风铃草资料

西南风铃草(Campanula colorata)来自于桔梗科,风铃草属,别名岩兰花,土桔梗,土沙参。

多年生草本,根胡萝卜状,有时仅比茎稍粗。花下垂,顶生于主茎及分枝上,有时组成聚伞花序,花冠紫色或蓝紫色或蓝色,管状钟形,蒴果倒圆锥状。

种子矩圆状,稍扁。花期5-9月。产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生于海拔1000-4000米的山坡草地和疏林下。根药用,治风湿等症。

开头

文中的西南风铃草是在昆明尖山遇见的,是个田间地头常见植物,植物志提到他的根药用可治风湿症,但文献中还没有西南风铃草治风湿病的相关研究,我们来看关于风湿的知识吧。

风湿病

风湿病属中医“痹病”范畴,多为慢性、全身性表现,可影响肢体、关节、肌肉、筋骨或累及脏腑,以疼痛、麻木、酸楚、重着、肿胀、僵直、变形、功能障碍等为临床特征。

病因

肝肾亏虚:肾藏精,在体合骨生髓,肝藏血,在体合筋。肾虚则骨软、骨质退化,筋附于骨,肝血不足则筋失柔润。在肝肾亏虚的基础上,人体一旦为风寒湿邪所乘,即致使筋骨关节交会之处受病。

脾胃气血亏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生化乏源,则不能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此外,在脾胃气血亏虚的基础上,风湿合邪易乘虚侵袭。

阳气亏虚:阳气具有推动、调控功能,可激发、促进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精血津液的生成运行,温煦全身各部。临床上风湿病患者随着病程迁延,多见阳虚。

肾阴阳两虚:肾为水火之脏,肾阳虚弱,可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临床上风湿病患者常有畏风寒、手足不温、关节疼痛遇寒痛增、得温痛减等表现,皆为阳气亏虚之故。

瘀血阻滞:风湿病日久,湿热困脾,循经外扰,可见四肢苦烦,湿热深入血分,可致血液瘀滞而身发黄。

临床上风湿病患者也可因正气亏虚、气机不畅或寒湿凝滞等导致瘀血,而瘀血又可进一步加重气滞、痰湿。

病程中瘀血为患不可忽视,患者可伴有刺痛、夜间痛甚、皮肤瘀斑、舌暗红、脉弦涩等症状,须详察之。

治则治法

以实为主,当先祛邪:风湿病的实邪主要有风湿、痰湿、寒湿、湿热和瘀血等。

风邪在表,以汗法发散之。

湿邪为患,需视其在表或在里,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而人体水液排泄之途径有三。

一者经肺的宣发作用从汗液、呼吸水气排出,二者经肾、膀胱的气化作用从尿液排出,三者经大肠的传导作用从粪便排出。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内有蕴热或瘀血阻滞,则兼以清热、活血等治法。

《金匮》曰:“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微汗法代表方剂有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

麻黄汤解表发汗,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之功。

风湿病里湿较盛,滞于中、下二焦,治当因势利导,借利小便以开通祛邪通道,使水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湿、水、饮诸邪从下而解,进而恢复脏腑的气化功能。

临床上治疗风湿病多用白术、茯苓之品,其目的即在于使湿去阳通,痹痛自除。

祛风寒湿法:风寒湿邪客于经络骨节,邪正交争剧烈,当先祛邪止痛,故用祛风寒湿法。

以乌头汤方治其陈寒痼冷,药用乌头、麻黄散寒除湿止痛,黄芪、甘草通阳宣痹,芍药舒筋缓痛,白蜜可制乌头毒性并延长止痛效果。

补肾法: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肾气亏虚除表现为腰痛、少腹拘急不适、小便不利外,还可伴有神疲体倦、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气短而喘、夜尿频数等症状,治疗上以补肾法为根本。

八味肾气丸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壮肾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腰痛诸症自除。

补气调血法:风湿病患者或因禀赋不足,气血亏虚,或因患病日久,耗气伤血,若为风邪所袭,常见四肢麻木不仁,常用补气调血法治之。

结尾

西南风铃草的介绍就到这里啦,很想能够清楚的摸清人体的气血运行轨迹,再巧妙的应用中药材来推动他们的运行,有淤血则通一通,有湿气再排出去。

又或者可以发现西南风铃草一味药就有安全而明确的作用。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金匮要略》论治风湿病 徐燕萍 陈光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 广东 广州 510405

(2)中国植物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