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齿舌尖溃疡:舌尖上的中医。舌尖发麻。阴虚内热者。甘露饮。火

 书香中医专科馆 2018-07-03

口者。脾之所主。胃与大肠脉之所挟。经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此脾之主于口也。又云。胃足阳明之脉。挟口。下交承浆。又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挟口交人中。此胃与大肠之脉挟于口也。

 

脾热则口甘。

肝热则口酸。

心热则口苦。

肺热则口辛。

肾热则口咸。

胃热则口淡。

 

口甘。经云。有病口甘者。此五脏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香饮子。

 

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平人口甘欲渴。或小便亦甜而浊。俱属土中湿热。脾津上乘。久之必发痈疽。须断浓味气恼。服三黄汤加兰叶、白芍、生地。燥渴甚者。为肾虚。日服加减八味丸。可保无虞。中消。脾液上乘口甘者。兰香饮子。老人虚人。脾胃虚热不能收敛津液而口甘者。当滋补脾气。补中益气去升、柴。加兰香、煨葛根。口苦。经云。有病口苦。名曰胆瘅。夫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也。龙胆泻肝汤。或小柴胡麦冬、枣仁。不应。本方加川连、胆草。

 

口酸。肝胆实热也。佐金丸加神曲、草龙胆。口辛。肺气上溢也。生脉散加桑皮、地骨皮黄芩

 

口咸。肾液上乘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乌 骨。

 

口淡为胃热。而有虚实。实则甘露饮加广藿香。病后胃虚口淡。六君子加黄 当归

 

口涩。肝邪逆于肺。气虚火旺也。黄芩葛根防风薄荷、栝蒌、茯苓

 

口疮。经云。膀胱遗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盖小肠者。心之府也。此举邪热之一端耳。心属君火。主五脏六腑之火。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脉布舌上。脾脉布舌下。二经之火为病。皆当用寒凉施治。

但有涎者。兼取其涎。若元藏虚冷。上攻头热。足冷口疮。用附子理中汤、连理汤

并用当归附子蜜煎含咽。有用生末涂脚心者。

若此之类。皆是治龙火之法。阴邪上迫。心肺之阳不得下降。故用温热主治。或散于上。或散于下。随其攸利。

 

胃中有热。脉洪大而实者。服凉膈散、金花丸。并用黄柏一味蜜炙含之。忌犯酒醋。犯之难愈。又好饮酒人。多有此证。易老用五苓散、导赤散。相和治之。

服凉药不愈者。此酒色过度。劳役不睡。

 

舌上光滑而无皮。或因忧思损伤中气。虚火泛上无制。必用理中汤。甚者加附子。并用蜜煎附子噙之。

 

口疮以甘草半寸。白矾钱许。含化咽津。口疮久不愈。以五倍子末掺之。或煎汤漱。或煎汤泡白矾漱。盖酸能收敛也。口疮甚者。含焰硝、硼砂。勿开口。并用南星末。醋调贴足心涌泉穴以引热下行。又方。五倍子一两。
       蜜炙
黄柏滑石各半两。铜绿三钱。麝香少许。为末掺之。

 

舌疮口破疼痛。以巴豆半枚。生研。和米饮一豆大。杵和。贴印堂对额间。约半刻许。觉红就去。不可泡起。小儿减半。随即痊愈。戴复庵云。下虚上盛。致口舌生疮。宜用镇坠之药。以苏子降气汤。或盐汤下养正丹。

 

口臭。年高水弱。奉养太过。浓味。及服食补阳药。

 

口糜臭不可近。甘露饮加犀角、茵陈。及浓煎香薷汁含之。徐徐咽下。

 

口中如胶而臭。知母地骨皮、桑皮、山栀、麦冬、食盐。煎汤噙下。壮盛之人。凉膈散甚佳。痰壅气浊而臭。宜盐汤探吐之。
       子和治一男子。二十余岁。病口中气出。臭如登厕。夫肺金本主腥。金为火所乘。火主臭。

       应使如是也。久则成腐。腐者肾也。此亢极反兼水化也。病在上。宜涌之。以
瓜蒂散涌而去其七分。夜以神 丸、浚川散下五七行。比旦而臭断。但药性犷悍。不宜轻用。

 

