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2019年9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春花教授的新书《协同--数字化时代组织效益的本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在《协同》新书分享会上,陈春花就“组织效率的本质在数字化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需要怎样的解决方案?管理者应该有怎样的行为?”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在这本新书里,陈春花通过案例。解答了所有企业无法回避的三个问题:市场瞬息万变,你是否痛彻于反应迟缓的层级结构,无法快速响应?客户需要的是极zhi的体验,你是否苦于厚重的部门墙,无法有效整合?客户需要的是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如何才能快速组织内外资源,协同共赢? 我们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变化从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迅速扩张的新领域、未来已来的迭代、人工智能的渗透、层出不穷的新商业模式、融入生活的数字技术、超出想象的变革步伐…… 这一系列的变化,同样要求组织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且改变需要遵从一个全新的、结果导向的模式。组织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如何提升组织效率是其最为核心的命题。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这就是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和我们的共识。也就是说,管理从根本意义上是解决效率的问题。 那么,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背景下,效率从哪里来?管理的逻辑如何?这是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百年管理通过分工、分权、分利,带来了劳动效率、组织效率、个人效率的提升。然而,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外部环境已成为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因素,企业战略由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取得绩效的关键由“分”转向“合”。 协同才能获得组织内外的系统整体效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赢得未来。 协同管理的关键构成要素包括:(1)重构企业边界;(2)建立基于契约的信任;(3)找到组织内外协同的解决方案。在生成协同管理的过程中,更需要找到协同的价值取向,并且培养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行为。 记者:刚才听您讲了关于组织的协同的必要,但数据在这个趋势里面产生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陈春花: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在讲数字化当中,它背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其实是数据。数据,怎么让它去发挥作用?数据本身有三个功能: 第一,我们习惯上用的一个词“数据即洞察”。也就是数据本身是可以把所有的东西呈现出来的,如果把数据能够通过技术的帮助,让所有数据能够真正流动、真正通畅,呈现方式是被呈现出来,所以常常用的一个词“数据即洞察”,因为有数据就可以洞察到所有东西。 第二,数据即包容。为什么会用这个词来描述数据?因为数据把所有痕迹、所有可能性都融合在里边,这种融合会让我们的合作、协同变得更加包容。如果它不能包括那么多的差异性,或者是真实性,它可能没办法让更多人站在可理解的角度去理解它,所以就用了第二个词“数据即包容”。 第三,数据是什么?他们用了一个词,但这个词我还在理解中,他说“数据其实是行为”。 我用这个来回应你的问题,我们讲数据化、SaaS,服务于客户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可不可以让数据从企业到顾客端之间他能够真正去分享和共享,那就把“相互”这个概念串起来了。能不能让它变成是一个可理解,以此来理解市场和行业的,其中一个我们叫做要素,而不仅仅是用行业其他要素去理解,那也是你帮它很重要的部分。 数字带来一个更大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精准”,也就是它让很多的成本和效率在数据之下是被调整。这就是数据我们要讨论的。 就你的问题,我多说几句。我们为什么在研究里边没有直接更多的去讨论数据这个概念?是因为数据定义本身叫做客观、事实。在经营和管理当中,客观、事实不产生直接价值,所以我们会要求数据要有能力转向信息。信息,你处理过的数据就叫信息。 在信息里边我们又往下说一句,那句话叫“知识”。知识是什么?就是你做过判断和识别的信息。一个词一个词往前推,数据是客观事实,信息是处理过的数据,知识是你做过辨别、甄别和判断的信息。这三个词的价值在数字化过程当中它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个要再去理解它,可能你就理解它背后放数据的功能和它产生的价值,我们要使用的东西。 你们在服务于企业的时候,怎么把帮他把数据转换为他公司和价值中的信息,最后变成这个企业拥有的知识系统,一步一步来调,可能意义就不一样了。 记者:刚才您说企业的竞争,是从以前的互相之间存量竞争转向更多可能,还说企业组织人力的发展转换成价值的追求。但我们看一些现象,像网约车、共享单车,一出来的时候是创新的东西,但是网约车很快进入垄断存量的火拼大战,最后变成一个垄断业务类型,留下一大堆的问题。 为什么看起来一开始出发的时候是美好的东西,但最后变成逆潮流,或者违反人性和人价值的东西? 陈春花:确实是像你说的那样,曾经是美好的东西,但是出来之后它反而换个逻辑走,比如他希望赢者通吃,他希望垄断这个市场,他希望在这个行业当中就他一家活着,其他都不存在,的确是这样。这个是由谁决定的?不是由技术决定的,其实是由这个企业的价值观决定的。 我前一阵比较深入的参与腾讯的价值观讨论,其实这就由你的价值观决定。前段时间,美国最大的公司CEO联合发了一个宣言《企业的目的》,一个企业,当你拥有技术、拥有资源,你对技术的理解和创新的理解,然后对顾客的痛点都很清楚的时候,你本来是有能力推动它朝着进步方向去走的,可是你一旦介入到这个行业的时候,你反而进入到了你只希望获得你的爆发式增长和你自己的价值利益的时候,它就会朝着你说的反方向去走。 这也是我们看到为什么共享单车如此快的这个细分行业领域就灭掉了,其实这怪不得任何人。本来它是一个真正的需求,是一个真正的顾客价值,本来它是可以在城市短距离生活当中让我们变得非常美好。 像我们在北大,我们实际上是非常需要共享单车,因为里边没有其他交通车,别的车进来也不方便,最好的方法就是共享单车,我们是非常需要它的。但是最后发生的结果是什么?他们恶性竞争之后的结果:就是你很讨厌车,因为本来校园就没多少路,然后铺的全是车。 你心里在想,总有一天这车肯定被拿走,然后就被拿走了。所以,这跟我们今天讲技术这个概念没有关系,跟企业的价值观追求有很大关系。 我非常支持腾讯正式喊那句话“科技向善”,你不正式说它,就说明你不敢在外部检验它。其实你说与不说,这本身就是个要求。我们一直犹豫说不说,我们认为那个要求太高了,要求做不到。但是这就等于你的方向,你愿不愿意为此去努力,所以我就一直鼓励说,而且坚持希望大家说,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反过来讲,你说的现象都是对的,但是这都是我们称之为机会主义者。真正成功的企业一定是长期主义者,那长期主义者就不能违背人性,不能违背世价值,向善才可以。谢谢! |
|