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灵魂有声音,那一定是它的声音!

 茂林之家 2019-09-26


文章来源:兰陌(ID:lanmomeixue)

如果灵魂有声音
那它一定是古琴的声音
我们一生都在寻找完整与圆满。我们说很多很多的话,打很多很多的字,走很远很远的路。
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猜忌、误会并没有消失。
佛经有云: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
有时,我们会找不到倾诉的出口:
谁真的听见了我?
谁能替我发出心声?
谁才最懂我?
从远古开始,一代又一代人都在寻找连通心灵的交流工具,直到它的出现——古琴。
01
论气质,琴从来没输过

有多少人知道古琴,是从这部武侠剧开始的?

初看这部央视版《笑傲江湖》时,我不过才十二三岁,哪里懂什么深意和内涵?
只是,看见这样的场景,即使胸无点墨也会由衷地觉得:这太美了。
这种印象直接导致之后很多年里,我心目中的高人出场都得带上类似的特效:
凌烟霞以高歌,坐空山而弹琴。
或许,这一琴一箫吟啸山林的意境,是每个中国人一生的梦境与归宿。只要流着华夏血脉,你就会从骨子里亲近它。
无论见过多少世间繁华,有过怎样辉煌的过去,最后,你都会想要回到这里。
这种归属感,说不清也道不明。

长大后重温这部剧,依然会感慨不已。
不得不说,央视版笑傲的场景、配乐、演员都是用了心的。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云烟渺渺中,两位武林前辈琴声与箫音里的淡然。
这次重温,我又有了新的体悟:琴是有气质的,它的气质是“超脱”与“放下”。
这种气质,由场景、人、乐器共同构成,缺一不可。
正如曲洋与刘正风一样,琴箫在手,余事且放下——
放下正邪,放下仇恨,放下名利,最后,放下生死。
但得知音共奏一曲,解我万古寂寞,又何惧生死?
我猜,金庸先生是想借小说告诉我们些道理: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有那么一两件事物是性命之寄,重于生死。
毫无疑问,琴有这种超脱的气质。
史书有载,晋人嵇康临终前,在刑场上抱琴弹了最后一曲《广陵散》。
生命中最后一句话,他不怨天不怨地,怨只怨此曲不复有人弹。
生死为轻琴为重,琴是嵇康的性命之寄。
在金庸笔下,刘正风和曲洋两位对立阵营的武林前辈不记身份、结为知音,谱出《笑傲江湖曲》并传于令狐冲与任盈盈,道一句“此生无憾”慷慨赴死。
在小说最后,冲盈二人也放下江湖纷争,放下财富与权势,合奏笑傲江湖曲归隐江湖,《笑傲江湖》的主旨进一步升华。

或许,这是金庸先生用小说给嵇康的慰藉吧:
“曲中意,有人懂,更有人薪火相传。愿先生九泉之下终无遗憾!”
正是,问世间“琴”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我还没有遇见真正的古琴,但我已经为它的气质折服了。
02
醉酒太常见了,你醉过琴吗?

第一次在生活中见到古琴,是一次意外。
而更意外的是,我第一次听琴就醉了。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众所周知,我是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我应该是博物馆的常客。但我们学校地处荒郊野岭,大学四年我只去了一次博物馆,那还是一次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我没想到,会在以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墓编钟闻名的湖北省博物馆里遇到古琴。
那是一场模拟曾侯乙墓编钟演奏的音乐会,主乐器是编钟,辅乐器是古琴。
编钟的声音一唱三叹、余韵悠长,实在壮丽雄奇、充满了历史感,但我的注意力全被坐在一边弹琴的姑娘吸走了。
为什么?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真人在我面前弹琴啊!她弹琴的样子,真美啊!
“高张朱弦琴,静举白玉指。”
她弹的如痴如醉,我听+看的如痴如醉。
没错,我醉琴了,而且上了头。
听完音乐会,热血上头的我好像还在室友面前立了一个FLAG:
“看见那个弹古琴的妹子了吗?太雅了!大丈夫娶妻当如是!”后来,我至今单身。
不过问题不大,醉琴上头的人,古时候可不要太多。
出名点的,有陶渊明、苏轼、李白、宋徽宗。
大隐士陶渊明整天对着没有琴弦的琴自嗨,人家质疑他到底会不会弹琴,
他笑着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大学士苏轼以前喜欢听古筝和笛子,听了一次古琴之后说:“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前筝笛耳。”
宝宝心里苦啊!别拦着我,我要用一千斛水洗干净耳朵,再也不听什么古筝、笛子了。
大诗仙李白听了一个四川和尚弹琴之后,觉得那么多年的诗都白写了。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不如听琴,写诗歌不如听琴。
听完万壑松风一样的琴音之后,李白连太阳下山都不知道了。

差点忘了,还有这位宋徽宗,这张《听琴图》流传极广。
据说,图中这位弹琴的男子便是宋徽宗。
只见他神情专注、怡然自得,充分表现了醉琴的意境!
看,这么多牛人都醉过琴。
那我醉就醉了吧,也不丢人的。
03
天时、地利、人和,然后有琴音

在乐器的格调上,你再也找不到比古琴更端着的了。
不像大多数乐器在哪儿都可以演奏,古琴从一开始就很“难搞”。
但正是这样的仪式感,成就了从琴音到心音的蜕变。
在古人心中,琴可不只是简单的乐器。它的结构取法自然,各个部分都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弹琴和听琴,更是极为讲究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天时、地利、人和,然后有琴音。
为此,古人提出了著名的五不弹定律:
第一,疾风甚雨不弹
疾风声枯,甚雨音拙,所以不弹。更因为疾风甚雨之中,人往往不能心平气和,有伤于琴心的抒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琴家往往不弹琴。
第二,于尘市不弹
这是因为尘市喧闹,噪杂不静,俗气又重,这与琴文化的情趣相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琴家往往不弹琴。
第三,对俗子不弹
市井粗俗之人,不解雅趣,不识风情,难体琴道之妙,自然不为知音。所以琴家往往对俗子不弹琴。
第四,不坐不弹
这是因操琴是心意的抒发,自然要求平稳,要求气定神闲,不可有浮躁之气。所以琴家往往不坐不弹琴。
第五,不衣冠不弹
操琴是心灵艺术。既为心灵之体现,自然要郑重自然、清净洒脱。为了利于达到这样的心理状态,琴家操琴时,往往要洁净身心,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规矩这么多,那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弹琴呢?
诗人是这样写的: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夜深谁伴玉琴闲,鹤在九华松露重。”
“清风明月解相留。琴声万籁幽。”
哇,看起来很玄乎。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还真弹不了。
弹琴最重要的当然不是环境,只是在万籁俱寂、松风山月的时刻,琴者的心会更容易进入玄妙的境界。
弹琴当然不是玄学,只不过它可以通玄。
琴音低微,在嘈杂中是听不见的。
只有当你真的静下来。放下尘杂。
在心中与天地万物相连。此时,心含万籁,指由心发。
天、地、人的奥秘顺着音符漾开,此时的琴音便有了灵魂,足以被称为心音。
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月夜,正是这有灵魂的音乐,指引着钟子期与俞伯牙完成了宿命的相遇。

当自身的心声注入琴音,当有灵魂的琴音被另一颗心听见。
我们便完成了心灵之间最亲密的沟通。
谁真的听见了我?
谁能替我发出心声?
谁才最懂我?
过去3500年,古琴是唯一的答案。
未来3500年,也不会再有第二个。
你呢?有没有一样乐器,一旦奏响就十分安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