舌尖溃疡: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说明内火没有清除干净,五脏六腑之火都会上炎到舌体相应部位。如舌尖是心之苗,当舌尖出现溃疡属于心火所致,需要清心降火用莲子心最好。

  莲子心具有清心降火,宁心安神功效。每次6-10枚泡水喝,但是不宜多服因其能够清心寡欲。

  口腔溃疡以心火和脾火引起的最常见。也可以用牛黄清心丸,(天下养生网)一次一丸一天三次服用,再加上莲子心泡水喝一周痊愈。

  心火属于实火如果口腔溃疡伴有小便发黄的人用导赤散生地黄15克,木通9克,甘草梢6克,竹叶6克。通过利尿泻火。

 

 

一、舌尖溃疡属心火

  舌尖溃疡的人,吃绿豆和西瓜效果不明显,绿豆对脸上长痘痘解毒可以,西瓜对于胃火引起的口腔溃疡有效。舌尖溃疡属心火。多伴有小便黄,适合吃莲子心,降心火。

  小方1用莲子心20粒,苦丁茶一根折断,沸水冲泡,待水温稍凉些含到口中1分钟再漱口,可以清热泻火。

  小方2可以用栀子30克,莲子心20克,200毫升水浸泡15分钟,用砂锅或不粘锅煮15分钟,倒出药汁再放200毫升水煮,篦其渣将两次药汁兑在一起熬至200毫升加入蜂蜜再熬成膏状即可。可以保存经常涂抹患处。其中栀子可以清12经的热。

二、两腮或牙床溃疡属胃火

  两颊腮帮子或牙床溃疡属于胃火,多伴有口臭,口干,大便干。

  小方1吃清汤豆腐脑不要加卤最好。豆腐中的石膏清胃热较好。

  小方2代茶饮,芦根,白茅根,麦冬各一小撮沸水冲泡喝。

  三、中老年人口腔溃疡属肾虚虚火上延

  中老年人口腔溃疡,往往出现用清火药开始有效,反复使用无效还出现腹泻,口干口渴,腰膝酸软等,老年人是肾虚虚火上延,是属于虚实夹杂的口腔溃疡。

  1常服牛黄解毒片清热泻火会出现虚寒症,宜滋补肾阴适合吃知柏地黄丸。

  方2口腔溃疡又伴有睡不好的老年人可以加肉桂粉1克同服,可将上焦火引下行,即引火归元。

  3缓解口腔溃疡小验方:生石膏(先下)30克,黄连3克,白茅根30克,怀牛膝10克,炒白扁豆10克,生甘草6克。可坚持服用1-2周。

  四、女性生理期前后会出现口腔溃疡属肝郁化火

  女性生理期前后会出现口腔溃疡,属于肝郁化火,可以服用加味消遥丸。

 

 

 

 

舌尖上的中医

作者:  安鹏刘丽娟    北京东直门医院东区 安 鹏

中医充满了酸、苦、甘、辛、咸的五味杂陈,比如中医元典《黄帝内经》就有酸属肝、苦属心、甘属脾、辛属肺、咸入肾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的说法。五味与寒、凉、温、热合称四气五味,简称性味。

  代表药物:山楂,以果实作药用,性微温,味酸甘,入脾、胃、肝经,有消食健胃、活血化淤、收敛止痢之功能。对肉积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等,均有疗效。金元四大家最后一家朱丹溪创制的著名方剂山楂丸,在温饱富足的当代社会,更显现了它的功效。说起山楂,还令人很容易联想到,茶几上,几枚山楂,一块冰糖,泡在玻璃杯中,淡淡的酸甜味,从舌尖渗到齿缝,从喉咙流到心尖,透着一股青新的酸涩。

  代表药物:莲子心(莲心),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成熟种子的绿色胚芽。性味苦、寒,清心、去热、止血、涩精,治心烦、口渴、吐血、遗精、目赤肿痛。莲子心的苦并不像黄连的苦,黄连的苦犹如腊月寒风,而莲子心的苦是那种清明前后的回寒,虽然有丝丝寒意,却又透出一股隐隐的暖意。史载,乾隆皇帝每到避暑山庄总要用荷叶露珠炮制莲子芯茶,以养心益智,调整元气,清心火与解毒。我们在家中时,一杯绿茶、两叶莲心、三分惬意、四季无烦,也是一种境界。

