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口腔疾病的治疗

 柴桂苓 2019-09-23

口腔疾病,包括口、齿、舌、唇、咽喉、面颊、腮及软腭等部位的病变。口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都与全身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

一、口腔与脏腑经络关系

经云: “诸经皆循经于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及冲、任两脉等都交会于口,其中以脾经为主。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乃运化津液、而后润养喉咙、口腔及五脏,故口腔得此而华,脾胃得此而和,水谷得此而化。《灵枢.脉度篇》言:“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所以,心脾和则口舌俱和,而五谷、五味入口即辨矣。脾健运则水谷之精微得化,以营养各脏腑及其各开窍的器官。古人认为:肝热口酸而苦,胆虚口苦,脾热口甘或臭,肺热口辛,肾热口咸,胃热口淡或甘,虚火郁胃则口臭,口无味则胃虚。因五脏偏盛皆验于口,若五味过偏,则五脏亦偏,而诸病生焉。

牙齿      肾主骨, 齿者骨之余,髓之所养。故有肾衰则齿落,精固则齿坚之说。若肾为之病,则齿脆不坚,或易浮,或牙稀疏。在经络方面,上齿属足阳明胃经,止而不动,喜寒饮而恶热饮;下齿属手阳明大肠经,动而不休,喜热饮而恶寒饮。所以,从肾、胃、大肠所属可验齿病。


舌       经言: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灵枢·经别篇》曰:“足少阴之正,……直者系舌本。” 舌本即舌根也,东垣曰:“舌者心也,复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五味都从舌上感觉而得,若心脾不和,诸证生焉。从部位言,五脏皆有所属:舌根属肾,舌中属脾,舌尖属心肺,其右边属胆,其左边属肝。以证言之,五脏皆有所至:若思虑过度、口舌生疮,为心脾有热;若咽痛舌疮口干、手足热者,为肾经虚火,……。以色辨之,舌色应该红而润,凡见舌尖红,则心火上炎;舌糜烂、舌质红,为心阳虚;舌质紫暗有瘀者,为心血瘀滞;苔白薄滋润者,为脾胃之气得以升发;若苔白而黄,由黄而黑,甚则舌焦干,或生刺,皆为邪热内传之证,故舌在中医辨证中有很大诊断价值。


唇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其华在唇,唇本色淡红而泽。《灵枢》日:‘‘脾病者唇黄,脾绝者唇白面肿。” 若气血虚而受冷者为唇青;如复受寒气,则加之为额黑唇青;胃热者唇发黑;上下唇赤者属心热;上唇赤而下唇白者,肾虚而心火不降也。钱乙曰:“肺主唇,色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唇白者当补脾肺,色深红者,应散肺家虚热,或滋养肾阴,故唇为脾胃所主,验脏腑之寒热也。

口疮又称口疳,现代医学称“阿弗他口腔炎”,其形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凹陷处色黄,周围红。

二、病因病机

口腔与咽喉、肺、胃相通,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不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都可在口腔中引起病变。《内经》日:“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故以火热为主,主要病因病机有:

1.风热侵袭:风邪从口鼻而入,循足阳明胃经,贯络于齿、上龈;或循手阳明大肠经,贯络于齿、下龈;或循足太阴脾经,系于舌旁。正邪相搏,以致口舌唇齿病变。临床可见牙龈红肿、口舌溃疡、红肿作痛等症。


2.火熱薰蒸:感受外邪或内伤七情,肠胃不化津液,郁而化热,循经上蒸于口,多见口舌生疮。


3.心火上炎: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热伤津液,口腔失于滋养,出现口舌生疮、生刺、舌肿、复发性口腔炎等。


4.水不制火:疲劳过度,房事不节,阴液亏损;或过于攻伐,或素体阴虚,导致水不制火,虚火上炎,临床可见虚火牙痛、牙衄口疮等病变。


三、辨证

(一)实证:局部多见红肿热痛,口唇干焦,粘膜充血,溃疡糜烂,其脉多见弦数、滑、沉(有力),是为实热之证。


(二)虚证:红肿热痛不显,粘膜暗红或紫、或白,溃疡面凹,边缘不齐,怕冷,便溏溲清长。其脉多见细、迟、涩、浮(无力),证属脾胃虛弱或虛火上炎。除局部辨证外,必须结合全身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四、治疗

