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章 常用中药的鉴别1

 仰望星空qv66ma 2019-09-26

第一节 常用植物类中药的鉴别


  一、根及根茎类中药
  根及根茎类中药是指药用部位为植物地下部分的药材,其中绝大多数来源于草本双子叶植物,其次是单子叶植物,少数为蕨类植物。
  根(radix)及根茎(rhizoma)是植物的两种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由于很多中药材同时具有根和根茎两部分,两者又互有联系,因此将根及根茎类中药一并叙述。

  (一)根类中药的性状鉴定
  根类中药是指药用部位为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或地上茎残基的药材。
  根类中药无节、节间和叶,一般无芽。
  根的形状,通常为圆柱形、长圆锥形、圆锥形或纺锤形等。双子叶植物的根一般为直根系,主根常为圆柱形,如甘草、黄芪、牛膝等,或呈圆锥形,如白芷、桔梗等,有的呈纺锤形,如地黄、何首乌等;少数为须根系,多数细长的须根集生于根茎上,如细辛、威灵仙、龙胆等。单子叶植物的根一般为须根系,有的须根先端膨大成纺锤形块根,如百部、郁金、麦冬等。
  双子叶植物的根表面常为栓皮,较粗糙,单子叶植物的根表面常无栓皮而为表皮,有的仅具较薄的栓化组织。有的根顶端带有茎残基或根茎,根茎俗称“芦头”,上有茎痕,俗称“芦碗”(如人参等)。
  观察根的横断面或横切面特征,首先应注意区分双子叶植物的根和单子叶植物的根。
  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有自中心向外的放射状结构,木部尤为明显;形成层环大多明显,环内的木部较环外的皮部大;中心常无髓;外表常有栓皮。单子叶植物的根横断面自中心向外无放射状结构;内皮层环较明显;中央有髓;外表无木栓层,有的具较薄的栓化组织。
  其次,应注意根的断面组织中有无分泌组织散布,如伞形科植物当归、白芷等有黄棕色油点。还应注意少数双子叶植物根的异常构造,如何首乌的云锦纹,牛膝、川牛膝的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商陆的“罗盘纹”等。

  (二)根茎类中药的性状鉴定
  根茎类中药系指入药部位是根茎或带有少量根部或肉质鳞叶的地下茎类药材。
  根茎类是一类变态茎,为地下茎的总称,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根茎表面有节和节间;节上常有退化的鱗片状或膜质小叶等;有时可见幼芽或芽痕;根茎上面或顶端常残存茎基或茎痕,侧面和下面有不定根或根痕。
  药材中以根状茎多见,其形状不一,有圆柱形、纺锤形、扁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等。鱗茎的地下茎呈扁平皿状,节间极短,称鳞茎盘,上面有肉质肥厚的鳞叶,如百合、川贝母等。块茎常呈不规则块状或类球形,如天麻、半夏等。蕨类植物的根茎表面常有鳞片或鳞毛,有的根茎上密布叶柄残基。
  观察根茎的横断面,首先应注意区分双子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
  一般说来,双子叶植物根茎外表常有木栓层;横切面有放射状结构,木部尤为明显;中央有明显的髓部;形成层环明显。
  单子叶植物根茎外表无木栓层或仅具较薄的栓化组织;横切面不呈放射状结构,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散布;无髓部;通常可见内皮层环纹。
  其次,应注意根茎断面组织中有无分泌组织散布,如川芎、白术的油点等。还应注意少数双子叶植物根茎的异常构造,如大黄的“星点”等。

  (三)常用根及根茎类中药
  狗 脊
  【来源】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福建、四川等省。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去硬根、叶柄及金黄色绒毛,切厚片,干燥,为“生狗脊片”;蒸后晒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为“熟狗脊片”。
  【性状鉴别】
  药材 狗脊呈不规则的长块状。表面深棕色,残留金黄色绒毛,上面有数个红棕色的木质叶柄,下面残存黑色细根。质坚硬,不易折断。无臭,味淡、微涩。
  
  生狗脊片:呈不规则长条形或圆形;切面浅棕色,较平滑,近边缘1~4mm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边缘不整齐,偶有金黄色绒毛残留;质脆,易折断,有粉性。
  熟狗脊饮片:呈黑棕色,质坚硬,木质部环纹明显。
  饮片 烫狗脊饮片:形如狗脊片,表面略鼓起。棕褐色。气微,味淡、微涩。

  绵马贯众 
  【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和叶柄残基。
  【产地】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长倒卵形,略弯曲,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鱗片,并有弯曲的须根。叶柄残基呈扁圆形;表面有纵棱线,质硬而脆,断面略平坦,棕色,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每个叶柄残基的外侧常有3条须根,鳞片条状披针形,全缘,常脱落。质坚硬,断面略平坦,深绿色至棕色,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其外散有较多的叶迹维管束。气特异,味初淡而微涩,后渐苦、辛。
  
  

  细 辛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的根和根茎。前两种习称“辽细辛”。
  【产地】北细辛和汉城细辛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商品药材主要为北细辛,汉城细辛产量小。华细辛主产于陕西、四川、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一般以东北所产“辽细辛”为道地药材。
  【采收加工】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
  【性状鉴别】
  药材北细辛:常卷曲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形,具短分枝;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根细长,密生于节上;表面灰黄色,有须根及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汉城细辛:类似
  华细辛:气味较弱。
  
