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溃疡性口腔炎

 秋霜了无痕 2019-09-27

小儿溃疡性口腔炎,多继发于外感高热症。患儿高热持续,甚则旬余不退,舌红或绛,苔糜黄腻,脉数,口腔粘膜及舌边、舌面有大小不等的溃疡,齿龈红肿,有的出血,亦可延及咽喉。患儿疼痛不安,日夜吵闹,饮食受碍,便结尿赤。血检白细胞正常或偏高,用抗生素无效。此为邪热实证,由心火及脾胃火热所致,舌为心苗,口为脾窍,龈为胃之络,故发为口炎龈肿。又心与小肠为表里,心胃之热传于小肠,则小溲短赤,大便干燥。经云: “热者寒之,实者泻之”,正是本病的治疗原则。据此,用导赤散加味治之,效果很好。

方药组成: 淡竹叶6克、小生地9克、生甘草3克、木通4.5克、黄连1.8~3克、生石膏18克 (先煎)、活芦根30克、碧玉散12克 (包)、人中白6克。如便秘,加生军6克,以泻实火; 有表热,去人中白,加银花、连翘; 有咳嗽,加桔梗、象贝,以泄热止咳。外用冰硼散涂口舌,1日2次。

例1 心胃火炎 云某 女 14个月 门诊号: 302621978年1月20日初诊: 发热6天,T: 39℃左右。内热熏蒸,口腔溃疡,牙龈红肿,舌质红,苔薄腻,烦躁不安,便秘干结,小溲黄赤。心胃火热上炎,亟须清热泻火。

处方:川连2.4克 生石膏24克 淡竹叶6克 木通3克 生甘草3克 连翘9克 碧玉散12克 (包) 活芦根30克 生军6克 3剂1月23日二诊: 服药2剂,大便即通。热度已退,溃疡亦平,安静入睡,再清余火。

原方去石膏、生军,加花粉9克。3剂。服后病愈而安。

按: 本例之病机为心胃里热,实火上炎,故治以导赤散加减。因舌为心苗,龈有胃络,若心胃实热蕴结,则火腾上灼于口。导赤散原能清泻心火下行,本例苔腻而去生地,兼有阳明实热,故加石膏、生军,又以连翘、碧玉散一以疏散解热,一以清利湿火也。

例2 阴火上腾 闵某 男 10岁 门诊号: 2029531975年2月20日初诊: 口疮已一年余,时有低热起伏,咽痛怕冷,面色不华,胃纳欠佳,大便稀软,小溲通长,舌淡苔白,脉沉细。症属阴火上腾,治以温养敛火。处方:细辛1.8克 干姜2.4克 黑附片4.5克 生草3克 生熟地各15克 麦冬9克 白芍9克 牡蛎18克 (先入) 乌梅4.5克 4剂2月24日二诊: 口疮初敛,咽痛已止,胃纳稍动,舌质淡白,再以温阳。宗原法出入。

上方去细辛,加党参9克,5剂。

后又续进7剂。

3月10日三诊: 口疮已和,纳佳便调,自感畏冷,面色萎黄。是为禀弱本虚,当有温养脾肾调扶之。处方:熟地15克 附片4.5克 干姜3克 桂枝3克 党参6克 焦白术9克 乌梅6克 牡蛎24克 (先入) 白芍9克 生草2.4克 7剂。

药后诸症均安。

按: 口疮之虚证,有阴亏与阳弱之别。阳虚之口疮,又有脾虚、肾虚的不同。肾虚火浮者附桂主之,尚为人知; 脾虚阳泛者,理中主之,则较少见。后者前贤曾屡论及,如陈飞霞氏指出: “口疮服凉药不效,乃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而无制,宜理中汤,收其浮游之火……若吐泻后口中生疮,亦是虚火,理中汤”。尤在泾氏亦谓: “盖土温则火敛,……脾胃虚衰之火,被迫上炎,作为口疮”。本例之病机似更复杂,其纳差便软为脾虚,而咽痛溲长又为肾虚,故认为是脾肾阳弱,虚火上浮。初方时附、辛、地与姜、草同用,温养脾肾,药后咽痛即止,而口疮初敛; 故去辛加参,稍增其初益中土之力,药后口疮亦痊。余如麦冬善清虚火,牡蛎镇纳浮阳,白芍、乌梅两调肝脾、摄阳和阴,也是重要的辅佐之品,故三诊而年余之疾霍然如脱矣。