(一)外治:口疳散:梅片0.7克、儿茶0.6克、青黛15克、煅石膏75克、西月石60克、青果粉60克,细川连180克、山豆根450克、人中黄60克、人中白60克。适于急慢性口腔炎、霉菌性口腔炎等,涂2~3天可痊愈。涂后一般有点刺激,出现流诞,但不要吐出,继之即好。


(二)内治:虚热者证见溃疡淡红或不红,或有细小白斑,夜寐少安,舌有裂纹,脉虚细,此属思虑过度,虚火上炎。方用四物汤加知母、丹皮、黄柏、肉桂等。肉桂引火归原,此为逆治,但用量不宜过大,而寒凉药物也不宜久用或过量,否则伤气,反使抵抗力下降。如属脾胃、湿浊内阻者,拟调理脾胃、利湿浊。党参、白术(各)9克,山药、茯苓(各)12克,首乌15克,谷麦芽(各) 12克,煅牡蛎(先煎) 20克,泽泻9克,炒秫米(包) 15克,煅磁石(先煎) 20克,左归丸4.5~9克,山萸肉9克。

实热者,证见溃疡红肿、热痛明显,脉弦数有力,便秘,溲赤短。多为过食膏梁厚味煎熬炙煿之品而致。拟苦寒燥湿清热,方以凉膈散主之。口疮一症,一般与疲劳过度、睡眠不足、饮食不节有关。一般认为妇女于月经前后易发,男子者多见滑精。此属虛火上炎,治宜滋阴降火,以知柏地黄汤治之;若心脾火旺,治宜养胃清火,以竹叶石膏汤或清胃散治之;久病不愈,心脾不足,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治之。


病例

卢××,男,29岁,1979年12月 1日初诊。主诉:口疮十余年,每遇口腔溃疡愈后即出现双手脱皮,脱皮愈后口腔溃疡又复发,恶性循环,反复发作,迭经各种中西药治疗,无明显疗效。今又发作疼痛伴灼热感,妨碍饮食,神疲乏力,大便秘结,溲赤,脉弦带数,舌红,根薄黄腻。证属相火上炎,体虚证实。治宜扶正祛邪,拟清热泻火。方药:川石斛12克,玄参9克,丹皮9克、麦冬9克、黄芩4.5克、玉泉散(包) 12克、知母9克、黄柏4.5克、赤芍9克、牡蛎(先煎)30克、磁石(先煎) 30克、太子参9克,七剂。服药2周口疮溃疡明显改善,周围红色也退,溃疡黄色假膜亦消,再服原方7剂而愈。后由于疲劳又复发,于2月23日来复诊,前方加寒水石、金精石(各) 30克,服之转愈,以后长服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

这里附带谈一下对白塞氏综合征的治疗。白塞氏综合征是胶原性疾病,全身粘膜溃疡,它与《金匮》中描述的狐惑病相似。《金匮》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一般以口腔、眼鼻及生殖器部粘膜溃疡为主,


杨××, 50岁。初诊:悬雍垂两旁溃疡,左侧出血,壮热,便结,因痛而进食困难,苔黄膩,脉浮弦数,拟养阴清热。鲜生地30克、鮮金斛20克、天麦冬(各) 15克、玄参12克、丹皮12克,银花80克、金精石30克、寒水石30克、玉泉散(包) 30克、五宝丹1.5克(吞服), 7剂。二诊: 服药1胃血止,疼痛亦减,仍守前法,3~4周后,溃疡解而疮口收,2个月后基本好转, 3~4个月后痊愈,半年后又曾复发一次,但症状较前大为轻减,给前方去五宝丹、鲜生地、金精石、寒水石,加大生地12克,减玉泉散为15克。随访数年,没有复发。

按:本病以卫、气营、血来辨证,属热入血分。处方以犀角地黄汤为基础,过去用神犀丹,现改用五宝丹代之,另用羚羊粉一分,病情缓解后即去,并随症加减。二石(金精石、寒水石)是寒冷之品,久用过服则伤气,病情反复者可加入。热毒灼痛者宜滑热解毒、凉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