  
  

  大 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省区,多为栽培。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省区,野生或栽培。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省,栽培或野生。
  【采收加工】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植株发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及细根,刮去外皮(忌用铁器),加工成卵圆形、圆柱形,或切成瓣、块、片,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商品中以掌叶大黄产量大,唐古特大黄次之,药用大黄产量较少。

  【性状鉴别】
  药材 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片状。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黏牙,有砂粒感
  
  饮片 大黄: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厚片或块,大小不等。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疙瘩状隆起。切面黄棕色至淡红棕色,较平坦,有明显散在或排列成环的星点,有空隙。
  酒大黄:形如大黄片,表皮深棕黄色,有的可见焦斑。微有酒香气。
  熟大黄:呈不规则块片,表面黑色。断面中间隐约可见放射状纹理,质坚硬,气微香。
  大黄炭:表面焦黑色,内部深棕色或焦褐色。具焦香气。

  虎 杖
  【来源】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及根。
  【性状鉴别】
  药材 多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切面皮部较薄,木部宽广,棕黄色,射线呈放射状,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质坚硬。气微,味微苦、涩。
  

  何首乌
  【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
  【产地】主产于河南、湖北、广西、广东、贵州、四川、江苏等地。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个大的切块,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切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牛 膝
  【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
  【产地】主要栽培于河南省武陟、沁阳等地,为“四大怀药”之一,河北、山东、辽宁等地亦产。
  【采收加工】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捆成小把,晒至干皱后,将顶端切齐,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细长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微扭曲的细纵皱纹、排列稀疏的侧根痕和横长皮孔样突起。质硬脆,易折断,受潮后变软,断面平坦,淡棕色,略呈角质样而油润,中心维管束木质部较大,黄白色,其外周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
  
  

  川牛膝
  【来源】为苋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四川,以四川天全县、宝兴县所产质量最佳。云南、贵州、西藏、湖北、湖南等地亦有栽培。
  【性状鉴别】
  药材 呈近圆柱形,微扭曲。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和多数横长的皮孔样突起。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或棕黄色,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气微,味甜。
  

  商 陆
  【来源】为商陆科植物商陆或垂序商陆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湖南、湖北、安徽、陕西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 为横切或纵切的不规则块片,厚薄不等。外皮灰黄色或灰棕色。横切片弯曲不平,边缘皱缩;切面浅黄棕色或黄白色,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纵切片弯曲或卷曲,木部呈平行条状突起。质硬。气微,味稍甜,久嚼麻舌。
  
  

  银柴胡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宁夏、陕西、甘肃及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春、夏间植株萌发或秋后茎叶枯萎时采挖;栽培品于种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类圆柱形。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及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砂眼”,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
  
  
  

  太子参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产地】主产于江苏、山东、安徽、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呈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顶端有茎痕。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周边淡黄棕色,中心淡黄白色,角质样。气微,味微甘。
  

  威灵仙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威灵仙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棉团铁线莲主产于东北及山东省;东北铁线莲主产于东北地区。
  【性状鉴别】
  药材 威灵仙:根茎呈柱状;表面淡棕黄色;顶端残留茎基;质较坚韧,断面纤维性;下侧着生多数细根。根呈细长圆柱形;表面黑褐色,有细纵纹,有的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广,木部淡黄色,略呈方形,皮部与木部常有裂隙。气微,味淡。
  
  棉团铁线莲:根茎呈短柱状;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断面木部圆形。味咸。
  东北铁线莲:根茎呈柱状。根较密集,表面棕黑色,断面木部近圆形。味辛辣。

  川 乌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产地】主产于四川省江油、平武、青川、安县、布拖等地以及陕西省,湖北、湖南、云南、河南等省亦有种植,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饮片 制川乌:为不规则圆形或长三角形的片。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气微,微有麻舌感。
  
  

  草 乌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
  【产地】
  主产于东北、华北各省。为野生品。
  【采收加工】
  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形如乌鸦头。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习称“钉角”)。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气微,味辛辣、麻舌。
  
  饮片 制草乌:为不规则圆形或近三角形的片。表面黑褐色,有灰白色多角形形成层环及点状维管束,并有空隙,周边皱缩或弯曲。质脆。气微,味微辛辣,稍有麻舌感。

  附 子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产地】
  主产于四川的江油、平武、绵阳等地以及陕西省。四川布拖、云南亦产。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格。
  ①盐附子: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②黑顺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③白附片: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性状鉴别】
  药材 盐附子:呈圆锥形。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小点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
  
  
  
  
  饮片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
  淡附片:呈纵切片,上宽下窄,外皮褐色。切面褐色,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束。质硬,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口尝无麻舌感。
  炮附片:形如黑顺片与白附片。表面鼓起,黄棕色。质松脆。气微,味淡。

  白 芍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贵州、山东等省,均系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略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酸。
  
  
  饮片 白芍:呈类圆形的薄片。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色、平滑。切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明显,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酸。

