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周小盈:画画要不断冒险与探索,是一辈子的事,急不得

 泊木沐 2019-09-27

小么与豆豆》 之一

50cm×52cm

“自然之境,花鸟意象”

我是出生于海边的孩子。海岛丛林广布,保有优良的自然环境,让我有条件成长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能时时去感受它。

我热爱着它。

自然界中的飞鸟鱼虫,花草果木,这些“不会人言”的动物和植物们,都可爱极了。它们与人类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与物情物态,十分吸引我。从小最大的乐趣便是一个人安静地与它们相处,观察、研究它们。随着年岁渐长,阅历俞丰,对事物的认知自是多了许多感悟,再去体悟这些自然界中的小生灵们,能感受到许多能人类产生共鸣的情感。植物也好动物也好,它们无论在野外独自努力生存的样子,还被养在人的身旁,得到用心照料后对主人展现出最佳姿态的样子,都是非常有魅力,有着各种不同的美感。我希望可以去描绘、刻画它们这样富有意趣与情感的状态。因而,可以攻读花鸟画专业,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丽日

200cm×190cm

《丽日》创作谈

作品《丽日》取材于版纳景洪。2016年跟本科一起下乡到云南写生,学弟学妹们定点在了版纳植物园,我与同来的同学为了多取材,想要各处走走。在旅店老板介绍下,来到了版纳首府——景洪。兜转中,走到当地一个傣民的大寨子里,富有特色的民居和民俗令我们又惊奇,又欣喜。

时至正午,阳光明媚,我们经过一户傣楼的院子,院子中间种着一棵很大的曼陀罗,黄色的曼陀罗花一串一串,金铃般,重重地坠下来,开得很旺。花下,一对蓝孔雀正在悠然踱着小步,神情自若,阳光投在它们的翎羽之上,泛起圈圈蓝绿色的光,美丽极了。几只小孔雀则围在孔雀妈妈身边,于花荫中穿走,嬉戏。它们还没有“着色”,灰扑扑的一团,也非常可爱。

如此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场景,在版纳却十分日常,在这里,孔雀与人类,和睦相处着。当即便想要将这幅场景画下来。

以往对孔雀的印象,只局限于动物园中看到的它们:纤细,华美,艳丽,高高在上。而眼前自由生活着的孔雀,却让我感受到了它们气质的别面——原来,它们也可以是质朴而温情的。因而在《丽日》创作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此种情感,减淡孔雀“艳丽”、“高傲”的固有印象,它们的造型和色彩都刻意进行了“朴拙化”处理。又为了弱化距离感,体现孔雀“家庭”的氛围,构图上取用了平视视角;再利用前面的曼陀罗花丛,制造出画面的空间关系。希望能在这张画中,再现那美丽的一日,我眼中所见,心中所一直惦念着的美好景象。

《芳华》系列之一

48cm×48cm

《芳华》系列之二

48cm×48cm

《芳华》系列创作随想

《芳华》系列所画的是我自己养的兰花。寒来暑往,看着它们所经历的——从小苗,长成,抽出花芽;花开,花落,结籽;老去,枯萎,又从旁边的根系中抽出新的茎芽。很感慨:其实,何止“女人如花”呢,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不都是这么一个过程和轮回吗?花开时自然是最吸引视线的,但生命状态中的每一个时间截点,我觉得都可以称之为“芳华”。稚嫩或成熟,青春与迟暮,每一个阶段都有属于它独特的美感。因此,想以身边朝夕相处的兰花为题材,以“芳华”为名,将它们周而复始,各个阶段的美丽,留存于画面之中。这也是我想要一直画下去的主题创作系列,因为只要用心体会,就能发现我们的身边,实在有太多这样的美好。

《小么与豆豆》组画

52cm×50cm×6

我的绘画研究方向是没骨花鸟画,“撞水撞粉”这种技法是我很喜欢运用的。我称它为“水与墨、色、在熟宣纸上进行的游戏”。这是一种实践起来可让人玩得乐此不疲的技法,可探索性非常强。水与墨、颜料在熟宣上相溶、相碰撞,效果随机,不会雷同,令人期待。