  代表药物:龙眼肉,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又名益智、蜜脾、桂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法定药物,理想的补品。中医认为,龙眼味甘,性温,入心、脾经,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宁神、健脾止泻、利尿消肿等功效,适用于病后体虚、血虚萎黄、气血不足、神经衰弱、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病症。说到的时候,笔者最先想到的是甘草,但是甘草的甜并不讨人喜欢,而龙眼的甜却让人欢喜得多。龙眼肉的服用方法有很多:每晚睡前吃10个桂圆,可养心安神,治疗心悸失眠。龙眼30个取肉,红枣10枚撕破,用粳米100克,煮粥2碗,加适量红糖,早晚各吃1碗,可补脾生血、养心增智,老年人尤宜。每晨用龙眼10枚取肉,煮荷包蛋2个,加适量白糖,空腹吃,补脾养心,生血益气。龙眼肉200克,加高梁白洒500毫升,泡1个月,每晚临睡时饮15毫升,可消解疲劳、安神定志。

  代表药物:夏枯草。该品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夏枯草的干燥果穗。性味辛、苦、寒,入肝、胆经,有清火明目、散结消肿之功。辛,有人往往理解为,但辣并不是一种味道,其实是化学物质(譬如辣椒素、姜酮、姜醇等)刺激细胞,在大脑中形成了类似于灼烧的微量刺激的感觉,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觉。所以其实不管是舌头还是身体的其他器官,只要有神经能感觉到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而辛则是味觉,它是一种微涩、微辣、微麻的感觉,它并不让人感到舒服,所以也并不受人喜爱,往往被人们忽视掉这种味道。

  代表药物:食盐,味咸,性平。归胃、肾经。功效:调味和中,益肾润燥。提到盐,许多人都很难将它和中药联系到一起,但它确实是一味中药,而且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其功效,在秦汉《名医别录》、五代《日华子本草》、唐《食疗本草》、明《本草纲目》和《食物本草》等典籍中,有详实记述。在这炎炎夏季,电视、杂志、书刊,到处充斥着夏季饮食调养招数,什么苦瓜拼盘、水果沙冰、养生火锅,不胜枚举。其实有时候,一杯淡盐水就足够了。

五味杂陈   以五味子为代表。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的成熟果实。性味温,酸、甘,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唐《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元《汤液本草》载药王孙思邈言: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使人精神顿加……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笔者曾经用五味子泡水喝,只有酸涩味,却品不出五味来,是否真的五味俱全,也许只有尝过新鲜五味子的人,才能告诉我们吧。(刘丽娟/整理)

(健康报.2014.08.02.02版:中医中药)    

 

 

 

 

 

 张三锡曰。心开窍于舌。

心火盛则舌干或破。脉洪实有力者。黄连泻心汤加减。

 

右脉虚大。四肢倦怠。而舌疮破不愈。属劳役过度。虚火上炎为患。补中益气汤。

 

 

口舌唇疼有疮。皆心火炎盛。凉膈散。

 

舌疮风热。口中干燥。舌裂生疮。甘露饮。酒客膏粱。积热内盛。上焦痰实。

 

舌胀肿。凉膈散泻之。须脉实有力。气壮乃可。舌强硬如猪脬。以针刺舌两边大脉血出即消。勿刺中央。令人血不止。此病患多不识。失治则死。

 

凡舌肿。舌下必有如虫形。有头有尾。可烧钉烙头即消。上焦痰热壅遏。势挟相火。则病速而危。毒气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名子舌胀。但胀大而强无小舌者。名木舌胀。大都痰火为患。缓者用辛凉利气化痰药。重者砭去其血即平。劳神不睡。

 

口舌破者。自当安神养心。作心虚治。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傍。肝脉络于舌本。少阴脉系舌本。风寒伤于心脾。憎寒壮热。齿浮舌肿痛。金沸草散漱口。

 

吞一半。吐一半。经验方。治舌胀大。塞口不能饮食。用真蒲黄一味。频刷舌上。甚则加干姜末从治之。若能服药。即以川连一味。煎浓汁呷之。以泻心火。甚者。加干姜从治。舌上有窍。出血不止。炒槐花末掺舌重舌。宜三黄丸。及生蒲黄掺之。舌出不收。心经热甚。及伤寒热毒攻心。与伤寒后不调摄。往往有之。宜珍珠末、冰片、火 人中白敷之。舌暴肿退场门。用巴豆霜。以纸卷纳鼻中。舌自收。此取辛烈开窍散火。引毒流散之意。与小儿口疳贴囟同法。平人舌上稠黑胎垢。拭之不净。经久不退。且口甜气秽。便是胃脘发痈之候。与伤寒暴病。府邪内实迥异。急宜凉膈散下之。