  赤 芍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芍药及川赤芍的干燥根。
  【产地】芍药主产于内蒙古和东北等地;川赤芍主产于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多系野生。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圆柱形。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长的皮孔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黄 连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产地】
  味连主产于重庆石柱县,四川洪雅、峨眉等地。湖北、陕西、甘肃等地亦产。主要为栽培品。为商品黄连的主要来源。
  雅连主产于四川洪雅、峨眉等地,为栽培品,极少野生。
  云连主产于云南德钦、碧江及西藏东南部,原系野生,现有栽培。

  【性状鉴别】
  药材 味连:多分枝,常弯曲,集聚成簇,形如鸡爪。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饮片 黄连片:呈不规则的薄片,外表皮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细小的须根。切面或碎断面鲜黄色或红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极苦。

  升 麻
  【来源】为毛莨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省亦产。
  【性状鉴别】
  药材 为不规则的长形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下面凹凸不平,具须根痕。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绿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防 己
  【来源】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段,个大者再纵切,干燥。
  【性状鉴别】药材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或块状,多弯曲。表面淡灰黄色,在弯曲处常有深陷横沟而成结节状的瘤块样。体重,质坚实,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
  

  北豆根
  【来源】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药材 呈细长圆柱形,弯曲,有分枝。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多有弯曲的细根,并可见突起的根痕和纵皱纹,外皮易剥落。质韧,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纤维细,木部淡黄色,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有髓。气微,味苦。

  延胡索(元胡)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
  【产地】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湖北、湖南、江苏等省亦产。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夏初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不规则扁球形。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常有疙瘩状突起。质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微,味苦。
  饮片 延胡索:呈不规则的圆形厚片。外表皮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细皱纹。切面黄色,角质样,具蜡样光泽。气微,味苦。
  
  

  板蓝根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柱形。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根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地 榆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
  【产地】地榆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长叶地榆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 地榆: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具纵皱纹,粗糙。质硬,折断面较平坦,略显粉质,皮部淡黄色,木部粉红色或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而涩。
  绵地榆:根呈长圆柱形,稍弯曲,着生于短粗的根茎上。表面红棕色或棕紫色,有细纵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皮部有多数黄白色或黄棕色绵状纤维,木部淡黄色,放射状纹理不明显。气微,味微苦涩。
  

  苦 参*
  【来源】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山西、河南、河北等省。
  【性状鉴别】
  药材: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具异型维管束呈同心性环列或不规则散在。气微,味极苦。
  
  

  山豆根
  【来源】
  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
  主产于广西、广东,习称“广豆根”。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葛 根
  【来源】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
  【性状鉴别】
  药材:呈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外皮淡棕色至棕色,有纵皱纹,粗糙。切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的纹理不明显。质韧,纤维性强。气微,味微甜。
  饮片:呈不规则的厚片或边长为5~12mm的方块。切面浅黄棕色至棕黄色。质韧,纤维性强。气微,味微甜。
  
  

  粉 葛
  【来源】
  为豆科植物甘葛藤的干燥根。
  【产地】
  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外皮,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或斜切成厚片,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体重质硬,富粉性。横切面可见有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气微,味微甜
  
  饮片呈不规则的厚片或立方块状。外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切面黄白色,横切面有时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体重,质硬,富粉性。气微,味微甜。

  甘 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以内蒙古伊盟的杭旗一带、巴盟的橙口及甘肃、宁夏的阿拉善旗一带所产的品质最优,西北其他地区、东北、华北亦产,目前已有人工栽培。
  胀果甘草主产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
  光果甘草主产于新疆。
  【采收加工】春、秋两季采挖,以春季产者为佳。切去茎基、幼芽、支根及须根,再切成长段后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甘草:根呈圆柱形。外皮松紧不一,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而重,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有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至皮部偏弯,常有裂隙,显“菊花心”。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饮片 甘草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切面显黄白色至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裂隙,显“菊花心”。气微,味甜而特殊。

  黄 芪*
  【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产地】蒙古黄芪产于山西、内蒙古等省区;膜荚黄芪主产于东北、内蒙古、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区。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为佳。
  【性状鉴别】
  药材 呈圆柱形。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饮片 黄芪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显“菊花心”,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远 志
  【来源】
  为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
  【产地】
  主产于山西、陕西、吉林、河南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 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老根的横皱纹较密,更深陷,略呈结节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饮片 远志:呈圆柱形的段。外表面灰黄色至灰棕的,有横皱纹。切面棕黄色,中空。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人 参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栽培品为“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产地】
  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主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
  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除去支根,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如不除去支根晒干或烘干,则称“全须生晒参”;林下参多加工成全须生晒参。
  近来研究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加工人参,可防止有效成分总皂苷的损失,提高产品质量,其产品称“冻干参”或“活性参”
  【性状鉴别】
  药材: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纵皱纹,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或主根多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圆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表面灰黄色,具有纵皱纹,上部或中下部有环纹。支根多为2~3条,须根少而细长,清晰不乱,有较明显的疣状突起。根茎细长,少数粗短,中上部具有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茎痕。不定根较细,多下垂。
  饮片:呈圆形或类圆形薄片。外表皮灰黄色。切面淡黄白色或类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体轻,质脆或稍韧,略显粉质。有特异香气,味微苦、甘。

