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一三、武王伐纣

 蚂蚁神威 2019-10-09

周文王没活到正式进攻纣王就死了,葬在毕(今陕西咸阳西北)这个地方。太子姬发继位,这就是周武王。武王尊太公望为尚父,拜为师,四弟周公旦为辅,召公奭(shì)、毕公高等一干人为左右手,继承文王的遗志,对内发展生产,对外联合诸侯,国力日益强盛。

武王九年,姬发先到毕给文王上了个坟,然后率领军队向东进发,来到黄河南岸的渡口盟津(即孟津,今河南洛阳孟津县东北)。《史记·周本纪》说,消息传开,诸侯们以为武王这是要讨伐纣王了,“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纷纷要求渡过黄河进攻纣王。不知道当时是什么条件不允许,武王没同意,神叨叨的对大家说了句“你们不了解天命”,就带着军队又回去了。

武王这么大张旗鼓的武装游行,纣王该有所警觉了吧?很遗憾,咱们想多了,纣王他老人家非常淡定,仍然选择一切照旧,真不知道太史公凭什么说他“资辨捷疾,闻见甚敏”。

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看不过眼,劝谏过好几次,可是他根本不听。微子知道这样下去没什么好果子吃,就逃跑了。纣王的叔叔比干有点犟,说:“做臣子的不得不以死进谏。”就跑去跟纣王据理力争,结果惹恼了纣王。纣王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这个半截话的含义很丰富,但总不过是对比干动了杀心的意思。比干剖心之后,纣王的另一个叔叔箕子吓坏了,只好装疯,但就是这样纣王也没放过他,把他抓住关了起来。

纣王昏乱暴虐到这种程度,身边也就留不住什么人了,连他的太师疵和少师强都抱着商王室祭祀用的乐器投奔了武王。武王看到时机成熟了,再次挥师东进,于武王十一年十二月第二次会盟于盟津,然后于次年二月进军到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附近牧野这个地方。在牧野,武王也学着夏启和商汤的样子进行了宣示“恭行天之罚”的誓师大会,准备对纣王发动总攻击。

由于受武王九年第一次盟津之会有八百诸侯不期而至的影响,我们很容易觉得参加这次盟津之会的诸侯也很多,但从《尚书·牧誓》的记载来看,周的同盟不过才有庸、蜀、羌、髳(máo)、微、卢、彭、濮等八个而已,而且都是“西土之人”。《牧誓》被司马迁全文抄录在《史记·周本纪》中,说明他对这个说法也是认可的。这暗示我们,如果我们不认为周武王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从八百粉丝掉粉掉到了八个,那就只好认为所谓“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根本就不可信,同时也说明周的造反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得人心。

纣王听说诸侯联军来了,“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史记·周本纪》说,当时“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按西周晚期“禹鼎”铭文“车百乘,厮御二百,徒千”的说法,那么联军主力统共也不过四万八千人。面对这区区五万不到的人马,纣王竟然组织了七十万大军前来应战,到底是个什么脑回路,我们很难理解。

不过,太史公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例。《史记·周本纪》说,周军有“戎车三百乘,虎贲(bēn)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就算虎贲是周军特有的兵种不计算在内,按照这个1:150的比例,联军总兵力也应该有六十万,看上去纣王组织七十万大军前来应战变得可以理解了。但新的问题更突出了:双方在一场战斗中投入一百三十万大军,规模都快赶上淮海战役了,且不说在那么狭窄的战场怎么摆开这么多军队,单是后勤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毫无疑问,在那个年代这个问题是无解的,而且我们根本不用指望当时有足以动员这么多军队的人口,所以具体数字不重要,我们只要知道纣王比武王的兵多就是了。

可是人多并没什么卵用,就纣王那人设谁还肯替他卖命?所以商军毫无斗志,双方刚一接触就“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也就是商军的前军临阵倒戈,协助诸侯联军攻击后面的商军主力,商军因此大败,流的血都能把“杵”漂起来。战败后的纣王狼狈逃回朝歌,穿上华丽的衣服,跑到鹿台自焚而死。武王也算是报了祖父季历“困而死”的仇。