 

 

齿(龋蛀、骨槽风)

 

齿统属足少阴肾经。分上下龈。上龈属足阳明胃经。下龈属手阳明大肠经。男子八岁肾气实。
       发长齿更。三八真牙生。五八齿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以七为数。盖肾主骨。齿乃骨之余。髓之所养。故随天癸之盛衰也。东垣云。齿者肾之标。口者脾之窍。诸经多有会于口者。下龈乃手阳明大肠脉之所过。恶热饮而喜寒。上龈乃足阳明胃脉之所贯。喜热饮而恶寒。牙者肾之标。实则坚牢。虚则浮动。热则袒动。作痛不已。其痛不一。有恶热而作痛者。有恶寒而作痛者。有恶寒又恶热而作痛者。有牙齿动摇而作痛者。有齿袒而作痛者。有齿龈为疳所蚀缺少血出而作痛者。有齿龈肿起而作痛者。

有脾胃中有风邪。但觉风而作痛者。

有胃中气少。不奈于寒。袒露其齿作而痛者。有为虫蚀色变而作痛者。

有牙齿疼痛而臭秽之气不可近者。痛既各异。岂可一药而尽之哉。
       薛立斋云。湿热甚而痛者。承气汤下之。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入脑。或喜寒恶热。脉洪数有力者。凉膈散倍酒蒸
大黄泻之。

 

 

大肠热而齿龈肿痛。清胃散

火郁而痛者。越鞠丸解之。

肾经虚而痛者。六味丸加骨碎补

肾经虚寒而痛者。八味丸加细辛

其属风热者。羌、独、荆、防、芎、辛、薄荷、生地之类。水煎漱咽。不愈。茵陈散。风毒及热壅上攻牙龈痛。或龈缝有红肉努出。消风散。临卧半漱半服。

 

风寒入脑者。羌活附子汤。牙痛用清凉药更甚者。从治之。毕茇、川椒、薄荷细辛、龙脑、青盐。为末擦之。得热而痛。得凉则止者。小承气汤加甘草、川连。凡齿痛。遇劳即发。或午后甚者。皆脾胃虚热。补中益气下六味丸。

 

若齿龈肿痛。 赤腮颊。此胃经风热。犀角升麻汤。若善饮者。齿痛腮颊 肿。

此胃经湿热。清胃散加葛根。因服补胃热药。致上下牙疼痛不可忍。

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乃手阳明经中热甚而作。其齿喜冷恶热。清胃散加兰香。寒热皆痛。当归龙胆散。

上边痛。倍升麻

下边痛。倍白芷

胃中实热太甚。口臭不可近。牙根疳蚀血出。乃恣食肥甘美酒所致。

 

清胃散加茵陈香薷

少佐白豆蔻。先以熟大黄泻一二次。使胃中湿热去。而齿自安矣。

 

肾虚牙浮而痛。甚则憎寒壮热。如欲脱之状。下安肾丸、还少丹。间进黑锡丹。有房劳恼怒。牙即动摇长出。服补肾清胃药俱不效者。此肾经火邪盛也。宜酒黄柏三钱。青盐、升麻各一钱。

 

且漱且咽以摄之。或生地黄两许。骨碎补三钱。同细辛一分。秦椒七粒。酒水浸捣。略煎入青盐少许。

如上且漱且咽服之良。牙疳肿腐作痛。
       人中白、
青黛冰片、玄明粉为散掺之。小儿好食糖霜生疳。治之不愈者。以石蜜不时嚼之。糖因煎炼而助湿热。石蜜不经火熬。其性本寒。故能化疳。专取同气之相感也。
       
