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反思

 佳宁图书馆605 2011-04-01

一 切 为 了 学 生 的 发 展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反思

广东实验中学  楚云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在我们的教学生涯里,所上的课不可胜数,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一堂课都不能复制,每一堂课总是难免留下遗憾,所以才有了更多钻研和改进的动力。

这里有针对同一篇文章《我的叔叔于勒》的三种教法,教学效果可谓大相径庭,请大家一起来评析一下它们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三种教法详见课件)

 

语文是一门审美性、人文性、情感性极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产生不同的影响。古人总结的“学文如聚沙,学理如筑塔”,一语道出了学文之根本。砖是按部就班地层层粘合起来的,而沙却是缓缓渗透、积少成多。这句话表明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过程,而这个特点也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策略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亲自经历美好和谐的课堂生活,在与老师、同学及文本的对话中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从而收获到智慧和其它更有生命意义的东西。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约占70%,可谓是重中之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总会见到一些不太和谐的教学现象(举例,略)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思考:我们的课有没有打动学生?我们的课有没有提升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思维习惯等等)?我们的课有没有让学生掌握阅读特定体裁作品的方法?我们的课有没有带给学生深化和提高?

 

一、基本策略:

1、以语文的方式教阅读——立足文本,扎扎实实教阅读

语文姓,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冲的任务。如果说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那么,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接触、咀嚼、品味、揣摩、感悟文本的言语形式。紧盯文本方能体现学科特点,过于拓展只会使课华而不实。例如《春》:在品读文本语言后,教师让学生把文中描绘的春天用你的“神笔”描画下来,并展示交流,这是语文还是美术?《散步》:教师见时机成熟,当即布置一任务——要求学生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这明显是思想政治作业。如果能加上一句话——把亲情活动的过程、感悟用文学的笔法表达出来,不就是一次很好的读写结合的练笔机会吗?又如阅读《故乡》,如果对学生说:“塑造人物要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这是写作学知识;但如果对学生说:“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各种描写手法,如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这就是在教阅读知识了。

2、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自学领先,不会才教

现象:经常会听到有老师这样抱怨:“同样的内容,我一模一样地讲了三遍,学生仍然听不懂。这些学生真笨!”

其实,笨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因为我们在第一遍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没能根据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我们要让学生先学后教,自学领先;不会才教;关注学法方能真正激发主体,过于主导往往出现事与愿违。

3、整合简化来提高效率——优化整合,简约实在

一堂课一个教学目标即可。单一目标方能确保课课有得,过于求全往往实际收获无几。

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结构、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等方面的整合与简化,才能有效避免教学中繁琐复杂、叠床架屋式的分析,实现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整体把握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编排体系,整体设计教学流程,可教可不教的不要教,教了也不懂的东西先不教,只要有可比性的就以求同存异的方式放在一起教。

 

二、具体方法:

(一)精选教学目标和内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随着教学内容而转移。”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面对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然后才去考虑“怎么教”的问题。

1、依据文体特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定

不同的原料,常常决定着佳肴的口味;不同的文本,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说明文、科普文的教学,决不能仅仅纠缠于“写什么”(即对文本内容本身的理解),更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怎样写”(即探寻表达的形式与方法)。

此外,一篇文章可以有多种理解,但总有一种理解是最接近创作者本意的,最准确,最真实的。一篇课文可以有多种教法,但总有一种教法,能够引领学生透过文字,体味和触摸作者最本真的意图,从而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我想我们在尊重学生独特个性体验的同时,更要尊重作者本人独特真实的体验,品读出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2、依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需要来定:不教学生已知的,不露痕迹地触动学生的心灵

案例一:一位老师调查了解学生预习《社戏》时不明白的地方,发现与自己准备讲的内容出入很大,立即调整教学思路。

案例二:广州市赤岗中学娄红玉老师上《敬业与乐业》。最初,她把学习目标设定为:①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②积累、质疑“敬业乐业”的格言。课上完了,教学任务也基本完成了。然而老师自己总觉得心里有些空落落的:没有想象中喷薄而出的哲思,没有课堂上众说纷纭的争议,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总觉得有些单薄和统一。后来,聆听了专家的点评,同行们的意见后,她意识到学习目标不应过分偏向于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和写作技巧的层面,而应偏向于语言点的仔细揣摩,充分体味和独到感悟。学习过程则应紧紧抓住几个极具内涵的语言点,巧妙点拨,总结比较,力求让学生探究出语言之外的神韵,文章深处的意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激励、引导、启发,将学生逐渐导入文章的内里,语言深处,感知作家的深度情思,发现祖国语言的绝妙精深。于是,她想到将《敬业与乐业》的教学环节简化为这样:①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含义。②品读经典名言,说说你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③仿写格言警句,列举理由或提供事例。

