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诚阳先生另眼看《封神》之哪吒的师父为什么称之为“真人”?

 雲涓 2019-09-28

在《封神演义》原著中,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位列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之一。

那么究竟何为“真人”呢?我们知道,上古无仙之名,惟称真人,至人,神人,圣人。

《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有云: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此即真人之道也。

《尚书》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即圣人心法也。

秦汉之时,仙学渐兴;盛唐以来,内丹传世,后乃有《钟吕传道集》五仙之说。

五仙者,天地人神鬼也。

真人大致相当于后世之天仙,圣人大致相当于后世之人仙。

上古之时,所谓真,至,神,圣,皆以人称,以人为本。

上古但凡出神脱壳,皆为鬼神之类,亦无阴神阳神之说,后世将出神脱壳者,皆称之为尸解之仙。

那么真人之“真”何解呢?

道教全真派《七真传》中对于何为“真”,作者借吕祖传道王重阳之语,有着这样的诠释:“所谓全真者,纯真不假之意也。人,谁无真心?一转便非了。人,谁无真意?一杂便亡了。人,谁无真情,一偏便差了。”……“修之者,修去心外之心,意外之意,情外之情……方为真心,真意,真情。一毫不假是真道,真道遍行,故谓之全真。”

以上说法我们完全可以在《庄子》一书中找到源头,庄子本人就是一位修真前辈,其《庄子》一书中无论内功还是心法,完整齐备,世俗学者认为庄子仅仅只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完全是书生之见。

只不过,道家著作历来喜欢使用隐语密码,否则人人均能破译解读的话,一定难逃被后世增删篡改的命运,甚至于被封禁销毁。

例如,我们看看明太祖朱元璋是怎么对待那位“直言不讳”的孟老夫子以及其传世著作就知道了(参见刘诚阳先生另眼看《封神》之哪吒托梦之谜)。

鲁迅先生笔下根据《搜神记》改编的“铸剑”故事,故事开头脉络为:王者欲得举世无双之剑,得之后诛杀铸剑之师,世上遂再无干将莫邪。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视作文化上的寓言式隐喻。

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用现代语言来说,那是因为“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可以满足人之“假心”自欺欺人的“刚需”。

于是“真”不得不隐藏于隐语密码之中,保证了千年传承上的原汁原味。然而双刃剑的效果就是存在以下流弊:

首先,不入其门者不知所云,会感觉到云遮雾绕玄之又玄。

再者,相同专业术语在道家不同流派中所指代的意义可以完全不同,造成了门户成见的鸿沟。

例如,何为“识神”?何为“元神”?各派说法不一。清代内丹家黄元吉道长认为:有意为识神,无心为元神。

按照这种说法,西方心理学中的表意识可以归为识神,潜意识可以归为元神。(只是勉强与之对应,其实并不能完全对等)

为了避免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联想,本文中将统一以“假心”与“真心”来进行划分。

上文全真派《七真传》中提到的心,意,情,用我们现代语言来说,可以泛指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感知,情感,意志,情绪,志趣等等。

在此我们以情绪为例加以说明,例如,人为什么会生气?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假心”不愿意承认事实造成的。

人在小时候,玩耍时不小心把自己磕到了,如果四下无人,就继续玩耍,因为“真心”明白责任在己,不会怨天尤人。

如果有大人在,“假心”出于现实利益考量,就会大声哭闹,这时家里大人就会过来安慰或奖励。

那么人们从小会由外界得到一个反馈信息,生气是有好处的,成人后仍然会继续这个由“假心”生出的妄想。

如果你的先生或者太太不合你的意,你也会生气:我是受害者,我很生气,我很痛苦……你必须对我道歉,你必须对我补偿……

但是,“生气可以得到好处”的这个由“假心”生出来的妄想,只有婴儿期有效,可是我们有的成年人仍然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换个角度说,你会对另外一个人生气,多数情况下是把对方想象得太好了,“假心”认为对方非常不错,结果他令你失望,那个由“假心”生出的妄想,不愿意承认真正的事实,所以就会“恼羞成怒”。

反过来说,例如,一个恋爱中的女人,在清楚明白自己男朋友是一名“渣男”的情况下(由“真心”出发接受真正的事实,而不是存在由“假心”妄想出来的自以为的预设),是不会因为对方的种种“渣男”行径而感到生气愤怒的。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觉知力,越愿意承认真正的事实,我们的心灵就越能够平静,不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那些由“假心”产生的妄想,是我们从婴幼儿时期开始,随着后天经验的不断丰富,逐渐形成的,佛家所说的“我执”与“法执”,就是这样的“坚固妄想”。

这些由“假心”产生的妄想,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拼了命不惜一切代价要维持自身的“存在”,那是一种对于自身的“存在”有可能“失去”的恐惧。

因为我们的“假心”并不是不清楚自身的虚妄不实(除非“真心”完全被彻底屏蔽),同时因为“真心”承认接受的是真正存在的事实,所以“真心”并没有害怕失去自身“存在”的恐惧。

佛教《心经》中有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那么“假心”就是有挂碍故(执着考量计较等等),有恐怖(对“存在”可能“失去”的恐惧),其本身就是产生“颠倒梦想”的摇篮。

“假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也有“故意”的成分,“真心”与“假心”之间的对抗博弈,这是非常耗费生命能量的事情。

关于“真心”与“假心”之间对抗博弈,小说《西游记》中有一个绝妙的桥段,那就是真假美猴王。

当真假美猴王打闹到如来佛祖处,如来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全真派祖师王重阳入道后自号——活死人,这个意思非常明显,“假心”已死,“真心”已活。

“假心”所执着考量计较的荣辱,得失等等,乃至于生死大事,对于一个已经死去的“死人”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金庸先生特意在其作品《神雕侠侣》中根据“活死人墓”的历史原型,虚构了一个江湖门派“古墓派”。

当代学者周国平先生曾经作过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让每个人都死一次,也许人人会变得像个哲学家。谁说周先生的这个假设不是哲学上的中肯之论呢?

具体到情绪的例子,如果我们觉知到这个问题,为什么我的心会这么委屈?这么焦虑?这么痛苦?

那么一定是我们有什么真正存在的事实我们不愿意承认。

觉知到这个问题以后,我们就会“为道日损”,不断地破除那些由“假心”产生的妄想,成为一位由“真心”主事做主,愿意承认事实真相并且探究事实真相的“真人”。

那么不再任由那些由“假心”产生的妄想来浪费我们的精神能量,耗费我们的宝贵生命。

本文之所以以“情绪”为例,是因为“情绪”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最容易觉知到的“假心”。所谓的“修真”功夫,是生活中“磨”出来的,不是书本上“学”出来的。纸上得来的所谓知识,仅供耍耍嘴吹吹牛而已。

古希腊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名言: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最大的智慧。

“假心”是绝对不愿承认自己“无知”这个事实的,因为那关系着它所执着考量计较的种种。

老子《道德经》有云:我愚人之心也哉!

结合前后文,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在以“愚人”自居的时候是颇为自得的。人的认知必有其局限性,“无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心”是绝对愿意承认所有事实真相的。

东方有圣哲,西方有圣哲,此心同,此理同,皆重一个 真 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