龋蛀 龋蛀数年不愈。当作阳明蓄血治。桃核承气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服之。好饮者多此。屡服有效。局方引涎止痛方。川椒、露蜂房微炙。等分为末。水煎入盐少许。乘热频漱。冷即吐出。或用蟾酥、银朱掺和为丸。如莱菔子大。每用一丸搽患处。便不疼。至三丸。吐浓涎数口即愈。又用不蛀皂角一荚。去皮子。于皂子处安巴豆一粒。盐泥固济。烧灰研细末。用剜耳子抄少许。填入蛀孔内。白芷细辛煎漱。或温米醋。漱出虫自愈。或用食盐之滴卤漱二三次。以摄其虚阳。其痛即止。但可暂用。以其能损齿也。
       牙齿动摇。还少丹常服。或六味丸加
骨碎补

 

阴虚内热者。甘露饮。

 

外用五倍子散、乌金散、长春牢牙散。齿间肉壅。口不能开。水浆难入。以牙硝煎汤漱之。一法。用皂白二矾汤漱之。一法。用五倍子煎汤漱之。一法。以热醋漱之。
       
骨槽风 生于耳前腮颊。痛引筋骨。寒热如疟。牙关紧闭。不能进食。不待腐溃而齿便脱落。
       此风毒窜入骨槽所致。初则坚硬难消。急宜艾灸其外。针刺齿龈以泄其毒。用冰、硼、玄明粉。为散吹搽。内服降火化痰消肿之剂。久则疮口难合。非参、 、归、芍补托。兼
肉桂、冬、味之类。不能破结敛肌。其治法。外科正宗颇详。疡医宜参究之。若腐肿不消。虚热不退。形焦体削者不治。

 

 

 

 

经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火在丹田之下者。是为少火。少火则生气。离丹田而上者。是为壮火。壮火则食气。食气之火。是为邪火。生气之火。是为真火。故少火亢极。则为壮火。夫五行之道。亢极则承。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此天地自然之理也。六气虽属外因。而火气郁发。未有不因诸内者。内经除亢则害一说。属诸六气胜复。余皆不离身中偏胜之机也。

