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是个有信仰的旅行探险家, 现在的许多“修心之旅”,还以他的名字命名。 有人说, 他是个悲催的“臣子”,死后还被人掘墓,因为皇帝想看看他的尸身,是否有瑞相,以此来验证他的修行。 有人说,他是鼻祖级“心灵导师”, “门徒”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千年绵延不绝,前几年,还因为走入许巍的歌中被传为佳话。 他,就是大唐玄奘。 他浩瀚厚重的一生,不是俺这样的草芥晚辈能描绘的, 在此,仅撷取几个片段,是感怀,更是致敬。 01 刚到凉州,遇到都督大人的不太温柔地劝退。幸好当地的慧威法师很钦佩玄奘求法的壮志,便派两名弟子护送他,沿着祁连山北麓,夜奔了。 然而,胳膊拧不过大腿, 他们很快被凉州官兵追上了。木想到的是, 送追捕令的州吏李昌原是个佛教徒,看着大师身边护送的人都跑光了,还要孤身上路, 便在眼泪涌上眼眶之前, 翻转了剧情, 一把撕毁了拘捕令。 追捕令撕了, 但路是跑不了了,没有护照寸步难行,何况大漠茫茫,插翅难飞。就这样, 玄奘被困在小寺一个多月,直到一位名叫石磐陀的胡人答应作向导。 胡人壮志豪情地陪了他没走多远, 就觉得这一去八成有去无回,还有生之眷恋的胡人,在“逃学”之前, 送了他一匹宝马, 不, 老马。 那种,让人一看,就不知, 是他要”照顾“玄奘,还是玄奘要照顾它的。 “别小看它,它可是一匹识途老马。” 就这样,一人一马上路, 在第一座海关(烽火台)时,就差点被乱箭射死。幸好,海关王祥也信仰佛教, 帮助他越过了接下来四座烽火台, 至此, 他算正式出国,踏上了茫茫西行路。 。 玄奘走了一百多里后,迷路了。
03 和尚还是那个和尚,长安还是不是原来的长安? 玄奘归来,内心是忐忑的。 毕竟当初“私自出关”,十七年过去,这账还要不要算? “管不了那么多了,译经为大!” 天竺没有纸,经文写在树叶上,叫贝叶经。 玄奘把这一捆捆树叶背回来时,又多了几块腹肌。 隔着袈裟,也能依稀看见他健壮的轮廓。 眼前一亮的太宗便紧紧握住玄奘的手,深情说道,“还俗吧,国家需要你!” 玄奘微笑着,推开太宗的手,轻轻答,“别闹。” 03 唐太宗时代,玄奘过了几年好日子。 当时长安百姓,为见这位网红僧人,在寺庙前排起了长龙 唐太宗默默派人维持秩序,好让他能专心译经。 后来,唐太宗驾崩, 玄奘就开始了被政治与名声所累, 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日子。 公元655年,大唐风起云涌。 王皇后诬名被废,武昭仪册封皇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一干旧臣纷纷被贬。 病榻之上,玄奘接到一纸诏书,命他只身前往,随驾出行东都洛阳。名为随驾,实为软禁,若干年后,再回长安,他只剩孤身一人。 从此,他把自己“流放”到了偏远寒湿的玉华寺(他早年取经时得了寒疾,住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养生的)。 在玉华寺,他知道生命已到尽头:“今年我六十五岁了,一定会死在这座玉华寺里,佛经数量巨大,我经常担心翻不完,你们大家加把劲儿,努力一点,不要怕辛劳。” 他是倔强的, 取经路上,“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 政治争斗中, 他宁可受排挤,也绝不屈膝, 而这次, 他却是平生第一次发出了这不自信的、怕自己的工作无法完成的担忧之辞。 实际上, 实由于多年劳累,在翻译完《大般若经》后,他就觉得自己体力开始衰竭,甚至觉得自己行将就木。不久,他又对弟子们说了一段话,几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遗言: 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屏远。 此后,梦中, 常现白莲盛绽,天人供养之瑞。 二月初四夜,玄奘大师右手支撑着头部,左手舒放在左腿之上,非常平缓地,右胁而卧,再也不动半分了。 二月初五夜半时分,他的弟子问玄奘大师: “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 大师答:得生。 这是玄奘大师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最后两个字。 大师逝后, 高宗想看看,玄奘是不是真有修为,就命人把玄奘的坟墓挖开。 只见玄奘,“定慧所薰,全身不坏”、“经久埋痤,色相如初”。 之后便把他葬在了少陵原。 他以血肉之躯为汉传佛教的千年菩提路奠基,他用一生沧桑为无数人指出了安宁自在之路。。。 从这首蓝莲花中, 或许, 你能听出他的孤独与向往 艰辛与自在 …… 《玄奘西行的真实经历,读完太震撼》公众号,活法,作者郑栗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