小么与豆豆》 之三

50cm×52cm

小么与豆豆》 之五

50cm×52cm

小么与豆豆》 之七

50cm×52cm

小么与豆豆》之二

50cm×52cm

小么与豆豆》之四

50cm×52cm

小么与豆豆》之六

50cm×52cm

花鸟画虽在中国美术史中发展得相对山水、人物画较晚,但它技法的丰富性却有种后来居上之势。没骨画法便是很具代表性的花鸟画技法之一。它既结合有工笔和写意两种技法的美感:工笔的严谨、写意的爽放。又避开了两者比较“极端”的地方:不需要工笔的繁复渲染,也不需要写意对笔墨那么严苛的要求。所能营造的画面效果也很多样,可浅画几层,略加收拾呈现剔透、清灵的效果,也可依据撞出来的色层,在对象的结构点上再加以叠色层的堆叠,营造出或斑驳、或厚重的画面效果,等等。

《萌萌》组画

180cm×45cm×3

《萌萌》创作谈

《萌萌》是在动物园的熊猫馆,看到了“滚滚”们和园区内许多竹编元素:玩具、背篓、箩筐等竹玩意同框的场景,便觉得:造型圆滚滚、团团球的小熊猫和编织繁复规律的竹制品真是非常有趣的组合,便想尝试着去表现这样的画面。

《萌萌》局部

《萌萌》局部

《萌萌》局部

此组作品创作时在色彩分布上也做了夸张,刻意强调藤条的黄,令它能与熊猫的黑白形成更强烈、更富装饰性的视觉效果。同时,软乎乎、圆成团、看起来毫无结构感可言的“滚滚”这类动物,该如何去处理它的造型?毛蓬蓬的感觉又该如何表达并能与画面的其他元素协调呢?这是难点,而这也是我非常有兴趣,想要去尝试和“挑战”的。

《金秋》

180cm×45cm

《静夜》

180cm×45cm

海边生,海边长,这段经历使我对海岛特有的阳光有着特殊的情感。由于空气的高透明度,这里的阳光是能被肉眼看见的,那是一种垂挂于天地间,剔透的金黄色,在我的记忆中,温暖而美好。我也希望我的画面能给人这样的观感,是温暖的,舒心的。

刚接触绘画时,学习的是西洋画,由于对于光的特殊情感,我十分迷恋去描绘事物在自然光线下的状态,那种物体的固有色被自然光笼罩住,呈现出的不确定、朦胧的光色,非常迷人。

这段描绘光与色的日子,十分愉悦。也得益于这一段经历,让我培养了对构成和色块的敏感,这对于之后的中国画学习多有益处。当时的一些画作,虽很稚嫩,可至今看来,那记录下了我对绘画之“美”最初的理解和感动。

《水粉静物》是当时写生课堂,桌上的静物在下午投进来课室的灿烂阳光下,一片金黄的样子。

《静物写生》一

水粉

78cm×110cm

《静物写生》二

水粉

110cm×78cm

《女人体》课堂写生也是如此,强烈的阳光从窗口透入,将课室笼罩起来,灰黑色的地板仿佛泛起一层淡淡的蓝色,整个空间斑斑驳驳,模特也溶没在了这光色之中。

《女人体》

布面油画

50cm×50cm

2008年

《五点半》描绘的是当时租住的屋子,下午五点半,柔和的夕阳罩进来屋子的样子。

《下午五点》

布面油画

50cm×50cm

2008年

很庆幸,在艺术的启蒙与探索阶段,都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本科的恩师告诉我们,画画是更长久的事,一辈子的事,不要急。而研究生时的导师梁如洁教授,采用的是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她并不会为了能保证画面的最后效果而要求学生用“保险”的方式去画画。即使是学生想在创作时尝试新的题材或技法实验,只要有自己的想法,且能做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实施方案,能让她看到努力和决心,她都会给予支持,并且在旁认真辅导,与学生一起“冒险”。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延续性的,短短三年所得的收获,可以在今后的创作之路中,消化很久。感恩导师!

今后的创作之路,依然是不忘初心,寻找自我之旅。

《鱼游图》

38cm×38cm

《花卉写生》

38cm×38cm

《花卉写生》二

38cm×38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