  红 参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栽培品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和根茎。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洗净,蒸制后,干燥。
  【性状鉴别】主根呈纺锤形、圆柱形或扁方柱形,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黄褐色斑块,具有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有时具断续的不明显环纹;下部有2~3条扭曲交叉的支根,并带弯曲的须根或仅具须根残迹,根茎(芦头)长1~2cm,上有数个凹窝状茎痕(芦碗),有的带有1~2条完整或折断的不定根(艼)。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
  
  饮片 呈圆形或类圆形薄片。
  外表皮红棕色,半透明。
  切面平坦,红棕色,角质样。质硬而脆。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

  西洋参*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
  均系栽培品。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引种栽培成功。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挖出根后,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去芦头、侧根及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呈纺锤形、圆柱形或圆锥形。表面浅黄褐色或黄白色,可见横向环纹及线形皮孔状突起,并有细密浅纵皱纹及须根痕。主根中下部有一至数条侧根,多已折断。
  有的上端有根茎(芦头),环节明显,茎痕(芦碗)圆形或半圆形,具不定根(艼)或已折断。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平坦,浅黄白色,略显粉性,皮部可见黄棕色点状树脂道,形成层环纹棕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纹理。气微而特异,味微苦、甘。
  
  
  饮片:本品呈长圆形或类圆形薄片。外表面浅黄褐色。切面淡黄白色至黄白色,形成层环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点状树脂道,近形成层环处较多而明显,木部略呈放射状纹理。气微而特异,味微苦,甘。
  

  三 七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云南文山,广西田阳、靖西、百色等地。多系栽培。
  【采收加工】一般于种后第3~4年采收。秋季花开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根茎,干燥,主根习称“三七”,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须根习称“绒根”
  【性状鉴别】
  药材 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
  
  筋条: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
  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深绿色或灰色。

  白 芷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产地】白芷产于河南长葛、禹县者习称“禹白芷';产于河北安国者习称“祁白芷”。杭白芷产于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习称“杭白芷”和“川白芷”。
  【采收加工】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长圆锥形,头粗尾细。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多数纵皱纹;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皮孔样横向突起散生,习称“疙瘩丁”,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性环状纹理。有支根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显粉性,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分泌腔),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气芳香,味辛、微苦。
  
  
  饮片:为类圆形或圆形厚片。外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切面白色或灰白色,具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当 归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甘肃岷县、武都、漳县、成县、文县等地。湖北、云南、四川等省也产。主为栽培。
  【采收加工】当归一般栽培至第二年秋末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放置,待水分稍蒸发后根变软时,捆成小把,上棚,以烟火慢慢熏干。
  【性状鉴别】
  药材 略呈圆柱形,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根头(归头)具环纹,上端圆钝,或具数个明显突出的根茎痕,有紫色或黄绿色的茎及叶鞘的残基;主根(归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柴性大、干枯无油或断面呈绿褐色者不可供药用
  
  饮片 当归:为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薄片。外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平坦,有裂隙,皮部厚,散有棕色油点,有淡棕色形成层环纹,木部色较淡。质柔韧,油润。有浓郁香气,味甘、辛、微苦。
  酒当归:形如当归片。切面深黄色或浅棕黄色,略有焦斑。香气浓郁,略有酒香气。

  羌 活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
  【产地】羌活主产于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宽叶羌活主产于四川、青海、陕西、河南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羌活:为圆柱状略弯曲的根茎。顶端具茎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色。节间缩短,呈紧密隆起的环状,形似蚕,习称“蚕羌”;节间延长,形如竹节状,习称“竹节羌”。节上有多数点状或瘤状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有多数裂隙,皮部黄棕色至暗棕色,油润,有棕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髓部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微苦而辛。
  
  
  宽叶羌活:为根茎及根。根茎类圆柱形,顶端具茎及叶鞘残基,根类圆锥形,有纵皱纹及皮孔;表面棕褐色,近根茎处有较密的环纹,习称“条羌”。有的根茎粗大,不规则结节状,顶部具数个茎基,根较细,习称“大头羌”。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味较淡。
  饮片 为类圆形、不规则横切或斜切片。外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切面外侧棕褐色,木部黄白色,有的可见放射状纹理。体轻,质脆。气香,味微苦而辛。

  前 胡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浙江、江苏、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呈不规则圆锥形、圆柱形或纺锤形,稍扭曲。外表黑褐色至灰黄色,根头部中央多有茎痕及纤维状叶鞘残基,上部有密集的细环纹,下部有纵沟、纵纹及横向皮孔。质较柔软,干者质硬,可折断,断面不整齐,淡黄白色,可见一棕色形成层环及放射状纹理,皮部散有多数棕黄色小油点,木质部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辛。

  川 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贵州、云南、陕西、湖北亦产。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茎叶及泥土,晒至半干后再烘干,撞去须根。
  【性状鉴别】
  药材: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可见波状环纹(形成层)及错综纹理,散有黄棕色小油点(油室)。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后微甜。
  
  
  饮片:为不规则厚片,外表面黄褐色,有皱缩纹。横切片切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小油点,可见明显波状环纹或多角形纹理。纵切片边缘不整齐,呈蝴蝶状,习称“蝴蝶片”,切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散有黄棕色小油点。质坚实。气浓香,味苦、辛、微甜。