“前徒倒戈”说明确实有一部分商军跟纣王离心离德,“血流漂杵”则说明战斗非常惨烈,也就说明了还有另一部分商军仍然是效忠于纣王的,同时还说明了那时候的武器主要还是木头棒子,不然也不至于漂起来。

我们不知道纣王的军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化,所以有人猜测纣王的前军主要是由东夷俘虏拼凑起来的。《左传·昭公四年》说:“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昭公十一年》又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似乎能推演出纣王因为剿灭东夷而实力受损,这才不得不用俘虏组成军队,导致了牧野之败。

甲骨卜辞和商朝晚期青铜器铭文已经证明,商朝的确曾经跟东夷发生过长期战争,虽然一直占据着绝对优势但却始终没能令其臣服,所以纣王是不是急于彻底解决东夷问题而过分使用了军力,并不是一个不该考虑的事,如果再联系到武王第一次盟津之会后莫名其妙的退军,那就更增加了纣王的军队是在这以后才实力大损的可能,可惜现有的资料语焉不详,所以到底是不是真的这样,实在是不好说。

另外,根据《竹书记年》的记载,纣王在位一共五十二年,作炮烙之刑在纣王四年,讨伐有苏氏获妲(dá)己在纣王九年,囚禁周文王在二十三年,释放他在二十九年,授予周文王征伐之权在三十三年,内史奔周在四十七年,囚箕子、杀比干、微子出奔在五十一年,并且纣王不是自焚而死,而是“王亲禽(擒)受(纣)于南单之台”,应该是被俘后被杀死的,其时估计他的年纪不到七十岁也差不多。

这一切说明虽然《史记》中记载的那些事纣王确实都干了,但在细节上却有很大不同,足以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物的认识以及对相关事件的解释,所以纣王的真实形象到底是什么样也真的不好说。

武王攻克朝歌以后,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废除帝号而改称为王,宣告周人正式继承商朝的天命,建立了周王朝,史称西周。乍一亡国改朝,商朝的遗民难免会有些惊恐犹疑。为了安抚他们,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诸侯,让他延续商朝的香火,这就是邶(bèi)国,封地在商朝故都殷的北面。此外,武王还命人释放被纣王关押起来的箕子和百姓,散发纣王集聚的财物和粮食,修缮王叔比干的坟墓,旌表贤人商容的故居。这些举措安定了人心,局面总算暂时平稳了下来。

牧野之战后仅仅两个月,也不知道周武王急着回去干什么,当年四月,他就班师回朝了。临行前,为了防止自己走后商人造反,他把自己的三弟管叔鲜和五弟蔡叔度留了下来,名义上是辅佐武庚治理国家,实际上是为了监视他,史称“三监”。但是,由于三监只有管叔和蔡叔两个人,在数目字上不符,所以有人说还应该加上武王的八弟霍叔处。我们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武王回到丰京的第二年,开始论功行赏,分封功臣谋士和叔叔弟弟们,其中重要的有:封虢仲于东虢、虢叔于西虢、姜尚于齐、周公旦于鲁、召公奭于燕、管叔鲜于管、蔡叔度于蔡、霍叔处于霍。武王还派人找到历代先王的后裔予以分封,封炎帝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jì)、帝舜之后于陈、帝禹之后于杞(qǐ),不知道为什么漏了颛顼(zhuān xū)和帝喾(kù)的后人。

分封之后,武王只留下周公和召公辅佐自己,把其他诸侯都打发回了封国。然后他又在今天洛阳附近的瀍(chán)水西岸兴建洛邑,以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直到洛邑初步建成,他才彻底放心,于是“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以示天下不再用兵。但其实呢,他在宗周还保留了六个师的常备军,每师2500人,在当时是一支规模相当大的武装力量,这就是所谓的“西六师”——他脑子又没坏掉,当然不可能真的偃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