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业财融合——基建项目财务管理之超越

 繁星1 2019-09-26

曾经在《基建技改项目财务管理——验收才是王道》中提及,“业财融合”是体现基建技改项目财务管理水平的分水岭。当然“业财融合”对基建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认知能力、协调能力等也提出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工作复杂程度和工作量增加不少。

一、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使命

(一)初步设计要求达到的目标就是项目的建设目标

达到初步设计要求,完成国家交办的任务,是基建工作的最终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工程验收达标、资金控制得当、过程合法合规

(二)基建项目财会人员被赋予管理职能

过程管理对于基建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过程管理完结于整个项目验收通过因此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职责不止于记账加付款,更重要和更大量的工作是与项目管理和施工管理一起,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和完成。管控资金使用,对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合法合规做出专业判断是重点和难点。

只有对项目建设有相当程度的理解,才可能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主导权。也才能在该付钱时赶着付,不该付时坚决卡;该省的钱尽力省,该追加的敢于果断追加。按现在的说法——一脚油门一脚刹车,既要鞭策项目快速推进,也能在必要时果断勒住缰绳。

工程款支付的控制重点是施工进度与支付进度是否匹配。施工方当然巴不得进场第一天把工程款全部收完,然后就可以有较大话语权,因此财务管理重点在于防范付款过多或过早

很多客观原因导致己方现场管理的立场不能和财务管理完全一致。比如工程进度的压力,可能就希望工程款支付得快一点。再者,毕竟现场管理和施工方是低头不见抬头见,随时随地都在打交道,策略上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和伸缩性。更重要的是,工地上的甲、乙方从根本上是合作关系,各司其职、和谐共进才应是主旋律。如果所有事情丁对丁卯对卯,弄的跟仇人似的,工作不好推动不说,进度、质量又如何保证?

所以,己方施工管理和监理有时对工程进度的审核就不一定达到财务设想的严谨程度,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或者可左可右的,可能会有一定让步,而这个度比较难把握。

此时财务就成了最后一道关,对于情况属实、工程必须的,该支持现场工作的当然坚定支持;但确有不当的,还是要顶住,否则一旦支付工程款,就完全失去对施工方的约束力。因此,财务管理不仅仅是与施工方的博弈,有时也要对自己人起到监督、复核,同时也是保护的作用。财务人能否提出有理有利有节的意见,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显然,没有对工程建设相当的了解,多半“这个那个”东拉西扯不起作用。反而让对方明白人一眼看破,首先细细分析一下现场的具体情况(未必不实,但表述上倾向于对表述者有利),然后再讲那么一点点专业知识,结论就不偏不倚地走上了对方控制的轨道。

简单举个例,一栋普通20层的办公楼修了5层,施工方要70%的工程款,明显是漫天要价。但如果是高抗震净化厂房,地板才完工就要求按70%的进度支付工程款,是否看起来更不合理?

实际上高抗震净化厂房地下有巨大的筏板,接着是下夹层,再上面华夫板。对整个施工过程而言,地板完工时大部分土建工作都已完成,就只剩下房顶了。很明显,不同的工程具有相当大的差别,这需要知道。

(三)解决“三段脱节”问题

要充分发挥财务的基建项目管理职能,除较强的财会知识以外,还需要解决“三段脱节”问题。

工程项目很多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三段脱节导致管理混乱和停滞不前。所谓“三段脱节”,指的是项目管理、施工管理、财务管理的工作脱节,搞项目的不懂施工不懂财务;搞施工的不懂财务不懂项目;搞财务的不懂项目不懂施工。脱节的火车开不了,脱节的工作当然也干不好。

要解决“脱节”,方法自然就是“融合”。单从财务管理来说,需要向项目管理和施工管理渗透,尽量参与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工作,财务管理就靠谱一些。

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项目单位都没有安排或者忽略了财会人员切入前期工作的机会,造成财会人员对建设项目的了解基本上都是从《初设批复》开始的。更外行的还有项目建设都基本完工了,对初设概算表都没啥印象。如果会计核算与“初设概算表”脱节,取数、编表、审计、验收就没有一个不头疼。

因此,各项目单位最好能建立财会人员参与前期工作的机制,以便名正言顺的参与,不至于被人当成多管闲事。

到了项目实施阶段,财会人员更应尽量多去参与各种现场事务,谈价、勘察、收方、变更、结算、招标(当初我这个会计就曾经编写公开招标文件中玻璃幕墙Low-e玻璃的标准部分)等。