  藁 本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及根。
  【产地】藁本主产于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辽藁本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茎叶枯萎或次春出苗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或烘干。
  【性状鉴别】
  药材 藁本: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稍扭曲。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纵皱纹,上侧残留数个凹陷的圆形茎基,下侧有多数点状突根痕及残根。体轻,质较硬,易折断,断面黄色或黄白色,纤维状,气浓香,味辛、苦、微麻。
  辽藁本:较小,根茎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柱状。有多数细长弯曲的根。
  饮片 藁本片:呈不规则的厚片。外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粗糙。切面黄色至浅黄褐色,具裂隙或孔洞,纤维性。气浓香,味辛、苦、微麻。
  辽藁本片:外表面可见根痕和残根突起呈毛刺状,或有呈枯朽空洞的老茎残基。切面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 

  防 风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干燥根。药材习称
  “关防风”。
  【产地】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现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至八九成干,捆成小把,再晒干。已抽花茎的植株其根老、质硬,称为“公防风”,质次不能药用。
  【性状鉴别】
  药材: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环纹上有的有棕褐色毛状残存叶基。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称“菊花心”,散生黄棕色油点,木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柴 胡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
  【产地】北柴胡主产于河北、河南、东北、陕西等地。南柴胡主产于江苏、安徽、东北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北柴胡: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根头膨大,顶端有3~15个残留的茎基或短纤维状的叶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呈片状纤维性,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饮片 
  北柴胡:呈不规则厚片。外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和支根痕。切面淡黄白色,纤维性。质硬。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片,外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有时可见根头处具细密环纹或有细毛状枯叶纤维。切面黄白色,平坦。具败油气。

  北沙参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山东、河北、辽宁、江苏等地。以江苏产者为道地药材。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稍晾,置沸水中烫后,除去外皮,干燥。或洗净直接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呈细长圆柱形。表面淡黄白色,略粗糙,偶有残存外皮。不去外皮的表面黄棕色,全体有细纵皱纹及纵沟,并有棕黄色点状细根痕;顶端常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上端稍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龙 胆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
  【产地】条叶龙胆主产于东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亦产。龙胆、三花龙胆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及内蒙古等省区。坚龙胆主产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
  【性状鉴别】
  药材 龙胆:根茎呈不规则块状,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圆柱形,略扭曲,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多有显著的横皱纹,下部较细,有纵皱纹及支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色较浅,呈点状环列。气微,味甚苦。
  坚龙胆:表面无横皱纹,外皮膜质,易脱落;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
  龙胆
  
  坚龙胆
  

  秦 艽
  【来源】
  为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
  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
  【产地】
  秦艽主产于甘肃、山西、陕西,以甘肃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粗茎秦艽主产于西南地区。
  麻花艽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小秦艽主产于河北、内蒙古及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和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
  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秦艽: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的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切断面略显油性,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殊,味苦、微涩。
  秦艽:
  
  麻花艽:
  
  麻花艽: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小秦艽: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棕黄色。主根通常一个,残存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黄白色。

  徐长卿 
  【来源】为萝藦科植物徐长卿的干燥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杂质,阴干
  【性状鉴别】
  药材:根茎呈不规则柱状,有盘节。有的顶端带有残茎,细圆柱形,断面中空;根茎节处周围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呈细长圆柱形,弯曲。表面淡黄白色至淡棕黄色,或棕色;具微细的纵皱纹,并有纤细的须根。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切断面皮部类白或黄白色,形成层环淡棕色,木部细小。气香,味微辛凉。
  

  白 前
  【来源】本品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干燥根茎和根
  【产地】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 柳叶白前: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节明显,顶端有残茎。质脆,断面中空,习称“鹅管白前”。节处簇生纤细弯曲的根,长可达10cm,直径不及1mm,有多次分枝呈毛须状,常盘曲成团。气微,味微甜。
  芫花叶白前:根茎较短小或略呈块状;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质较硬。根稍弯曲,直径约1mm,分枝少。
  柳叶白前:
  
  

  白 薇
  【来源】本品为萝藦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山东、安徽、辽宁、湖北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 根茎粗短,有结节,多弯曲。上面有圆形的茎痕,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表面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本部黄色。气微,味微苦。

  紫 草
  【来源】
  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或内蒙紫草的干燥根。依次称“软紫草”、“内蒙紫草”
  【产地】
  新疆紫草主产于新疆自治区。
  内蒙紫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等省区。
  【性状鉴别】
  药材 新疆紫草(软紫草):呈不规则的长圆柱形,多扭曲。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皮部疏松,呈条形片状,常10余层重叠,易剥落。顶端有的可见分歧的茎残基。体轻,质松软,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木部较小,黄白色或黄色。气特异,味微苦、涩。
  新疆紫草(软紫草):
  
  内蒙紫草:呈圆锥形或圆柱形,扭曲。根头部略粗大,顶端有残茎1个或多个,被短硬毛。表面紫红色或暗紫色,皮部略薄,常数层相叠,易剥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整齐,皮部紫红色,木部较小,黄白色。气特异,味涩。

