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问有效,引导有法 ——以《绿》的阅读教学为例

 GXF360 2019-09-28

《绿》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出自朱自清先生笔下。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在字里行间感知与感悟,让他们享受课堂,收获课堂,从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立足文题,适时提问,引导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 ”那么,教师如何设计问题,何时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一位老师在执教《绿》一文时,简单导入之后就直接借助文题进行提问:“文章的题目为《绿》,作者笔下的绿到底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细读文本,找出描写‘绿’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从修辞手法、用词、多角度描写等方面分享你们的阅读感受。”一个问题推开探究的波澜,学生开始迫不及待地在文海里泛舟,他们被俯拾皆是的美句所吸引。于是,有学生回答:“她松松的皱撷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这一句连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亮度、纯度加以表现,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寄寓作者深挚的爱意……学生通过阅读探究到描写“绿”的句段,探究到展示“绿”的技巧,探究让语文课堂乐趣无穷。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师借助这双眼睛引导学生能够开启阅读之门。“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也有老师抓住《绿》一文中文眼的句子“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设计问题:“作者为何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从而引领学生找出相关句子,感受文句的魅力,感受朱自清笔下绿的魅力。

教师立足于文题或文眼,对学生适时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对文本进行探究、感知,从而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有老师根据文题提问:“文中作者哪些句子写到烈日下的环境?哪些句子写到暴雨下的环境?”还有老师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抓住文眼“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设计问题: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相公“痴”?哪些地方看出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教师适时抛出的这些问题,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引领学生在探究中收获!

各地应依据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根据不同的保护目标、保护功能,同时考虑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供水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等情况,建立各自地区的地下水保护区,确定相应的地下水保护管理级别,并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加以确认。在条件成熟时,应在南水北调受水区内统一划定地下水保护区,系统保护地下水水质和水量。

二、立足内容,适度提问,引导质疑

爱因斯坦有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在阅读、探索的过程中,思维处于一种口欲言而不能的 “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质疑探究的欲望。

一位老师在执教《绿》一文时,巧妙提问:梅雨潭的绿是如此醉人、奇异,那么,作者在文中除了写梅雨潭的绿,还写了哪些内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再一次扬起了学生探索的风帆,一双双灵动的眼睛点亮了课堂,一句句响亮的回答活跃了课堂。有人说:“课文的第二段一直在写梅雨瀑及其周围的景色。”有人说:“第三段还写了北京、杭州等地的绿杨、绿壁、绿波呢!”教师顺藤摸瓜,进一步引导: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于是有人若有所思地说:“这些内容在文章中有什么价值,可不可以删掉?”一次次质疑让师生阅读不止,思考不休,热情不减,不知不觉中将课堂推向高潮。有学生说:“写梅雨潭周围的景色作用是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同时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写梅雨潭周围的景色起到烘托了梅雨潭的绿。所以不能删去。”有人说:“写北京、杭州等地的绿杨、绿壁、绿波与梅雨潭的绿形成对比,突出了梅雨潭的绿浓淡适宜、明暗适度的特点,所以也不能删去。”学生热情发言,课堂异常活跃。

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能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作者借助文本内容,传递信息,抒发感受;学生借助阅读、质疑,捕捉内容,获得启示。如在《幽径悲剧》一文的教学中,老师提问:“文章主要写一棵藤萝的悲剧,为什么前文还要写幽径的悠久历史、曲径通幽之趣、四季之美及优美环境?”如在《一双手》教学中老师提问:“文章主要写张迎善的一双手,开头为什么要提到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等手呢?”教师立足于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质疑、发现,从而学会甄别,学会取舍。

三、立足结构,适切提问,引导发现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文章结构安排有思路清晰、布局匀称、巧妙衔接、自然过渡等要求,教师针对文章的结构,进行适切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去发现更多的内容。

在进行《绿》一文的教学中,一位老师针对结构进行提问:“课文第二段写了梅雨瀑,第三段集中写了梅雨潭的绿。两段之间有没有过渡性的语句?找出来,体会一下。”有学生回答:“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它那离合的神光了。”老师进一步提问:“既然‘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那我们怎样追捉呢?文中用了哪些动词呢?这些动词体现了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品析明确:其中,“招引”“追捉”“揪”“攀”“探身”“鞠躬”等动词,极为准确、自然地写出了作者探奇览胜之心的急迫,对“闪闪的绿色”追求的努力,同时也反衬出梅雨潭绿色的无穷魅力。

教师抓住文本在结构上的特殊之处,适切提问,能够引领学生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之处,发现其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如在进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一位老师让学生找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渡性的一段文字,从而分析修辞,品味情感。如在进行《百合花》一文的教学时,一位老师提供关键词“破洞”“花”等,引领学生找出前后呼应的语句,感悟情节,揣摩人物形象。

四、立足手法,适量提问,引导顿悟

一篇美文体现作者的匠心,凝聚作者的心血,作者借助精妙的词句、精准的手法,吸引、启迪着读者。于是,阅读之旅在愉悦读者感官的同时,还为读者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从而传递给学生创作的智慧。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基因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血清标志物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唐氏综合征风险的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以一定的主题为核心。专题片内容具体,表现形式具有多元化。尽管其不似其他新闻所规定的时效性,但是它也遵循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存在于新闻报道和电视艺术之间的模式,其中节目内可以让作者表达自身的观点态度,使得真实性与艺术性并存。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绿》一文,如此提问:“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这是借景抒情。同时,文章还运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学生通过阅读,捕捉到“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等句,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到作者借助于直接抒情的手法,抒发了难以抑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采用的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教师立足手法的提问是基于学生对相关手法的认知,如在进行《土地的誓言》一文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句,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明确作者运用排比加强情感的冲击力,从而体现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排比,美化语言、传递情感。

教师立足于手法的有效提问,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扇顿悟之门,他们顿悟到成就美文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顿悟到运用对比、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能够更彰显作品的内涵,顿悟到采用多种修辞能够让文字更加闪亮。但是,教师立足手法的提问需要适量,不能过多,否则学生会迷惑,课堂会缺乏重点。

精彩的提问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导火线,是点亮学生思维的启明灯,它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可以立足文题、立足内容、立足结构、立足手法等,同时还要基于学生的疑惑,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教学目标。教师唯有适时、适度、适切、适量提问,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停井复产或是长停井恢复,对老油田并非全新话题,但在新时期应该有全新的考虑。关停井的生产恢复,不应仅仅局限在一两口井的重新开井上,而应立足于某个区块、某个油藏的角度,以大修、压裂、补孔等油藏治理手段以及产能建设,带动长停井恢复,实现老油田局部富集区域的二次开发。也就是说,停井复产要作为一场大兵团协同作战的战役去打,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意图:细胞核为超微结构的学习,不便观察,因此学生理解困难。教师先用事实(照片)支撑起一般概念(细胞核的各部分结构),再通过自制教具,将抽象结构直观化,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由外至内进行科学观察。学生运用类比,由细胞膜分析推理得到核膜功能,发现核孔,搭建新旧知识联系,达成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树立结构功能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