       丹溪云。火水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见于天者。

       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肝属木而肾属水也。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府。心包络者肾之配。三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属火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或曰。相火天火所同。何东垣谓为元气之贼。盖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故曰。相火元气之贼。岐伯历举病机一十九条。而属火者五。原病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火之动也。诸气 郁。皆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火之胜也。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之用也。是火皆出于脏腑者然也。按心为君火。而又有相火寄于肝肾。即内经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也。五性之火。为物所感而动。即内经所谓一水不能胜五火也。又凡动皆属火。故气郁火起于肺。大怒火起于肝。醉饱火起于脾。思虑火起于心。房劳火起于肾。此五脏所动之火也。然而六腑皆然。如牙痛龈宣。腮颊颐肿。此胃火之所伤也。目黄口苦。坐卧不宁。此胆火之所动也。舌苔喉痛。便秘不通。此大肠之火动也。癃闭淋沥。赤白带浊。此小肠之火动也。小腹作痛。小便不利。此膀胱之火动也。头眩体倦。手足心热。此三焦之火动也。凡人一身。只阴阳二气。阳气生发。阴气皆化为血。阳气不足。阴气皆化为火矣。阴虚火动者难治。如八味丸桂附之类。虚火可补。如保元汤参 之类。实火可泻。如解毒汤三黄之类。郁火可发。如火郁汤升柴之类。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寒凉。必兼辛散。如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之类。气壮脉实。火盛颠狂者。可用硝、黄正治。如虚火盛而狂乱。以
生姜汤从治之。若投以硝、黄正治。立危。一切壮火狂阳痰气上冲膈膜。流入心包。诸药不效。内外热炽者。和剂紫雪可以平之。积热咽肿。口舌生疮。烦躁妨闷。水浆不下。碧雪主之。好饵丹石。药毒迅发。壮热不已者。千金朴硝煎主之。凡气有余便是火。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佐金丸、当归龙荟丸。从脐下起者。阴火也。八味丸、黑锡丹。五志过度。喜怒悲思不节。正气亢郁。变而为火者。于郁门求之。此治火之大略也。
       赵养葵云。以火言之。有阳火。有阴火。有水中之火。有土中之火。有金中之火。有木中之火。阳火者。天上太阳之火。生于寅而死于酉。阴火者灯烛之火。生于酉而死于寅。此对待之火也。水中火者。霹雳火也。即龙雷之火。无形而有声。得雨而益炽。见于季春而伏于季夏。原夫龙雷之见也。以五月一阴生。水底冷。上天热。龙为阳物。故随阳而上升。冬至一阳来复。故龙亦随阳下伏。雷亦收声。人身肾中相火。亦犹是也。以平日不能节欲。致
命门火衰。肾中阴虚。龙火无藏身之位。故游于上而不归。是以上焦烦热咳嗽等证。善治者以温肾之药。从其性而引之归源。行秋冬阳伏之令。而龙归大海。此至理也。奈何今之治阴虚火者。以黄柏知母为君。而愈寒其肾。益速其毙。良可悲哉。若夫阴虚火旺者。此肾水干枯而火偏盛。宜补水以配火。亦不宜苦寒之品以灭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正此谓也。如灯烛火。亦阴火也。须以膏油养之。不得杂一滴寒水。得水则灭矣。独有天上火入于人身。如六气温热之病。及伤热中 之疾。可以凉水渥之。可以苦寒解之。其余炉中火者。乃灰土中无焰之火。得木则烟。见湿则灭。须以灰培。实以温烬。人身脾土中火。以甘温养其火而火自退。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甘能除大热。温能除大热。此之谓也。又空中之火。附于木中。以常有坎水滋养。故火不外见。惟干柴生火燎原。可以止遏。力穷方止。人身肝火内炽。郁闷烦躁。须以辛凉之品发达之。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使之得遂其炎上之性。若以寒药下之。则愈郁矣。热药投之。则愈炽矣。金中火者。凡山中金银之矿。或五金埋瘗之处。夜必有光。此金郁土中而不得发越。故有光辉于外。人身皮毛窍中。自觉针刺蚊咬。及巅顶如火炎者。此肺金气虚。火乘虚而现。肺主皮毛故也。东方木实。因西方金虚也。补北方之水。即所以泻南方之火。虽曰治金中之火。而通治五行之火。无余蕴矣。脏腑虽皆有火。总不离于君相。盖君火为阳火。可以直折。相火为龙火。仅可温顺。导之归源。又何患乎。今人率以知、柏治相火。殊不知相火寄在肝肾之间。乃水中之火。龙雷之火也。若用苦寒。则龙雷之火愈发矣。龙雷之火。每当浓阴骤雨之时。火焰愈炽。其势诚不可遏。惟太阳一照。火自消灭。此得水则炽。得火则灭之一验也。惟八味丸桂附与火同气。直入肾中。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相火安得不引之归源耶。且人身岂可一刻无火。譬之元宵之鳌山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惟是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而拜舞飞走之躯壳。未尝不存也。是以老人以火为用。而少年惟恐多火。高年惟恐无火。无火则运化艰而易衰。有火则精神健而难老。是火者老人性命之根。未可以水轻折也。昔贤治喉干。谓八味丸为圣药。譬之釜底加薪。则釜中津气上腾。理则然矣。可见下虚者。不但真阴虚。究竟真阳亦虚耳。命门之火。乃水中之火。相根据而永不相离也。火之有余。缘真水之不足也。毫不敢去火。只补水以配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之不足。因见水之有余也。亦不必泻水。就于水中补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诊〕 石顽曰。按脉法云。浮而洪大为虚火。沉而实大为实火。其说似是而实纰缪。火性燔烈。抑之则空。虽有虚实之分。绝无沉实之脉。详内经二火五火之说。无不本诸三焦。三焦配合心主。代心司化育之令。即谓之君。而命门独操其权。故谓之相。若相火妄临五位。则为五志之火。其实一气之亢。初无彼此。但以洪盛满指者为实火。或炎膈上。即为心肺之火。或迫中宫。即为脾胃之火。或结下焦。即为小肠膀胱之火。分其部位以推之。随其微甚而调之。若弦细而数。按之益坚。为少火气衰。而见肝肾真脉。非火使然。夫下焦之火。龙火也。水盛则蛰藏不见。其脉自平。今弦细且数。乃冰雪阴凌之象。虚劳见此。最为剧候。或反虚大数疾。为食气之火。耗竭真阴。虚阳飞越之兆。久病得此。百不一生。惟暴脱元气者。犹可峻补以敛固之。大抵火证之脉。但有虚大。按之必空。断无实大之理。其火郁中焦。恶寒战栗。则有六脉小匿者。此火气郁伏灰烬。不得发光舒焰。反兼寒水胜己之化矣。热结胃口。咳吐结痰。亦有寸口滑实者。热遗下焦。淋浊溺痛。多有尺内洪滑者。皆胃中湿浊上逆下渗之候。终与火无预也。当知火盛之脉。浮取虽洪盛滑疾。中按则软阔不坚。重按则豁然中空。寻之脉见指傍。举指涩涩然如轻刀刮竹之状。方是无形之火象。若中宫有物阻碍。则关上屈曲而出。膈上有痰凝滞。则寸口屈曲而上。总谓之钩。如无阻碍。则无屈曲之象矣。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实。指下累累如循贯珠薏苡子状者。皆有形之湿热。蕴积于经脉之中。不当于火门求治也。
       东垣治一人。伤寒目赤而烦渴。脉息七八至。按之不鼓击。经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阴盛格阳于外。非热也。与姜、附之剂。汗出而愈。按此与海藏治狂言发斑。身热脉沉细阴证例同。