案例三“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中学部的程保华老师两次教《背影》的故事。第一次上《背影》,他感觉框架平稳,思路清晰,学生也很容易参与,问题能够轻松探讨回答出来。一节课下来,学生很高兴,面带微笑,争先恐后。然而课下有一个学生跑来问他:老师,这么简单的课文,怎么可能成为经典呢? 这让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呢?他发现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设计教学,很难达到他的教学目的,所以必须一开始就抓住父亲的背影,抓住背影的艰难,来挖掘背后的沉痛,进而理解那份深沉和厚重。再来反观父亲之前的所有举动,那么父亲每个细小的行为里所凝含的爱,便不再是单薄简单、细致周全的,而是浓烈沉郁、厚重丰富的。学生在这种情感积淀之下,才能透过作者那平淡、简约、节制、朴实的文字,去理解蕴藏在内的奔涌难抑的情感,也才能真正理解作者一触即涌的泪水。于是,他终于带领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中找到了共鸣。

(二)举三反一与举一反三——增加阅读量,探寻阅读规律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对大量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学理论提出了阅读教学在操作上的总体思路,归纳起来就是“举三反一”,即“举多”而“胜少”。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 “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经过量变带质变“奔涌而出”。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展,生活接触的广泛,才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最根本的途径。

我们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例如开设“专题阅读课”,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从单纯的文学读物到其它作品。学完了《杨修之死》建议学生翻阅《三国演义》;学习《范进中举》和《香菱学诗》时指导学生阅读《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等等。

(三)提问的数量与质量——静心提炼主问题,尽量减少碎问题,激励学生提问题

2010年语文中考质量分析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研讨会上,市教研室陈坪老师指出中考反映出了一些教学问题。其中根据学生答题失误的常见情形:答非所问(不切题)、过空过大、信息不全和肤浅表面,老师认为这反映出教师平时教学时的提问策略不当,或者提问不够严密,难以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或者提问的针对性不强,使学生难以作答;或者提问过于直白,缺乏实战价值。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师课堂所提问题应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既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要把握好提问的深浅度。法国一位教育家曾有这样的言论:21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这话并非骇人听闻,也并非奇谈怪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代教学的共同误区。要善提“真问题”,因为无思维价值的“伪问题”白白地浪费课堂时间,反而降低学生的思维质量;要锤炼“主问题”,即课堂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因为浅层次的“碎问碎答”最容易耗费课堂时间,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对“主问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课堂教学最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

“主问题”例举:

1、我教《智取生辰纲》“杨志?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2、《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可(   )的人?(可爱、可悲、可笑、可怜……)

3、《杨修之死》杨修有才可恃吗?杨修之死是因为“才”还是因为“放旷”呢?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能否删掉标题中的“吗”字?

……

注意: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十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及时给予学生以鼓励与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自始至终都认识到语言表达关系到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不要等这方面出错了反过来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的法则(叶圣陶语)。学生自己摸索的方法往往使用起来更得心应手。例如:对句子含义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鉴赏、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对情节的概括等等。
  
(四)咬文嚼字,研磨细节——品读文字,寻求共鸣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时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一字一句都不能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唯有这样,才能发掘文章的蕴含,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少几分花架子,多几分嚼味,让课堂朴实却不平淡,简单却不乏深度。

案例韩军《紫藤萝瀑布》教学片段——

   生:作者说她的焦虑和悲痛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生死谜、手足情”到底怎样理解?

   师:哪位同学来试一试?

   师:回答问题完全可以猜测。

   1:可能是她的亲人遭到了不幸。

   师:说得对。“亲人”是谁呢?

   2:兄弟。“手足”比喻兄弟。

   师:对。作者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弟弟。“不幸”又是指什么?

   3:死了?

   师:“焦虑”是着急忧虑的意思。“死了”有什么可“焦虑”的?

   4:作者的弟弟得了重病。

   师:重到什么程度?

   5:治不好。

    师:你怎么知道?

    5:悲痛。能治好就不用悲痛。不过还活着,什么时候死去像谜一样,所以很焦虑。

    师:你看,不是答得很好吗?