  丹 参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
  主产于四川、安徽、江苏、陕西、河南及山东等省。主为栽培品。以四川栽培品产量最大,习称“川丹参”
  【性状鉴别】
  药材 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栽培品较粗壮。表面红棕色,具纵皱皮,外皮紧贴不易剥落,质坚实,断面较平整,略呈角质样
  饮片 丹参: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切面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有的呈角质样,皮部暗红棕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涩。

  黄 芩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产地】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至半干,撞去粗皮,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野生品:呈圆锥形,扭曲。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饮片 黄芩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有放射状纹理

  玄 参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浙江省。四川、湖北、江苏等省亦产。多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根。除去根茎、幼芽(供留种栽培用)、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天“发汗”,反复数次至内部变黑色,再晒干或烘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类圆柱形,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曲。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稀疏的横裂纹和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黑色,微有光泽。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
  饮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外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切面黑色,微有光泽,有的具裂隙,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
  
  

  地 黄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产地】主产于河南省武陟、温县、博爱等县。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洗净,鲜用者习称“鲜地黄”。将鲜生地缓缓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捏成团块,习称“生地黄”
  【性状鉴别】
  药材 鲜生地:呈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横长皮孔以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形,稍扁而扭曲。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饮片 生地黄: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切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

  胡黄连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干燥根茎。
  【产地】
  主产于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
  【性状鉴别】
  药材: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偶有分枝。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较密的环状节,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巴戟天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
  【产地】
  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须根及泥土,洗净,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为扁圆柱形,略弯曲。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具纵纹及横裂纹,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质坚韧,断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易与木部剥离;木部坚硬,黄棕色或黄白色。气微,味甘而微涩。
  
  饮片 
  巴戟肉:为除去木心的巴戟天小段或不规则块。表面灰黄或暗灰色,具纵纹和横裂纹。切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中空。气微,味甘、咸而微涩。
  盐巴戟天:形同巴戟肉,味微咸。
  制巴戟天:形同巴戟肉,表面黄色,味甘。

  茜 草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
  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 根茎呈结节状,丛生粗细不等的根。根呈圆柱形略弯曲或扭曲。表面红棕色或棕色,具细纵皱纹及少数细根痕;皮部易剥落,露出黄红色木部。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横切面皮部窄,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气微,味微苦,久嚼刺舌

  续 断
  【来源】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根头和须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置“发汗”至内部变绿色时,再烘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长圆柱形,略扁,有的微弯曲。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稍扭曲或明显扭曲的纵皱及沟纹,可见横裂的皮孔及少数须根痕。质软,久置干燥后变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墨绿色或棕色,横切面外缘褐色或淡褐色,木部黄褐色,导管束呈放射状排列。气微香,味苦、微甜而后涩。
  

  天花粉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
  【产地】
  栝楼根主产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等省。
  双边栝楼根主产于四川省。
  【性状鉴别】
  药材: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细根痕及略凹陷的横长的皮孔;有的有黄棕色外皮残留。质坚实,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横切面可见黄色木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纵切面可见黄色条纹状木质部。气微,味微苦。
  

  桔 梗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东北、华北产量较大,称“北桔梗”;华东地区质量较好,称“南桔梗”
  【采收加工】春、秋两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刮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的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根茎。质脆,断面不平坦,横切面可见放射状裂隙,皮部类白色,形成层环棕色,木部淡黄白色。气微、味微甜后稍苦。
  

  党 参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及东北各地。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洗净泥土,晒至半干,反复搓揉3~4次,晒至七八成干时,捆成小把,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党参:呈长圆柱形。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一半,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无;全体有纵皱纹及散在的横长皮孔样突起,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质稍硬或略带韧性,断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皮部淡黄白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黄色。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素花党参(西党参):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根头下致密的环状横纹常达全长的一半以上。断面裂隙较多,皮部灰白色至淡棕色。
  川党参: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明显不规则的纵沟。质较软而结实,断面裂隙较少,皮部黄白色。

  南沙参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后趁鲜刮去粗皮,洗净,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凹陷处常有残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的环纹,下部有纵纹及纵沟。顶端具1或2个根茎。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气微,味微甘。
  饮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切面黄白色或类白色,有多数不规则裂隙,呈花纹状;周边黄白色或淡棕黄色,皱缩。质轻。气微,味微甘。
  
  

  木 香
  【来源】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
  【产地】
  主产于云南省。四川、西藏亦产。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
  秋、冬两季采挖2~3年生的根,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切段或纵剖为瓣,干燥后撞去粗皮。
  【性状鉴别】
  药材 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周边灰黄色或浅棕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气香特异,味微苦。
  
  
  饮片 木香: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切面中部有明显菊花心状的放射纹理,形成层环棕色,褐色油点(油室)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苦。

  白 术
  【来源】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挖取2~3年生的根茎,除去泥沙,烘干,称烘术;或晒干,称晒术;再除去须根。
  【性状鉴别】
  药材 呈不规则的肥厚团块。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饮片 白术:呈不规则厚片。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切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散生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木部具放射状纹理,烘干者切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质坚实。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苍 术
  【来源】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
  【产地】茅苍术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等省。北苍术主产于华北及西北地区。
  【采收加工】春、秋两季挖取根茎,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
  【性状鉴别】药材 茅苍术: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的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的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北苍术:呈疙瘩块状或结节状圆柱形。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黄棕色。质较疏松,断面散有黄棕色油室。香气较淡,味辛、苦。
  