       丹溪治一妇。患心中如火烧。一烧便入小肠。急去小便。大便随时亦出。脉滑数。此相火送入小肠。以四物加芩、连、 香、
木通四剂。三年之患顿愈。
       石顽治太史张弘蘧精气下脱。虚火上逆。怔忡失血证。诊其右关气口独显弦象。左尺稍嫌微数。余皆微细搏指。明系阴火内伏之象。诊后。乃尊唯一详述病情。云自去冬劳心太过。精气滑脱。加以怵惕恐惧。怔忡惊悸不宁。都门之医。峻用
人参、桂、附。至岁底稍可。交春复剧如前。遂乞假归吴。吴门诸医。咸效用参、附导火归源。固敛精气之药。略无一验。转觉委顿异常。稍稍用心。则心系牵引掣痛。痛连脊骨对心处。或时痛引膺胁。或时巅顶如掀。或时臂股手足指甲皆隐隐作痛。怔忡之状。如碓杵。如牵绳。如簸物。如绷绢。如以竹击空。控引头中。如失脑髓之状。梦中尝自作文。觉时成篇可记。达旦倦怠睡去。便欲失精。精去则神魂如飞越之状。观其气色鲜泽。言谈 。总属真元下脱。虚阳上扰之候。细推脉证。始先虽属阳气虚脱。而过饵辛温峻补之剂。致阳暴亢而反耗真阴。当此急宜转关以救垂绝之阴。庶可挽回前过。为疏二方。煎用保元合四君。丸用六味合生脉。服及两月后。诸证稍平。但倦怠力微。因自检方书得补中益气汤为夏月当用之剂。于中加入桂、附二味。一啜即喉痛声喑。复邀诊候。见其面颜精采。而声音忽喑。莫解其故。询之乃尊。知为升、柴、桂、附升动虚阳所致。即以前方倍生脉服之。半月后。声音渐复。日渐向安。但起居调摄。殊费周折。衣被过暖。便咽干痰结。稍凉则背微畏寒。或啜热饮。则周身大汗。怔忡走精。此皆宿昔过用桂、附。余热内伏而寻出路也。适有石门董载臣。谓其伏火未清。非芩、连不能解散。时值嘉平。不敢轻用苦寒。仲春载臣复至。坐俟进药。可保万全。服数剂。形神爽朗。是后坚心服之。至初夏。反觉精神散乱。气不收摄。乃尽出从前所服之方。就正于予。予谓桂、附阳药。火毒之性。力能上升。得参以濡之。故可久伏下焦。与龙潜水底不异。若究其源。惟滋肾丸一方。为之正治。但既经芩、连折之于上。岂堪复受知、柏侵伐于下乎。从头打算。自春徂夏。不离苦寒。苦先入心。必从火化。何敢兼用肉桂引动虚阳。发其潜伏之性哉。端本澄源。仍不出六味合生脉。经岁常服。不特壮水制阳。兼得金水相生之妙用。何惮桂、附之余毒不化耶。

 

 

 

 

 

 

舌尖发麻

舌尖,人体解剖部位名称。也即舌之尖端。感受甜味和味觉细胞多集中在舌尖,所以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辨舌指南》第一编第一章:舌尖,内应心。舌尖的情况往往反映心脏功能情况,