(五)关注学情,教出美感和情趣

现象一:教师要传授的东西太多,规定的课时不够用。于是,学生被教师催得很辛苦很被动。老师常说“3分钟”“快点”,但是学生就是磨磨蹭蹭,反应缓慢。

现象二:老师一发布合作交流的指令后,学生匆忙分组,每个人都在说话,可谁也听不清其他人在说什么……几分钟后甚至更短的时间,老师一声令下“停”,全体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讨论完毕后,举手的寥寥无几,被老师点名的学生一张嘴就是“我认为……”,而更多的学生则一问三不知。

可用的策略:

1、圈画批注,读写结合

2、把握节奏,张弛有度

3、启迪感悟,创意无限

例如《敬畏生命》的教学片断

【投影】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

师:大家知道什么是狂妄吗?狂妄就是极端地自信到了目空一切的地步。现在千万不要看书。如果你遇到一个狂妄的人,你会怎么样?

生:极端地鄙视他!

生:我会瞧不起他。

生:我懒得搭理他。

生:我会嘲笑他。

生:我会狠狠批评他讽刺他。

师:看来同学们大多数挺严格啊。那我们看看大自然是怎么对待人类这个狂妄的孩子的。

【投影】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 (   ) 笑……

(生朗读)

师:大自然笑了,大家猜猜大自然会怎么笑?

生:大笑。

生:狂笑。

生:嘲笑。

生:冷笑。

师:看来和大家的态度不太一样。同学们懂窃笑吗?

生:窃笑就是偷偷地笑。

师:怎么回事儿?大自然干嘛要窃笑,而不是像大家一样大笑狂笑冷笑呢?

生:大自然看来不想让人类知道她在笑。

师:有点儿意思了,为啥不想让人类知道呢?

生:按一般常情,这是为了保全人类的自尊心吧。

生:这应该是疼爱人类,宽容人类的表现吧。

生:我觉得大自然很温柔,很懂得尊重别人。

师:我们看看答案——

【投影】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生朗读)

师:原来这样啊!一位可爱的母亲对无知的孩子的笑,是什么样的笑?或者说,这位自然母亲在笑时,她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啊?

生:慈祥的。

生:宽容的。

生:原谅孩子了。

生:会心的。觉得孩子犯错误很正常。

师:总之,母亲的笑,是相信孩子一定会成长并且知道自我反省的笑。同学们,老师想起了一句名言:当我们弱小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当我们开始成长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感恩。当我们很强大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宽容。这位对着无知的孩子不是嘲笑讥笑而是窃笑的母亲,一定不会是软弱的母亲,而肯定是位——

生:特别强大的母亲、

师:她的表现是不是应该得到我们的——

生:尊敬!

【说明】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预设的教学细节,执教者是年轻的特级教师王君,执教背景是一次全国性展示活动,内容是八年级课文《敬畏生命》。

 

   

1、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朱元璋起义的时候,朱升建议其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路线,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免遭攻击。

   建国初期,毛主席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度过了危机。

多读书

读书就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不读书的教师是对工作的一种渎职。

多钻研

多进行比较探究,多去设想和观课议课(假如我来教……);不只观初中语文课,不只观语文课。观课时不要看热闹与否,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要只看别人的行为,而要多去思考别人采取这种行为的动机;尤其不要仅留意别人的不足,而要尽量多学习别人的长处。

多思考

人是靠思想站立的。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仅仅照搬别人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很难成为有个性的语文教师。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中学部程保华老师说:“我似乎从来就是带着期望走进课堂,带着遗憾走出课堂的!也深深体会到,教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教学需要反思的东西太多太多,而每一点反思都是值得的,有意义和价值的。”

2、增情趣,育个性,不止步

让生活更有情趣一些

《苏州园林》中有一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人生和价值观。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教学和繁琐、单调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在长期平凡的工作中,克服职业倦怠,保持我们昂扬的热情尤为重要。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的人,必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其语文教学才会是五彩缤纷的。

丰富自己的教学个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不需要光看那么多成功的书模仿别人,而是应该找出自己的特性,并勇于接受自己的特性(接受自己的性别特征、外表、性格、气质以及作为教师所承担的责任,甚至包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从而有针对性、按步骤地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永不止步

    我心中语文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养是:

真心实意地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语文,与学生一起亲历美好的语文学习生活,一起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诗意、快乐与智慧;

坦率真诚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培养多方面爱好,尤其是读书的爱好,做个性情中人),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高瞻远瞩地发展自己的职业(整个中学阶段、高度集中整合)

 

于漪老师曾谦逊地说:“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还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条学习的道路没有止境,也必将渐入佳境。各位老师,愿我们都能在学做教师——学做优秀的语文教师之路上永不止步!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