体会: 本症实热内炽,大便闭结,小溲短赤,故加生军以泻实热。又心与小肠为表里,故以川连、竹叶等泻心火而利小便。二便通畅,火热下降,口腔炎即能平复。

因伤食积滞,湿郁化热,阻于肠胃,湿热熏蒸而发生口腔溃疡者,舌苔多见厚腻,且口气臭秽,胸闷腹胀,又要化浊导滞,可在加味导赤散中酌中藿香、川朴、陈皮、枳壳、青皮等品甘辛通泄。

若热象较重,心胃火燔,则易灼津液,故虽热退,仍须清滋,可用花粉、石斛、麦冬、谷芽等,既清余热,又养胃阴,以善其后。如舌苔尚腻,为余湿未清,则滋阴之品应慎用。

例3 阴虚火炎 顾某 女 69岁1978年2月7日一诊: 原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服用激素治疗,反复发作未愈; 现口舌溃疡糜烂,为时已久,饮食痛苦,嘴中气臭,咳少有痰,全身略肿,胃纳不佳,便下秘涩,脉沉细而数。其口糜为肺胃虚火上炎; 因病根已深,治属棘手。拟从滋肾养阴着手。处方:冬青子9克 墨旱莲12克 生地12克 北沙参9克 川贝4.5克 川石斛9克 生草3克 麦冬9克 桑麻丸12克 (包) 白薇9克 带皮苓12克 7剂3月14日二诊: 上方连续服用后,舌糜已和,口臭亦除,纳动便下,轻度咳嗽,脉细数,苔薄润。原法有效。稍予增损可也。

上方去贝、冬、草,加桑椹9克、炒谷芽9克,7剂。

服后口疮痊愈而安。

按: 患者为一老年慢性病人,长服激素,而口糜经久不愈,十分痛苦。从中医辨证言,为高年阴液亏损,致肺胃虚火上炎所成。故初方重在滋养阴液,而辅以清热润肠。其中冬青子、墨旱莲既能养阴清热,又可强肾益血; 白薇、茯苓以咸寒与甘淡并用,功能清虚火、泄湿浊,均对口糜而兼有紫癜、身肿之症有效。因其年老体弱,选药平稳,用量亦轻。药后诸症皆和; 可见本例之口糜原与一般口疮症治有别也。

例4 阳虚火浮 孙某 男 27岁 门诊号: 92-1561969年9月20日初诊: 口疮八年,唇舌、腮内溃疡红痛,影响进食,时轻时剧,劳累更甚。曾用中药清凉泻火及外涂散剂等,均无寸效,迄今不愈。来诊时症见唇舌咽喉腮内溃疡,或烂或痛,层发不止。肢末怕冷,精神困惫,大便不实,纳食欠佳,舌淡红无苔,脉细弱。症属真元亏损,土虚火炎。仿古人温养敛火法,以观其效。处方:熟地30克 淮山药12克 麦冬9克 淮牛膝6克 珠儿参9克 熟附片3克 淡干姜3克 清甘草3克 3剂药后诸症好转,口疮渐轻,精神亦振,于是连服50余剂,口疮全部痊愈。最后以归脾汤收功。