舌尖红赤,往往说明心经有火,宜清心泻火,用导赤散等。

 

而舌尖发麻多与血流缓慢、血黏度增高,微循环改变、局部供血不足或脑供血不足有关,可检查血脂、血糖、血压是否增高和血黏度是否增高。

 

舌尖发麻还有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征兆,如果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除舌尖发麻外,还会有舌痛、舌局部肿胀、活动不灵和伴随全身症状和肢体半侧麻木、语言不利、四肢活动无力、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等。另外,应用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也会引起舌尖和嘴唇发麻。

 

因此,如果有血脂、血糖、或血压增高、血黏度增高,都要积极治疗。平时注意多饮水,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计量阿司匹林、丹参、维脑路通、银杏叶片等药,并注意补充维生素B1B6C等,有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作用,可消除发麻现象。另外,注意不要应用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会引起舌尖和嘴唇发麻的药物。

 

如果老年人舌头发麻,应考虑是否气血不足、血黏度过高。

 

观察舌苔只是确诊的一个方面,舌苔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有可能是假象。

 

特别提醒大家,如果发现舌头异样,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确诊,千万别自己下结论或用药。

 

 

舌尖麻木(冠心病)

 

辨证论治提要

痰浊痹阻,遏闭心阳,气滞血瘀,心气不通证;治以祛痰化浊,宣痹通阳,下气散结,活血通络;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旋覆花汤。

 

病案:

王某,女,58岁,职工,2009109日初诊。

 

初诊:患者平素痰多。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舌根部牵拉感,后逐渐出现舌面发硬,舌尖麻木疼痛,早上起床时加重,伴胸闷、心痛、气短。曾多处就诊,诊断为冠心病,服用多种中西药,效果不明显。今来我院请柴老师中医治疗。刻诊:舌尖麻木疼痛,舌面发硬,早上起床时加重,伴胸闷、心痛、气短,言语微欠流利。舌质红,苔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中医诊断:舌尖麻木、疼痛,胸痹。

辨证属:痰浊痹阻,遏闭心阳,气滞血瘀,心气不通。

治法:祛痰化浊,宣痹通阳,下气散结,活血通络。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旋覆花汤。

 

 

全瓜蒌30g,薤白15g,清半夏10

桂枝10g,旋覆花12g(包),红花10g

丹参15g,青葱叶15g(自备)

节菖蒲8g(后下)

10剂,水煎服,日1剂。

 

1019二诊

舌尖疼痛、气短均消失,言语流利,舌面发硬明显好转,偶有胸闷心痛。舌红苔白,脉弦滑。继服上方10剂,痊愈。

 

按:

本案症状比较怪异,初始自觉舌根部牵拉感,后逐渐出现舌面发硬,继而舌尖麻木疼痛,多发在早上起床时,同时伴有胸闷、心悸、气短,开始症状轻微,随后愈发明显。中医辨治应抓住本病上述证候特点。从上述证候分析,既有舌尖麻木疼痛诸症,又有胸闷、心痛、气短诸症,结合舌质红,苔白,脉象弦滑分析,其病理机制当为痰浊痹阻,遏闭心阳,气滞血瘀,心气不通。

 

然舌为心之苗,痰浊痹阻,心阳遏闭,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往往又反应到舌体。因此治疗原则拟定为祛痰化浊,宣痹通阳,下气散结,活血通络。方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桂枝祛痰化浊,宣痹通阳;合《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旋覆花汤加丹参下气散结,活血通络。合方共奏祛痰化浊,宣痹通阳,下气散结,活血通络。

 

柴老师在讲解本案时说:本案的病证归纳起来有两个,一是胸痹;二是舌尖疼痛。在治疗时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桂枝祛痰化浊,宣痹通阳;用旋覆花汤加丹参下气散结,活血通络。尤其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桂枝,旋复花汤中有青葱叶,两药配用是因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加桂枝不但宣展胸阳,而且温通心中之阳气,青葱叶又能通胸中之阳气,再加节菖蒲以开心窍、通舌体。如此处方仅九味药,使痰浊得化,胸阳宣展,心阳通畅,气郁下行,痰结得散,心络瘀化,又使心窍与舌体相通,则胸痹得愈,作为心之苗的舌也就随之自然痊愈。

 

摘自《全国名老中医柴瑞霭临床经验集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