竣工决算审计要顺利,需要在熟悉基建业务基础上参与结算审计,这样,结算审计报告才能支撑决算审计,编制竣工决算报告才比较轻松。特别是类似单项工程这些需要分离的费用,如果结算审计没有分好,那真是决算审计的一大障碍。

二、能力拓展——功夫在事外

(一)关注办公室外的实务

一般而言,要把事情做好,往往功夫在事外,只是围着那点事情团团转,不太可能做得好的。就像考驾照学开直线一样,眼神在车头上肯定跑偏,多半看的越远开得越直。因此基建项目财务管理万万不要死盯着那本账

我们通常能见到学到所谓的“实务”,基本上在电脑里和账本上,没有脱离办公室。真正支撑它的具体业务才是事实的源头,也就是所谓“所以然”,坐在电脑面前是搞不清楚的。

会计业务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专业判断的基础来源于三个方面:①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②业务的理解深度;③专业知识与业务结合的紧密程度。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叫“判断”,只能叫“以为……”。

学习的目的是构建观察力和判断力,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尽量多看多听多想,把各种东西融合,需要时才能灵活应用。

(二)施工现场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要发挥监督控制作用,多去施工现场大有帮助,这也算是会计“账实相符”的一种体现。

去现场不能像跟团一日游,上车睡觉,下车撒尿,走前拍个照,回来啥也不知道。不要怕脏了衣服湿了足,戴上安全帽,穿上橡胶靴,跟着现场管理、监理到处转悠,有人说事停下来听听,甚至参与一下讨论,不懂的多问多看,多去得几次必能有所收获。

开始不懂没有关系,把自己当傻子去学就行了,自己先把自己当傻子总比到时候被别人当傻子强很多。

曾经有个基建技改项目,纯水制备系统进场开始安装不久,供方报告需要追加部分纯水管道敷设,大约150万元。

也不知什么原因,居然落到我头上去核实这个事情。没办法先去现场转一圈再说,找到现场供水施工管理工程师,他建议先看看管道施工图,一边看一边给我讲,然后我们发现在另外的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图上已经敷设了该纯水管道,不需要纯水设备供方做了。

去现场找人问问再翻翻施工图,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没去核实,同意了追加合同,机电安装公司这方很可能不会吭声,白捡钱的事情他为啥不干?就算机电安装公司如实报告工程重复的问题,纯水设备供应商多半也会以管道工程已经备料施工为由,要求甲方支付部分工程款或赔偿,仍会造成一定损失。

(三)功夫在事外

有些事情和专业知识无关,但跟个人的判断力强相关。

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很小的比价采购,来自两家公司的报价表摆在一起,虽然报价不同,但出错的地方一模一样。还有一次,一家公司每种货物的报价都比另一家低一块钱,非常高的一致性。差不多有20种货物的采购合同,报价会如此精确?凭常识来判断就不可能。类似情况要严肃对待,坚决制止,不可放过。

有家建筑安装公司来找我要400万元工人工资,说300人在现场工作3个月了。按说平均才4千块/人·月,也合情理。但只听他说不踏实,所以决定去现场看看。第二天我独自去工地挨个数人头(他们有统一工作服),数下来大约180人。然后我给他说你们工地200人是差不多的,没有300人。他还想跟我争,我说我去工地数过,他就不吭声了。事情不复杂,办法很简单,就看你舍不舍得花点功夫在事外

三、会计挣扎求生的本能需求

(一)“业财融合”的迫切性

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冲击,会计行业如生存之民工,越来越艰难。已经有声音提出取消会计专业,将其融入其他实体学科。“业财融合”对于财会人员来说,成了刻不容缓、关乎存亡的选择。与其如此,不如财务主动“融合”业务。

不能打败他就加入他,也是一种策略。

(二)标准化流程逐渐取代核算会计的趋势

不久的将来,基建项目会计核算也会轻松实现标准化,甚至审计都可以不靠人工,直接从标准账套导出数据到标准报表,和初设概算表一比对就出结论。

到那时,会计还可以做的可能就是过程控制中的一些业务与财务的结合点。如果不参与业务,还像以前简单记记账,只怕是一厢情愿了。

(三)已可见的现实趋势

话说回来,专业之间的分分合合本就是历史潮流的变化趋势,大可不必以为末日降临。但是我们应该做好准备,以便在分合之间游刃有余,进退自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