  
  饮片 苍术:呈不规则类圆形或条形厚片,外表面灰棕色至黄棕色,有皱纹,有时可见根痕。切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的油室,有的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紫 菀
  【来源】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状鉴别】
  药材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叶的残基,质稍硬。根茎簇生多数细根,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
  

  三 棱
  【来源】
  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削去外皮的干燥块茎。药材商品称“荆三棱”。
  【产地】
  主产于江苏、河南、山东、江西等地。
  【采收加工】
  冬季至次年春采挖,洗净,削去外皮,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圆锥形,略扁。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刀削痕,须根痕小点状,略呈横向环状排列。体重,质坚实。气微,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
  饮片 三棱:呈类圆形的薄片。外表面灰棕色。切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粗糙,有多数明显的细筋脉点。气微,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
  
  

  泽 泻
  【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
  【产地】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省。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除去茎叶、须根,洗净,干燥,装入竹筐中撞去须根及粗皮
  【性状鉴别】
  药材 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和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饮片 泽泻:为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可见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切面黄白色至淡黄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香 附
  【来源】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
  【产地】
  主产于山东、浙江、湖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多呈纺锤形,有的略弯曲。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并有6~10个略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未除净的棕色毛须及须根断痕;去净毛须者较光滑,环节不明显。质硬,经蒸煮者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角质样;生晒者断面色白而显粉性,内皮层环纹明显,中柱色较深,点状维管束散在。气香,味微苦。
  

  天南星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
  【性状鉴别】
  药材 呈扁球形,高1~2cm,直径1.5~6.5cm。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较光滑,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有的块茎周边具小扁球状侧芽。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不平坦,色白,粉性。气微辛,味麻辣。
  
  饮片 生天南星:性状鉴别同药材。
  制天南星: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黄色或淡棕色,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光滑。气微,味涩,微麻。。
  胆南星:呈方块状或圆柱状。棕黄色、灰棕色或棕黑色。质硬。气微腥,味苦

  半 夏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采收加工】夏、秋两季均可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类球形,有的稍扁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饮片 
  清半夏: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呈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黏牙
  法半夏: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石菖蒲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
  【产地】
  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省。
  【性状鉴别】
  药材: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均的环节,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鳞毛状的叶基残余。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纹明显,并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
  
  

  百 部
  【来源】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
  【产地】直立百部和蔓生百部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山东等地。对叶百部主产于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四川、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取出,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直立百部:呈纺锤形,上端较细长,皱缩弯曲。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不规则深纵沟,间或有横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淡黄棕色或黄白色,皮部较宽,中柱扁缩。气微,味甘、苦。
  
  蔓生百部:两端稍狭细,表面多不规则皱褶及横皱纹
  对叶百部:呈长纺锤形或长条形。表面浅黄棕色至灰棕色,具浅纵皱纹或不规则纵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至暗棕色,中柱较大,髓部类白色

  川贝母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按药材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产地】
  川贝母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
  暗紫贝母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青海等地;
  甘肃贝母主产于甘肃、青海、四川等省;
  梭砂贝母主产于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
  太白贝母主产于重庆、湖北,四川、陕西等省亦产
  瓦布贝母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后两者为栽培品。
  【性状鉴别】
  药材 野生品: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的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栽培品: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2.0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浙贝母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产地】
  主产于浙江宁波地区。江苏、安徽、湖南亦产。多系栽培。
  【采收加工】
  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按大小分两种规格,直径在3.5cm以上者摘除心芽加工成“大贝”;直径在3.5cm以下者整取,加工成“珠贝”。
  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心芽,趁鲜切成厚片,冼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性状鉴别】
  药材 大贝:为鳞茎外层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球形。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呈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及干缩的残茎。
  
  
  
  饮片 浙贝片: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外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黄 精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根茎。按药材形状不同,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
  【产地】滇黄精主产于贵州、广西、云南等地;黄精主产于河北、内蒙古、陕西等地;多花黄精主产于贵州、湖南、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大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长可达10cm以上。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有皱纹及须根痕,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周围凹入,中部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鸡头黄精:呈结节状弯柱形,略呈圆锥形,常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茎痕圆形。
  
  
  
  姜形黄精:呈长条结节块状,长短不等,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表面灰黄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
  味苦者不可用药
  饮片 黄精:呈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淡黄色至黄棕色,切面略呈角质样,淡黄色至黄棕色,可见多数淡黄色筋脉小点。质稍硬而韧。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玉 竹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湖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无硬心,晒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长圆柱形,略扁,少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具纵皱纹和微隆起的环节,有白色圆点状须根痕和圆盘状茎痕。质硬而脆或稍软,易折断,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气微,味甘,嚼之发黏。
  饮片:呈不规则的厚片或段。外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有时可见环节。切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气微,味甘,嚼之发黏
  