又,二年后工作劳顿,口疮复发。他医予清凉泻火之剂,腹泻不止。再业诊治,仍用上法温养敛火,并日服十全大补丸、归脾丸各9克,20天而安。

按: 口疮而属虚火上炎者,临床上殊不多见。就医书记载虚火口疮的症治,其病机与治则亦有几种情况。如真阳上腾、口糜牙宣者,药用参、连、附、桂; 也有浮火口疮而外用细辛为末醋调敷脐等,均为少阴虚寒、肾火上冲之证。但尚有中宫虚寒、脾火不敛者,如尤怡曰: “王肯堂治许少薇口疮,谓非干姜不愈,卒如其言。又从子懋鋙亦患此,热甚危急,欲饮冷水,与人参、白术、干姜各二钱,茯苓、甘草各一钱,煎成冷服,日服数次,乃已”。他分析其病机曰:“盖土温则火敛,人多不知此,所以然者,胃虚食少,肾水之气逆而乘之,则为寒中,脾胃虚衰之火,被迫上炎,作为口疮,其症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手足逆冷,或肚腹作痛是也” ( 《医学读书记》)。

本例之症,口疮日久,劳顿更剧,肢末怕冷,舌淡脉弱,如服清凉泻火,有仅无效,且致腹泻,提示了脾阳下虚; 况苦其大便不实,饮食欠佳,病情之久来看,确系土虚的浮火。故予温养敛火之法,药用姜、附、参、草、淮山,温养脾胃,牛膝引火下行,麦冬善清虚火。尤妙在重用熟地,填补真阴,潜纳浮焰,藉以从阴引阳。药后诸症好转,逐渐痊愈。嗣因停药复又发作,续施原法,仍获良效。以后连服归脾丸、十全大补丸温补脾土而收功。可见温养敛火之法,用之得当,功效确凿; 至于用药之纯,配伍之精,亦为不可忽视者也。

例5 阴火上浮 陈某 女 12岁 门诊号: 94010311995年1月5日门诊。患儿半年来频作渴饮,隔数分钟即要喝水一口,故须随身携带水壶,经各种治疗未能见功。并多年患有口疮,反复发作。来诊时渴饮频繁,口疮溃疡,终日不安,面色㿠;白,胃气不振,便欠通畅,舌淡,两脉细弱。经细辨详审,此乃本元虚弱,故口疮层出。治疗重在扶元固本,温阳填阴,引火归原,佐以清养。处方:肉桂5克 (后入) 干姜3克 大熟地15克 山萸肉6克 五味子3克 天冬、麦冬各9克 玄参9克 乌梅6克 知母6克 玉竹9克 6剂1月26日四诊: 口渴已减,口疮渐敛,舌淡,脉细。

气体较复,阴火渐平,予前方损益。处方:白参须9克 肉桂3克 (后入) 干姜2克 大熟地15克 山萸肉6克 淮山药9克 五味子3克 天、麦冬各9克 百合9克 10剂3月9日八诊: 口渴转和,已不需随身携带水壶,口疮已平,但面色不华,胃纳尚佳,舌淡,脉细,再予调补。处方:白参须9克 (另炖代茶) 淡附片3克 干姜2克 大熟地15克 山萸肉6克 淮山药9克 茯神10克 天冬9克 百合9克 清甘草3克 14剂患儿服药2月余,气体渐复,胃纳增加,面色转华,口渴频饮及多年口疮均已消除。后经随访,病情稳定未复发。

本例患儿病情特殊,其渴饮频繁,只饮一口即可,终日如此,且口疮多年,反复发作,层出不穷,伴面色㿠;白,胃纳不佳,便欠通畅,舌淡,脉细弱。这些症状可归属肾元虚弱,阴阳失调,阳无力以化阴,故津少口渴,阴无力以敛阳,阴火上浮,故口疮层出。无形之火不可残,古有明训。

治疗以扶元固本为主,温阳填阴并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使津生渴止,口疮亦平。方中肉桂 (后用附片)、干姜、熟地、山萸始终为主。干姜一药,不仅温中,且能敛火; 肉桂、附子又引火归原; 生脉散以及其他清养之品均为良好的辅助药。由于辨证精确,方合病机,故患儿气体渐复,阴阳协调,阴火得平,频饮及多年口疮顽症均获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