  重 楼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
  【产地】
  主产于云南、四川、广西、陕西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呈结节状扁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外皮脱落处呈白色;密具层状突起的粗环纹,一面结节明显,结节上具椭圆形凹陷茎痕,另一面有疏生的须根或疣状须根痕。顶端具鳞叶和茎的残基。质坚实,断面平坦,白色至浅棕色,粉性或角质。气微,味微苦、麻

  土茯苓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
  【产地】
  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略呈圆柱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切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气微,味微甘、涩。
  

  天 冬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干燥块根。
  【产地】主产于贵州、四川、广西等地。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茎基和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呈长纺锤形,略弯曲。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浅不等的纵皱纹,偶有残存的灰棕色外皮。质硬或柔润,有黏性,断面角质样,中柱黄白色。气微,味甜、微苦。
  饮片:呈类圆形的薄片。切面淡黄白色或淡棕色,角质样,半透明,具黏性,中心黄白色。气微,味甜、微苦。
  

  麦 冬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
  【产地】
  主产浙江慈溪、余姚、净山、杭州,称杭麦冬;主产四川绵阳地区三台县者,称川麦冬。多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
  杭麦冬于栽培后第三年小满至夏至采挖,川麦冬于栽培第二年清明至谷雨采挖,剪取块根,洗净,反复曝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
  【性状鉴别】
  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cm,直径0.3~0.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皱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
  

  知 母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河北省。山西、内蒙古、陕西及东北的西部亦产。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残基及须根,去掉泥土,晒干,习称“毛知母”;鲜时剥去外皮,晒干,习称“知母肉”(光知母)
  【性状鉴别】
  药材 毛知母: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知母肉:已去净外皮,表面黄白色,有扭曲的沟纹,有的可见叶痕及根痕。
  
  
  

  山 药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河南省的温县、武陟、博爱、沁阳等县(旧怀庆府)。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亦产。均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干燥,即为“毛山药”;或选择肥大顺直的毛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性状鉴别】
  药材 毛山药: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的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饮片 山药:呈类圆形厚片,表面类白色或淡黄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富粉性。
  
  
  

  射 干
  【来源】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河南、湖北、江苏、安徽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呈不规则的结节状。表面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有较密的环纹。上面有数个圆盘状凹陷的茎痕,偶有茎基残存;下面有残留的细根及根痕。质硬,断面黄色,颗粒性。气微,味苦、微辛。

  莪 术
  【来源】为姜科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后者习称“温莪术”。
  【产地】蓬莪术主产于四川、福建、广东等地;广西莪术主产于广西;温莪术主产于浙江、四川、台湾、江西等地。
  【采收加工】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或低温干燥后除去须根和杂质。
  【性状鉴别】
  药材 蓬莪术:呈卵圆形、长卵形、圆锥形或长纺锤形,顶端多钝尖,基部钝圆。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上部环节突起,有圆形微凹的须根痕或有残留的须根,有的可见刀削痕。体重,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至蓝褐色,蜡样,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层与中柱易分离,内皮层环纹棕褐色。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广西莪术:环节稍突起,断面黄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黄色粉末,内皮层环纹黄白色。
  温莪术:断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黄色至黄棕色粉末。气香或微香。
  饮片 莪术: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灰黄色或灰棕色,有时可见环节或须根痕,切面黄绿色、黄棕色或棕褐色,内皮层环纹明显,散在“筋脉”小点。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姜 黄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福建等省。
  【采收加工】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去净泥土和茎叶,冼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撞去须根
  【性状鉴别】
  药材 圆形姜黄:为主根茎,呈不规则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常弯曲,有的具短叉状分枝。表面深黄色,粗糙,有皱缩纹理和明显环节,并有圆形分枝痕及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气香特异,味苦、辛。

   郁 金
  【来源】
  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
  前两者分别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
  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
  【采收加工】
  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泥沙及须根,蒸或煮至透心,干燥。
浙江地区用郁金的叶烧灰后,与块根拌和,既能使根颜色变黑,又容易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温郁金: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稍扁,有的微弯曲,两端渐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规则纵皱纹,纵纹隆起处色较浅。质坚实,横断面灰棕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气微香,味微苦。
  黄丝郁金:呈纺锤形。表面棕灰色或灰黄色,具细皱纹。断面橙黄色,外周棕黄色至棕红色。气芳香,味辛辣。
  桂郁金:呈长圆锥形或长圆形。表面具疏浅纵纹或较粗糙网状皱纹。气微,味微辛苦。
  绿丝郁金:呈长椭圆形,较粗壮,长1.5~3.5cm,直径1~1.2cm。气微、味淡。
  饮片 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的薄片,外表面灰黄色、灰褐色至灰棕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切面灰棕色、橙黄色至灰黑色,角质样。内皮层环明显。

  天 麻
  【来源】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省。东北及华北各地亦产。
  【采收加工】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除去地上苗茎,立即洗净,蒸透心,敞开低温(60℃以下)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点状突起(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底部有圆脐形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

  饮片:呈不规则的薄片,外表面淡黄色至淡黄棕色,有时可见点状排成的横环纹,切面黄白色或淡棕色,角质样,半透明
  气微,味甘。

  白 及
  【来源】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
  【产地】主产于贵州、四川、云南、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不规则扁球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突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类白色,角质样。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